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節日大全 » 濱州有什麼節日

濱州有什麼節日

發布時間: 2023-01-13 02:31:01

1、元宵節S鐦筧各地元宵節有什麼習俗

北京
老北京最熱鬧的節日不是春節,而是元宵節。從農歷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北京的老百姓要整整娛樂五晝夜。老北京的元宵節,最重要的活動是賞燈。明代北京的燈市在東城燈市口,元宵夜,街道兩旁列市,上至珠寶玉器,下至日用百貨,一應俱全,各鋪戶俱張掛絹紗、燒珠、明角、麥秸、通草製成的各式花燈,供人觀賞。到了清代,燈市遍布整個北京城。

2
河北省
永平府元宵節,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陶灸」。兒女交錯度橋,稱「度百厄」。也有人以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卜休咎,稱「結羊腸」。又以十二個面盞貯油放入鍋中蒸熟,以面盞積水之多寡來預卜該月的晴雨。靜海縣上元節以大饅頭為節食。慶雲縣元宵節男子請五祖教拳棒,女子請紫姑卜休咎。
3
安徽省
臨近元宵這幾天,淮南市大通區上窯鎮的街道社區和鄉村田野里,各種民俗文藝表演一場接著一場。扭花鼓燈、耍龍燈、獅子滾綉球、高蹺、抬閣、花棍、花燈、傘燈、旱船、獨竿橋等多彩多姿的表演,不僅把新年的氣氛推向高潮,而且也讓十里八鄉的老少爺們領略了獨特的淮河風情文化。 淮河兩岸,舊有「正月十五大似年」的說法。年初一到初三的大年三天,人們忙於辭舊迎新、探親訪友,顧不上吃顧不上玩,元宵節才是年味最濃的時刻。
阜陽人民勤勞聰明,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不斷發展創造,形成獨具特色的群眾文化。有形式活潑、內容豐富的曲藝,有獨具地域特色的民間舞蹈和戲劇。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這些異彩紛呈的群眾文化匯聚成獨具特色的阜陽燈會。每年農歷正月十五便是傳統的燈會,每到這一天,群眾都會自發地把自己扎制的花鳥蟲魚獸燈、十二生肖燈等等各種不同造型的彩燈懸掛自家門前。元宵佳節燈會期間還要唱一些大戲,有一台戲或兩台以上的戲對唱,又稱之為「戲台戲」。同時,各家還燃放各種焰火助興。

4
山西省
掛花燈,是山西人民歡慶元宵節必備的一種形式。每逢元農宵節來臨之時,家家戶戶都掛起各式各樣的燈,從十四至十六,每晚都開,遠遠望去,樓房張燈結綵五顏六色,將整個城市裝扮的富麗輝煌,各單位也爭相製作各種各樣的花燈,在街上掛起,供人們欣賞,花燈樣式之多,數不勝數,有動物的,有生肖,有謎語猜謎的,有宮燈的,有現代電器的,也是歌頌現代人新生活的,飛機,火箭,飛船的,有鼓燈、潤餅燈、魚蝦雞鴨鵝燈、柑桔香蕉菠蘿燈、宮燈、如意燈、料絲燈、玻璃燈、走馬燈……形形色色,異彩紛呈。
放焰火,為山西人民元宵節最為喜人的活動。元宵節夜在廣場都要進行放煙火活動,到時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麗的煙火,煙火越來變得越美,越來越大,科技含量越來越高,顏色越來越美越來越艷麗。
文藝踩街,堪稱民間文化化妝大遊行。「裝扮故事,盛飾珠寶,鍾鼓喧天,一國若狂」。(明間喬元《閩書》)。從十四到十六,連續三天各縣區的都組織大大小小的各種文藝匯演到市裡來,有民間藝術,有現代藝術展示,有傳統文藝,有古老樂曲,有八音會,有古裝戲,花樣之多,數不勝數。辦大型燈展。各單位都想聲,光,色俱全的大型燈展在街上展出。有代表吉祥的,有代表幸福的,有代表古老傳說的,有帶有啟迪意義的。

