當前位置:首頁 » 節日大全 » 中國有什麼傳統節日怎麼來的

中國有什麼傳統節日怎麼來的

發布時間: 2023-01-03 14:19:11

1、傳統節日的由來有哪些?

1、春節


時間:狹義農歷正月初一,廣義農歷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由來:春節,是農歷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績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


2、元宵節


時間:農歷正月十五。


由來: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創建《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3、清明節


時間:公歷4月5號前後。


由來: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4、端午節


時間:農歷五月初五。


由來: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5、七夕


時間:農歷七月初七。


由來:七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為象徵愛情的節日。



6、中秋節


時間:農歷八月十五。


由來: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統節日形成


古老傳統節日多數源自原始信仰,節日形成於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許多傳統節日曾入國家「祀典」,後為方便記憶有些節日在日期上有所調整(如端午節日期由「午月午日」於漢代改為"五月初五")。中華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是構成文明國家的基本框架。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人類社會」逐漸形成,逐漸完善的文化過程「,是人類文明進化發展得產物。中國的傳統節日,承載著原始信仰、天文、地理、術數、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些傳統節日在秦後被附會上一個「歷史人物傳說「」作為「起源」,但實際考察,這些說法遠遠晚於節日誕生,是後代建構出來的。絕大多數民俗節日來自古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與信仰,與英雄人物發生關系往往是人為建構替入的結果。


有現存文獻記錄的傳統節日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在先秦時期,一年中劃分得二十四個節氣,已齊備完成,後來有些傳統節日,也與這些節氣密切相關,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每個中華傳統節日都有自己的來源之處與形成的必要條件。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中國傳統節日由來

2、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歷?

您好,很高興能為您解答。
您好,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歷多半來源於傳說和歷史故事。比如除夕、元宵節、春龍節(二月二龍抬頭)、七夕、中元節(又叫鬼節,農歷七月十五)、地藏節(農歷七月十三)、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小年,這些節日的來歷都是源於不同的傳說;清明節、端午節、姑姑節(六月六)、祭祖節。
比如源於傳說的傳統節日除夕。相傳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每到除夕就會進入村莊吞食牲畜和危害人命。當人們得知「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時,為了驅趕「年」獸,人們每到除夕就會貼上紅對聯、燃放爆竹。欣喜的人們為了慶祝吉祥的來臨,紛紛換上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知道了驅趕「年」的辦法,隨著這種風俗越傳越廣,這便成了中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再比如源於歷史故事的清明節。它是晉文公為了紀念即是忠誠,又是自己救命恩人的介子推而設定的。介子推有功不居、不圖富貴深深感染了晉文公,並在死後留下一份血詩告誡晉文公要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好。晉文公也將這份血詩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右銘,在他的治理下,國家富強,百姓安居樂業。晉文公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您好,以上就是我的全部回復,希望能幫到您,祝您生活愉快。

3、中國傳統節日的由來和風俗是什麼?

中國傳統節日的由來和風俗是如下:

1、七夕節,又稱乞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在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習俗。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


2、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3、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全國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節日活動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

4、社日節,中國傳統節日,又稱土地誕,是古老的中國傳統節日,社日分為春社和秋社。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類似龍抬頭節習俗,又以祭社習俗為主的新「二月二」習俗,如在桂東客家地區。

5、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游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4、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歷和風俗是什麼?

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歷和風俗是:

1、元宵節

來歷:元宵節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於民間開燈祈福古俗。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全國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

正月十五燃燈習俗的興起也與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

風俗:由於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民俗表演。

2、清明節

來歷: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習俗:踏青郊遊、掃墓祭祖。

3、端午節

來歷: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羅江自盡,後人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習俗:端午節是龍的節日,龍及龍舟文化始終貫穿在端午節的傳承歷史中。仲夏端午,飛龍在天,龍氣旺盛,百邪皆避。端午節的節俗以祈福納祥、壓邪攘災等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

