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過什麼節日
1、河南獨特的節日風俗有哪些?
1、洛陽牡丹文化節:
時間:每年4月5日前後至5月5日前後
地址:洛陽
介紹:
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前身為洛陽牡丹花會,是中國四大名會之一,已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在2010年升級國家級文化盛會。
洛陽牡丹花會已經成為全市人民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洛陽人民不可或缺的盛大節日,洛陽發展經濟的平台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洛陽走向世界的橋梁和世界了解洛陽的名片。
2、汝陽杜鵑花節:
時間:每年四月底至五月初
地址:洛陽汝陽
介紹:
西泰山景區120多平方公里,每年4、5月份花事最濃,自2009年以來,先後投入4000餘萬元,建成了集度假、養生、休閑為一體的西泰山風情小鎮。
「人間四月芳菲盡,汝陽杜鵑始盛開。」西泰山神奇峻秀,綠樹成蔭,尤其春天裡滿山遍野的杜鵑花,更是奇麗風景中的一絕。春風中,西泰山漫山遍野的杜鵑競相怒放,有「野生杜鵑十萬頃」的美譽。
3、新鄭炎黃文化旅遊節(黃帝故里拜祖大典):
時間:每年4月
地址:鄭州新鄭
介紹:
新鄭是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出生、創業、建都之地,自古以來,當地人民有在農歷三月初三拜祖習俗,在這一傳統活動基礎上,1992年舉辦了首屆中國新鄭炎黃文化旅遊節。在具茨山黃帝大宗桐舉行朝拜大典,然後瞻仰軒轅廟、嫘祖洞、拜華蓋童子處、風後城,觀看民間文藝表演。
4、宋都文化節:
時間:每年4月
地址:開封
介紹:
4月22日至26日在古都開封舉辦宋都文化節。其主要活動內容有:「宋都」風情游,游覽宋都御街等開封的名勝古跡;在樊樓品嘗皇宮御宴,觀看宋宮樂舞,斗雞比賽;民間文藝表演、書畫、盆景、花卉及工藝美術品展銷;國際風箏比賽等。
5、月季花會:
時間:每年5月
地址:鄭州
介紹:
每年這一時間,鄭州都將舉辦月季花會。不僅有主辦單位拿出的各色月季花,而且城中百姓也可以把自己家裡培育多年的名品拿出來,屆時滿城皆花,公園、街巷處處都是美麗的鮮花,香氣馥郁。
2、河南有哪些節日習俗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俗稱「陰歷年」,又曰「年下」。民國時定名為春節。放假5—7天,開展節日慶祝活動,形式多樣,花樣新鮮。
破五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
初六 大開張 取「六順」之意。
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夜,為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俗稱「燈節」。
二月二 二月初二,亦稱「龍抬頭」節。
寒食節 清明節的前一天為寒食節,舊時此日不動煙火。現已無此俗。
清明節 時間無固定之日,多在農歷二月底或三月初。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亦稱端陽節。社旗民稱「五月耽誤」。
六月六 舊時農歷六月初六,閨女回娘家看望父母。俗諺:「六月六,請姑姑」。
七月七 傳說每年七月初七,為牛郎會織女之日。
仲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時值仲秋,故稱仲秋節。為家人團員之日。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稱「九九重陽節」。此際,秋高氣爽,五穀豐登,是重要的家事時節。
十月一 民間傳說農歷十月初一是「鬼節」。民間有十月一上墳燒紙之習俗。
冬至節 為農事二十四節令之一,無固定日期。屆時家家都要吃餃子。
臘八兒 農歷臘月初八日,俗稱「臘八」。是日早飯多吃「臘八粥」。
二十三 農歷臘月二十三日,俗稱「小年下」。是日炕火燒饃,喝豆腐湯,吃灶糖。過罷二十三,本縣群眾有「二十三,小年下;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 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灶雞;二十八,貼花畫;二十九,去買酒;三十兒捏鼻兒(包餃子);初一兒拱脊兒(即拜年叩頭)」之語。
除夕 農歷臘月三十日(小月為二十九日),俗稱「除夕」。是日夜,全家圍坐,俗稱「熬年兒」。
3、河南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河南民俗節日,你知道幾個?別具一格的節日(二月初二)
農歷二月初二,是漢族的傳統節日。民間認為,這天是龍欲升天的日子,故稱「龍抬頭節」 或「青龍節」。這天,河南農村的婦女一般都不動剪刀,不做針線活,怕動了刀剪傷龍體。 按老年人的說法。這是為了表示對龍的尊敬。在這個節日里,人們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餃子,煎煎餅,炒黃豆,煎臘肉,蒸棗饃,改善生活成為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在眾多的食俗活動中,這天攤煎餅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間認為,這天是東海龍王的生日, 煎餅是龍王的胎衣。吃煎餅,是為龍王嚼災,扔煎餅,是為了掩埋龍王的胎衣。
每到農歷二月初二,人們都有要炒玉米、炒黃豆。
端午節(五月初五)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在河南民間,端午節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 為了紀念屈原,一說源於田文端午立新規。 伴隨著生動有趣的傳說,河南的端午習俗越發顯得豐富多采。有民謠這樣說:「五月五, 麥子熟,包好粽子過端午。」說明包粽子、吃粽子,是河南端午節里一項重要的民俗活 動。從形狀上說,其它省市有袋粽、角粽、錐粽、菱粽、筒粽、秤錘粽和九子粽等,而 河南主要是角粽,有三個角的,也有四個角的。
河南為什麼要包角粽呢?據說當初屈原投江之後,每到五月五日屈原的祭日,人們都把 米飯扔到河裡紀念屈原。一天晚上,有人夢見屈原面黃肌瘦,就連忙上前詢問。原來, 百姓投往河裡的米飯,都被魚鱉蝦蟹吃掉了。屈原無食充飢,所以日漸消瘦。他左思右 想,不知怎樣才能不讓魚鱉蝦蟹吃米飯。屈原告訴他,如果用箬竹葉包飯,做成尖角的 角黍(即粽子),魚鱉蝦蟹見了,以為是菱角,它們就不敢再吃了。那人醒後,就把此 夢轉告給鄉鄰。第二年的端午節,人們就照夢中屈原說的方法去做。不久,屈原又托夢 給那人,感謝人們送去的粽子。後來,人們都這樣去做,漸漸形成了包角粽的習慣。
4、河南過年的習俗
習俗如下: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為了粘住灶爺的嘴巴。傳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 間信息的職責。在它上天之時,人們供它灶糖,希望它吃過甜食,在玉帝面前多進好言。也有人說,祭灶用灶糖,並非粘灶爺的嘴,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閑話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人們擠擁不動,爭買祭灶火燒。農村大多是自己動手,發面、炕制,一家人熱熱鬧鬧,很有過小 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們把祭灶節看作僅次於中秋的團圓節。凡在外地工作、經商、上學的人,都爭取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裡。能吃到家裡做的祭灶火燒,便會得到灶神的保護,來年家人就能平安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