5
山東省
淄博市淄川區的元宵節臨水人家多放河燈。泰安市寧陽縣的元宵送燈至祖墳。濱州市博興縣的元宵節有照燈的習俗。男孩子提著燈,繞棗樹六圈,口念「嘟佬嘟佬,開花結棗」六遍,就能使棗樹豐收。日照市莒(jǔ)縣男女老少於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稱之「走老貌」,據說每年走一次可永葆青春年少。
6
河南省
襄城縣元宵吃餛飩湯,稱之「團圓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兒回家過節, 縣元宵慶燈時,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龜。本地有河橋的,相率過橋。若無橋,則以木板搭數丈高之「天橋」,稱為「走百病」。
7
陝西省
鳳翔縣於元宵節宴請女兒、女婿,稱之「吃十五」。並送燈、送油,稱之「添油」。
江蘇省
武進區上元日綁縛蘆葦成丈許之火炬,插於田間,稱「照田財」,用來預卜早潦。火色白者為水,紅者為旱。宜興上元日,兒童戴鬼面具,屈腳振肩而跳,稱之「跳鬼」。
浙江省
杭州民間傳正月十五為上元天官賜福之辰,多齋素誦經,匍匐至吳山禮拜。海寧縣元宵節以精緻的菊花燈為最出名。上虞縣少於元宵節晚上到戡恃月台上較量武藝。建德縣人家有新娶媳婦的,於元宵節設酒祭床。
江西省
新建縣民於元宵掃墓插竹為燈。萬安縣城各鄉均於元宵節祀上元神舟。
湖北省
雲夢縣(今之江漢)老農夫於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絕地蠶」。兒童則以田鼓迎神,以卜歲事。武昌的「弄龍」要一連三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隨龍燈到鄰村赴宴,稱為「龍換酒」。
湖南省
常德上元各家以椒為湯,加入韭菜儆果諸物款待客人,稱為「時湯」。新田縣游完龍燈後,將龍燈付之一炬,稱為「送災」。
四川省
四川元宵有「四偷」的習俗:「一偷湯圓二偷青,三偷檐燈四偷紅。」除了偷青是為了強身外,其餘皆為求子的習俗。開縣有「對罵」的習俗。元宵節時人們搬板凳到戶外去,將平日之怨氣,盡皆罵出,被罵之人不得回罵。
福建省
泉州花燈別具特色,有香燈、紙折蓮花燈、絲料宮燈、八結燈等等。邵武縣元宵夜境內廟宇繞境迎香,稱為「凈街」。福建南部有元宵節兩村兒童互擲石為戲的習俗。據說若不擲石,那個村子必定發生瘟疫。
廣東省
新安縣民有於去年生男者,皆於元宵夜慶燈。南雄鬧花燈時,父母取龍燈上之龍須線給小兒系帶,據說可保兒童無疾病。又取龍燈內殘存的蠟燭照床下,據說可以產貴子。文昌縣民元宵夜偷青時,偷中的以挨罵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則以不挨罵為吉兆。
雲南省
雲龍縣於元宵節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彌勒州元宵後一日燃香於橋,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據說可以去疾病。元宵節吃元宵,是全國各地的共同風俗。這種食品最早出現在宋代,詩人姜白石在一首《詠元宵》的詩中寫道:"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宋人周必大也曾寫過一首《元宵煮浮圓子》詩: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湯官巡舊味,灶婢詫新功。星燦烏雲里,珠浮濁水中。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台灣省
在台灣,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俗稱:「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里偷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唐代的燈市還出現樂舞百戲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叫做行歌、踏歌。

2、濱州市老濱城尚家大集什麼時間?