祈福納祥類習俗主要有扒龍舟、祭龍、放紙龍等,壓邪攘災類習俗主要有掛艾草、浸龍舟水、洗草葯水、拴五色綵線等,節慶食品主要有粽子、五黃等。

在傳統節日中,論民俗之繁多復雜,或只有端午節能和春節可比擬。端午節有著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與春節一樣,其習俗蘊含著祈福、消災等文化內涵,寄託了人們一種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美好願望。

4、七夕節

來歷: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巧夕、牛公牛婆日、雙七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活動在七月七日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

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因被賦予了與愛情有關的內涵,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習俗:七夕節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七夕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訪閨中密友、拜祭織女、祈禱姻緣、切磋女紅、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七夕習俗。

古時候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會在這個晚上,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漢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

5、重陽節

來歷:古時季秋有豐收祭天、祭祀大火星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陽節起始於上古,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

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習俗: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5、所有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歷和習俗

中國的傳統節日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中國的傳統節日與中國文化緊密相連,它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一、春節
1、春節的由來:相傳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里一瞧,只見裡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准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2、春節習俗:春節的習俗有很多,包括貼門神 、貼春聯 、接灶 、貼福祈福 、置天地桌 、吃年夜飯、守歲、放爆竹、接神、祭祖、接財神、隔年飯等。
二、清明節
1、清明節的由來:清明節掃墓的習俗是為人們祭奠先祖和親人的亡靈、寄託自己的哀思,談到清明節,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
2、清明節習俗:盪鞦韆、蹴鞠、踏青、植樹、放風箏。
三、端午節
1、端午節的由來: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2、端午節習俗;懸菖蒲掛白艾、驅五毒、掛鍾馗象、龍舟競渡、香袋和蘭草湯沐浴、粽子、飲雄黃酒。
四、中秋節
1、中秋節的由來: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2、中秋節習俗:中秋祭月、吃月餅、賞桂花、猜謎、飲桂花酒、食田螺、文人賞月、民間拜月、月光馬兒、兔兒爺、中秋宴俗、玩花燈、舞火龍等。

6、我國傳統節日的由來是什麼?

1、七夕節

七夕節的傳說:那時候牛郎和侄女相戀,但是被王母知道了,兩人被迫分隔兩地,只有到了七夕這一天,喜鵲為他們搭橋,他們才能見一面。不過七夕節的由來是因為古代的乞巧習俗,所以七夕節也叫乞巧節。

2、寒食節

寒食節的起源是春秋時期,重耳為了躲避災禍而一直逃亡,介子推一直忠心耿耿地跟在他身邊。甚至在沒有東西吃的時候割股給重耳使用。後來重耳繼位,想請介子推出山,但是他不願意。

為了逼出介子推,重耳命令部下放火燒山,結果燒死了介子推。為了紀念他,重耳把這一天定位寒食節,並且命令大家只能吃冷食。後來這個節日也就從此流傳下來。

3、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因為人們認為「五月」是惡月,「初五」是惡日,因而避諱「五」,改為「端午」。端午節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記載,並非為紀念屈原而設立的節日,但是端午節之後的一些習俗受到屈原的影響。

4、中秋節

中秋節由來是因為秋天是收獲的季節,在古代,農民為了慶祝農作物和各種瓜果的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節也就由此流傳下來。在古代的時候中秋節還會玩花燈,但是現在很少有地方會在中秋節的時候玩花燈了。

5、臘八節

每年春節的時候我們都會去燒香拜佛,祈求來年能平平安安。其實除了春節的時候,臘八節這天我們也會去拜佛,而且還會煮臘八粥喝,不得不說臘八粥非常的好喝,因為它有多種食材熬制而成。臘八節的起源是古時候為了祈求豐收和吉祥,所以那時候會在臘八這一天祭祀祖先和神靈,後來這個節日也就被流傳了下來。

7、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源有哪些


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源有歷法節氣、原始信仰、宗教信仰。
1、歷法節氣:歷法節氣的不同,為各種節日的出現提供了基礎條件。
2、原始信仰:古時人們對自然充滿敬畏,由自然現象衍生出了各種神話故事。為祈求平安,由此產生了不同的節日。
3、宗教信仰:古時人們由於信仰不同,選擇信奉宗教不同,因此衍生了很多與宗教相關的節日。

