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都有什麼節
1、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1、彝族的「火把節」。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傳統的盛大節日——「火把節」。這天清晨,彝族男女老少都穿起節日盛裝,聚集在一起,白天飲酒慶賀,進行鬥牛、摔跤、賽馬、射箭等活動。到晚上舉行篝火晚會,高舉火把遊行。無數火把在田間、山林穿越游動,景色十分壯觀。
2、瑤族的「達努節」。農歷五月二十九日,是廣西都安瑤族人民歡慶豐收的傳統節日「達努」節。這一天,人人華服艷裝,走村串寨訪親問友,互慶豐收。村村寨寨敲起銅鼓,載歌載舞,盡情享受豐收的喜悅。
「達努節」傳說是這樣來的:上古時有個叫密洛陀的祖娘,她的一男一女長大成人之後,祖娘要他們帶著農具和種籽,去過自食其力的生活。兄妹倆開荒種莊稼,但長出來的果實被野豬、地鼠和鳥兒吃光了。
3、那達慕。「那達慕」是蒙古語,亦稱「那雅爾(Nair)」,「那達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游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每年農歷6月初四開始的為期5天的那達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會。那達慕大會的內容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項目,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籃球等體育項目。
4、潑水節,亦稱「浴佛節」,又稱「楞賀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節日,當日,中國西雙版納、泰國、寮國、緬甸、柬埔寨等國,以及海外泰國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龍城、台灣新北市中和區等地的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
期間,大家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歷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
5、刀桿節。「刀桿節」,是雲南邊陲輪馬山一帶傈僳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體育節日。時間是農歷二月初八。刀桿節由來於一個傳說,紀念明朝時期體察邊民疾苦的兵部尚書王驥。
2、少數民族的節日有哪些
我國共有56個主要的民族,在這些民族中,很多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節日。其中蒙古族的節日主要是舊歷新年,還有祖魯節、麥爾節、祭敖包、打鬃節、那達慕、馬奶節等。傣族的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壯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三月三歌會,
男人節,隴端節,陀螺節,花朝節
,吃立節,螞拐節。東鄉族、回族、塔塔族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三大宗教節日。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怒族主要節日有「吉佳姆」、祭穀神節。滿族有六月六的「蟲王節」,八月添倉節。納西族有火把節、撒拉族有古爾邦節和開齋節、聖紀節。烏孜別克族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藏族有沐佛節、採花節、藏歷元旦、薩噶達瓦節、女兒節、望果節、雪頓節、白來日追節。傈僳族的主要節日有澡塘會、收獲節、過年節等。維吾爾族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庫爾班節和諾魯孜節。瑤族主要有盤王節、達努節等。佤族有插種節、新米節。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花山節、晾橋節等。白族有大過年、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拜日望等。錫伯族最具民族特色的是抹黑節和西遷節。德昂族有關門節和開門節,彝族有有跳公節、插花節、火把節及二月八年節等。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仫佬族有牛生日、祭真武等。水族有「端節」。羌族的祭山會最為著名,京族的「唱哈節」具有獨特的民族形式。
3、少數民族的節日有哪些?
1、阿昌族——火把節
火把節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
2、白族——三月街
三月街亦稱「觀音市」、「觀音街」;「祭觀音街」,白族傳統盛大節日,也是白族傳統的民間物資交流和文娛活動的盛會,流行於雲南大理等地。三月街每年農歷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
3、傣族——潑水節
潑水節,是中國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數民族和中南半島某些民族的新年節日。為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中國傣族節期在傣歷六七月(清明節後十日左右)。
4、布郎族——開門節
開門節,也稱「出窪」,是信奉小乘佛教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等的傳統節日,流行於雲南地區。時間在傣歷十二月十五日,與關門節(入夏節)相對應,源於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
5、朝鮮族——上元節
上元節一般指元宵節。 元宵節,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4、有哪些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傣族潑水節、壯族祭龍節、東鄉族開齋節、傈僳族刀桿節、彝族火把節等等。
1、傣族潑水節
傣族潑水節,流行於雲南省傣族人民聚居地的傳統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潑水節又名「浴佛節」,傣語稱為「桑堪比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區的傣族又稱此節日為「尚罕」和「尚鍵」,兩名稱均源於梵語,意為周轉、變更和轉移,指太陽已經在黃道十二宮運轉一周開始向新的一年過渡。
2、壯族祭龍節
祭龍節:因地域等原因,各地舉行日期不盡相同,但多半在二月初三、三月初三、六月初六舉行。祭龍分大祭和小祭,小祭即殺豬宰雞,大祭則宰牛,祭禮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被稱為「龍頭」的老人主持,祭壇設在「龍樹下」。各家各戶自己置辦齊豬、雞、鴨等祭物,由家中男性前往獻祭。祭時停產三日,祭後的第一個午日,各戶派一個男性自帶酒肉去「龍頭」家聚餐,以示謝意。
3、東鄉族開齋節
成年男女穆斯林在伊斯蘭教歷每年9月(俗稱「齋月」)封齋1個月,每日自黎明前至日落,禁絕飲食、房事和一切非禮行為,以省察己躬,洗滌罪過。
4、傈僳族刀桿節
傈僳族刀桿節,流傳於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的傳統節日,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傈僳族刀桿節是傈僳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流行於保山地區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傈僳族地區,表演者表演「上刀山」、「下火海」,表現了傈僳族人民不畏艱險的精神,意味著在新的一年裡消除各種災難。
5、彝族火把節
彝族火把節是彝族地區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流行於雲南、貴州、四川等彝族地區。
5、少數民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少數民族有潑水節、上巳節、千燈節、那達慕、刀桿節、火把節、三月節、酥油花燈節、月亮節、花山節、扎勒特、名目瑙縱歌、馬奶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開齋節等傳統節日。
少數民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上巳節,即是三月三,在我國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三月三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節日。
千燈節,又名祖魯節,是蒙古族、達斡爾族的宗教性節日,在新疆維拉特蒙古族中最為盛行。
我國一共有55個少數民族,比如蒙古族、壯族、傣族、彝族、白族、哈尼族等,各民族的節日豐富多彩。
6、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我國共有55個主少數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節日。其中蒙古族的節日主要是舊歷新年,還有祖魯節、麥爾節、祭敖包、打鬃節、那達慕、馬奶節等。傣族的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壯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三月三歌會,男人節,隴端節,陀螺節,花朝節,吃立節,螞拐節。東鄉族、回族、塔塔族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三大宗教節日。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怒族主要節日有「吉佳姆」、祭穀神節。
滿族有六月六的「蟲王節」,八月添倉節。納西族有火把節、撒拉族有古爾邦節和開齋節、聖紀節。烏孜別克族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藏族有沐佛節、採花節、藏歷元旦、薩噶達瓦節、女兒節、望果節、雪頓節、白來日追節。傈僳族的主要節日有澡塘會、收獲節、過年節等。維吾爾族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庫爾班節和諾魯孜節。瑤族主要有盤王節、達努節等。佤族有插種節、新米節。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花山節、晾橋節等。
白族有大過年、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拜日望等。錫伯族最具民族特色的是抹黑節和西遷節。德昂族有關門節和開門節,彝族有有跳公節、插花節、火把節及二月八年節等。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仫佬族有牛生日、祭真武等。水族有「端節」。羌族的祭山會最為著名,京族的「唱哈節」具有獨特的民族形式。
總的來說,少數民族的節日有很多,每個節日都是其民族的文化傳承,我們要尊重每一個民族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