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節日大全 » 踏柳是什麼節日的風俗

踏柳是什麼節日的風俗

發布時間: 2023-01-20 08:31:57

1、北方端午節的風俗 北方端午有哪些傳統風俗

導讀:在我國,每年農歷的五月,全國各地的空氣中都彌漫著淡淡的粽葉和艾蒿的縷縷清香,而隨著這些裊裊襲來的香氣之時,也意味著迎來了我國重大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但大家知道北方端午節的風俗是什麼嗎?下面就跟著我一起來了解下北方端午有哪些傳統風俗。

北方端午節的風俗

1、掛五彩絲

相比較南方的熱鬧民俗,北方的端午節氣氛越來越淡化。民俗學家烏丙安說,在古代北方,每至端午,人們要塗飲雄黃酒,在手足腕處系掛五彩絲。在北方,有佩戴鍾道祛五毒辟邪的習俗,不過現在逐漸被小孩子穿五毒肚兜所替代。五毒肚兜一般都是長輩送給孩子的,其顏色鮮紅,上面綉著蜈蚣、蠍子、蛤蟆、老鼠和蛇5種毒物,據說可以驅毒辟邪。五色絲線也是人們端午節辟邪的一種方式。將紅黃藍綠等各色絲線編在一起,戴在手腕和腳腕上,美觀精緻。

2、射柳

據說,這項競技活動在遼時便已出現,一直延續至清末。馳馬射柳在端午節清晨舉行,先將柳樹干中上部削去青皮一段,使之露白,作為靶心。然後參賽者依次馳馬拈弓射削白處。射斷柳干後馳馬接斷柳在手者為優勝至明代,是把鳥雀貯於葫蘆中射之。這種節日競技相沿成習,直至清末。

3、打馬球

也是北方端午大戲之一。擊鞠亦即打馬球,也是北方端午節的主要經濟娛樂活動之一。相傳,唐玄宗利隆基便是這項運動的愛好者。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後,馬球才消失了。近西安市又出現了仿古馬球運動,使這一古老的體育運動在絕跡多年後重又出現在中華大地上。

4、游天壇風俗

《帝京景物略》卷二:「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壇,日避毒也。過午後,走馬壇之牆下。無江城系絲段角黍俗,而亦為角黍。無競渡俗,亦競游耍。」 上海還有鍾馗賽會,由一男子飾成鍾馗,手揮寶劍,前舉一紙糊蝙蝠,作「喝福來遲」狀;跟隨全副儀仗,穿行街市,以作驅祟。另外端午期間還有馬戲、搶鴨活動。

南北方端午習俗大PK

1、粽子

南方粽子︰餡料豐富,咸主打

單看形狀,南方粽子就顯得多姿︰三角形、火炬形、錐形、方形,外表的玲瓏先吊足你的胃口。不同於北方的紅棗甜粽,南方的餡料更為豐富。豆沙、鮮肉、火腿、蛋黃.......

北方粽子:紅棗豆沙,甜甜的

北方的粽子是甜的,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配上紅棗或者是蜜棗,有的還用豆沙或果脯,為了增加甜度,有的還會加上白糖。粽子個頭有大有小,但一般不會小於小女孩的拳頭,形狀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

2、習俗活動

南方:賽龍舟

南船北馬。賽龍舟是南方獨一無二的過節習俗。隨著船頭鼓手或快或慢的鼓點,整條船的龍舟手邊吆喝邊舞槳,恢宏的氣勢足以震出遠山的回響。你追,我就趕;爭先恐後的豪氣在懷,彼此都不相讓。

北方:「踏柳」

古時,河北趙縣的端午節,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而發展到現在,端午吟詩的習俗依然存在,只是缺少了到城外宴飲賦詩的雅興。

