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節日大全 » 為什麼讓孩子了解節日

為什麼讓孩子了解節日

發布時間: 2023-01-04 04:34:47

1、不同節日都有不同的意義,家長該如何讓孩子了解?

對於我國來說,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節日,特別是對於傳統的節日來說都有意義,非常的意義,這裡面含有特殊的含義,說實話對於中華上下五千年來說這些歷史,也是傳承至今的文化。所以在很多時候面對不同的節日,家長也要盡可能的讓孩子了解其中的含義,讓每個孩子都能記住今天,因為它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節日,而是對歷史的尊重。那麼家長應該如何讓孩子正確的了解呢?


第一,通過角色的扮演或者劇情的飾演來讓孩子了解。

每個傳統節日都對應著一個傳說,或許這個傳說在現如今的一些說法當中,只能作為一個流程,但是他既然能夠傳承至今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在面對不同的節日,家長可以通過角色的扮演以及相應劇情的飾演,來讓孩子了解到這個節日的一個過程。從而可以引導孩子了解這個節日的不同之處。

第二,帶孩子親身經歷節日的活動。

如果在給孩子講解了很多節日的內容,那麼在這個時候就可以在節日到來之際帶孩子親身經歷節日的一些氣氛,讓孩子自己去體驗這個節日的樂趣,比如說每年的春節我們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說粘貼復制掛燈籠,這些都在活動當中,以親身經歷的方式來讓孩子感受到節日的氣氛。當節日再次來臨的時候,孩子就明白這是一個美好的一天。

第三,讓孩子感受每個節日的儀式感。

在很多時候,可能孩子對於節日不是特別的清晰,特別是對於一些幼小的孩子來說,他們只知道今天是這個節日,但是並不理解這個節日我應該做什麼。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可以讓這一天的日子變得更加的有儀式感,多准備一些時間上物質上的一些准備,讓孩子認認真真去過好今天的生活,同時也要告訴他這個節日的內涵是什麼?相信到了下一次他一定會感同身受。

當然不管怎麼樣,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對於節日的意義肯定會越變越深,家長也不需要過於的擔心什麼,只要在節日的當天能夠讓孩子傾心感受節日的幸福,家庭的溫暖和和諧的氣氛就是最好的,因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只有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才是最主要的。相信這也是每個家長所期待的。

2、淺談幼兒對傳統節日的認識

節日,是人們平凡生活中閃耀的光點,它未必是轟轟烈烈的,卻又深深地嵌入在人們的心底,對人的情感和精神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傳統節日與大自然的變化息息相關,隨著民族文化的逐步發展,節日的體系也在歷史的長流中逐漸穩固。但在現實生活中和,我們的孩子們可能對洋節比對中國傳統節日更加了解,缺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感知。這需要我們引起重視,探尋中國傳統節日的價值,激發幼兒了解民族文化的興趣,提升幼兒的民族情感。下面淺談在幼兒園開展傳統節日活動的意義:
一、有利於擴大幼兒的認知面
傳統節日覆蓋的范圍很廣,歷史悠久,群體性參與,這都體現了其廣泛性的特點。通過體驗傳統節日教育,幼兒能了解到中國的歷史文化知識、風俗習慣和社會禮儀規范等等。中國傳統節日循天時而成俗,孩子們在過節的同時也能關注到自然的變化。比如中秋節引導幼兒關注到月亮的陰晴變化,老師也可以抓住這個節日教育的契機引導幼兒對月亮進行系列性的觀察。在節日教育中孩子們還能了解到不同的神話故事,感受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
二、有利於提升幼兒社會情感
情感是人在社會活動中的一種態度體驗,我們應當重視對幼兒的情感教育。中國的傳統節日中除了具有特色的節日風俗,還蘊含著深深的人文情感。幼兒在過節時,不僅僅是了解了節日的風俗習慣,還能體驗到其中的社會情感。比如重陽節讓幼兒關注到老年人,大班幼兒請爺爺奶奶來到幼兒園,讓孩子們給他們捶捶背,端杯茶,了解爺爺奶奶的生日和他們喜歡做的事、喜歡吃的東西。在生活中孩子們更關注自己的需要,也許這是他們之前從來沒有關注過的,這一個簡單的契機讓他們能關注到自己平時可能會忽視的老人,加深與爺爺奶奶之間的情感聯系,感受重陽節的意義。
三、有利於促進幼兒技能發展
中國的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特別的習俗,習俗是節日重要的組成部分。春節我們一起包餃子、剪窗花、貼春聯,寓意著人們對來年的美好希望。清明節幼兒自己在生活區搗青汁,做青團,他們既感知了植物的多樣性,又了解了麵粉的特性,發展了手部的技能。端午節可以進行包粽子活動,幼兒通過包粽子、做香囊,感受中國傳統節日特有的韻味和文化。中秋節吃月餅,象徵著十五圓圓的月亮,也象徵著一家人團團圓圓。小班幼兒在中秋節用彩紙來裝飾月餅、聽中秋節的故事;中大班幼兒可以和家長一起製作月餅感受傳統佳節的甜蜜快樂等等。在形式多樣的習俗中,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各種技能都能在慶祝節日的游戲中得到發展。
四、有利於促進家園共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的重要合作夥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並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家庭是幼兒生活、學習成長的第一環境,是寶貴的教育資源,家園互動,家長和教師教育理念的溝通,教育行為的一致性能有效地促進孩子的發展。首先,我們可以通過走廊主題牆,展示各種節慶活動來歷、內容、習俗,讓家長對節日節慶課程有了初步了解,知道幼兒園教育的方向,從而產生參與活動的願望。還有,在每個節日節慶活動開展之前,給家長發放告知書,向家長介紹節日節慶課程,請家長協助幼兒進行相關資料的調查及收集,豐富幼兒節日的相關經驗。讓家長清楚了解孩子在幼兒園里學什麼,在家配合做什麼。例如:參與節日准備活動,家長與孩子一起搜集材料,從而調動孩子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在春節的時候,和孩子一起掛燈籠、貼春聯,用各種喜慶的吊飾裝點家中的環境,讓孩子們參與進來。再次,邀請家長來園參加活動,與孩子、老師共同感受節日的快樂。通過親子活動喚起家長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認可,通過家長與孩子之間、老師與家長之間、家長與家長之間的互動交流,增強家長對傳統文化的感性認識和興趣,引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喜歡和熱愛,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他們的子女,激發幼兒想要過「中國節」的慾望,使中國的傳統節日在幼兒期開始傳承下來。
綜上所述,傳統節日中蘊含的文化博大精深,對幼兒的身心發展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所以在幼兒教育中要充分利用起來,為社會培養有用的全面人才。

