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節日大全 » 十二時辰是什麼節日

十二時辰是什麼節日

發布時間: 2023-01-22 19:30:46

1、古代十二時辰對應的節目

<

2、《長安十二時辰》中上元節呈現的是一個怎麼樣的故事?

《長安十二時辰》中呈現的是唐天寶三載上元節這一天十二個時辰當中發生的「超級英雄拯救世界」的故事。上元節源於漢代,指的是農歷正月十五這一天,因此又稱元宵節。除了上元節之外,還對應有農歷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和十月十五的下元節,統稱「三元節」。

一,《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上元節

在唐代,上元節是重要的傳統節日,因此在劇中第一集開篇的2分鍾長鏡頭的末尾,宣讀官念到:「將上元節不分國界、十二時辰無宵禁」,不僅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和時間,也將上元節的制燈、賞燈等圍繞花燈開展的節事活動的特徵展現無遺。在劇中呈現的上元燈俗里,最具特色的是各種形狀的燈飾,如和大唐李氏諧音的鯉魚燈,則表達出統治階層照亮大唐的美好用意,又具有普通百姓對生活的「年年有餘」的期盼;片中最受觀眾矚目的巨型燈樓,出自巧匠毛順之手,高達幾十米的上元燈樓展示了唐玄宗時代最高燈藝水準,也是皇帝與群臣出席興慶宮花萼的晚宴中觀看的重頭戲。毛順燈樓的奇思妙想和精湛工藝使得觀眾質疑距今前年的唐朝是否能夠製作出如此具有科技感的創造,根據史料記載,「時有匠毛順,巧思結創繒彩,為燈樓三十間,高一百五十尺,懸珠玉金銀,微風一至,鏘然成韻。乃以燈為龍鳳虎騰豹躍之狀,似非人力」。

二,唐代的上元節

唐代節日是從前代繼承延續而來,但也有一部分是唐代節日的創新之舉,這種新的含義是指或為完全新設的節日,或是在傳統節日中加入了新的因素。唐代節日具有濃厚的娛樂性色彩,劇中上元節中普通百姓紛紛走上街頭,觀賞歌舞表演、花車巡遊引起一眾粉絲追隨,其瘋狂程度不亞於如今的粉絲文化。唐朝的節日民俗種類眾多,百姓願意走出家門,到戶外參與這些活動,這時形成的文化氛圍更為濃厚。由此可見,上元節事融合了節日、宗教儀式、民眾解除短暫宵禁舉行大型活動等具有文化慶典的特質,與當時長安城的歷史地位相匹配。上元節的節事活動展現了長安城的國際大都市的風貌,在多民族、多種族間產生巨大的聚媒效應和名片效果。

3、十二時辰各指什麼時候?

12時辰對應時間具體如下:

1、子(午夜23時至1時):  

在一日中,子時一天的最後時刻,也是新一天的開始。

2、丑(凌晨1時至3時):  

丑時指的是黎明前的黑暗階段。據說是牛開始日出耕田的時刻。

3、寅(凌晨3時至5時):  

在一日中,天方大白之時,正是老虎開始活動的時刻,因此在十二生肖中屬於老虎。  

4、卯(清晨5時至7時):  

卯時是太陽已東升,開始放萬丈光芒的時候。

5、辰(清晨7時至9時):  

辰時太陽光熱增強時刻,據說是群龍行西的時刻,因此在十二生肖中屬於龍。  

6、巳(上午9時至11時):  

巳時太陽光熱更強了,在十二生肖中屬於蛇。  

7、午(上午11時至下午13時):  

在一日中,陽光最為猛烈。

8、未(下午13時至15時):  

在一日中,未時是暑氣將消之時。

9、申(下午15時至17時):  

在一日中,申時的暑氣已快過去了。

10、酉(下午17時至晚上19時):  

在一日中,酉時是夜晚將來臨所的時刻。

11、戌(晚上19時至21時):  

在一日中,戌時正是黑夜擴散,華燈初上時分。

12、亥(晚上21時至午夜23時):  

在一日中,亥時是一日將盡,要邁向明日之前時分。

(3)十二時辰是什麼節日擴展資料

十二時辰制的起源:

