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白有什麼節日習俗
1、廣東有什麼習俗?
南獅、佛山行通濟、廣州廣府廟會、佛山秋色、潮州大鑼鼓、英歌、燒塔、燒龍、飄色、粵西年例、佛山北帝誕廟會、廣州波羅誕廟會、盤古王民俗文化節、儺舞等。
1、南獅:是起源於廣東南海的傳統民俗文化。民俗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必有扒龍舟、敲鑼打鼓,舞獅子助興,自古至今,長盛不衰。特別是得到港澳和海外同鄉的傳承發揚,在改革開放以來,這種富有喜慶色彩的民間活動更加興旺。
2、行通濟:是廣東省佛山市一帶的傳統民俗活動。作為在元宵節期間舉行的遊玩祈福活動。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扶老攜幼,自清晨到夜幕,舉著風車、搖著風鈴、提著生菜浩浩盪盪地由北到南走過通濟橋,祈求來年平平安安、順順利利。真正行通濟是正月十六,行通濟是反映傳統信仰、風俗習慣及祈福儀式的民俗文化活動。
3、廣府廟會:是廣東"一城一特"春節活動之一,是廣東省地方傳統民俗文化,廣州市越秀區在傳統元宵節期間,即農歷正月十五至廿一舉辦的傳統廟會。廣府廟會與北京地壇廟會並稱中國兩大廟會,廣府廟會開幕式設在元宵節當天,為期七天,是一項廣府文化嘉年華活動。
4、佛山秋色是廣東省佛山市的傳統民俗文化。指秋季農業豐收之時,當地民間舉行慶祝豐收遊行,俗稱「秋色賽會」或「秋色提燈會」,亦統稱為「出秋色」。
5、潮州大鑼鼓是廣東潮汕地區傳統音樂中的一種,是一種由鑼鼓樂與管弦樂組合而成的演奏形式,由歷代相沿的鼓吹樂類演變而成,是潮汕地區最具群眾性的樂種之一。
2、<年例>是那一個地方特有的節日!
[年年有例]·概述篇
在中國的眾多傳統節日中,春節可算是最為熱鬧的。然而在粵西嶺南一帶,在春節之後仍有特別的節日要過,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習俗——年例。
年例,也可以叫年宵,但是和年宵又不同。茂名電白縣、化州、高州、茂南、茂港及鄰近的湛江吳川、陽春一帶的農村每年都會舉辦年例,各地舉辦地年例的時間各不相同,集中在過完春節的農歷正月、二月份,其餘一些「翻秋」年例(在秋收後的一個月舉行,大都是在農歷三月至十一月)則每個月都有,年例節一般一個村莊為同一天,少數兩天。也有附近數條村莊的年例節都是在同一日的。農村年例大多以土地廟為中心,周圍幾個村子一起舉行。有些地方一年中還會舉辦兩次年例。
[年年有例]·活動篇
年例是廣東茂名、湛江地區民間過年最隆重的一個節日,在農村素有「年例大過春節」的說法,也是粵西地區最具特色的一個節日。年例期間,家家張燈結綵,村鎮街道布置綵樓、彩廊、畫廊等,路旁插滿彩旗,鞭炮聲及鑼鼓聲此起彼伏,各種民間藝術表演力竭所能,盡獻於眾。粵劇、電影、歌舞、木偶戲、採茶戲、雜劇以及各種各樣的文娛活動紛紛亮相。其中尤以粵劇最為受歡迎。粵劇本地俗稱「大戲」,是各地年例日必備的表演節目。一般在年例日前後連演數天,觀者絡繹不絕。此外,醒獅班前來舞獅助興,也是年例日的必備項目。
粵西地區的年例日各地有所不同,大體上是從正月初二起至正月底止,尤十五、十六日為最多,也有些地方是在農歷二月份的,年例節一般一個村莊為同一天,少數兩、三天。亦有附近數條村莊的年例節都是在同一日的。以土地神的「社境」為單位,開展年例活動,時間多為一天,間有兩三天者。
年例的主旨是敬神、游神、擺鍾、祭禮社稷,祈禱風調雨順、百業興旺、國泰民安。一村過年例,周圍村莊群眾都來看熱鬧助興,家家戶戶大擺宴席招待親朋戚友,不論是否相識,一律熱情款待茶飯酒菜。
[年年有例]·起源篇
追溯「年例」的歷史,它實際上是擴大了的元宵節、廟會、粵西茂名等地方祖先遷移落腳紀念日等綜合起來的節日。據了解,明、清朝時「年例」已記入當地的地方誌,民國初年至解放初期都比較盛行,後來曾一度中斷,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逐漸恢復,目前茂名及其所轄市縣(區)鄉村,大都盛行做「年例」,而且相當隆重熱鬧。在粵西茂名有這樣的說法,一年一度的「年例」期間,在外工作、生活的人,過年可以不回家,但「年例」時一定會趕回來團聚。同操一種語言,鄉音鄉情交融,氣氛熱烈,著實讓常年在外、難得相見的家鄉人別有一番享受。
[年年有例]·風俗篇
年例一般都是在農村舉行,在年例這天,外出的人大都會返回原來的村子做年例,年例一般會維持三天,第一天叫」起年例「,第二天叫」正年例「,最後一天叫」年例尾「。
起年例
在年例開始前,各家各戶就已經准備了雞肉,豬肉,魚做成一副「三牲」供菩薩享用,叫做「擺醮」。它是「年例」中最傳統的節目,在過去被視為「年例」的重頭戲。所謂擺醮,各戶選取家中最肥的大閹雞,去毛去內臟整個泡熟成金黃色,端正地放在托盤里,雞的頭部向上微彎,旁邊添上一刀過煮熟了的豬肉和一條魚,俗稱「三牲」,為擺醮的主供品,伴有糖果、三茶五酒和香燭供奉在八仙桌上。擺醮活動多安排在夜間進行,這是延續下來的習慣,一般是在正月年例的夜晚,各家各戶都居中在一處一起拜神,後是大放鞭炮。