3、辟邪

南方:昌蒲、艾條

南方以菖蒲、艾條插於門楣,懸於堂中,目的是辟邪。湖南省博物館秦漢史專家王樹金介紹,端午掛艾、懸菖蒲,相當於春節放鞭炮。古人還有佩戴香囊的習俗,在長沙馬王堆,不少出土文物都透露了這一信息。香囊內裝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以往汨羅江畔的居民還有「搶龍水」的風俗。村民們挑著水桶,來到汨羅江邊搶水,誰搶到第一桶水,用這桶「龍水」洗頭,頭發就會變得更好,洗臉能達到明目的效果,給孩子們洗澡還能驅區邪。

北方:佩戴五毒銅錢

北方端午節有佩戴鍾道祛五毒銅錢以辟邪的習俗,不過現在逐漸被小孩子穿五毒肚兜的習俗替代。有的'地方流行姑姑姨姨送,有的地方流行祖母或外祖母送。

五毒肚兜顏色鮮紅,上面綉著蜈蚣、蠍子、蛤蟆、老鼠和蛇五種毒物,據說可以驅毒辟邪。五色絲線也是人們端午辟邪的一種方式。將紅黃藍綠等各色絲線編在一起,戴在手腕和腳腕上,美觀精緻。

2、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3、紀念屈原——端午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節,我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

        端午節是為紀念屈原投汨羅江自盡,百姓怕江中的魚兒小蝦吃屈原的屍體,所以就用樹葉包住糯米飯投入江中,讓魚兒們吃。

        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包成粽子的形狀。

        從此,每年五月初五為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說到這里,咱們再來講一講南方與北方過端午的不同方式吧。 

    一、粽子不同:

   南方:餡料豐富,咸主打

南方粽子顯得多姿:三角形、火炬形、錐形、方形,外表的玲瓏先吊你的胃口。

不同於北方的紅棗甜粽,南方的餡料更為豐富。豆沙、鮮肉、火腿、蛋黃……

北方:紅棗豆沙,甜甜的

北方的粽子是甜的,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配上紅棗或者是蜜棗,有的還用豆沙或果脯,為了增加甜度,有的還會加上白糖。粽子個頭有大有小,但一般不會小於小女孩的拳頭,形狀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

二、習俗活動不同

南方:賽龍舟

南船北馬。賽龍舟是南方獨一無二的過節習俗。隨著船頭鼓手或快或慢的鼓點,整條船的龍舟手邊吆喝邊舞槳,恢宏的氣勢足以震出遠山的回響。你追,我就趕;爭先恐後的豪氣在懷,彼此都不相讓。

北方:「踏柳」

古時,河北趙縣的端午節,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而發展到現在,端午吟詩的習俗依然存在,只是缺少了到城外宴飲賦詩的雅興。

三、辟邪方式不同

南方:菖蒲、艾條

南方以菖蒲、艾條插於門楣,懸於堂中,目的是辟邪。

北方:佩戴五毒銅錢

北方端午節有佩戴鍾馗五毒銅錢以辟邪的習俗,不過現在逐漸被小孩子穿五毒肚兜的習俗替代。

五毒肚兜顏色鮮紅,上面綉著蜈蚣、蠍子、蛤蟆、老鼠和蛇五種毒物,據說可以驅毒辟邪。五色絲線也是人們端午辟邪的一種方式。將紅黃藍綠等各色絲線編在一起,戴在手腕和腳腕上,美觀精緻。

      但是再好吃的粽子,再激情的賽龍舟,也都是為了紀念愛國人士屈原呀!像屈原這種愛國人士,他的精神應該永駐在我們心間;還有好多好多的愛國人士,也應該被我們銘記於世。

4、端午節南北方風俗的差異

一、粽子不同:

南方:餡料豐富,咸主打

單看形狀,南方粽子就顯得多姿:三角形、火炬形、錐形、方形,外表的玲瓏先吊足你的胃口。

不同於北方的紅棗甜粽,南方的餡料更為豐富。豆沙、鮮肉、火腿、蛋黃……

北方:紅棗豆沙,甜甜的

北方的粽子是甜的,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配上紅棗或者是蜜棗,有的還用豆沙或果脯,為了增加甜度,有的還會加上白糖。粽子個頭有大有小,但一般不會小於小女孩的拳頭,形狀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