3、讓孩子了解春節的意義

1、讓孩子了解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大多數孩子只知道過年大家在一起很高興,很有意思,並不知道春節的來歷和習俗。所以家長應該讓孩子從小就了解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比如說:為什麼要進行年終大掃除;春節的來歷;為什麼過年要放鞭炮;守歲是什麼意思;什麼是本命年等等。
2.讓孩子一起參與貼春聯、年畫
春聯是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桃符」演變而來的。朱元璋曾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須寫春聯一副,以綴新年」。父母可帶著孩子去選購春聯、年畫。同時讓孩子一起參與到貼春聯中去。讓孩子將福字貼到門上,告訴孩子春節貼春聯、「福」字,是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讓孩子在感受春節氣息的同時又了解語言的妙用。

3.燃放爆竹:(很多地區禁止燃放)
春節燃放爆竹之俗始於漢代。古時放爆竹,是用竹子放進火內燃燒,由於竹內空氣受熱膨脹,便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以此避邪驅鬼,企盼來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後,則有了用火葯製成的鞭炮。

父母可以事先買好安全性高的爆竹,除夕夜帶著孩子到空曠的地方玩,也可以讓孩子燃放安全的小煙花,在五光十色中一起感受春節的樂趣,當然也可以教孩子煙火產生的原理以及安全用火的常識。
4.除夕守歲
古時候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則是為延長父母壽命。允許孩子在除夕夜晚一點睡覺,讓他和家人一起守歲,讓孩子從心裡領悟「辭舊迎新」的概念,懂得新的一年來了,應該振奮精神、健康快樂地成長。

5.壓歲錢:讓孩子從小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和金錢觀
春節期間,長輩們會給孩子一些壓歲錢。家長可以利用這個時機教孩子學習理財,讓孩子樹立理財的觀念,體驗理財投資的樂趣。比如,可以將壓歲錢攢起來作為下學期的學費,剩餘的部分則可以作為日常零用錢;也可以把壓歲錢存入銀行;還可以訂購報刊、購買文具等;讓孩子從小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和金錢觀。

6.通過電話,給遠方的親人送去問候
春節問候,除了能聚在一起的親戚朋友之外,還會有在外地的、遠方的親人。對於外地的親人,我們通常會採取電話問候的方式。此時,讓孩子參與其中,一方面可以讓孩子感受親情,另一方面也讓孩子表達自己對親人的祝願。

7.給孩子拍一些照片
春節期節,給孩子拍一些照片,記錄下「這一歲」的真實樣貌,若干年後,許多張「這一歲」珍存在一起,就是見證孩子成長的紀念冊。

8.旅遊開闊眼界
寒假期間,孩子們可以讓身心完全放鬆,去一些想去的地方。家長可以利用寒假帶孩子外出旅遊,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旅遊目的地可以徵求孩子的意見,去他喜歡的地方。途中讓孩子拍一些照片,每到一處便隨時記錄旅行感受,這樣在旅行結束後,讓孩子將全部的行程圖文並茂的整理成文章。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就可以培養孩子搜集資料、寫作和組織的能力,孩子也會因為發表了一篇成功的文章而充滿成就感。

4、為什麼要向小學生宣傳中國傳統節日?

