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節日大全 » 蒙古族什麼節日賽馬

蒙古族什麼節日賽馬

發布時間: 2023-01-05 13:07:24

1、賽馬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賽馬節是藏族和蒙古族獨有的節日。藏族的賽馬節多以主題的形式顯現,最初是為了交流農牧業生產經驗,藏族的賽馬與藏民族的信仰民俗有著直接的關聯,後續逐步成為了藏蒙民族精神的展示。
在藏族地區,不僅處處有賽馬活動,而且很多節日都由賽馬活動唱主角或配角,為節日增色不少。賽馬成了古往今來藏民族最持久、最普遍的群眾性活動,並由此創造了藏民族世俗文化最為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賽馬文化。
蒙古族賽馬節8月18日的賽馬節科爾沁草原舉辦賽馬日的地方,科爾沁草原是我國蒙古族人口最多的旗縣,賽馬會除了有賽馬傳統項目外,還有射箭,摔跤等項目。

2、蒙古族有什麼節日

蒙古族的節日有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中元節、那達慕、祭/鄂/博、成/吉/思/汗紀念節等。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物質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蒙語的意思是娛樂或游戲。「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

馬奶節是蒙古族傳統節日,以喝馬奶酒為主要內容,故名。流行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和鄂爾多斯的部分牧區。通常在農歷八月下旬舉行,日期不固定,為期一天。

燃/燈/節,每年農歷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臨,家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

過年,古代蒙古人把農歷春節"希恩吉爾",即新年。也有稱"白 節"或"白月"的,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近些年來,蒙古族春節雖與漢族大體一致,並吸收一些漢族習俗,如吃餃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許多蒙古族的傳統習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

火日,亦稱拜/火節。它主要來自古代蒙古族對火的崇拜。 祭火儀式是在農歷12月23日晚間舉行。有可能受了漢族 臘月23祭灶的影響。但祭火的習俗卻是蒙古族自古就有的,這是農歷年的前奏。

祭敖包,也是一項重要的節日活動。每到這天,牧民們便成群結隊地前往敖包祭祀。他們在敖包上安放佛像,豎立經幡,並將牛、羊肉、奶食品等一起供奉在敖包前。然後,喇/嘛/們焚香燃燈,誦經念咒,乞求神靈保佑,群眾則從左向右圍著敖包轉三圈,希望迎來牧業豐收年。

麥德爾節是紀念彌勒佛的節日,節期在正月十五日,宗教色彩比較濃厚。節日當天,每個黃廟都掛出彌勒佛的像,附近的牧民都來寺廟敬獻供品,燒香叩拜。寺廟如果有活/佛,就由活佛主持,沒有活佛則由大喇嘛主持。拜完佛之後,大家由固孜達(旗長)帶領進行射箭、賽馬、摔跋等蒙古族傳統娛樂活動。

點燈節蒙古族稱之為"祖樂",節期在農歷十月二十五日,是一種小規模的宗教節日。據說是為了紀念黃教的創始人宗喀巴。這一天黃昏時,家家戶戶在一高坡處立起木架,架上自製的燈,這種燈的燈芯是用芨芨草做成的。

塔克勒干節蒙古族每年要舉行一次大型的以部落為中心的祭敖包活動,時間在夏季。敖包一般置在水草豐美的高山丘陵處。祭敖包可能是來源於古代的祭山,它是蒙古族對自然崇拜的表現。

3、蒙古族的那達慕節日風俗是什麼?

蒙古族的那達慕節日風俗有賽馬、摔跤比賽。蒙古族,他們的節日是每年農歷六月初四至初八舉行的那達慕大會。那達慕大會上,牧馬們會聚集在草原上,舉行賽馬、摔跤等競賽,以表達豐收的喜悅。

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刺激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項目,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籃球等體育項目。

各少數民族的節日和風俗 

少數民族有很多的節日和習俗。藏族,他們的節日是每年八九月間開始的雪頓節。雪頓節期間,他們會舉行展佛、賽氂牛、馬術表演、群眾游園等活動。

還有傈僳族的刀桿節、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節、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燈節等等。其實每一個民族都有其重視的一個節日,他們會在這一個節日的時候載歌載舞,熱鬧非凡。

4、蒙古族的節日有哪些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蒙古族的節日很多,有春節(白月)、那達慕、馬奶節、祭敖包節、祭成吉思汗陵等。其中的春節和那達慕大會最為隆重。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國慶節-那達慕],蒙古農歷7月11日。那達慕,蒙語意為「游戲」或者「娛樂」,原指蒙古民族歷史悠久的「男子三競技」(摔跤、賽馬和射箭)、
白月節,蒙古農歷1月1日,相當於是蒙古族的春節。
四季節,蒙古農歷3月21日,用九十九碗白馬奶祭天。
特斯瑪節,蒙古農歷11月3日,加工皮條。
火節,蒙古農歷12月24日,用羊胸祭火。
黑蘇力德節,12年輪回一次。