正年例
正年例的早上,菩薩出遊巡門,十分熱鬧。如果村子很大,菩薩就要從早都晚不停地巡門,求能完成任務,這一天還會有許多其它的節目,如木偶戲,舞獅,看大戲,放煙花等等。這一天主人還會邀請諸多朋好友,開懷暢飲,熱鬧非凡。
吃完年例後就有餘興節目「睇年例」又稱睇大戲。傳統上,年例最大的目的就是敬神,各種民間藝術表演竭盡所能都是為了表演給神看的,以討得神的歡喜,以祈禱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而現在做年例,多數是為慶祝生活水平的提高,祝福好日子長久,顯示城鄉的喜慶與社會的和諧。近年的「年例」期間,廣東、廣西有近百個粵劇團活躍於粵西地區各村莊演出。此外,當地獨特的文藝表演形式--化州的「跳花棚」,高州的木偶戲等都齊齊出動,輪流在各鎮表演;一些藝術界的大腕明星也會到這個地方助興。在粵西地區,傳統粵劇依然是農民最喜愛的一種文藝節目,特別是每年年例,有時一個村就有二三台大戲一起做,農民看大戲比城裡人看流行歌星演唱會還要熱鬧。村民做「年例」,除保留一部分傳統節目外,粵劇是必不可少的節目。每到年例期,每村每鎮都搭起戲台,張燈結綵,各類粵劇團活躍於各鄉鎮演出。有些鄉鎮的年例還請來省級一流的劇團演出,甚至一些「大佬倌」也被特邀前來助興。台上鼓樂喧天,演員唱得聲情並茂,台下的觀眾聽得如痴如醉,流連忘返。
除了粵劇還有木偶戲,俗稱「鬼仔戲」,是茂名地區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最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新編的《茂名市志》「文化·民間藝術·民間戲曲」這節如此記載:「茂名地區的木偶戲,按木偶形體和操作技術的不同,分杖頭木偶戲、布袋木偶戲和提線木偶戲。杖頭木偶戲,俗稱「鬼仔戲」,南朝元嘉三年(426年),杖頭木偶從中州傳入化州。元朝,傳到茂名、信宜、電白等地。」由此可見,木偶戲在茂名地區已流傳了一千多年。
年例尾
到了第三天「年例尾」的早上,火燒紙船,菩薩回廟,年例也就此結束。
[年年有例]·現狀篇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村民與外部世界接觸的程度加深,尤其是農村青年,外出打工、經商者越來越多,他們深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對家鄉傳統的「年例」逐漸有所忽視,年例氣氛已是消淡了許多,其它的各種慶祝活動也正在減少,近幾年,已經難得再見舞龍、做大戲、木偶戲等慶祝活動了。這些珍貴的民間文化遺傳正面臨著滅亡的危險。據問卷數據顯示,電白縣蓮頭村外出募工者留在家鄉過「年例」的為該募工總人數的23.7%,在高州市謝雞鎮木坑村該人數也不足三成,為27%。當然,這當中也有一部分是因為工作逼迫,過完春節後即匆匆離鄉,但是,從我們對尚在村中的青年的采訪中可以發現,他們對「年例」已不太重視,據他們反映,在他們的同輩中,許多人都認為「年例」可有可無。
有人把年例解釋成年年有例。年例已成了茂名人每年必過的節目,好同過年一般,甚至有「年例大過年」的說法。經過多年的演變,年利已在高州和化州這兩塊土地上生了根。人們每年回到鄉村過年例,並不僅僅是為了拜神,等迷信活動。更主要的是年例已成了他們心中的一種寄託,是年例加強了他們的鄉土情結。每年年例人們都會如過年般重聚在一起慶祝,還宴請朋友分享這塊喜慶。因此年例也成為聯系親情、友情的一條紐帶。
年例乃是粵西嶺南這一帶獨特的節日,它不比春節、中秋等全國性的節日范圍之廣,但它們又有相似之處,都是傳統的習俗。就像傣族的潑水節,年例是當地獨有的,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情和鄉土氣息。至於慶祝的形式,也表現出了鄉村人的淳樸、厚道、熱情、樂觀的精神狀態。許多辦年例的人認為辦好了年例就能夠保證今後的一年風調雨順,雖然不科學,但作為一種精神寄託,不知支撐了多少在困境中掙扎的人。年例的獨特性也增強了當地人的一種鄉土優越感,擁有著獨一無二的節日,無疑是值得自豪的。
年例的主辦中心一般都是在廟宇或者家庭,而高州和化州的廟宇大都是冼太廟,即紀念冼太夫人的廟。年例也就和冼太夫人有一定的關聯。史料中顯示年例活動是由冼氏家族而興起,長期演化後成為今天的年例。冼太夫人是當地的一位頗有影響力的人物,她為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作出了卓越貢獻,被周恩來總理譽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在年例中『游神』所用的神像中,便有冼太夫人的塑像造型。可見她在當地人心中的地位,像神一樣崇高。當地人如此敬重一位愛國的巾幗英雄,也多少反映出他們的一種英雄主義情懷及愛國主義思想。或許把冼太夫人尊為神只是現在的人延習了祖先的做法,把拜冼太夫人僅看成是年例的一種形式。但其中所包涵的那種文化內涵,是泯滅不了的。冼夫人文化使年例更具歷史意義,它傳承的不是只有封建的迷信思想,還有一種具有積極意義的人文精神。