二、習俗活動不同

南方:賽龍舟

南船北馬。賽龍舟是南方獨一無二的過節習俗。隨著船頭鼓手或快或慢的鼓點,整條船的龍舟手邊吆喝邊舞槳,恢宏的氣勢足以震出遠山的回響。你追,我就趕;爭先恐後的豪氣在懷,彼此都不相讓。

北方:「踏柳」

古時,河北趙縣的端午節,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而發展到現在,端午吟詩的習俗依然存在,只是缺少了到城外宴飲賦詩的雅興。

現在有些地方舉行大規模的端午愛國詩文徵稿活動。大家聚集在一起交流感情,吟誦愛國詩文。

三、辟邪方式不同

南方:菖蒲、艾條

南方以菖蒲、艾條插於門楣,懸於堂中,目的是辟邪。湖南省博物館秦漢史專家王樹金介紹,端午掛艾、懸菖蒲,相當於春節放鞭炮。古人還有佩戴香囊的習俗,在長沙馬王堆,不少出土文物都透露了這一信息。香囊內裝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

以往汨羅江畔的居民還有「搶龍水」的風俗。村民們挑著水桶,來到汨羅江邊搶水,誰搶到第一桶水,用這桶「龍水」洗頭,頭發就會變得更好,洗臉能達到明目的效果,給孩子們洗澡還能驅邪。

北方:佩戴五毒銅錢

北方端午節有佩戴鍾馗祛五毒銅錢以辟邪的習俗,不過現在逐漸被小孩子穿五毒肚兜的習俗替代。有的地方流行姑姑姨姨送,有的地方流行祖母或外祖母送。

五毒肚兜顏色鮮紅,上面綉著蜈蚣、蠍子、蛤蟆、老鼠和蛇五種毒物,據說可以驅毒辟邪。五色絲線也是人們端午辟邪的一種方式。將紅黃藍綠等各色絲線編在一起,戴在手腕和腳腕上,美觀精緻。

5、北方人過端午節有什麼傳統習俗?

生在北方的我,從我依稀記事開始,我的奶奶每當端午時候會給我准備粽子、茶葉蛋、紅肚兜。

記得小時候,在北方沒有粽葉,可能是農村沒有種的(因為農村做的美食,很少買材料的)奶奶用的是玉米葉,這個玉米葉還得去找,因為五月五沒有種玉米的,有的也是早玉米。

然後糯米都是過年趕大集奶奶買來存下的,在摻和點大米做出來的。

現在回想起來,雖然那時候原材料不如現在,但兒時的味道永遠比現在的好吃。(依稀記得跟下面這圖一樣)

除了粽子,這一天奶奶還會給我煮茶葉蛋,那時候雞蛋匱乏啊,別提多想念了,茶葉就是大綠茶也就現在咱們說的花茶,放上一點茶葉再放上大鹽粒(現在娃娃可能不知道大鹽粒長啥樣),然後煮上幾個(表哥都自帶雞蛋,哈哈),家裡孩子多,我姑姑也是鄰村的,表哥堂哥表妹加起來8個,哈哈,別提那天多好玩了,搶著吃茶葉蛋,畫面很美好。

除了吃上面,我奶奶還給我穿肚兜,小時候我很喜歡,紅紅的很好看,上面有個小動物(再拿個爺爺准備的小棍子,自己找個鐵圈,這不就是小哪吒嗎),據奶奶說這是辟邪,然後現在沒有了,在我上初中後,奶奶老了,我也大了,就沒有穿肚兜這事了。(看下面的圖,有畫面了沒大家,跟我小時候傳的差不多,哈哈)

後來初中後,如果放假趕上端午,媽媽就給我弄個紅繩,嚴格來講需要五色絲線編織在一起,戴在手腕或者腳腕上面,也是為了辟邪。

現在長大了,每到端午,只要不是特別忙,我都會回家陪父母一起吃頓飯,媽媽會提前包好粽子和煮好茶葉蛋,說一些小時候的事情,畫面也很美好。

雖然現在粽子、茶葉蛋種類很多,但總是吃不到小時候的味道,寫到這里時候,忽然很懷念小時候,很想念小時候跟在奶奶屁股後面搶茶葉蛋場景,想念穿上肚兜後拿著棍棒裝哪吒的場景。