蒙古族有什麼節日 傳統節日有「白節」、祭敖包、那達慕、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戲:打鬃節等。
蒙古族民間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相當於漢族春節的年節,亦稱「白月」,傳說與奶食的潔白有關,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節日的時間與春節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餃子、烙餅,初一的早晨,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
在錫林郭勒盟民間除過年節外,還在每年的夏天過「馬奶節」。節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還要擠馬奶釀酒。節日的當天,每個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乳酪、奶豆腐等奶製品擺上盤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馬奶酒被認為是聖潔的飲料,獻給尊貴的客人。
那達慕大會:每年夏秋季牧閑時舉行。「那達慕」在蒙語中有娛樂或游戲之意。內容有摔跤、賽馬、射箭、舞蹈,以及物資交流等。除此之外,解放後俯又增添了不少新內容,如田徑、球類比賽、文藝演出、圖片展覽、放映電影、交流生產經驗等,成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盛會。
魯班節,是雲南省通海縣西城的一帶蒙古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初二舉行,為期一天。居住在這里的蒙古族人民從其他兄弟民族那裡學會了建築技術。他們修建的房屋,不僅造型別致、美觀,而且經久耐用,頗受附近各族人民的稱贊。為了紀念和慶祝在土木建築方面取得的成就,他們就把農歷四月初二定為魯班節。節日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無論路途遠近都要趕回家裡來歡度節日。各村寨都要殺豬宰羊,搭台唱戲。人們還把檀香木雕刻的魯班像拾著,敲鑼打鼓,游直各村寨,然後,大家匯集場上,唱歌跳舞。他們最喜歡的舞蹈叫「跳樂」。跳時,先由男青年作為先導,他們懷抱龍頭四弦琴,邊彈邊跳,後面的人群群分成兩行,有時圍成圓圈有時互相穿插,隊形多變,且歌且舞,場面十分活躍。
燃燈節,每年農歷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臨,家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現今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額敏縣多數蒙古族已不過燃燈節;烏蘇縣蒙古族在燃燈節的―天多不燃燈,代之以各種娛樂形式。

蒙古族人民有哪些特殊的節日? 蒙古族節日主要是春節、祭俄博、那達慕大會、十月二十五日燈節、成吉思汗紀念日和魯班節。
大年(漢族人的春節)是青海蒙古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節前男子出外置辦年貨,婦女則准備食物,家家一片忙碌。這時如果誰家有困難,鄰近的人們都去相助,決不坐視。年三十,人必須回家,換上新衣,祭天敬地,然後合家歡聚,吃手抓羊肉、飲酒,吃餃子。初一大早,男女盛裝,男子先要到父母家和鄰近年紀最高的人家裡拜年,後挨家拜年問好。小輩給長輩拜年,要叩頭並獻哈達,長者接哈達,將哈達轉個個回贈,接受時必須將哈達觸額,然後起立。平輩則手執哈達,相互祝賀。初二居家不外出。初三起,男女老少相互拜年,請友鄰民吃「年茶」。敬客用奶茶、酒和油炸餅、糕點、燴菜、餃子等,不吃手抓肉。如客人飯飽或有意推辭,不遞還飯碗時,主人用勺子盛飯敬上。這叫勺子飯,客人到這時候,只好將碗送出。年輕人或平輩如此相戲,饒有興味。草原上的大年,直到正月十五始止。
「祭俄博」,一般都在七月中旬。它是蒙古族牧民一年一度的草原盛會。會上,除了請活佛、喇嘛念經,祭祀山神,祈禱人畜平安外,還要進行騫馬、摔跤、射箭、唱歌跳舞等娛樂活動。過去,青海湖一帶的蒙古族還要舉行盛大的「祭海」活動,屆時,要將三牲(整牛、羊、豬)供在桌上,然後宣讀祭文。禮畢後,大家爭相搶割獻祭的牛羊肉,以先得、多得為吉祥,謂之「搶宴」。會上還舉行跑馬、射擊等比賽。
那達慕大會
蒙古族群眾把舉行「那達慕」大會的日子看作是盛大節日,每年都要舉行一次傳統的那達慕大會,時間一般在牲畜肥壯的秋天。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蒙語的意思是娛樂或游戲。
這一天,蒙古族男女老少,穿著節日盛裝,乘車騎馬,參加或觀賞賽馬、摔跤、射箭、歌舞等活動。遼寧的蒙古族,平日穿著同漢族一樣,都是制服和便服,待到「那達慕」或其他節日時,則著蒙古族長袍。龔們愛好紅、黃、藍顏色的裝束,肩領、前襟鑲上五色彩條,腰間系條紅綠綢布腰帶,腳上穿上高統靴。腰帶上通常掛著帶鞘的刀、鼻煙盒和火鐮。「那達慕」大會上表演富有民族風格的歌舞。蒙古族能歌善舞,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被譽為「民歌之鄉」,歌手數以百計,能編能唱。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好來寶、笑喀(相聲)、岱日勒其(對口唱)、馬頭琴演奏和馬刀舞、盅碗舞等等,一直傳承不衰。「那達慕」大會又是農牧物資交易會。除了工業和農副產品外,還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飲食,如牛羊肉及其熏干製品、乳酪、奶干、奶油、奶疙瘩、奶豆腐、酸奶。人們還可在茶攤、飯館喝到酥油奶茶,吃到「全羊」佳餚。平日,居住在遼寧的蒙古族的食品以糧食、蔬菜為主,只有在「那達慕」這樣的節日,才能吃到蒙古族的豐富傳統菜餚。
蒙古族成吉思汗紀念日
成吉思汗是一位偉大的傳奇人物,關於他的逝世、葬地、靈柩的遷移也有許多歷史記載和傳說。盡管由於秘葬,今天的成吉思汗陵未必就是真正安放這位偉人的地方,但幾百來,蒙古人仍把它當作自己聖主的長眠之地。每逢農歷三月十七日,蒙古族眾多的拜謁者便懷著虔誠的心情,不辭辛苦地長途跋涉而來。他們來到成吉思汗陵,站在這位偉人高大的雕像前,獻上澍白的哈 明亮的蠟燭 芬芳的香炷 乳黃的酥油 醇香的馬奶酒等祭品,追憶他的雄才偉略,寄託對他的無盡的思念。這時候,整個陵園香煙繚繞,弭漫著濃郁的節日氣氛。成吉思汗陵是蒙古人心中的聖地,每年的紀念活動也格外隆重。
魯班節,是雲南省通海縣西城的一帶蒙古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初二舉行,為期一天。 居住在這里的蒙古族人民從其他兄弟民族那裡學會了建築 技術。他們修建的房屋,不僅造型別致、美觀,而且經久耐 用,頗受......>>