濱州市老濱城尚家大集在農歷的初一、初五、初六、初十、十五、二十五、以及元旦節、農歷節日(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都有舉辦。日常周六日也有集市,但規模不太大。

3、山東省濱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濱州呂劇
濱州博興縣是呂劇的發祥地。呂劇起源於明末清初,由民間雜曲小調逐步演變成為獨具特色的地方劇種。呂劇的唱腔和表演藝術蘊涵著濃郁的鄉村氣息,許多優秀劇目生動地反 映出齊魯民俗風情,內容健康活潑,戲詞風趣詼諧,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因而雅俗共賞,不僅在我國北方流行甚廣,而且風靡全國,成為億萬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著名地方戲曲。

靈霄閣廟會
陽信靈霄閣廟會源於劉家閣遺址,又名劉家閣廟會。靈霄閣初建於明朝,康熙四年重建,民國七年重建。劉家閣廟會盛於每年的二月十九和四月十八兩個節日,來自各地的民間藝人絡繹不絕,無論是說書唱戲的,或是打把戲賣藝的等等,都千里迢迢來為盛會助興,各種商賈不勝枚舉,熱鬧非凡。

碣石山古廟會
「碣石山古廟會」又稱「大山古廟會」,產生於清朝乾隆年間,盛行於山東省無棣縣碣石山鎮(原大山鎮),每年農歷四月,大山舉行兩次香火廟會,四月十七為「小會」,二十七為「大會」,堪稱魯北、冀南之首。

長拳
該拳的特點是在出手或出腿時以放長擊遠為主,其動作撐長舒展、筋順骨直,有時在出拳時還配合擰腰順肩來加長擊打點,以發揮「長一寸強一寸」的優勢。套路動作數量和趟數一般較多,長拳中也間或使用短拳,但整套動作是以長擊動作為主。長拳的基本技法規律包括:頂頭豎脊,舒肢緊指(趾);形合力順,動迅靜定;以眼傳神,以氣助勢; 陰陽相依,相輔相襯。另外,古時太極拳的別稱。

大山燒雞
大山燒雞做工獨特,先用含有肉桂等中草葯的老湯蒸煮,而後熏烤,色澤鮮亮,香而不膩,味道鮮美,有筋道,因此而美名遠揚,成為當地的名吃。

濱州鍋子餅
濱州鍋子餅,濱城西關邢家鍋子餅,以豆腐、雞蛋、雜肉、香菜為餡,餅薄如紙,麻油如漿,別有風味,外地來濱者多慕名品嘗。鍋子餅是濱州傳統名吃。相傳此餅乃清末西關一邢姓店家製作,又稱"邢家鍋子餅"。相傳:清朝末年。濱州西關有位姓邢的做餅人,在繼承父業做餅的基礎上,按照當地人的口味,以餅卷餡。集餅與包子的優點為一體,創造了一種新的獨具特色的餅食,取名鍋子餅,鍋子餅呈長方形,麵皮用發酵面油煎做成,包以菠菜、青辣椒、鮮蝦皮、豆腐末、粉條末等製成的餡,滑酥多餡,咸鮮適口,香而不膩。

芝麻酥糖
黑芝麻酥糖和白芝麻酥糖統稱芝麻酥糖,所有原料有黑芝麻與白芝麻兩種,故其產品亦有黑芝麻酥糖和白芝麻酥糖之分。 黑芝麻酥糖內嵌糖餡,是綿白糖和咸桂花配製而成,甜中略帶鹹味,清香適口。白芝麻酥糖內嵌白糖、玫瑰配製的糖餡,食之玫瑰芳香,回味悠長。

虎頭鞋
虎頭鞋是一種中國傳統民間手工藝製作的童鞋,因鞋頭呈虎頭模樣,故稱虎頭鞋。它既有實用價值,也有觀賞價值,同時它又是一種吉祥物,人們賦予它驅鬼辟邪的功能。

麵塑
麵塑,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麵人。它以糯米面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山東麵塑起源於菏澤,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舊社會的麵塑藝人「只為謀生故,含淚走四方」,挑擔提盒,走鄉串鎮,做於街頭,成於瞬間,深受群眾喜愛,但他們的作品卻被視為一種小玩意兒,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麵塑藝術作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重視,小玩意兒也走入了藝術殿堂。