粵西的「年例」節,以獨具地方特色和傳統的「奇」,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海內外人士,一些民俗專家和學者對此產生濃厚的興趣。粵西地區依山傍海,旅遊資源豐富,再加上特有的「年例」風俗節日,其融入文化內涵的特色旅遊將有廣闊的前景。
[年年有例]·日期篇
湛江部份農村年例日期列表
正月初二 文車村(遂溪縣黃略鎮)
正月初三 馬六良村(遂溪) 丹寮村(東海民安鎮) 調山村(東海島東山鎮)
正月初四 東山村(東山鎮) 調邏村(東山鎮)
正月初五 北山村(東山鎮)
正月初六 雲頭村(麻章鎮)
正月初七 蘭石村(吳川蘭石鎮)
正月初八 蛤嶺村(吳陽鎮) 梧村(坡頭)
正月初九 黃坡鎮(吳川)
正月初十 調順村(赤坎區) 平樂村(開發區) 坡頭圩(坡頭鎮) 麻斜(坡頭鎮)
正月十一 黃略村(黃略鎮) 卜品村(太平鎮) 高陽村(麻章鎮)
正月十二 龍潮村(包括霞海,梧闊村)(開發區) 屋山村(開發區) 龍登村(霞山區) 文保南村(赤坎區) 赤嶺村(麻章鎮) 塘邊村(麻章區)
正月十三 志滿(麻章鎮) 許屋村(黃略鎮) 豐厚村(赤坎區) 福建村(赤坎區) 支屋村(黃略鎮) 雷州烏石(十三至十五) 文保北村(赤坎區)
正月十四 山後村(太平鎮) 造甲村(太平鎮) 新坡村(赤坎區) 陳鐵村(霞山區) 樓下村(霞山區) 塘口村(黃略鎮) 南坡村(黃略鎮) 城月圩 通明村(太平鎮) 暢侃村(麻章鎮)
正月十五 雷州市 徐聞市 東岸村(太平鎮) 呂宅村(太平鎮) 霞山村(霞山區) 社壇村(霞山區)北月村(霞山區海頭鎮) 黃外村(麻章鎮) 厚禮村(麻章鎮) 謝家村(麻章鎮) 臨西村(湖光鎮) 東嶺村(湖光鎮) 草蘇村(赤坎區) 南亭村(黃略鎮) 東墟(遂溪) 調文村(東山鎮) 文丹村(東山鎮)後溪村(城月鎮)
正月十六 吳川梅錄鎮(十五至十七) 城內(遂溪) 西廳村(霞山區) 岑擎村(霞山區) 後北村(麻章鎮) 鴨曹村(麻章鎮) 北溝村(麻章鎮) 篤豪村(麻章鎮) 文參村(東海)
正月十七 東嶺村(湖光鎮) 百姓村(赤坎區) 水溝村(麻章鎮) 深田村(霞山區) 六禮村(十七至十八,麻章區太平鎮)
正月十八 平石村(黃略鎮) 調墊村(麻章鎮) 成家村(麻章鎮) 郭家村(麻章鎮)
正月十九 文章灣(赤坎區) 大塘村(麻章鎮) 東山園村(遂溪)
正月廿一 麻章圩(麻章鎮)
正月廿六 邁龍村(麻章鎮) 調浪村(太平鎮)
正月廿八 石頭村(霞山區) 調羅村(霞山區) 海尾村(湖光鎮) 聶村(麻章鎮)譚禮村(麻章區太平鎮) 肖漁村(麻章區太平鎮) 塘尾村(南興鎮) 嶺北鎮(遂溪)
正月三十 新村(正月最後的一天)(霞山區)
二月初一 麻章圩(麻章鎮) 龍駕村(麻章鎮)
二月初二 太平鎮(麻章區) 良豐村(初二至初三)(湖光鎮)
二月十一 麒麟村(十一至十二)(太平鎮) 後坡村(太平鎮)
二月十二 烏石鎮(雷州) 覃巴(吳川)三月十五 興隆村(霞山區)
三月廿二 南興鎮 南柳吳氏村(廿十至廿二)(霞山區) 臨東村(湖光鎮) 料村(湖光鎮) 龍劃村(霞山區)
三月廿三 文章村(赤坎區)
三月廿六 臨東村(湖光鎮) 舊縣村(廿五至廿八)(湖光鎮)
三月廿七 寶滿村 (霞山區)
三月廿九 調山村等四條村(拜坡)(東山鎮)
九月初一 仙塘村(海頭鎮)
九月初五 雙港村(赤坎區)
九月廿八 大路前村(麻章鎮)
十一月廿三 特呈島(廿三至廿四)(霞山區)
茂名·
電白部分年例日期
正月十五
二月初四 電白寨頭
化州部分年例日期
年初二:哨坡,賴家園,解放路
年初三:三角口大坡
年初四:鎮安下坡
年初五:鑒江新村,
年初六:良光東沖,東山區豐門村,同慶鎮塘溪,低山坡
年初七:大橋坡村,下郭禾里村,
年初八:大東山,山背,霸頭,石灣山裊,鑒江低坡,鑒江京介,河東水尾,糖廠中間洞
年初九:石灣山口,同慶鎮高木嶺村,龍豆。下郭靈村
年初十:良光路口,官橋名教村,同慶鎮山塘村,權連村,新屋村,大院村,張屋,張村(大山美)大張根村,合江圩,
十一:東山區山車,大茶,同慶龍首地,下郭街,長歧村,南嶺,坡巷。
十二:勞村,金雞地,鑒江黃嶺,鑒江白鳩棒,下郭七里,同慶墟,同慶勞律村,長山村,屋面村,低村,排塘菩薩沖村
十三:中垌良山,同慶鎮舊屋村,塘溪里坡村,
十四:三角口上垌村,同慶良洪,山磊坡石,尖崗朋村,
十五:河東東岸,北岸,三角口樂嶺,河東塘尾,麗崗尖崗圩,同慶交竹村,謝白村,
十六:同慶六塘村,長元山村,糖蓬村,六坡村
十八:播陽圩
二十:上郭,南盛圩,林塵山心,良光木林沖,同慶石板坡
二十六 山口
二月初一 鎮隆新圩年例
二月初二 鎮隆舊街 PS 到時候會有花燈看的哦
二月初八 潭頭北蘭
三月三,同慶豐告,水阜
冬至,竹山,塘吉
高州部分年例日期
正月初五 長坡鎮石龍 大拜墟
正月初六 長坡鎮石龍 周垌管理區 古丁里坑
正月初八 古丁黃沙坑尾一帶地區(化仔村、村頭村、嶺腳、高坪等)
正月初十 古丁黃沙村委附近眾村(塘化、朱崗、塘底、一洞、二洞、對面村等)
正月十五 坡頭 曹江村
二月初十 西岸五梁, 石鼓三文田, 平山
二月十三 城區新街,西岸寶光塔
二月十六 上南關
二月十七 下南關
3、廣東茂名年例的風俗是什麼?