蒙古族有哪些重大節日 蒙古族年節
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而且「白」在蒙古人心目中具有「開元」之意。關於蒙古年節傳說不一。據史書記載,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漢族歷法,因此,蒙古族白月與漢族春節正月相符。這就是蒙古族過「春節」的由來。蒙古族年節,雖然與漢族春節一致,並吸收了一些漢族習俗,如吃五更餃子,放鞭炮等,但也有很多蒙古族傳統習俗。農牧區蒙古族在除夕之夜一般都要吃手扒肉、點篝火,以示合家團圓,辭舊迎新。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迎新酒」,親朋間互贈哈達,恭賀新年吉祥如意。在整個白月(正月)里,在草原上常會看到穿著節日盛裝的牧民帶著酒香和歌聲,和著馬蹄或汽車摩托車的伴奏,結伴走親訪友的熱鬧情景。
那達慕
蒙古語意為「游戲」或「娛樂」。原指蒙古族傳統的「男子三競技」--摔跤、賽馬和射箭。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包括多種文化娛樂內容的盛大慶典活動和物資交流活動。歷史上的那達慕不受時間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軍隊出征、凱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慶典等場合舉行。今天的那達慕,每年在夏秋之交舉行,一般是看當年牧業的生產情況,小豐收小開,大豐收大開。活動內容除了傳統的「男子三競技」,還有文藝演出、田徑比賽和各類經濟文化展覽以及訂貨洽談、物資交流等。
馬奶節
蒙古族傳統節日。以贊頌駿馬和喝馬奶酒為主要內容,故名。主要流行於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和鄂爾多斯牧區。通常在農歷八月下旬舉行,日期不固定,為期一兩天。為歡慶豐收,彼此祝福,除准備足夠的馬奶酒外,還以全羊席等款待賓客,並舉行賽馬、請民間歌手演唱祝詞、向老懞醫獻禮和烏蘭牧騎文藝演出或放電影等活動。據傳,那達慕盛會即源於此。
祭敖包
蒙古族的傳統祭祀活動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各蒙古族居住地區普遍進行的祭祀活動。
「敖包」是蒙古語音譯,亦作「鄂博」、「腦包」等,漢語的意思為「高堆子」。原是指在游牧交界之處及道路上用石塊或泥土堆積起來以作標記的石堆或土堆。正如《清會典》所記:蒙古「游牧交界之所,無山無河為志者,壘石為志,謂之敖包」。後來逐漸被視為神靈的居所,被作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於是,原來的界標、路標就變成了祭祀山神、路神、村落保護神等神靈的場所。而且可以根據需要選址建造。過去內蒙各盟旗、蘇木和寺廟等都有自己公用的敖包,富裕的人家還建有家敖包,每座敖包還有各自的名稱。
敖包一般均建於地勢較高的山丘之上。多用石塊堆積而成,也有的用柳條圍築,中填沙土。一般呈圓包狀或圓頂方形基座。上插若干幡桿或樹枝,上掛各色經旗或綢布條。包內有的放置五穀,有的放置弓箭,有的埋入佛像。敖包的大小、數量不一。一般多為單個體,也有7個或13個並列構成敖包群的,中間的主體敖包比兩側(或周圍)的要大些。過去,祭敖包活動多在農歷五至七月水草豐美、牛羊肥壯的季節進行。屆時,本蘇木、本旗甚至附近旗縣的群眾都紛紛扶老攜幼,攜帶著哈達、整羊肉、奶酒和奶食品等趕來敖包處。先獻上哈達和供祭品,再由喇嘛誦經祈禱,眾人跪拜,然後往敖包上添加石塊或以柳條進行修補,並懸掛新的經幡、五色綢布條等。最後參加祭祀的人都要圍繞敖包從左向右轉三圈,祈神降福,保佑人畜兩旺。祭祀儀式結束後,還常常舉行賽馬、摔跤、射箭、投布魯等傳統體育活動。