歡喜團
漢族年節食品。流行於江淮一帶。先將糯米蒸熟,涼後弄散,再炒使之膨鬆,蘸以飴糖,使之成團。取歡歡喜喜,團團圓圓之意。春節食用,亦用以饋贈

布老虎
布老虎是一種古代就已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工藝品,在中國人心裡,老虎是驅邪避災、平安吉祥的象徵,而且還能保護財富。它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因此至今一直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期間,民間盛行給兒童做布老虎,或者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畫虎臉,寓意健康、強壯、勇敢。

博興草編
山東省博興縣藍贇草柳編工藝品廠位於美麗富饒的麻大湖畔,博興縣湖濱工業園區。產品採用天然的蒲草、毛草、玉米皮、工藝紙繩等編織而成,主要產品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草編玻璃瓶套,第二類是手工藝編織品,包括茶墊、坐墊、門踏墊、草編儲物箱、日用家居工藝品等.

武定府醬菜
明代天啟年間,惠民城內(當時為武定州治)就出現了一些醬園商號。後有「仙泉居」、「無香齋」、「大同」等八家有名的商號延續下來。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仙泉居醬園的產品多次進貢朝廷。因惠民城為武定府治所,故以「武定府醬菜」冠名。

東路大鼓
「東路大鼓」是具有地域物色的一個曲種。此曲種起源於黃河三角洲民間小調,後經多代藝人加工、傳承而自成一派,以吐字清亮、曲調婉轉、表達細膩稱著,自明、清以來廣為流傳於黃河三角洲及周邊地區,民國初年極盛。它是「山東大鼓」的一大流派,冠以「東路」為的是有別於山東西部地區的鼓書流派。演唱時三弦伴奏,演唱者一手夾鋼版,一手持鼓錘,有節奏地敲擊。也有的藝人自彈自唱。唱腔有慢板(三大腔)、二板(流水)、快板、串子口、連環口等。

渤海大鼓
渤海大鼓是沾化縣河家村鼓書藝人魏尊昌在西河大鼓的基礎上獨創的一種藝術形式,將東路大鼓、京劇、河北梆子等戲曲、曲藝的旋律融於其中,為濱州特有。渤海大鼓唱腔高亢委婉,朴實俏麗,剛柔相濟,聲情並茂,尤以演唱「三國段」最為著名。渤海大鼓旋律千變萬化,根據表現內容的需要,唱腔時而挺拔激越,跌宕起伏,時而婉轉纏綿如流水行雲,聽起來韻味無窮,繞梁三日。渤海大鼓的聲譽不徑而走,在華夏曲壇獨樹一幟。

木板大鼓
木板大鼓是流布於河北大部分地區的一種曲藝鼓書形式,又名小口大鼓、清口大鼓、梅花調、老木板子、老北口木板、怯大鼓、鼓碰弦兒、弦子鼓兒、木板西河調、憋死牛等。表演時一人左手持木板,右手持鼓楗,站立說唱中輪番敲擊木板和書鼓,使其與說唱相配合,另有人持三弦專司伴奏。

魯北大鼓
魯北大鼓創始於民國年間,由信陽鄉謝家村說書藝人謝寶華根據魯北民間傳說融合地方土語唱腔所創。因祖上貧困,謝寶華長期過著賣藝為生的流浪生活,他九歲隨父學竹板,後學大鼓書,謝寶華天資聰穎,嗓音高昂渾厚,十二歲便能自彈自演自己改編的《鞭打蘆花記》、《朱元璋放牛》、《黑驢段》、《火焰山》、《豬八戒拱地》等書段,並將此曲藝稱為魯北大鼓書,鄉間普遍都有「十二紅」之說,魯北大鼓以地方土語和民間小調為基礎,隨後自成一腔,腔調響亮清脆,夜晚能聽三里地遠,腔調唱詞在民間廣泛傳唱,是廣泛流傳於山東北部、河北南部民間的曲藝唱腔,年年到胡集書會競技獻藝。

4、濱州風俗有什麼啊?

