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年下旬有什麼節日
1、中國古代傳統節日有哪些 ?
1、上元
亦直稱「正月十五」,在古書中,這一天稱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由於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此外還有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等風俗。
2、社日
立春後第五個戊日和立秋後第五個戊日,農家祭社祈年的日子。又稱「春社、秋社」。杜甫《遭田夫泥飲美嚴中丞》:「田翁逼社日,邀我嘗春酒。」
3、寒食
又稱「一百五」、「熟食節」、「禁煙節」,清明前三日,舊傳「去冬至一百五日,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荊楚歲時記》)事實上去冬至一百四到一百六都有。須禁火三日。食隔夜熟食。舊傳太原風俗為紀念介子推焚骸一事。
4、清明
寒食後三日為清明,古時寒食與清明是聯系在一起的。寒食時禁火,至清明第一日的早晨取新火。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
5、上巳
三月三日,此節原定為三月上旬一巳日,故稱上巳。但自曹魏以後定為每年的三月三日。舊俗於此日臨水以祓除不祥,稱「修禊」。 禊者,潔也。故於水上盥潔之也。原定為「巳日」,取「巳者,祉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之意。
2、中國傳統節日及日期
中國的抄傳統節日有除夕(襲臘月最後一天)、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清明節(陽歷:4月5日前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寒衣節(農歷:十月初一)臘八節(農歷:臘月初八)、小年(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 。
形成:
中華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是「法制化的文明社會」的法律體制。是構成區域文明國家的基本框架。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人類社會」逐漸形成,逐漸完善的文化過程「,是由猿到人類,文明進化發展得產物。
中國的傳統節日,承載著神話、傳說、天文、地理、術數、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文獻記錄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得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完成,後來得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每個中華傳統節日都有自己的來源之處與形成的必要條件。
3、中國古代的節日有哪些?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
1、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2、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3、龍抬頭(農歷二月初二);
4、社日節(農歷二月初二);
5、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 ;
6、寒食節(冬至後的105或106天);
7、清明節(公歷4月5日後);
8、」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9、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
10、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
11、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12、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
13、下元節(農歷十月十五);
14、冬至節(公歷12月21~23日);
15、除夕(農歷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
4、古代節日主要有哪些?
【古代主要節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開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張燈為戲,又叫「燈節」
社日:春分前後,祭祀祈禱農事。
寒食:清明前兩日,禁火三日(吳子胥)
清明:四月初,掃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劃龍(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婦女乞巧(牛郎織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節」
中秋:八月十五,賞月,思鄉
重陽: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災
冬至:又叫「至日」,節氣的起點。
臘日:臘月初八,喝「臘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初舊迎新
5、古代的節日有哪些?
1、【元旦】
古代「春節」與「春季」為同義詞。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於鎮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
2、【元宵】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3、【社日】
農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後開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後,秋社在秋分前後。社日這一天,鄉鄰們在土地廟集會,准備酒肉祭神,然後宴飲。
4、【上巳】
原定於三月上旬的一個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後,這個節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們到水邊去遊玩采蘭,以驅除邪氣。後來,演變成水邊宴飲,郊外春遊的節日。
5、【寒食】
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國君後,大封功臣,獨未賞介子推。子推便隱居山中。重耳聞之甚愧,為逼他出山受賞,放火燒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燒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追念子推,表示對自己過失的譴責。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後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之一。
6、中國古代傳統節日及時間和風俗是什麼?
一、元宵節
時間:農歷正月十五。
別稱:元宵節也叫「燈節」、「燈夕」、「上元節」。
習俗:賞花燈,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
二、清明節
時間:公歷4月5日前後,在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中,由節氣演變為節日的只有清明節。
別稱:踏青節、行青節。
節俗:柴火寒食、掃慕踏青、插柳帶花、盪秋干、蹴鞠(踢球)、放風箏、拔河、打馬球等。
三、端午節
時間:農歷五月初五相傳是為了紀念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
別稱:端陽節、龍舟節、正陽節。
習俗:懸鍾馗像、掛艾葉、掛菖蒲、鬥百草、驅除五毒、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佩香囊。
四、中秋節
時間:農歷八月十五。
別稱:團圓節。
習俗:吃月餅、賞月、觀潮、賞桂花。
五、重陽節
時間:農歷九月九日。
別稱:老人節。
習俗: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觀賞菊花等。
7、古代傳統節日有哪些
古代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重陽節等。1、春節:即中國農歷新年,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2、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
古代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重陽節等。
1、春節:即中國農歷新年,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
2、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
3、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天中節等,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
4、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
5、重陽節: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
8、古代的中國人一年都過哪些節日?
前面說過的不重復了,還有清明節,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吃粽子,賽龍船),齊巧節(農歷七月七),中秋節,鬼節(陰歷十月一日,上墳),臘八節(臘月初八,喝粥).
9、古代節日有哪些?
1、【元旦】
古代「春節」與「春季」為同義詞。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於鎮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
2、【元宵】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
3、【寒食】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日里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後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後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之一。
4、【乞巧】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綉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的談話,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5、【中秋】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團圓節。農歷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秋高氣爽,明月當空,故有賞月與祭月之俗。圓月帶來的團圓的聯想,使中秋節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將嫦娥奔月與中秋賞月聯系起來後,更富浪漫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