蒙古族的獨特節日是什麼 蒙古族的節日比較多,有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中元節、那達慕、祭/鄂/博、成/吉/思/汗紀念節等。
一、那達慕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物質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蒙語的意思是娛樂或游戲。「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大會召開前,男女老少乘車騎馬,穿著節日的盛裝,不顧路途遙遠,都來參加比賽和參觀。大會第一項一般是摔跤比賽,摔跤手腳登高筒馬靴,下身穿寬大的綢緞摔跤褲,上身穿「昭/得/格」(一種皮革制的坎肩),在脖頸上圍有五彩繽紛的飾物「江/戈」,仿古代騎士跨著大步,繞場一周。賽馬也是大會上重要的活動之一。比賽開始,騎手們一字排開,個個扎著彩色腰帶,頭纏彩巾,洋溢著青春的活力。賽馬的起點和終點插著各種鮮艷的彩旗,只等號角長鳴,騎手們便紛紛飛身上鞍,揚鞭策馬,一時紅巾飛舞,如箭/矢/齊/發。先到達終點者,成為草原上最受人贊譽的健兒。射箭比賽也吸引著眾多牧民。技藝高超者可百發百中,贏得觀眾的陣陣喝彩。「那達慕」大會又是農牧物資交易會。除了工業和農副產品外,還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飲食,如牛羊肉及其熏干製品、乳酪、奶干、奶油、奶疙瘩、奶豆腐、酸奶。
二、馬奶節
蒙古族傳統節日,以喝馬奶酒為主要內容,故名。流行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和鄂爾多斯的部分牧區。通常在農歷八月下旬舉行,日期不固定,為期一天。為歡慶豐收,彼此祝福,除准備足夠的馬奶酒外,還以「手扒肉」款待賓客,並舉行賽馬活動、請民間歌手演唱祝詞、向老懞醫獻禮等。據傳,那達慕盛會即源於此。��
三、燃/燈/節
每年農歷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臨,家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今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額/敏/縣多數蒙古族已不過燃/燈/節;烏蘇市蒙古族在燃/燈節的一天多不燃/燈,代之以各種娛樂形式。娛樂活動蒙古族傳統的娛樂活動有賽馬、賽駱駝、摔跤、射箭射擊、拔河、民間歌手彈唱,馬頭琴演奏《江格爾》演唱、民間舞蹈。土爾扈特蒙古族舞蹈有群舞、獨舞、男女對舞,還有隨歌伴舞,舞姿飄逸豪放,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四、過年
古代蒙古人把農歷春節希/恩/吉/爾,即新年。也有稱白 節或白月的,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關於蒙古族春節的 來歷說法不一,一是據五/世/達/賴《黑白算答問》一書所說:成吉 思汗於公元1227年,取西夏國都,盛筵慶功,並以此為蒙歷歲 首,星宿月遂以正月見稱。星宿月是農歷12月16日到1月15 日,這與農歷前後相差一個月。而鄂爾多斯地區延續下來的蒙古 歷是以白月、五月、六月等序數記月。以此看,蒙古歷歲首當是農 歷四月。據史書記載,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漢族歷演算法,因 此,蒙古族白月與漢族春節正月相符。這就是蒙古族過春節的 由來。 接近年底,無論農區還是牧區,家家戶戶都要立起燈籠竿。 到年三十,要清掃庭院,搞好室內衛生。佛前要設一小小祭壇,把 煮好的大塊......>>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有哪些? 交通習慣
蒙古人的傳統交通運輸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車輛兩種。役畜以馬和駱駝為主,車輛為勒勒車。
牧馬
蒙古人有馬背民族之稱。古代時期童叟均以馬代步。馬不僅是蒙古人的交通工具,同時也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人熟識馬性,通常採用粗放式牧馬。蒙古馬分幾大系列,有烏珠穆沁馬、上都河馬、烏審馬、三河馬、科爾沁馬等等。[23]
忽必烈出獵圖[23]
內蒙古草原遼闊,牧草豐茂,很適宜養馬。馬好運動故食量大,胃小消化快邊食邊排便,一天多數時間都要不停地吃草。夏季天熱蚊蟲多,馬在白天躲蚊蟲、避酷暑,所以主要在夜間吃草抓膘。[23]
蒙古人自幼就在馬背上成長,馬就是蒙古人的搖籃。蒙古人認為,馬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善解人意的牲畜。蒙古馬性子烈、�G悍,對主人卻十分忠誠。蒙古人視馬為牧人的朋友,馬以頭為尊貴,蒙古人嚴禁打馬頭,不準辱罵馬,不準兩個人騎一匹馬,秋天抓膘期不準騎馬狂奔讓馬出汗。馬倌、騎手要隨身攜帶刮馬汗板、馬刷子,隨時為騎乘的馬刷洗身子、刮除馬汗,為馬舒筋活血、放鬆肌肉、消除疲勞,同時,這也是主人與馬親近、增強感情的途徑。[23]
馬已深深地融入蒙古人的精神世界之中。蒙古人以馬為主題的贊美詩、寓言故事、警句格言、民間傳說、民歌、音樂、美術、雕塑、數之不盡。蒙古人還有許多與馬有關的節日,如:賽馬節、馬駒節、馬奶節、神馬節等。鄂爾多斯高原上的成吉思汗陵,奉養著一匹成吉思汗的神馬溫都根查乾和兩匹成吉思汗的白駿馬。[23]
近現代時期,中國的蒙古馬無論在都市還是在牧區,都逐漸失去了生產生活、騎馭的作用,蒙古馬的數量也在迅速減少。蒙古人意識到蒙古馬已越來越少,社會上有識之士也開始建立各種有關蒙古馬的組織,研究蒙古馬、搶救蒙古馬的工作正在內蒙古草原上開展起來。[23]
駱駝
駱駝,性情溫順,易馴服,耐飢渴,耐寒暑,善跋涉,能負重。既產乳、肉、絨毛,又可役用,一身兼有四種用途,是其它家畜所不及的。內蒙古西部地區駱駝很多,蒙古語稱它為「特莫」,是牧民們不可缺少的交通運輸工具。可騎乘、可載貨。它身高二三米,腿很長,邁一步可達一米多遠,能日行一二百華里。長途跋涉經久不衰,而且負重力相當大。能載二百公斤貨物,相當於一匹駿馬和兩頭犍牛的負重量。自古就有「沙漠之舟」的美譽,是沙漠地區的貨運主力。在內蒙古西部的沙漠地帶,一隊隊駱駝常常在這里負重遠行。勘探隊考查沙漠,治沙隊綠化沙漠,旅遊隊遨遊沙漠,只有駱駝才是他們忠貞不渝的夥伴。
勒勒車
勒勒車
勒勒車,古稱「轆轤車」、「羅羅車」、「牛牛車」等,是北方草原上的古老交通運輸工具。這種車車身小,但雙輪高大,直徑一般均在一米五六左右。可完全用樺木或榆木製成,不用鐵件,結構簡單,易於製造和修理。整個車一般分下腳和上腳兩部分。下腳由車輪、車輻、車軸組成。車輪的製造一般是先用硬木削刻12付車輞,將12付車輞連結固定在一起便形成圓形車輪,支撐車輪的車輻條一般有36根左右。上腳由兩根車轅和10條車撐構成。車轅長約4米左右,中間用10條車撐固定即可。一輛勒勒自重約一百斤左右,可載貨五六百斤至千餘斤。
傳統節日
春節
中國蒙古族和漢族一樣,以春節為上節。他們過春節,非常隆重。年前殺豬宰羊,買糖打酒,做各種奶食品。新年要打掃房屋,貼年畫,放鞭炮,燒香,穿新衣服,互相拜年,獻哈達,送禮品,也集體組織文娛體育活動。有的農區在元宵節還要表演玩燈、打鞦韆、踩高蹺等節目。[24]
敖包節