濱州風俗有濱州剪紙、三彩棉絮小雞、布老虎、東峪車子燈、無棣獅包:

1、濱州剪紙

濱州剪紙,久負盛名,起源已無從可考。濱州剪紙結構嚴謹,古樸渾厚,拙中蘊靈,且題材廣泛,多豪放粗獷之作,與黃河流域的文化遺存一脈相承,現已列入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三彩棉絮小雞

「三彩棉絮小雞」重點分布於濱州市區內。吸收了民間大紅大綠的色彩,成品個個色彩絢麗,神態各異,栩栩如生。麵塑 麵塑,俗稱「捏麵人」。它以糯米面為主料,調入不同色彩的顏料和防腐劑,用手指和簡單的工具——小刀、小篦子、竹針等,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塑像。

3、布老虎

博興布老虎的製作主要分布在湖濱鎮,作為鎮宅的吉祥物,布老虎日益受到人們的寵愛,並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期間,布老虎的製作代代相傳,工藝日趨完善,內容也逐漸豐富。

4、東峪車子燈

西董鎮東峪村是車子燈最早的發源地,是抗戰時期來自延安的文藝工作者傳授來的。1988年東峪車子燈被山東省藝術館作為省內重點民俗文化進行全程錄像,資料現存省藝術館。

5、無棣獅包

獅包雜耍又稱之為「戲獅頭」,系水灣鎮宗王西村所獨有的體育競技項目,自清朝末年從河北滄州傳入,迄今為止已有將近一百年的歷史。表演時有三人進行配合表演:分別是獅頭人、獅身人和戲獅人,三人的配合必須協調默契,整齊劃一,在鑼鼓的映襯下,顯的頗為壯觀。

5、山東特色文化有那些?

山東特色文化有:山東方言、山東宗教、山東飲食、山東戲曲、地域文化等。

1、山東方言

根據《中國語言地圖集》的漢語方言分區資料,山東一百多個縣市的方言均屬於官話大區(也叫北方方言)。參考古代清聲母入聲字和次濁聲母入聲字在今天各地的分化規律,山東各地方言又分別劃歸三個不同的官話小區:冀魯官話、中原官話、膠遼官話。

(1)冀魯官話:指通行於河北省、天津市以及山東省濟南、聊城、德州、濱州、淄博、泰安等40餘縣市在內的方言。

(2)中原官話:指分布在河南省、陝西省、安徽北部、江蘇西北部及山東臨沂、菏澤、棗庄、濟寧、曲阜等30個縣市在內的方言。

(3)膠遼官話:分布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其中山東青島、煙台、威海,大致相當於人們常說的「膠東方言」的范圍。

2、山東宗教

山東省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五種宗教。

佛教和道教在山東有千年以上歷史,伊斯蘭教主要自13世紀隨回族穆斯林徙居山東後發展的。天主教和基督教主要是在鴉片戰爭後迅速傳播起來的。

3、山東飲食

魯菜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以其味鮮咸脆嫩,風味獨特,製作精細享譽海內外。省內地理差異大,因而形成了沿海的膠東菜和內陸的濟南菜以及自成體系的孔府菜三大體系。宋代後,成為「北食」的代表之一。

4、山東曲藝

山東是中國較早有戲劇活動的地區之一。隋代齊倡名動全國,到了唐代參軍戲在山東流行。可以說長期流行的歌舞百戲,俳優活動,是戲曲孕育發展所必不可缺的重要過程。

宋雜劇形成後亦波及山東,金末元初產生用北曲演唱的戲曲形式即元雜劇,山東是主要流行地區之一,元人鍾嗣成的《錄鬼簿》和明初賈仲明的《錄鬼簿續篇》中記載的山東籍戲曲作家共28人,能歌擅唱者4人。

5、地域文化

齊魯文化是先秦時期齊魯國地盤對照至今山東形成和發展的一種地域文化,包括道家文化、兵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以及陰陽、縱橫、方術、刑、名、農、醫等。其中最核心是儒家文化。據當代作家田茂泉說,進入秦漢以後,齊魯文化逐漸由地域文化演變為一種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



6、山東省各個地區有什麼大型活動和當地習俗.