廣東茂名年例的風俗是集資舉行祭社盛典,以祈風調雨順,年豐人壽,俗稱做年例或叫祭社。
年例,茂名歲時習俗。廣東省茂名市全市的特色節日。據光緒《茂名縣志風俗》載自十二月到是月鄉人儺,沿門逐鬼,唱土歌,謂之年例。《茂名市志》又載年例,唯粵西鑒江、羅江兩江流域的村落所獨有,清代已十分流行。
廣東茂名年例是當地傳統民間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禱風調雨順、百業興旺、國泰民安的活動。實際上,年例是擴大的春節、元宵節、廟會,也包括祖先遷移落腳紀念日等在內的綜合節日。
廣東茂名年例的主旨
年例的主旨是祈禱風調雨順、百業興旺、國泰民安。一村過年例,周圍村莊群眾都來看熱鬧助興,家家戶戶大擺筵席招待親朋戚友,不論是否相識,一律熱情款待茶飯酒菜。每到年例期,村鎮街道張燈結綵,各戶盛筵宴請親朋,來客越多,主人就越高興。
活動內容有游神、游燈、點燈、打醮、舞獅、舞龍、飄色、八音、武術表演、做大戲(粵劇)、木偶戲、燃放煙花炮竹等,一直鬧至通宵達旦。但作為茂名市特有的傳統節日,它在茂名人民心目中依然有著深深的情結,對茂名人民有著重大的意義。
4、粵西地區的年例習俗的來歷
一說:相傳粵西的「年例」是由道教上元節(民間元宵節)衍化而來。自漢唐以來,北方文化習俗逐漸滲透粵西大地,其習俗與本地習俗慶祝豐收、祈禱祭祀相結合後,逐步演變成現今隆重熱烈、極受村民重視的民俗節日。
一說:它是上元節、廟會、粵西地方各村村民祖先遷移落腳紀念日等綜合起來的節日。
年例主要盛行地方:高州、化州、電白、茂南、吳川、信宜、遂溪、廉江、赤坎、霞山、坡頭、麻章、雷州、徐聞,以及廣西北流一帶。年例從正月初二起至二月底,各村均有不同日期的年例日,集中在新春期間。一般年例日期一天,有的一至三天。
傳統年例活動包括:起年例、正年例、年例尾。具體指敬神、擺宗、打醮、祭拜、掛花燈、游神、放鞭炮等環節,大都以祭祀活動為主。還有舞獅、舞龍、舞春牛、八音、粵劇(「做大戲」)、木偶戲(「鬼仔戲」)、歌舞、雜劇、宴席等活動。
5、請問廣東有什麼民俗或傳統節日?
珠三角地區:民俗有賽龍船、舞獅、舞龍、慶神、包角仔、包粽子...
傳統節日:春節、人日、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月初七情人節、七月十四鬼仔節、重陽節、冬至、夏至...一大堆...
總之拜神拜到你煩...
6、電白水東的家鄉習俗有什麼
電白縣古時為百越族人聚居地,南北朝和隋時,為俚人的活動中心。俚人的生活習性是「水行而山處」,日常據山洞,「巢居崖處,盡力農事」,也常下江、下海,「以船為車,以楫為馬,往若飄風,去則難從」,諳熟水性。唐宋後,漢人自福建、粵北大量移入,俚漢同化,這些人「以舟楫為家,采海物為生」,形成了電白沿海一帶的疍民。
在封建社會及民國時期,疍民被視為下等人。他們不準上岸定居,不許與陸上人通婚,不許入學讀書,不準穿鞋著襪。有的雖准許上陸地定居,也只能於海灘上搭高腳木屋居住,俗稱「疍家棚」。解放後,電白縣地方政府取消一切歧視疍民的陋規。人民公社化時,於水東、博賀相繼成立水上人民公社,稱疍民為水上居民。後又規劃建設水上居民新村,原居住的海邊高腳木屋,相繼全部拆除。水上居民與原陸上居民已基本同化,但水上居民由於一千多年所形成的一些特殊風俗習慣至今仍保留下來。
特色民居
舊社會,疍家多以艇為居室,一家數口擠住其中,也有三代、四代合住一艇的,艇就是家。因此,豬、三鳥等家禽也在艇舷邊圈養。另一些獲准上陸居住的疍戶則於緊靠圩鎮的海濱,搭木棚聚居。這種木棚以竹木為架,以木皮或竹籬為牆,以茅草為頂,以一些光滑的木條、木板釘合為地板,以板為鋪,不另設床。這種木棚小的僅幾平方米,大的也不超過10平方米,一律為鴿籠式的高腳吊樓。海潮漲時,棚底與海水僅隔幾厘米,如遇暴潮,棚板則為其所沒。解放後,疍民雖陸續上岸建房居住,水東的海濱新街,博賀的水上居民新街幾乎都是疍民聚居的樓房,但他們大多數仍保留著居住艇、棚的習慣。樓上地板多用優質木板鋪就,光潔鋥亮,一塵不染,以板為鋪,不另設床。
7、電白縣博賀鎮的歷史
名地區的習慣調查:::
1)方言情形:福佬民系和廣府民系的交錯居住區,主要是以方言來區分民系,方言是區別福佬人或廣府人的標志。雖然在這個區域,福佬民系也通用廣府話,但他們的語言以黎話為主,福佬民系區域內的交際語言為黎話。其實在這個區域,廣府民系與福佬民系有著很大的區別,即廣府民系一般不通曉黎話的。畢竟福佬民系在電白、茂南區、茂港區形成的一個方言島,在整個地區他們是一個較弱勢的群體,他們的文化在廣府文化的夾縫中生存,只有廣府文化對他們的文化影響大,而他們的文化對廣府文化影響弱,表現在語言上,由於廣府話、北方官話(普通話)做為社會的交際語言,而黎話只作為福佬民系方言島的交際語言,他們的語言會逐步弱化,甚至有消亡的可能。還有一種情形,就是福佬人已經廣府化的情況,在這個區域普遍存在,他們的原來方言已經淡化,主要或完全操持廣府方言,那麼我也認為他們已經屬於廣府民系而存在,這些情況也將在下面分析。