額爾敦十三敖包
是蒙古族人民的隆重節日。它來源於藏族。藏族人民常在石頭上刻上六字真言,放在山野,過往行人朝這里扔石塊,或堆成石台,漸漸高大起來,上面插上......>>

蒙古族的節日有哪些 蒙古族的節日很多,有春節(白月)、那達慕、馬奶節、祭敖包節、祭成吉思汗陵等。其中的春節和那達慕大會最為隆重。

蒙古族的節日,有哪些? 蒙古族的節日比較多,有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中元節、那達慕、祭/鄂/博、成/吉/思/汗紀念節等。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國慶節-那達慕],蒙古農歷7月11日。那達慕,蒙語意為「游戲」或者「娛樂」,原指蒙古民族歷史悠久的「男子三競技」(摔跤、賽馬和射箭)、
白月節,蒙古農歷1月1日,相當於是蒙古族的春節。
四季節,蒙古農歷3月21日,用九十九碗白馬奶祭天。
特斯瑪節,蒙古農歷11月3日,加工皮條。
火節,蒙古農歷12月24日,用羊胸祭火。
黑蘇力德節,12年輪回一次。

5、賽馬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賽馬是藏族人民很喜歡的一項活動,在很多重大的節日里,都少不了賽馬活動。這是一種民族特色的習俗,也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相信大家都知道 賽馬節 是藏族的一個 傳統節日 ,其實賽馬節不是藏族獨有的,那麼你知道還有哪個民族有賽馬節嗎?