1、青島糖球會:

青島糖球會在青島海雲庵舉辦,舉辦時間基本上從正月十六左右開始,歷時1周。主要舉辦地點海雲庵和海韻廣場、嘉禾路街心花園為中心輻射的周邊道路。

海雲庵在青島市北區,又稱「大士庵」,始建於明朝末年,正殿祀觀音大士,俗稱「老母廟」,青島建市後,廟前街道就叫海運街,曾是四方一處的商業中心。

四方一帶有工人也有漁民,海雲庵供奉的神很多,觀音以外還有關公、龍王、比干、魯班、太上老君等。舊時香火旺盛,往拜者多為漁民,因此定每年農歷正月十六日,即新年中第一個大潮日為廟會正日。

每逢廟會,香火更盛,同時廟前廟後多有唱戲、跑驢、踩高蹺、跑旱船等娛樂活動,飲食、玩具攤販也紛紛聚來,其中賣糖球(北京稱為「糖葫蘆」)的尤為眾多,用山楂、軟棗、山葯、桔寧等製成的糖球,紛紛上市,叫賣競爭,各呈特色。年久之後,群眾便稱海雲庵廟會為糖球會。

2、濰坊風箏節:

濰坊風箏節(會)每年4月的第三個周六在濰坊舉行,有來自世界各地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賽,是我國最早冠以」國際」並被國際社會承認的大型地方節會。從1984年至今,已成功舉辦過三十三屆,其創立的「風箏牽線、文體搭台、經貿唱戲」的模式,被全國各地廣為借鑒。

濰坊,古稱「濰縣」,又名「鳶都」,特產有風箏、年畫等,馳名海內外。濰縣自古為北海名城,文風昌盛,科甲蟬聯,經濟繁榮。

乾隆年間曾有「南蘇州,北濰縣」的說法,濰坊風箏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魯國大思想家墨翟製作第一濰坊國際風箏節只「木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真正開始興盛,走向民間卻是在明代。

到清朝中葉,濰坊開始出現專門從事風箏製作的民間藝人。在濰縣白浪河沿岸有很多風箏藝人扎制風箏,新穎好看,起飛高穩,遠近聞名。年年有民間或官辦的風箏賽會、連許多外地的風箏商販和風箏藝人也慕名而來。這便是濰坊風箏比賽起源於濰坊市區白浪河大集的雛形。

3、田橫祭海節:

田橫祭海節主要是漁民過的節日,發源於山東省田橫鎮周戈庄村的地方傳統民俗活動。具有500多年歷史。

經當地政府的精心策劃、包裝和推介,這個古老的節日已發展成為山東乃至全國知名的民俗節慶品牌,更是現代人心馳神往的狂歡大典,每年都吸引不計其數的中外遊客及中國各地的民俗、經濟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專家慕名前來。

祭海前一天,漁民們將海邊的龍王廟打掃一新,懸掛大紅燈籠,擺香爐、祭案,貼對聯,披紅掛彩。同時在龍王廟前的海灘上扎松柏龍門,在其上懸掛匾額,掛滿彩燈,張貼大紅對聯。

各船船主忙著將彩旗獵獵的漁船開到村前海灣,船頭面向大海,一字排列,將漁具和網具擺放整齊,然後下錨定位,等待第二天正式舉行祭海儀式。

祭海儀式當天,漁民們以船為單位在龍王廟前的海灘上開始擺供。一束束用竹竿綁紮成的幾米高的「站纓」迎風而立,一張張供桌上擺滿了麵塑聖蟲、壽桃、魚、各類糖果、點心等,桌前的紅漆矮桌上,一頭頭黑毛公豬昂首向前,一隻只大紅公雞精神抖擻。