十二時辰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開始將歷法上的12月名稱應用到天文方位上。北方為子位,南方為午位,東方為卯位,西方為酉位,一晝夜太陽運行12個方位回到原處,這樣便產生了太陽位於一個辰位為一個時辰的概念,一晝夜為12個時辰,人們便可以用太陽在天空所處的方位來確定時間。

這套計時方法為人們所接受並沿用下來,《漢書·翼奉傳》中載有元帝初元元年「日加申」,意為太陽位於申的時刻,後又進一步簡化為「午時」等,用十二地支單獨命名。此外,人們還用「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這樣更加形象的別稱,分別對應子時、丑時、寅時等十二時辰。

4、中國十二時辰是什麼?

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

古代勞動人民把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叫一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今的兩小時。

子時23~1點,丑時1~3點,寅時3~5點,卯時5~7點,辰時7~9點,巳時9~11點,午時11~13點,未時13~15點,申時15~17點,酉時17~19點,戌時19~21點,亥時21~23點。

古代計時工具:

日晷,是人類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又稱「日規」。

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刻,通常由晷針(表)和晷面(帶刻度的表座)組成。

利用日晷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這項發明被人類沿用達幾千年之久。

5、請問,中國古代的十二個時辰是那些,二十四個節氣是哪些?

立春 立秋 雨水 處暑 驚蟄 白露 春分 秋分 清明 寒露 穀雨 霜降 立夏 立冬 小滿 小雪 芒種 大雪 夏至 冬至 小暑 小寒 大暑 大寒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6、長安十二時辰為什麼要寫上元節?

長安十二時辰沒有寫到上元節,上元節是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正月十五燃燈的習俗與佛教東傳有關。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史記·樂書》:「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7、端午節午時是幾點鍾

端午節午時就是日中,又稱為日正、中午,具體時間是北京時間11:00至13:00。午時就是十二時辰當中的一個,在上午11時至下午1時(即「午時」)。

根據傳統說法,中午太陽當頂,陽氣達到達極點,陰氣漸漸增加,因此,在陰陽換柱之時,一般動物都躺著休息,只有馬還習慣地站著,甚至睡覺也站著,從不躺著。所以,午時就屬馬了。

十二時辰是古人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於世的。十二時表時獨特、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天文歷法的一大傑出貢獻,也是我國燦爛的文化瑰寶之一。

(7)十二時辰是什麼節日擴展資料:

1、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23時至01時)。

2、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01時至03時)。

3、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03時至05時)。

4、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05時至07時)。

5、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07時至09時)。

6、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09時至11時)。

7、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時至13時)。

8、未時:日_,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13時至15時)。

9、申時:晡時,又名日晡、夕食等:(15時至17時)。

10、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17時至19時)。

11、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19時至21時)。

12、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21時至23時)。

8、古代十二個時辰分別是?分別代表什麼時間?

古代十二時辰分別是

(1)子時:23點至凌晨1點。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

(2)丑時:凌晨1點至3點。

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

(3)寅時:凌晨3點至5點。

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

(4)卯時:凌晨5點至7點。

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

(5)辰時:上午7點至9點。

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

(6)巳時:上午9點至11點。

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

(7)午時:中午11點至13點。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8)未時:下午13點至15點。

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

(9)申時:下午15點至17點。

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

(10)酉時:晚上17點至19點。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

(11)戌時:晚上19點至21點。

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

(12)亥時:晚上21點至23點。

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

(8)十二時辰是什麼節日擴展資料

時辰的由來

觀天象的最佳時機應是夜深人靜、繁星滿天的時候。

子夜時分,仰望天空良久,忽然聽得周圍有細碎的聲音,低頭一看,原來是老鼠在活動。天長日久,人們發現鼠類出沒頻繁的時刻是子時。於是,子時便與鼠聯系在一起,成了「子鼠」,並按一天的起始,排在屬相的第一位。