(2)村落形態:在茂南區、茂港區的兩個民系的交錯居住區,主要是袂花江中下游的沖積平原區,土地並不太肥沃,這兩個區大片土地貧脊,歷史上水、旱、風、蟲災害十分嚴重,是有名的災區。茂南土瘦地干,開發較晚。乾隆年間,皇帝有鑒於高州各屬曾下詔墾荒,允以免稅。當時茂南一帶村落稀疏,現在市郊區的村落,大多是近二三百年才發展起來的。市區許多村莊,也是清中葉以來,由於人口繁衍,農業發展,逐步形成聚落的。這也有清朝康熙禁海遷界的影響。對於袂花江流域,由於有水源的優勢,自然是發展居住地的首選。我認為,俚越族漢化為廣府民系後,袂花江流域也是廣府民系的一個主要居住區域,這是為什麼袂花江形成福佬民系和廣府民系交錯居住區和自然分界線的原因。古代茂南區人煙稀疏,也為福佬民系的擴張帶來機會。在近代,這一地區由於人口增多,可耕種土地減少,遷移的情況逐步減速,村落的基本固定,村落規模形態開始發展。處在平原地區,村落規模比較大,但是又基於土地的貧脊,又限制了村落規模的發展。福佬民系的村落相對較大,他們由於自身的凝聚力強、團結、宗族觀念強,為了對抗外力,他們喜歡聚族而居,同時土地並不是限制他們聚族而居的因素,他們經商能力強,可以有向外界發展的餘地。
(3)姓氏狀況:這一區域,存在不少的大姓獨姓村落,福佬民系以獨姓村落、主姓村落佔比較大比例,而廣府民系獨姓村落、主姓村落的比例比福佬民系小,雜姓村落有不小比例。這是因為廣府民系形成與福佬民系不同,廣府是土著民系,有較長的歷史積淀和發展,宗族觀念也沒有福佬民系強烈,雜姓村落易於形成和發展。福佬民系是後來者,他們有強烈的宗族觀念,他們的在遷移開拓中易於形成獨姓村落。福佬民系的大姓有鄭、陳、吳、劉、李、楊、林、倪、梁等,廣府民系的大姓有黃、李、梁、許、柯、陳、張、徐、鄧等姓。廣府民系有的姓氏卻也是由閩南移民而形成的,象許、柯、楊、陳、吳等姓氏,福佬民系也有從廣府民系演變過來的姓氏,典型的有古俚族大姓冼、馮、陳等姓氏。從姓氏族譜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地區一些民系變換的狀況。典型的是吳姓,吳姓在鰲頭是福佬民系的大姓,吳姓在西移的過程中,卻演變為廣府民系,這是分布在鎮盛的幾條村莊如彭村、烏石等的吳姓,他們已經基本上以廣府話為主了。這種從福佬民系演變為廣府民系的情況在後期是比較普遍的,而由廣府民系演變為福佬民系的情況也有,如茂港區羊角和坡心的冼姓、陳姓居民是講黎話的,但在後期這種情況則變得罕有,這仍然是福佬民系文化占弱勢的結果。另外是福佬民系有主動擴張的情形,而廣府民系向福佬民系居住地擴張的情況則少,這是福佬民系的個性所然,因為福佬民系凝聚力強,對外來民系有抗拒力,他們形成了局部的集團優勢,廣府民系是很難進入他們的地盤的。吳姓的演變可以說明這種情形,他們進入廣府民系的居住地,周圍是講廣府話的居民,逐漸他們也忘記了原來的方言,主要以廣府話為主了。福佬民系的擴張性可以從古越地名來研究,在福佬民系居住的區域,存在許多古越地名,如羊角的那鄒、潭祿、三橋、博羅、祿段、羅浮,坡心的潭陂、潭蓮,七逕的那螺、那艮、那增、那樓,袂花的羅祿,沙院的米稔、那澳、那讀、那碌、那賴、那興、祿蓬,小良的覃黎、覃利、那房頭、那興仔、那庄、調美、覃底、覃社、那覃等等,說明這些原來是漢化的俚越居民居住地,後來為福佬民系占據或同化了。茂港區七逕的文貢村還有古俚族生活的遺跡存在,而在廣府民系所在的區域亦存在很多古越地名。
(4)習武風氣:尚武習武的風氣是這一區域的特色。福佬民系傳承了閩南福建人的尚武傳統,福建地狹人稠,居民以好狠斗勇為能,福建的宗族村落的械鬥是十分厲害的。沿習而來,明清閩南移民也存在著這種傳統。在整個茂名地區的福佬民系居住區,尚武的風氣主要是在與廣府民系的交錯居住區。這一地區的福佬人較遲從閩南遷來,他們到來時,有擴張的需求,這樣武藝是很有用的手段,而電白縣較早期的閩南移民尚武的風氣則不濃厚。我們知道鰲頭、鎮盛地區的習武風氣都很濃厚,習武人數很多,其武術流派主要都是傳承於福建。同時,這一區域在民國時期出現了很多將軍,著名者有中將鄧龍光(鎮盛白沙)、中將陳沛(袂花坡仔)、中將梁仲江(袂花宋村)、中將鄧鄂(鎮盛白沙)、中將李以劻(坡心正村)、少將倪鼎桓(袂花華谷村)、少將梁文(鰲頭白鶴坡村)、少將陳賡桃(袂花椰子村)、少將鄭武(鰲頭飛馬村)等,占據了民國茂名地區將軍的比例很高,這並不是偶然的。
(5)經商意識:經商並不一定是他們的天賦,而是在於土地因素和遷徙因素的影響,人口的擴張和遷移使他們走上經商之路,從而形成他們經商的傳統。他們未必十分聰明,未必是他們很有經商天賦,而他們勝在專業性,加上勤懇努力有沖勁,有傳統的經商意識。這在茂名的商業狀況可以看出,大企業未必是福佬民系做的,他們專注於精細專業的商業傳統,把一個看似很不為人注意的小生意經營到極好極致,是非常成功的一個群體。
