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汕頭潤4月有什麼節日
1、汕頭的風俗習慣
1.農歷正月初七吃七樣羹:七樣羹又稱七樣菜,七寶羹或七種粥,是潮汕、閩南地區春節時獨具特色的一種傳統食俗。七樣羹是指:大(芥)菜、厚合、芹菜、蒜、春菜、韭菜、芥蘭等蔬菜同煮,寓意:新(芹)春發(蒜)大財(大菜),久(韭)合各人(芥蘭)。
2.冬至吃冬節丸:潮汕冬節是廣東省潮汕地區的傳統節日。在潮汕,冬節也算是一年中的重大節日之一。潮汕冬節有很多民俗文化活動,如祭祖、謝神、掃墓、吃糯米丸等。
3.請青娘母做四句等婚娶習俗:潮汕男女嫁娶舊俗,一定要舉行各種儀式,女家要專聘一位如戲劇中的賓相一樣的老婦女來主持各種儀式,這位老婦女叫做「青娘母」。青娘母在主持各種儀式中要唱祝頌語叫做「四句」,也稱青娘歌。
4.吃丁酒,出花園等生育習俗:過去潮州的宗法習俗,只有生下男孩,才算添丁。並且必須舉行熱鬧非常的「上燈」活動。凡是生了男孩的人家,在農歷正月十三日家人就可以挑起一對大紅燈掛在祠堂的燈架上,象徵家中添了丁。
在元宵燈節期間,每天晚上,抱著孩子到祠堂前接受鄉下的祝賀。除了掛燈外,還要在祠堂前懸掛八屏大花燈,或搭戲台做紙影戲,讓村裡的人觀賞,娛樂。
5.搬塗戲,賽花燈等游藝民俗:元宵節前後,展出各種彩燈,爭奇斗勝,謂之「賽花燈」。
6.好事送禮成雙,歉事送禮奇數等交際禮俗:生活中,人們好事或者喜事送禮一般都要「一對」,「一雙」,很多成箱裝的物品也都是成雙的,這都寓意著好事成雙之意。
7.信奉媽祖 :傳說福建湄洲民女林默,她仙逝之後於海上屢救風浪中之漁民。海上作業者崇敬她,稱她為「媽祖娘娘」,林姓者則稱她為「姑娘」,供上神位,建廟祭妃,因而行船者初一,十五在舟中祭拜媽祖,每年三月廿三為「媽祖生」,隆重祭拜。
8.五穀爺:也叫五穀母,潮汕民間崇奉的農業祖像。傳說五穀神是教民種五穀和嘗百草教民治病的神農氏。每年六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早晚稻收成後,農民用米筒裝滿白米,貼一圈紅紙便算是五穀神位,進行祭拜。俗稱五穀爺(母)神誕。
(1)廣東汕頭潤4月有什麼節日擴展資料:
1.七樣羹是潮汕地區民間頗具特色的一種食俗。"七樣羹"即由7個不同品種的蔬菜煮成一鍋吃,由來已久。相傳,宋朝有一京官遭到奸臣陷害,被貶江南。正月初七這天,他來到榕江邊一個偏僻荒野,頓覺頭暈眼花,飢餓難忍。
只好就地採摘了幾樣野菜,煮成雜菜湯聊以充飢,剛吃完,頓覺眼睛明亮,渾身有了力氣,後來該官員復職高升,憶起當年在江南嘗過的救命野菜共有七種,於是讓家人每年正月初七務必隨便取七樣不同的蔬菜,煮成「七樣羹」而食。
2.潮汕冬節丸分為兩種:一為常見的糯米丸,一為用粳做的尖米丸,用粳米粉加水,揉成長條,用剪刀斜剪下,兩頭尖尖如白米,主要流行於揭陽一帶。
參考資料:
網路——汕頭
新浪網:汕頭風土人情
網路——七樣羹
網路——丁酒
2、汕頭人春節的習俗
一、潮州大鑼鼓
每逢春節,都會有鑼鼓隊走街串巷,伴著「標旗」遊行慶春節,大人小孩聚在一起,熱熱鬧鬧看遊行聽鑼鼓曲,構成潮汕春節一道特有的風景。
二,潮劇潮樂表演
潮劇潮樂也是潮汕過年時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
三,猜燈謎
作為燈謎之鄉,「澄海燈謎」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展示澄海燈謎藝術性和群眾性,澄海區今年也繼續舉辦「燈謎廣場」活動。將傳統燈謎帶回潮汕人的生活中,既可以保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可讓人們走近傳統,感受傳統,回歸傳統。
四,正月初八「賽大豬」
幾十頭大豬擺滿了汕頭月浦村大埕。這些大豬被村民用特製的木架高高托起,裂開的嘴裡含著石榴或桔子,意喻多子多福和大吉大利,豬背上都戴上大紅花,不少主人家還為大豬戴上耳墜,有些大豬上面還馱上一隻小羊,俗稱「全副豬羊」。
每年的『賽大豬』活動,就是要比比誰家飼養的豬最壯,以此祈求今年獲得更好的年運。
五,動物舞蹈賀春
澄海民間盛行大道具廣場舞蹈,表演者多模擬動物形態,編排惟妙惟肖的舞蹈動作,載歌載舞,配合民俗活動演出,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篇章。主要有龍鳳舞、麒麟舞、獅舞、鰲魚舞等民間動物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