節日」兩字,從字面意思來講,「節」指竹子或草木莖分枝長葉、竹節兩段之間連接的關鍵部分,後喻為能起決定性作用的環節或時機。「日」不言而喻,這計算工作的時間單位,泛指某一天。根據節與日的分字解釋,指起關鍵作用的某一天。當前在人們的潛意識中,節日這一年中最為喜慶、值得紀念的日子,已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普遍存在於我國各個民族與地區,被人們賦予神聖、喜慶、團圓等獨特的文化內涵。節日的寓意性是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人們對過去的懷念、總結以及對未來憧憬的一種表達。

「傳統節日」的概念,從「傳統」兩字,我們也就能了解到,是指從歷史上傳承下來的思想、習俗、風尚、制度、藝術及意識形態等。它通常被作為歷史文化的寶貴遺產被沿傳下來,其中精髓元素被穩固化,並在日常生活中顯現出來。

我們中華民族具有歷史輝煌的農耕文明,人們藉助節日形式感恩自然,並祈求來年的豐收;傳統節日特有風俗逐漸融入禮俗,並作為統治者教化大眾的重要方式;傳統節日文化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根據所處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條件變遷作出相應調整;中國以漢民族文化為主體,並持續融入其他少數民族節日文化習俗。

作為歷史發展的產物,民族文化在持續發展與演變過程中保持相對的穩定性,尤其作為凝聚民族文化精神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以及思維方式等基本特徵不易被輕易改變。作為民族情感與民族精神文化的載體,傳統節日教育是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傳統節日對幼兒文化尋根教育的意義

傳統節日都有一些傳統游戲和活動,這些傳統活動一般是大人和兒童一起參加,如大年初一,小孩子給長輩拜年,長輩會回贈紅包;元宵節做湯圓,猜燈謎;春分時大人和孩子一起摘艾草,製作艾草粑粑,製作百花書簽、豎蛋;端午節和家人一起包粽子……這些游戲活動增添了節日的娛樂性和游戲性。讓兒童的智力、想像能力、認知能力、與人交往能力以及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傳統節日的教育活動中,主要是通過語言、藝術、社會幾個領域的教育活動讓幼兒了解傳統節日的特點與風俗,但事實上,孩子們只了解了節日我們吃了什麼,或是節日到了我們要放假幾天等概念。而傳統節日體現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神,每個節日不僅僅有著不同的表象作用,更有著深層的教育意義。我們的教育停留在節日的表面,重在讓孩子們「玩」來感知節日的文化,忽視了文化內涵和教育的功能,讓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過於表面化。所以要想讓孩子重視每一個節日內在的文化,一方面讓孩子們了解傳統節日的風俗,另一方面要讓孩子感受節日的精髓,愛我們的祖國,愛我們中華民族,繼承我們中國優良的傳統品質與文化。 這是我們需要傳達給孩子的深層次的教育意義。

幼兒生活周圍的人、事、物和活動,都蘊含著傳統節日文化內容。通過傳統節日教育活動,孩子們生活化常識有所提升,了解各個節日的名稱和時間,如正月初一是春節。同時也了解各個節日中的習慣與風俗,如張燈結綵元宵節,吃湯圓。節日與幼兒的現實生活狀態緊密相連,並以孩子們喜歡的形式存在著,讓孩子們感受節日文化的同時,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使孩子們愛生活,享受生活,並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教育意義。 活動中的3點教育意義:

1、促進兒童動手實踐操作能力的提升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在傳統節日的教育活動中,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了解節日的風俗習慣,常常和孩子們一起製作食品,安排了不少動手實踐的活動。如:幼兒園的端午活動主題《甜甜的粽子》中,邀請家長走進幼兒園,和孩子一起合作「包粽子」的活動。家長們准備了包粽子的材料,已經泡好的糯米、煮軟的棕葉、餡料、棉繩。孩子們在家長的指導幫助下有模有樣地進行著。各種各樣的粽子,粽子大小不一,形狀不一。讓孩子們一起看粽子,認識形狀的同時,還讓孩子介紹自己包粽子的過程以及用了哪些材料,體驗了成功的快樂。最後念著兒歌,品著粽子,在歡笑聲中結束了過端午的這個活動。這樣的過程靠教師一人之力,完成起來必定有諸多不便。但發揮家長對教育的協助作用,意義和效果上會大大提升。