(6)土地狀況:福佬民系的人口擴張十分快,這也是造成他們不斷向外移民的情況。人口的擴張,土地就會緊張,土地不足以養活人口,會出現很多的狀況:一是向外移民;二是為了土地,械鬥嚴重;三是改變只是經營土地的情況,就是去經商,去讀書,去當兵。福建省本身就是這種情況。而處在這個交錯居住區,近代也出現了同樣的情況,所以也出現了以上幾種狀況。這個區域,土地並不肥沃,山地也不多,但處在平原,人口增長的速度比山區更為嚴重。在古代中國這個以農業為重的社會里,沒有土地就意味著無法生存。這一地區解放前的大地主也特別多,家族勢力作大,如許氏、鄧氏、陳氏地主官僚,土地主要集中在這些大地主手中,更加劇土地的緊張。
(7)文化人才:過去這一地區文化教育並不比茂名其他地區發達,這可以從高考的上線人數和高分人數來觀察,是不是因為民系之間的磨合,還有經濟上的落後,以及教育的重視程度較低有關系呢?加上這里尚武風氣經商風氣濃厚過讀書風氣,小農小商又一時不足以致富,造成整體的落後。但是這一地區的福佬民系或廣府民系緣於他們敢做敢為、講求義氣、精明能幹、精誠團結,在現代社會中涌現愈來愈多的精英人才,不僅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在經濟上亦有所成就。
(7)宗教宗祠:福佬民系帶來濃重的宗族文化,這里的宗族寺廟十分多,保存又非常完好,比如茂南區文物保護單位袂花石浪墟的廣福廟、袂花扶提廟、袂花椰子村陳氏宗祠、袂花墟的白帝廟、鰲頭文武廟等,廣福廟與楊氏有關,扶提廟是吳氏宗廟,陳氏宗祠更不用說是陳氏的,他們都屬福佬民系的家族宗廟,這些廟宇與高州等廣府民系居住區的廟宇不同,它們很少祀奉冼夫人,多祀奉觀音關帝玄武等神祗。所以文化形態上屬於閩南文化的成份佔多數。
(8)風俗節日:年例這個茂名地區特有的節日,在交錯居住區是十分盛行的,而遠離交錯居住區的電白福佬民系居住區,年例節日就不算太興盛了。茂名地區年例最盛的是茂南區,還有以前屬茂名地區的吳川市,這個節日應該是源於廣府民系,當然從這個節日在茂名地區三個民系都盛行的情況,也說明三者在文化上的融合。
處在這一區域的福佬民系,較電白縣東部沿海的福佬民系遷移遲,可以在語言上區別,在交錯居住區及周圍的水東、南海、陳村、沙院、小良、七逕、坡心、林頭、霞洞、袂花、鰲頭、蘭石流行方言為黎話,而電白東部沿海的電城、嶺門、樹仔、博賀、麻崗、旦場、馬踏等流行海話,雖然同為閩南語系,但已經有不少差異。電白縣東部沿海福佬移民在唐宋時代就已經開始遷移過來定居(即使如此,電白縣也存在為數不少的古越地名,如電白縣、博賀鎮、麻崗鎮、羅坑鎮、那霍鎮、麻茂村、祿岳村、那菉村等),而交錯區的福佬移民甚至有的是清朝才從福建遷移過來,加上是與廣府民系的交錯居住,他們與較早來的福建移民在文化個性上有不少的差別。茂名地區的福佬民系和廣府民系的交錯居住區,不是福佬文化的核心區,也不是廣府文化的核心區,兩者在這里形成交匯和沖突,最終是文化的融合,這種融合主要方向是向廣府文化融合。廣府文化是茂名地區的主流文化,而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廣府文化、福佬文化也向著大中國的漢文化趨同,自己的特色越來越弱。這個區域福佬民系及其文化的存在,也說明最早之前,這里主要是廣府民系的文化區域,而福佬民系是後來者,雖然他們和電白縣形成了福佬文化區域及其方言島,但他們處在廣府文化的包圍之中,很大程度他們已經向廣府文化靠近,吸收了很多的廣府文化,無論是語言(通曉廣府方言)、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都與廣府文化有了較大的相似相同性,可以說兩者間除開語言的重大區別外,大部分是相近的。當然他們在語言(閩南語)、宗教信仰、風俗習慣亦保持有自己的特色,形成廣東漢族文化一個次文化層。
尋找茂名老年俗 :::
1.正窮節吃艾(米乞)�
農歷正月最後一天為「正窮節」,即正月結束的意思。茂名地區「正窮節」還有另一層含義,因本地「正」與「蒸」同音,「正窮」即「蒸窮」,是將窮苦病患從人世間「蒸發掉」之意。這天,鄉間戶戶飲艾茶、插艾花、吃艾(米乞)�。人們都到田野里採摘艾菜,拿回家中洗凈、曬干,搓成茸狀,放進鍋中煮熟,搓干水,伴以米粉、紅糖搓勻,做成艾(米乞)。因艾有去塵排積、鎮災驅邪的作用;故艾(米乞)也稱「正窮,吃了「正窮�」,可使身體健康,無病少痛,人們非常喜歡吃。
2.年廿六、七做(米乞)吃
每年到了農歷十二月二十六或二十七,我市民間都有做�吃的習慣。相傳,從前茂名本是一片荒蕪之地,五穀不生,後來來了一群躲避戰亂的人,見此處丘陵連綿,了無烽煙,便紮根開荒種作,繁衍生息。人們初時只能種些薯類等雜糧,聊以充飢。為充分利用糧食,人們便將雜糧用木槌搗成粉,加水攪成糊狀蒸煮,令其體積增加幾倍,成為木薯糊、玉米糊之類的食物。再後來,人們已成功地在這塊土地上種上了稻穀,並連連獲得好收成。為慶祝豐收,也為調換口味,人們便按先前之方法,將米搗成粉,並配以蔬菜之類簡單的餡料,做成了有一定形狀和一定味道的食物,這就是「(米乞)」了。初時,人們還只是用梗米(俗稱「粘米」)粉做�,後來發現糯米粉黏性更強、造型更易,口感更佳,便專門用糯米粉做(米乞),年復一年,漸成風俗。