再到現在有了小少爺和小公主媽媽升級為奶奶後,基本都在城市帶娃,每次快到端午時候,媽媽就會跟奶奶當年一樣准備包粽子的材料和煮茶葉蛋,倆娃娃跟著媽媽跑來跑去,嘰嘰喳喳地,跟我當年場景一樣,這可能是就是習俗的傳承吧

6、地松端午節的習俗是什麼

地松端午節習俗

掛艾虎: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綵為虎,粘以艾葉,佩戴於發際身畔。端午節飾戴艾虎的風習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歷史。

佩長命縷:端午節時厭勝佩飾。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其他各地習俗

河北省: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葚,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葚,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咸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省: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五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借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陝西省: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省: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江蘇省: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征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高郵:高郵的端午較為特殊,有系百索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等習俗,孩子興掛「鴨蛋絡子」,就是挑好看的鴨蛋裝在綵線結成的絡子中,掛在胸前。

四川省: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上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下,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在綿陽市和遂寧市的部分地區,有端午吃包面[和餃子類似,用麵皮包餡煮食]的傳統,具體由來有待考證。

浙江省:桐廬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於師長,稱之「衣絲」。醫家則於午時采葯,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

江西省: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北省:黃岡市端午節巴河鎮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市秭歸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另有祭祀、招魂等紀念屈大夫的活動,這一天還有曬水給小孩洗澡的習俗,就是放一盆水中太陽下曬,等水熱了給小孩洗澡,據說可以洗去污濁和病魔。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五月二十五又稱「末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於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岳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福建省: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葯王曬葯囊日,人家皆於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稱為競渡。仙游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綵線,系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竇娘」。

廣東省: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並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海南省:每逢端午,海南各處都會如中原一般舉辦龍舟競渡等活動。海南除了與內地相同的賽龍舟、吃粽子、掛菖蒲和艾草,還有一個海島百姓都熟知的內容,就是洗龍水和洗草葯澡。

台灣省:台灣過端午節時,許多住家門口都掛菖蒲、艾草和貼鍾馗畫像,成人飲雄黃酒,小孩子佩香包,這些據說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對商家來說,端午節是營銷民俗文化的好商機,每年都在挖空心思為賣粽子吸引眼球,台灣什麼稀奇古怪的粽子都有哦,很多民眾也很樂意展示自己的創意。台南地區端午節不吃粽子,而是吃一種叫「煎堆」(又叫「煎錘」)的食物。此俗也與鄭成功有關。台灣和大陸一樣,端午節最有氣氛、最為熱鬧的是劃龍舟。台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節這天都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

