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吹落星如雨形容的什麼節日
1、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描寫的是哪個節日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描寫的是元宵節,也叫上元節的景色。出自宋代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
原文: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譯文:焰火像是東風吹散了的千樹繁花,紛紛落下彷彿星星如雨般墜落。豪華的馬車滿路飄香。悠揚的鳳簫聲四處回盪,玉壺般的明月漸漸西斜,一夜舞動魚燈、龍燈不停歇,笑語喧嘩。
賞析:這首詞作於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或二年(1175年)。當時,強敵壓境,國勢日衰,而南宋統治階級卻不思恢復,偏安江左,沉湎於歌舞享樂,以粉飾太平。洞察形勢的辛棄疾,欲補天穹,卻恨無路請纓。他滿腹的激情、哀傷、怨恨,交織成了這幅元夕求索圖。
2、「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是什麼節日?
描述的是正月十五上元節的場景。
出自:《青玉案·元夕》宋代·辛棄疾
元夕指夏歷正月十五日的上元節,元宵節,元宵節的晚上稱元夕或元夜。
詩詞: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翻譯:
焰火像是東風吹散了的千大念滾樹繁花,紛紛落下彷彿星星如雨般墜落。豪華的馬車滿路飄香。悠揚的鳳簫聲四處回盪,玉壺般的明月漸漸西斜,一夜舞動魚燈、龍燈不停歇,笑語喧嘩。
美人頭上都戴著華麗的飾物,笑語盈盈地隨人群走過,只有衣香猶在暗中飄散。我在人群中尋找她千百回,猛然回頭,不經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她。
(2)更吹落星如雨形容的什麼節日擴展資料:
這首詞作於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或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當時,強敵壓境,國勢日衰,而南宋統治階級卻沉湎於歌舞享樂,以粉飾太平。洞察形勢的辛棄疾,欲補天穹,卻恨無路請纓。他滿腔激情、怨恨,交織成了這幅元夕求索圖。
陰歷正月十五為上元節,這日晚上稱元夕,亦稱元宵,元夜。我國古代有元夕觀燈的風俗。詞人假借對一位厭惡熱鬧、自甘寂寞的女子的尋求,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高潔志向和情懷。
詞的上片,極寫元夕燈火輝煌、歌舞繁盛的熱鬧景象。「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前一句寫燈,後一句寫焰火。上元之夜,滿城燈火,就象一夜春風吹開了千樹萬樹的繁花,滿天的焰火明滅,又象是春風把滿天星斗吹落。真是高和一片燈的海洋,焰火的世界,令人眼花繚亂。
下片寫尋覓意中人的過程,這里作者具體地描寫了觀燈的遊人,也是對上片「寶馬雕車香滿路」描寫的一個補充,在熙熙攘攘的遊人中,他尋找著,辯認滾余著,卻沒有一個人是他要尋找的。經過千百次的尋覓,終於在燈火冷落的地方發現了她。
這首詞先用大量筆墨渲染了元夕的熱鬧景象,最後突然把筆鋒一轉,以冷清作結,形成了鮮明強烈的對比。這種對比,不僅造成了境界上的強烈反差,深化了全詞的意境,而且很好地起到了加強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3、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是什麼節日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描寫的節日是元宵節。該句詞出自於宋代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詞的原文是:「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元宵節習俗:
1、吃湯圓:吃「湯圓」是元宵節的一項重要習俗。湯圓,又名「元宵」。吃湯圓的風俗始於宋代。
2、猜燈謎:燈謎是元宵燈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游戲。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測,謎底多著眼於文字意義,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
3、舞獅子: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