藏族賽馬節:在所有的民間傳承的藏族節日中,幾乎都少不了賽馬活動,並且此項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在藏族的節日民俗中,賽馬常以主題的形式在節日中顯現,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建立在對馬的濃郁感情基礎之上的藏族人民,創造了獨具民族特色的賽馬文化。

蒙古族賽馬節(818賽馬節):科爾沁左翼中旗是科爾沁草原的核心地帶,是我國蒙古族人口最多的旗縣,是孝庄文皇後的出生地,是民族英雄嘎達梅林的故鄉。這里的人養馬、愛馬、懂馬,每年的8月18日都要舉行賽馬節,賽馬節就是草原的那達慕,人們在這里娛樂休息,享受賽馬帶來的快樂,賽馬場也成了愛馬人尋覓良駒的好地方。賽馬會還有射箭,摔跤等項目。

人們通過賽馬會娛樂身心,歡慶豐收,顯示年輕人的勇敢與剽悍,同時祭祀大地神和雪山神。其中以當雄和那曲兩地最為熱鬧,歷史也最為悠久。一年一度的那曲羌塘恰青賽馬藝術節,就是這個游牧民族最大型的節日之一了。「羌塘」藏語指北方草原,藏語「恰青」則是例行的意思。

賽馬會又是物資交流會,扶老攜幼的牧民們搭起密密麻麻的帳篷,出售自己生產和采擷的肉類、酥油、湖鹽、蟲草、貝母,並且買進整整一年需要的生產生活用品。

賽馬會同時還是牧民財富的展示會,牧民們大都用出售畜產品和蟲草、貝母、麝香等的收入製作華麗的帳篷,購買服飾打扮妻女;在帳篷上繪制金魚、海螺、勝利幢、福瓶、蓮花、吉祥結、法輪、傘蓋吉祥八寶,並且高插五色經幡。

到下午,歌聲、鼓聲、歡叫聲仍回盪在那曲草原上空。牧民們做出香噴噴的酥油茶。賽馬會結束,他們騎著裝飾美麗的馬,趕著馱滿物資的氂牛,歡天喜地地回到自己的牧場。

除了羌塘賽馬節,精彩的賽馬或馬術表演在別的地方也有,如江孜達瑪節上的速度賽馬,拉薩藏歷新年初三的馬術表演等等。一些地方在慶祝豐收的望果節上,人們也一樣要表演賽馬和馬術等傳統體育活動。

6、賽馬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賽馬是藏族民眾十分喜愛的一項活動,它不僅是農牧民閑暇之餘的集會,交流農牧業生產經驗的場所,而且是藏民族精神的展示。在所有的民間傳承的藏族節日中,幾乎都少不了賽馬活動,並且此項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在藏族的節日民俗中,賽馬常以主題的形式在節日中顯現,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建立在對馬的濃郁感情基礎之上的藏族人民,創造了獨具民族特色的賽馬文化。
藏族的賽馬節有很多,如藏北賽馬節,江孜達瑪節,康定賽馬節,盤坡賽馬節,天祝賽馬節,當雄賽馬節,定日賽馬節。滿意請採納

7、賽馬是描寫我國的哪個少數民族的什麼傳統節日 該節日有哪三個比賽項目?

賽馬是描寫我國的蒙古族的那達慕傳統節日,該節日有賽馬,摔跤,射箭,三個比賽項目

8、蒙古的賽馬節是幾月幾日大神們幫幫忙

一年一度的內蒙古8·18哲里木賽馬節,將於8月18日在著名的珠日河草原旅遊區如期舉行。 從一九九五年通遼市開始舉辦首屆哲里木8·18賽馬節,到現在已經成功舉辦了十一屆。目前,通遼市的8·18哲里木賽馬節,已被國家旅遊局列為全國重點旅遊活動項目向國內外推薦。 本屆賽馬節主要項目有:具有蒙古民族傳統的體育項目賽馬、博克比賽、民族歌舞表演、篝火晚會、祭敖包,扎魯特旗牧民將在草原上進行套馬演練。隨著賽馬節的舉行,全市各專業和業余文藝團體還將開展文藝大匯演和電影晚會,充分展示草原人民豐富的科爾沁文化的底蘊。 本著文體搭台經貿的原則,本屆賽馬節將邀請國內外工商界人士,舉行經貿洽談會和項目簽約儀式。目前,賽馬節的各項准備工作正抓緊進行

9、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有蒙古族春節、那達慕大會、馬奶節、敖包節、祭祖節、燃燈節等 。蒙古族春節與傳統春節時間一致,在除夕之夜一般都要吃手扒肉、點篝火,以示合家團圓,辭舊迎新 。那達慕大會在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 。

馬奶節以贊頌駿馬和喝馬奶酒為主,通常在農歷八月下旬舉行 。祭祖節在每年農歷六月二十日舉行,是紀念蒙古族祖先成吉思汗的節日 。燃燈節是每年農歷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臨,家家戶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 。

(9)蒙古族什麼節日賽馬擴展資料:

過春節,蒙古族人民叫做「大年」。古時候,將春節稱為「白節」。如今,人們將農歷正月叫做「白月」。原來,蒙古族人以「白」為吉祥。據說與日常飲用潔白的奶食有關,包含著恭賀新春、祥如意之意。

「白月」也是人們相互交往聚會的時節。節前,人們要做件好看的蒙古袍,備下羊肉和各種奶製品,加上幾壇上好的美酒,然後開始「調馬」。

除夕,合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午夜,開飲酒進餐,按常規要多吃多喝一些。除夕人們還紛紛地向長輩人敬「辭歲酒」,圍坐吃餃子,俗稱「黃饃饃」或「扁食」,耍「嘎拉卡」(下棋),還要聽藝人說書,通宵不眠,沉醉在歡樂之中。