8、中國傳統節日的由來

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華傳統節日,是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從這些傳承至今的世俗民風節日里,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的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農歷正月初一);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龍抬頭、社日節(農歷二月初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寒食節(冬至後的105或106天);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後);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下元節(農歷十月十五);冬至節(公歷12月21~23日);除夕(農歷十二月廿九或三十)等。

另外,二十四節氣當中,也有個別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如:清明、冬至等,這些節日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它們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涵蓋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歷法、易理術數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不僅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9、中國傳統節日的由來

一、歲時節日的起源。

歲時節日,主要指與天時、物候的周期性轉換相適應的、人們約定俗成的、具有某種民俗文化意義的特定時日。

不同的節日,又有不同的民俗活動。比如說端午節我們龍舟比賽、吃粽子;中秋節,我們賞月吃月餅;重陽節,我們則登高望遠。這些節日又以年度為周期,年年循環往復。

我國的傳統節日,都是我們祖先認識和把握自然運動規律的智慧的結晶。它是古代農業文明的產物,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無形的文化遺產,更是我們中國特有的文化符號。

那麼,歲時節日是怎麼來的呢?

1、遠古歷法的因素。

這是首要的原因。最早的原始農業出現於六七年前的仰韶文化。也有人傳言在更早的伏羲氏時代就開始了野生植物的選擇種植,以及野生動物的養殖馴化。在最早的農業活動中,就需要我們把握適合種植的時間,才能夠得到收獲。這時候,人們通過觀察天時,制定了歷法。

相傳在黃帝時期設五官,其中有考定星歷的官員。顓頊時設有火正官,堯帝時又設立羲和之官「明時正度」,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概念。

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天乾地紀年方法。漢武帝在太初元年頒布了《太初歷》,這種歷法規定一年12個月,19年7閏,閏年13個月。

遠古時為了農業豐收,春種之前需要祈天祀地,秋收之後需要感謝神靈,所以就出現了春社、秋社,屆時要進行祭土儀式,具體時間分別在立春、立秋後第五個戊日。這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祭祀節日。

2、月亮圓缺的因素。

在節日日期的確立過程中,月亮的圓缺也起了特別大的作用。遠古的時候,沒有文字和日歷,所有隻能觀察天空中的太陽、月亮和星星。太陽每天東升西落,可以說是一成不變,而星星則遍布滿天,規律不易查找。只有月亮,不僅有升有落,而且有圓有缺。最適合人們反復觀賞。

因此,歲時周期中就出現了月的概念。比如古代說的朔日、元日就是現在的的初一,圓日則是指十五。有的節日就在朔日或圓日舉行。比如說正月十五的上元節,十月初一的寒衣節等等。

3、重疊數字的應用。

我國的民眾在很早就形成了數字信仰,特別是數字重疊的日子,不是吉日就是惡日。比如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九月九等等就被認為是吉祥的日子。而五月五則被古人認為是惡月惡日。《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

一般認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可是,在歷史上,端午節的形成源於古代的避「惡日」。端午日與夏至日臨近,這一 時期,陽氣最盛,各種蚊蟲出現,而且時逢「重五」,五是陽數,重五也有「極陽」之意。中國傳統文化講究陰陽和諧,對於這種陽氣極盛的日子一般認為不吉利,惡癘病疫多泛濫,於是形成「躲午(五)」習俗,後來以訛傳訛,遂成端午。

4、信仰祭祀的因素。

在古代,由於人們對熙然缺乏認知,也因為萬物皆有靈的觀念。所以形成了對自然的崇拜。發展到後來,更是出現了人神崇拜。人神主要指的是民族人文始祖、民族英雄和各種公德人物。

比如人文始祖就有女媧、黃帝、炎帝等,民族英雄有岳飛、戚繼光等,或者其他的公德人物,比如說工匠祖師爺魯班、醫葯祖師華佗等等。因為這些人在民眾心裡的崇高地位,所以就把他們的生日、忌日或者是某個特別的日子變成某種節日,有的還形成了地方性廟會。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