茂名糯米(米乞)式樣很多,有煮湯(米乞)、菜包(米乞)、壽桃(米乞)、水(米乞)、糖心糍、糖板(米乞)、槌撻(米乞)、灰水粽、艾(米乞)、糯米糍、發(米乞)等。各種(米乞)都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形狀、不同的吃法、不同的味道。每年在過年前幾天,即臘月二十六、七的時候,我市民間便興起做(米乞)的習俗,一來表示送舊迎新,二來可准備一些�以「擺年」(即將(米乞)放在家中跨越新舊兩年),以祈求來年五穀豐登、生活美好。
3.年晚張貼春聯 守歲分壓歲錢
農歷十二月最後一天是除夕,茂名地區稱年晚或年三十晚。這一天,農村的生產活動基本停止,家家戶戶開始貼春聯、門神,門額上貼上利是,灶頭、水缸、豬欄、牛欄、谷桶等也要開始貼上一張小紅紙,以示吉利。還搞一些祭祀活動,備辦雞、豬肉、魚等酒菜,燒紙燒香祭祠堂、廟宇、社稷、祖宗、灶君等。
除夕晚餐,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團圓飯。團圓飯基本上是一年之中最豐盛的一頓。外出的人一般都回家過年晚,與家人團聚吃年飯。吃時,若家裡有人外出未歸時,則要給外出的人留下1個座位和1副碗筷,以寄託思念之情,團圓飯也要剩些到第二天(即第二年)。團年飯的菜式多樣,但一定要有魚,表示年年有餘的意思。
家家戶戶做好團年飯之後,首先必須祭祖宗。祭畢,將祭祖用的飯菜重新熱過,設大桌於大廳,一家人團團圍堅,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
當晚,長輩要給孩子分壓歲錢,還要在家中擺上一些生蒜、蘑菇、甘蔗、糯米�、煎堆、果品、蒸糖籠等,此謂「擺年」,都是表示來年多福多壽、甜甜美美、平安幸福的意思。此外,家中每間房子還要點上燈,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守歲。直到交年時分,家家燃放煙花炮竹,以示除舊迎新。
4.年廿三 送灶君 掃灰塵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茂名地區俗稱「小年晚」,也稱「祭灶節」,家家戶戶備辦茶酒、素菜、果品、甜品,在廚房中燒紙敬祭灶君,送其升天,然後從里到外清潔衛生、打掃灰塵。
祭灶,是一項在我市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灶王爺像上大多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到了臘月二十三,人們便備辦茶酒果品等,燒紙祭灶,送灶君上西天,以表達對灶君的尊敬之情。
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大庭小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街小巷,各家各戶洋溢著忙忙碌碌、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氣氛。
我國春節,俗稱「新年」、「陰歷年」,是我國漢族人民最隆盛的節日。據了解,殷商時,每年的首日是從農歷十二月開始,秦朝和漢初則從農歷十月始。漢武帝太初元年採用「太初歷」,規定以孟春正月為歲首。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後,採用陽歷紀年,以陽歷元月一日為歲首,將農歷正月初一改稱春節,沿用至今。
在粵西茂名,過年一般是指從臘月二十三開始至正月結束這一段時間,主要的地方習俗有祭灶、掃塵、做(米乞)、貼春聯、貼門神、吃團年飯、燃放煙花炮竹、分壓歲錢、守歲、拜年、派利是錢、做年例、唱大戲、吃艾(米乞)等。
5.做年例 睇大戲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我市俗稱「年例」。但茂名地區的年例日卻各地有所不同,大體上是從正月初二起至正月底止,也有些地方是在農歷二月份的,其餘一些「翻秋」年例則每個月都有,年例節一般一個村莊為同一天,少數兩天。也有附近數條村莊的年例節都是在同一日的。年例節多集中在元宵節前後。
年例是茂名地區民間過年最隆重的一個節日,在農村素有「年例大過春節」的說法,也是茂名地區最具特色的一個節日。年例期間,家家張燈結綵,村鎮街道布置綵樓、彩廊、畫廊等,路旁插滿彩旗,鞭炮聲及鑼鼓聲此起彼伏,各種民間藝術表演力竭所能,盡獻於眾。粵劇、電影、歌舞、木偶戲、採茶戲、雜劇以及各種各樣的文娛活動紛紛亮相。其中尤以粵劇最為受歡迎。粵劇本地俗稱「大戲」,是各地年例日必備的表演節目。一般在年例日前後連演數天,觀者絡繹不絕。此外,醒獅班前來舞獅助興,也是年例日的必備項目。
年例的主旨是敬神、游神、擺鍾、祭禮社稷,祈禱風調雨順、百業興旺、國泰民安。一村過年例,周圍村莊群眾都來看熱鬧助興,家家戶戶大擺宴席招待親朋戚友,不論是否相識,一律熱情款待茶飯酒菜。
6.春節派利是 拜年舞獅子
8、電白縣節日的習俗作文?