7、過端午節各地都有哪些習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葚,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葚,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 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 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咸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 趙縣端午,地方 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 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省: 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 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五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 雨水裡。 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借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 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 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 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陝西省: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 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 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 鎮病」。
甘肅省:靜寧州端午摘 玫瑰以蜜腌漬為飴。 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 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 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江蘇省: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征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 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高郵:端午較為特殊,有系百索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等習俗, 孩子興掛「鴨蛋絡子」,就是挑好看的鴨蛋裝在綵線結成的絡子中,掛在胸前。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上街遊行。舊時, 川西還有端午「 打字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下,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 樂山、 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在綿陽市和 遂寧市的部分地區,有端午吃包面[和餃子類似,用麵皮包餡煮食]的傳統,具體由來有待考證。
浙江省: 桐廬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於師長,稱之「 衣絲」。醫家則於午時采葯,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
江西省: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 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北省:黃岡市端午節 巴河鎮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市 秭歸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另有祭祀、招魂等紀念屈大夫的活動,這一天還有曬水給小孩洗澡的習俗,就是放一盆水中太陽下曬,等水熱了給小孩洗澡,據說可以洗去污濁和病魔。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五月二十五又稱「末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於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岳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福建省: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 建陽縣以五日為葯王曬葯囊日,人家皆於此日作醬。 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稱為競渡。 仙游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 戚繼光於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 方勝,聯以綵線,系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 竇娘」。
廣東省: 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稱為「 送災難」。 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 廟宇鼓吹迎導 神像出巡。巫師並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 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 放殃」。
海南省:每逢端午, 海南各處都會如 中原一般舉辦龍舟競渡等活動。海南除了與內地相同的賽龍舟、吃粽子、掛菖蒲和艾草,還有一個海島百姓都熟知的內容,就是洗龍水和洗草葯澡。
台灣省:台灣過 端午節時,許多住家門口都掛 菖蒲、 艾草和貼 鍾馗畫像,成人飲 雄黃酒,小孩子佩 香包,這些據說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對商家來說,端午節是營銷 民俗文化的好商機,每年都在挖空心思為賣粽子吸引眼球,台灣什麼稀奇古怪的粽子都有哦,很多民眾也很樂意展示自己的創意。 台南地區端午節不吃粽子,而是吃一種叫「 煎堆」(又叫「煎錘」)的食物。此俗也與 鄭成功有關。台灣和大陸一樣,端午節最有氣氛、最為熱鬧的是劃 龍舟。台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節這天都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
日本:日本自古以來就有過中國節的傳統。在日本,端午的習慣是在 平安時代以後由 中國傳入日本的。從明治時代開始,各節日都改為公歷日。日本的端午節是公歷5月5日。端午節的習俗傳到日本之後,被吸收改造成為日本的傳統文化。日語中,「菖蒲」與「尚武」的發音相同,因此被視為男孩的節日,有男孩的家裡會掛出 鯉魚幡。日本人在這一天不劃龍舟,但也跟中國人一樣會吃粽子,並在門前掛出菖蒲草。在1948年,端午節被日本政府正式定為法定的兒童節,成為日本五大節日之一。另外,為了避邪,把菖蒲插在屋檐下,或將菖蒲放入洗澡水中洗澡。說到避邪,還有著這么一段傳說:從前,有個叫平舒王的君主,誅殺了一個不忠之臣,這個奸臣死後化為一條毒蛇,不斷害人。有個有智謀的大臣,頭戴紅色的蛇頭,身上灑滿菖蒲酒與之激戰,最終制服了毒蛇。從此,在端午節時,插菖蒲、熏艾葉、喝菖蒲酒,就流傳開來,成為傳統的風俗,日本人稱「艾旗招百福,蒲劍斬千邪」。節日特有飲食有日本粽和柏餅。
朝鮮半島:朝鮮半島人民認為端午節是一個慶典,是 祭天的時候。在農業社會時期的朝鮮半島,民眾共同參與的傳統祭祀活動,祈求豐收。在祭祀舉行時會進行假面舞劇、 韓式摔跤、盪 鞦韆、 跆拳比賽等具有朝鮮地方特色的活動。朝鮮半島各地,他們各自都把端午節本土化,並以各自的名字稱呼這個慶典,例如:天中節、重午節、端陽、五月節、戌衣日、水瀨日等。
韓國:這天會祭拜山神,用菖蒲水洗頭,吃車輪餅,盪鞦韆,穿韓國的傳統服裝,但不劃龍舟,不吃粽子。在江原道 江陵市所舉辦大規模薩滿祭儀、山神祭與等一系列結合巫俗、儒 道教地祝祭活動江陵端午祭,由於保留了大量的原始信仰、民俗遺風與 傳統文化,1967年被指定為 韓國第13號重要無形文化遺產和重要無形文物,2005年11月25日被世界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人類口頭和無形遺產。
琉球:有劃龍舟習俗,並會在家裡張貼一種叫「矢數」( 琉球語:ヤカジ的紙人形作辟邪之用,有女兒的家庭會擺放紙雛箱,即一個載有紙人形的紙箱その他の人形,還會擺放龍舟模型和一些穿著 琉裝、彈 三線、打 鼓、跳琉球傳統舞蹈的土人形。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