10、蒙古族的傳統節日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國慶節-那達慕],蒙古農歷7月11日。那達慕,蒙語意為「游戲」或者「娛樂」,原指蒙古民族歷史悠久的「男子三競技」(摔跤、賽馬和射箭)、
白月節,蒙古農歷1月1日,相當於是蒙古族的春節。
四季節,蒙古農歷3月21日,用九十九碗白馬奶祭天。
特斯瑪節,蒙古農歷11月3日,加工皮條。
火節,蒙古農歷12月24日,用羊胸祭火。
黑蘇力德節,12年輪回一次。

誰知道 蒙古族 傳統節日 那達慕大會是內蒙、甘肅、青海、新疆的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在每年七、八月這一水草豐茂、牲畜肥壯、秋高氣爽的黃金季節舉行。 那達慕,蒙語是「娛樂」或「游戲」的意思。它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是適應蒙古族人民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那達慕大會有著悠久的歷史。過去時那達慕大會期間要進行大規模祭祀活動,喇嘛們要焚香點燈,念經頌佛,祈求神靈保佑,消災消難。現在,那達慕大會的內容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賽布魯、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項目,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排球、籃球等體育競賽項目。此外,那達慕大會上還有武術、馬球、騎馬射箭、乘馬斬劈、馬競走、乘馬技巧運動、摩托車等精彩表演。參加馬競走的馬,必須受過特殊訓練,四腳不能同時離地,只能走得快,不能跑得快。 夜幕降臨,草原上飄盪著悠揚激昂的馬頭琴聲,篝火旁男女青年輕歌曼舞,人們沉浸在節日的歡快之中。
Outside of Inner Mongolia, Gansu, Qinghai, Xinjiang, the Mongolian People's annual traditional festival, the annual 7, in August foothills of the water, fat and livestock, the golden autumn season. The Chief of Army Staff, is the angel of entertainment or game means. It is the life of the Mongolian people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is to adapt the Mongolian people's living needs of the. Festival has a long history. During the past Festival to conct large-scale ritual activities, a monk had to light incense and light lamps, everything Chung Buddha, pray for the grace of God, disaster Consumers difficult. Now, the Festival is the main content of wrestling, horse racing, archery, game Bururi, sets a horse, Mongolian chess under such traditional items, in some areas there are athletics, tug-of-war, volleyball, basketball and other sports events. In addition, there are Wushu Festival, polo, horse riding, archery, Horse chopped 1988, the walking horse, Horse movement skills, motorbikes and other brilliant performance. Ma attended the walking horse, must have und......>>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有哪些? 交通習慣
蒙古人的傳統交通運輸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車輛兩種。役畜以馬和駱駝為主,車輛為勒勒車。
牧馬
蒙古人有馬背民族之稱。古代時期童叟均以馬代步。馬不僅是蒙古人的交通工具,同時也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人熟識馬性,通常採用粗放式牧馬。蒙古馬分幾大系列,有烏珠穆沁馬、上都河馬、烏審馬、三河馬、科爾沁馬等等。[23]
忽必烈出獵圖[23]
內蒙古草原遼闊,牧草豐茂,很適宜養馬。馬好運動故食量大,胃小消化快邊食邊排便,一天多數時間都要不停地吃草。夏季天熱蚊蟲多,馬在白天躲蚊蟲、避酷暑,所以主要在夜間吃草抓膘。[23]
蒙古人自幼就在馬背上成長,馬就是蒙古人的搖籃。蒙古人認為,馬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善解人意的牲畜。蒙古馬性子烈、G悍,對主人卻十分忠誠。蒙古人視馬為牧人的朋友,馬以頭為尊貴,蒙古人嚴禁打馬頭,不準辱罵馬,不準兩個人騎一匹馬,秋天抓膘期不準騎馬狂奔讓馬出汗。馬倌、騎手要隨身攜帶刮馬汗板、馬刷子,隨時為騎乘的馬刷洗身子、刮除馬汗,為馬舒筋活血、放鬆肌肉、消除疲勞,同時,這也是主人與馬親近、增強感情的途徑。[23]
馬已深深地融入蒙古人的精神世界之中。蒙古人以馬為主題的贊美詩、寓言故事、警句格言、民間傳說、民歌、音樂、美術、雕塑、數之不盡。蒙古人還有許多與馬有關的節日,如:賽馬節、馬駒節、馬奶節、神馬節等。鄂爾多斯高原上的成吉思汗陵,奉養著一匹成吉思汗的神馬溫都根查乾和兩匹成吉思汗的白駿馬。[23]
近現代時期,中國的蒙古馬無論在都市還是在牧區,都逐漸失去了生產生活、騎馭的作用,蒙古馬的數量也在迅速減少。蒙古人意識到蒙古馬已越來越少,社會上有識之士也開始建立各種有關蒙古馬的組織,研究蒙古馬、搶救蒙古馬的工作正在內蒙古草原上開展起來。[23]
駱駝
駱駝,性情溫順,易馴服,耐飢渴,耐寒暑,善跋涉,能負重。既產乳、肉、絨毛,又可役用,一身兼有四種用途,是其它家畜所不及的。內蒙古西部地區駱駝很多,蒙古語稱它為「特莫」,是牧民們不可缺少的交通運輸工具。可騎乘、可載貨。它身高二三米,腿很長,邁一步可達一米多遠,能日行一二百華里。長途跋涉經久不衰,而且負重力相當大。能載二百公斤貨物,相當於一匹駿馬和兩頭犍牛的負重量。自古就有「沙漠之舟」的美譽,是沙漠地區的貨運主力。在內蒙古西部的沙漠地帶,一隊隊駱駝常常在這里負重遠行。勘探隊考查沙漠,治沙隊綠化沙漠,旅遊隊遨遊沙漠,只有駱駝才是他們忠貞不渝的夥伴。
勒勒車
勒勒車
勒勒車,古稱「轆轤車」、「羅羅車」、「牛牛車」等,是北方草原上的古老交通運輸工具。這種車車身小,但雙輪高大,直徑一般均在一米五六左右。可完全用樺木或榆木製成,不用鐵件,結構簡單,易於製造和修理。整個車一般分下腳和上腳兩部分。下腳由車輪、車輻、車軸組成。車輪的製造一般是先用硬木削刻12付車輞,將12付車輞連結固定在一起便形成圓形車輪,支撐車輪的車輻條一般有36根左右。上腳由兩根車轅和10條車撐構成。車轅長約4米左右,中間用10條車撐固定即可。一輛勒勒自重約一百斤左右,可載貨五六百斤至千餘斤。
傳統節日
春節
中國蒙古族和漢族一樣,以春節為上節。他們過春節,非常隆重。年前殺豬宰羊,買糖打酒,做各種奶食品。新年要打掃房屋,貼年畫,放鞭炮,燒香,穿新衣服,互相拜年,獻哈達,送禮品,也集體組織文娛體育活動。有的農區在元宵節還要表演玩燈、打鞦韆、踩高蹺等節目。[24]
敖包節