我們來說六年級下學期的第一篇作文,家鄉的風俗怎麼寫。我們先看題目要求。
作文要求寫咱們家鄉的特別的風俗習慣。這對於現在的孩子們來說還是很有難度的。因為,現在的風俗習慣相較於二三十年前,是少了很多的。所謂的:「離家三里遠,別是一鄉風。」在現如今,體現還不明顯。
所以,作文的選材上,還是留有餘地的。寫之前,先查閱資料或問問長輩。深入了解這種風俗。想像他的主要特點是什麼,可以分幾個方面介紹。這就是開了個口子,可以不是咱們親身經歷的民俗。聽說的可以,查閱資料之後知道的也可以。
文題中舉了三個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有拜年、正月十五看花燈和包餃子。據我所知,拜年是全國共性的,而拜年所得紅包的大小,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小時候,經常看到自己的兜里揣著大紅包,最多不過元宵節,就被家長拿走了。還美其名曰,替咱們存著。現在知道,這個禮儀,很大程度上是家長之間的人情往來,只是借了給孩子包紅包的由頭而已。不過,生活越來越富裕了,孩子們把紅包存在自己名下,其實也是有很多的。
元宵節看花燈和打燈謎,是我從小在書上看到的最美好的事情。而我小時候,只是提著自製的燈籠,滿村地跑著,看哪家放的煙花最好看。又或是,去撿剛剛燃放完的鞭炮里那僅存得幾個沒有響的鞭炮。現在想想,那是的我真的很開心。相對來說,現在的孩子能看到更多更美的煙花。想要獨自一個人,提著一盞小蠟燭燈籠,去找其他的小夥伴,玩個半宿,這種可能性,還是相當小的。
過年包餃子,這對北方人來說,不單是過年,逢年過節包餃子,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兒了。小時候,看著滿滿一鍋的餃子,我心裡想著,可以飽飽地吃上一頓肉了。餃子在鍋里翻來滾去,自己拚命燒火的樣子。我無論如何也忘不了。什麼時候開鍋,這個本事也是那時候學的。滿滿的幸福就從滿屋氤氳的白氣中充滿了整個生活。
現在呢?不過年不過節的吃餃子,也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兒。過年不但要吃餃子,還要做上滿滿的一桌子菜的日子,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也成了一種習慣。而吃餃子的風俗,從那以後,就漸漸的在人們心中失去了儀式感。甚至就連過年也不那麼重要了。過年能吃到的,平時也能吃到,年味就這樣慢慢的淡了。消失在了人們越來越富裕的生活里。
南方人過年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吃餃子。如果你剛好是南方人,那你就寫一寫,你過年的時候,吃什麼,讓大家開開眼界吧。我在長江南岸的城市裡,自己過了兩個春節。那時候過年不會包餃子的我,在街上,走了很久才找到一家飯店。那一天,餃子是主角。進門了,老闆先問了一句,「哪兒人吶?」一口地道的北京話。「東北人。」
我打包了餃子,一邊付賬一邊和老闆溝通的一件事兒是吃餃子是蘸醋還是蘸醬油。感情我們北方人也不是鐵板一塊,吃餃子的花樣也不少。當然是選擇醬油了。就著這一次性飯盒,吃著餃子,蘸著盒蓋上的醬油。忽然之間嘴裡的豬肉酸菜的餃子不那麼香了。我甚至感到餃子的難以下咽。我想家了,想媽媽親手包的餃子了。那從小吃到大就沒變過的餡料和蘸料,就像我身上的一組基因,無論如何也改變不了。
原來,家鄉的風俗代表著思鄉,思鄉代表著思家,而思家不僅僅是想媽媽,還想著媽媽做的食物。那食物的味道,比得上所有大廚的手藝。那味道就一直記憶在我的舌頭上。就像家鄉戲一樣,刻在我的耳朵里。
所以,我認為,只有離開了家鄉,才能體會到什麼是家鄉的風俗。看到了不一樣的精彩世界,回過身來,看到的那低矮甚至有點兒醜陋的家鄉,使咱們年年不忘的無法改變的才是家鄉的風俗。
咱們現在之所以寫不出民俗來。只是因為沒有離家。沒有老鄉見老鄉的淚眼,怎能體會出,他鄉異客的飄零。那深藏在你身上的民俗基因,還深深地藏在你的身上,沒有被你發現。
什麼時候,你離家久了。無論是年輕還是年老,聽到那一嗓子「一輪明月呀……」開頭的大西廂,心中有了這比斥資巨萬製作的流行音樂好聽多了的時候。什麼時候你就會看見你心中的家鄉的風俗。
所以,想寫這篇作文的同學,你可以先放下筆。去問問那些曾經離家萬里的遊子。他們會告訴你什麼是家鄉的風俗。那或許在現在你的眼裡土得掉渣的家鄉戲,是家鄉的風俗。當家鄉戲中那百轉千回的一個語氣詞,在你心中打了無數個轉,熨燙的無處不舒服的時候,你就知道那就是家鄉的風俗。那不經意間炒菜必放的調味料是家鄉的風俗。
去吧,去問問,那些人,他們遠離過家鄉,如今又回到了你的身邊。他們會告訴你,哪些是家鄉的風俗。他們會告訴你這些風俗,在他的身上有哪些難以言表,卻銘心刻骨的故事。
把這個故事寫出來,展現給朋友們看,那就是最成功的作文。也是你長大後,想家時的念頭。還覺得這篇作文難嗎?和我一起寫吧。我會幫你解決問題的。
9、電白縣初中作文清明節600字怎樣寫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本來,清明節應該看杏花的,可我卻在雞鳴寺看了櫻花。
中午,陽光明媚。爸爸帶我來到了雞鳴寺的櫻花大道。櫻花大道在清明節三天的小長假中簡直就是一片海洋。那兒是花的海洋,是人的海洋,也是歡聲笑語的海洋。每當風輕輕地吹來時,櫻花樹便伴隨著微風跳起舞來,一會兒搖擺著枝條,一會兒揮舞著枝條。當枝條擺動起來時,櫻花大道上就像下了一場櫻花雪一樣,雪白的花瓣漫天飛舞,那場面,可美了。
看著無與倫比的櫻花,我想起了一個與櫻花有關的傳說。從前,有一位美麗而善良的仙女,叫做櫻。她居住在日本的上空。有一次,天上的兩個神仙因一點誤會大打出手,搞得日本居民整天生活在兵荒馬亂的日子裡。櫻作為日本的守護神看著日本的居民死於非命,便用自己的生命消除了兩個天神的誤會。從此,日本的人們過上了好日子。日本人為了紀念這位用生命守護他們的仙女,把她死後化作的那一棵樹開的花當作「國花」,就是櫻花了。
現在,每當看到清白美麗的櫻花時,便想起這個美麗的傳說。同學們,你們一定要好好愛護櫻花樹,讓櫻花開得更加燦爛炫目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