漁民們將要焚燒的黃裱紙整理好,擺好香爐,將上千掛紅彤彤的鞭炮升上高空。

4、泰安東岳會廟會:

泰岳廟會始於唐末,興於宋,鼎盛於明清,經久不衰,集宗教、民俗、民間藝術和商貿活動於一體的中國民俗文化盛會。

泰東岳泰山為五嶽之首,是佛道並存的神山。泰山腳下的岱廟,供奉著泰山神--東岳大帝。

傳說夏歷三月二十八日為泰山神生日,歷代帝王多於這天在岱廟舉行封禪大典。帝王的慶典活動、佛道的宗教活動以及民眾的朝山進香活動,在岱廟一帶形成了以貿易活動和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的東岳廟會。

民國年間,每年廟會期,善男信女遠道而來朝山進香者不絕於途,山中居民多出售香蠟紙錁,生意最盛。沿途乞丐甚多。

建國後,廟會轉化為物資交流大會,「文化大革命」中中斷。

1986年泰安市恢復了泰山廟會,地點改在泰山環山路上,以紅門、王母池為中心。新的廟會保留了傳統廟會的一些內容,又充實了新的內容和新的特色,集游、玩、吃、樂、經濟貿易於一體,規模和影響在逐年擴大。

5、菏澤國際牡丹花會:

菏澤國際牡丹花會是山東省菏澤市一項重大旅遊節慶活動,是由菏澤市人民政府主辦,每屆花會都舉辦大批的經貿文化活動。

自1992年起每年4月中旬舉行,為期20天,至2017年4月15日已成功舉辦二十六屆,累計共接待中外遊客3000多萬人次,有570多位中央、國家部委的領導人到菏澤視察。

「菏澤國際牡丹花會」為中國著名牡丹旅遊節慶之一,近年來,曾榮獲「全國花卉類節慶十強活動」、「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品牌展會」等稱號,菏澤市也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優秀節慶城市」等榮譽稱號。

通過舉辦牡丹花會,不僅提高了菏澤牡丹的知名度,使菏澤成為享譽全國的「中國牡丹城」,而且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帶動了菏澤經濟社會全面發展。2012年3月菏澤正式被中國花卉協會正式命名為「中國牡丹之都」。

花會的宗旨是「以花為媒、廣交朋友、文化搭台、經貿唱戲、開發旅遊、振興經濟」,充分體現菏澤「牡丹之鄉」的特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青島糖球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濰坊風箏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田橫祭海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泰安東岳會廟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菏澤國際牡丹花會

7、有關山東濱州氣候風俗等問題

氣候按陽歷說的話,1月2月天氣比較陰冷,經常會有風,溫度大約在0度左右晃動,3~4月天氣會在晴天的時候突然熱起來,但是晚上依然溫度會不是很高,5~6月開始溫度回升,大約在15度左右,氣候比較溫和,雨不是太多,7~8月天氣會很炎熱,地表溫度一般會很高,夏季溫度一般在30度以上。9月到10月開始開始進入秋天,溫度大約在15到20度左右,只有中午的時候會溫度高些,早晚會比較涼,11月到12月,就會變冷,下雪不是太多,一般溫度最低在-12度左右。 主食還是以饅頭為主,街上賣饅頭的比較多,賣米飯的會少一些。建議吃油花捲,比較好吃。濱州麵食種類比較多,幾乎全國各地的特色麵食都可以找到,菜還是以魯菜為多。而且一般口味比較重。濱州的物價一般很便宜,比其他城市可能略微低些。最近濱州新城建的很好,環境規劃特別出色,公園很多,如果遊玩的話有很多地方可以去。濱州風俗和大部分北方地區一樣的,沒有什麼外地人不知道的特別講究的風俗習慣。特色物品就很多了,像什麼泥娃娃之類的。 最後,歡迎來濱州生活。

8、中國有哪些極富地方特色的元宵習俗?