額爾敦十三敖包
是蒙古族人民的隆重節日。它來源於藏族。藏族人民常在石頭上刻上六字真言,放在山野,過往行人朝這里扔石塊,或堆成石台,漸漸高大起來,上面插上......>>

什麼是蒙古族傳統的盛大節日 「那達慕」是蒙古語,亦稱「那雅爾(Nair)」,「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游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敖包節是蒙古族的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節日,每年七八月份,蒙古人常常歡聚一起,歡度此節日。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國慶節-那達慕],蒙古農歷7月11日。那達慕,蒙語意為「游戲」或者「娛樂」,原指蒙古民族歷史悠久的「男子三競技」(摔跤、賽馬和射箭)、
白月節,蒙古農歷1月1日,相當於是蒙古族的春節。
四季節,蒙古農歷3月21日,用九十九碗白馬奶祭天。
特斯瑪節,蒙古農歷11月3日,加工皮條。
火節,蒙古農歷12月24日,用羊胸祭火。
黑蘇力德節,12年輪回一次。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都有哪些 蒙古族的節日比較多,有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中元節、那達慕、祭/鄂/博、成/吉/思/汗紀念節等。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蒙古族的節日很多,有春節(白月)、那達慕、馬奶節、祭敖包節、祭成吉思汗陵等。其中的春節和那達慕大會最為隆重。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 藏族的見面禮
藏族人非常講究禮儀,日常生活中見到長者、平輩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禮方式。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要脫帽,彎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於地面。見到平輩,頭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這時的鞠躬只表示一種禮貌。在有些地區,合掌與鞠躬同時並用。合掌要過頭,表示尊敬。這種致禮方式多用於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
藏族的敬 *** 俗
藏族自古就有敬老的美德,在許多節日里,都有向老人祝拜的習慣。藏歷十二月二十九晚上,全家吃「古突」(用糧食、蔬菜等九種食物做的九寶飯)辭舊迎新的時候,總是先請老人吃第一碗。初一黎明,家中最小的姑娘媳婦總是搶先背回第一桶水,調製成酥油茶敬獻給老人,以此表示晚輩對老人的孝敬和祝福。
命名習慣
藏族給小孩命名有許多種方式:向喇嘛活佛求取名字,活佛將自己名中的兩個字加在嬰兒名字中。如「旦增曲傑」活佛可為小孩命名「旦增多傑」或「羅桑旦增」等。請家中長者或鄉里有名望的長者命名,不帶任何宗教色彩。如「措姆」(大海)

蒙古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傳統節日有「白節」、祭敖包、那達慕、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戲:打鬃節等。
蒙古族民間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相當於漢族春節的年節,亦稱「白節」,傳說與奶食的潔白有關,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節日的時間與春節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餃子、烙餅,初一的早晨,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
魯班節
是雲南省通海縣西城的一帶蒙古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初二舉行,為期一天。
燃燈節
每年農歷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臨,家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