2、促進傳統文化的感受和人文背景的了解

如何讓孩子了解我們民族特色,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既寬泛又抽象的概念,傳統節日文化的教育活動一方面讓孩子們感受了節日的鄉土氣息,如我們中國最盛大、最熱鬧的春節,按照我國的農歷,正月初一是「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是一年的開始。過節是以「紅色」為主,收紅包、掛燈籠;孩子們放鞭炮、點煙花;送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讓孩子們心中留下一個紅彤彤、甜滋滋的年,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年。

另一方面也讓孩子們了解了節日的人文背景,如端午節前人文背景的鋪設,我們先帶領孩子們跨越歷史時代,聆聽《屈原》的故事,觀察屈原這個熱愛國家的大詩人,了解他被人懷疑和陷害的經過,感受屈原的痛苦,投江自盡,以及江上的漁夫和百姓知道後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人們還拿粽子、雞蛋投入江中,讓江中的魚蝦們吃飽後不要傷害屈原的屍體畫面。這一天剛好是農歷五月初五。

通過故事讓孩子們感知了屈原熱愛國家、熱愛人民,人民也熱愛他,懷念他。所以把農歷五月初五就成了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了解端午節的來歷,知道一些特殊的端午節物品。每個節日都一定的背景,積極的,不積極的,但不是每一點都適合幼兒去體會。所以這個過程中,作為家長和老師需要挑選合適的感受途徑和策略,即貼近孩子的思維和眼光,又新奇地吸引孩子。在潛移默化中熏陶孩子的正確人格品質。

3、讓兒童在傳統節日活動中進行實踐與思考

中國的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節日都隱含著不同且極具文化內涵的教育價值,可以讓孩子們喜愛、了解、感受傳統節日,是傳統節日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如果在幼兒園中,大家都重視每一個傳統節日,充分挖掘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選擇有效合適的教學活動,以孩子們容易接受的形式來讓孩子們了解、學習、感知、體驗各種傳統節日的由來、風俗,讓傳統文化不斷在孩子們心中不斷發芽、生長,結果,激發孩子們熱愛我們的祖國,繼承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品質。如清明節: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清明的前一天稱寒食節,是紀念介子推。在幼兒園大班或者小學的主題活動中,可以給兒童講解革命英雄的故事,一起動手做小白花,讓孩子們的心中升起對英雄的敬畏之心。

5、傳統節日有它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家長該如何讓孩子理解節日的重要性?

很多孩子因為現在的社會生活變得越來越發達,對一些傳統節日的理解也變得更加的模糊了。很多孩子是出生在城市,所以對於一些比較傳統的節日也沒有很好的理解和概念的認識。很多人都覺得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對於一些傳統節日的感覺是越來越淡薄了,很多人連過年都沒有體會到非常濃厚的年味。所以這些傳統節日對於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來來說,它的價值和意義彷彿沒有小時候的意義重大了。

但是像這樣的中國傳統節日,我們還是要保持著他們的傳統和流傳發揚。對於孩子們的教育上也應該讓他們理解這些傳統節日的重要性,這樣的話才能夠發揚中國的傳統優秀文化。比如說像中秋節的時候是家人團聚的日子,在這一天傳統上都會吃月餅,而且在這個節日的背後也是有著一定的故事。在孩子們小的時候每當過這些節日的時候就告訴他們這些節日的由來以及這些節日背後的故事是怎麼發展過來的,讓孩子們產生一個深刻的認知。讓一代又一代的孩子知道,在過什麼節日的時候有哪些習俗以及吃什麼相應的食物,這樣的話能夠給他們帶來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

對於這些傳統節日來說的話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瑰寶,所以我們在時代發展的過程中不應該摒棄它們,而是應該將它們更加的發揚光大。畢竟是作為中國的一個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也會給很多人帶來不一樣的生活體驗。比如說像春節的時候就有很多習俗,讓整個中國文化顯得非常的有深度。而且在保持這些傳統節日的時候,也會給每個人的生活帶來一定的福利性,有很多傳統節日會伴隨著一定的放假期間這對於很多人來說也是一個工作之餘的放鬆機會,也可以借著這些節日跟家人團聚。

所以說這些傳統節日是有著他們的現實意義和存在的價值,家長們在教育孩子們的過程中,一定要讓下一代的孩子對於這些傳統節日保持著一種正確的觀念。不能夠讓他們認為這些節日是不重要的,而且在對於洋節的教育上面,也不能太過於灌輸一些外國節日的思想。應該是著重的培養孩子們對於本國傳統節日的認知和發揚光大,這樣的話才能夠將我國的文化更好的做到輸出。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