我國的元宵節,是春節以外較為重大的節日。在我們這個多民族的國度里,各地區的居民歡度元宵節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其中,有許多獨具特色的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如給新嫁女送孩兒燈、偷菜節做白菜宴、放河燈和走老貌、凈街送燈、盪鞦韆、迎紫姑、聽香卜吉凶、祭東施娘、龍換酒等。除此之外,元宵節祈福的習俗也很多。

送孩兒燈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

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至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貴子。如女兒懷孕,則除送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流行於貴州省黃平一帶苗族的偷菜節,也是在每年正月十五舉行。節日這天,姑娘們便成群結隊去偷別人家的菜,嚴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為偷菜與她們的婚姻大事有關。所偷的菜僅限白菜,數量夠大家吃一頓即可。偷菜不怕被發現,被偷的人家也不責怪。大家把偷來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

據說誰吃得最多,誰就能早得意中人。同時,所養的蠶最壯,吐出的絲也最好最多。

廣東省文昌縣縣民元宵節夜偷青時,偷中的以挨罵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則以不挨罵為吉兆。

淄博市淄川區的元宵節,臨水人家多放河燈。泰安市寧陽縣的元宵送燈至祖墳。濱州市博興縣的元宵節有照燈的習俗,男孩子提著燈繞棗樹6圈,口念「嘟佬嘟佬,開花結棗」6遍,就能使棗樹豐收。

山東省日照市莒縣男女老少於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稱之「走老貌」。據說每年走一次可永葆青春年少。這些習俗體現了人們渴求富足與健康的心願。

福建省泉州花燈別具特色,有香燈、紙折蓮花燈、絲料宮燈、八結燈等。邵武縣元宵夜境內廟宇繞境迎香,稱為「凈街」。

福建南部,有元宵節兩村兒童互擲石為戲的習俗。據說若不擲石,那個村子必定發生瘟疫。

福州民間有送燈的習俗。每當元宵節臨近,福州的南後街便成了花燈的海洋,古老的建築、川流的人群和鮮艷的花燈融合在一起,將福州人送花燈、鬧元宵的傳統習俗,演繹得淋漓盡致。

每年元宵節期間,河北省武安、涉縣、磁縣一帶的城鄉群眾有盪鞦韆的習慣。

一過正月初十,人們就開始在村街口開闊處和自家院內搭起高低不同的鞦韆架。從搭成到正月十六,每天都要盪一陣子,其中十四、十五兩天是高潮。

盪鞦韆可以使人心曠神怡,鍛煉身體和意志。這是一種有益的民間體育游藝活動。一些地方的群眾認為,盪鞦韆能祛除疾病。

元宵節習俗中也有元宵夜利用「聽香」卜吉凶。想要卜吉凶者,可在家中神明廳先向神明告知欲占卜之事,然後以擲筊確定出門行走的方向,並在行進途中仔細聆聽旁人交談內容。返家後,依聽到的內容向神明請示,以判斷吉凶。

在湖北省的雲夢縣,老農夫於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絕地蠶」。兒童則以田鼓迎神,以卜歲事。武昌的「弄龍」要一連三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隨龍燈到鄰村赴宴,稱為「龍換酒」。正月十五元宵節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民間活動。古代有「七祭」,祭門、祭戶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很簡單,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海寧縣元宵節以精緻的菊花燈最為出名。建德縣人家有新娶媳婦的,於元宵節設酒祭床。南雄鬧花燈時,父母取龍燈上之龍須線給小兒系帶,據說可保兒童無疾病;又取龍燈內殘存的蠟燭照床下,據說可以產貴子。

這些習俗的形成,無不寄託了人們對擁有健康、平安和幸福的美好願望。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