「馬無夜草不肥」,牛當然也是如此。農家以牛耕田,喂好牛是農家的大事。丑時,農家自會起身喂牛。牛與丑時聯系在一起,便成了「丑牛」。

凌晨三點至五點,晝伏夜行的虎最兇猛,農家常常會在此時聽到不遠處傳來虎嘯聲。於是,虎與寅時相聯系,有了「寅虎」。

五點至七點,天亮了,兔子跑出窩,去吃帶著露水的青草。於是,兔子與卯時相聯系,便有了「卯兔」。

七點至九點,是容易起霧的時刻。據說龍能騰雲駕霧,大霧之中才會「神龍見尾不見首」。不過龍是傳說中的動物,在現實中看不到,只有大霧蒙蒙之中,人們才會產生龍的幻象。如此,龍才會在辰時的霧中出現。龍和辰時相聯系,便有了「辰龍」。

九點至十一點,大霧散去,艷陽當空。體溫不恆定的蛇從洞穴中爬出來曬太陽。無論有毒還是沒有毒的蛇,都是可怕的,蛇最活躍的時刻,便是「巳時」。在造字時,「巳」被畫成了一條蛇的象形。「巳蛇」,是天然地聯系在一起的。

十一點至十三點,烈日當頭。這「烈」,使人想到了人類得力助手之一的馬。紅鬃烈馬是良駒,但它的性子就像午時的太陽一樣火烈。馬與午時相聯系,就有了「午馬」。

十三點至十五點,未時,驕陽已把草上的露珠曬乾,可別忘了這正是放羊的好時光。於是,「未羊」應運而生。

十五點至十七點,申時,太陽偏西,或雨過天晴,天氣顯得清爽起來。這時候,猴子最喜歡在樹林里玩耍啼叫,人們聽到了,記在心裡,便把這一時刻與猴子聯系在一起,於是有了「申猴」。

十七點至十九點,酉時,太陽快落山了,家養的雞該回窩了;再不回窩,天一黑就會找不見。農婦著急了,四處呼喚著,轟雞入窩。這吃飯喝酒的時刻,也與家雞入窩相連,於是就有了「酉雞」。

十九點至二十一點,戌時,人們在臨睡之前要巡視一番;跟隨他們的,是人類的另一個助手——狗。巡視的時刻與狗聯系起來成為「戌狗」,恰到好處。

二十一點至二十三點,深夜可以聽到肥豬拱槽的聲音,主人很高興。不過要想豬長得肥壯,還得起身為它添食。亥時,自然與豬相連,於是有了「亥豬」。

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把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叫一個時辰。十二時辰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於世的。

十二時辰是漢民族對人類天文歷法的一大傑出貢獻,也是燦爛的漢文化瑰寶之一。勤勞勇敢的中華民族,不分海峽兩岸。

9、十二時辰中除了上元節,還有哪兩個節日與我們有關?

《長安十二時辰》的歷史劇情跌宕起伏,但不失一個軸線,圍繞著“上元節”,由遠及近。

上元節這個節日名字看上去有些生疏,但提到元宵節,基本上就無人不知了。

農歷的正月15日,是一年一度的元宵節。這個節日是傳統春節過後的,在民間較為隆重的節日之一。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由於元宵節是一年之始的第一個月圓之夜,這天晚上,人們都會點上花燈,吃著元宵,猜著燈謎,賞著月亮,因此,這一天又被稱為“春燈節”……

一種說法:“上元節”的來歷最早可追溯於漢文帝時期,相傳,正是為了紀念平反劉邦的夫人——呂後。

劉邦去世後,劉盈登基,史稱漢惠帝。由於惠帝性格懦弱,呂後頗有手腕,出現了呂後干政事件,甚至呂氏族人——呂祿等上將軍,擔心遭人忌恨排擠,准備密謀造反。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呂氏一門造反的事泄露後,大將軍周勃、陳平二人,於正月15日,設計平息“諸呂內亂”。

漢文帝劉恆稱帝後,為了紀念平亂之功,將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至此,元宵節就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喜慶節日。

元宵節的傳說和故事,遠遠不止於此。“源易緣”注意到,中國的傳統文化民俗中,道教有“三元”的說法。

其中的上元,正是一年之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這也是上元節的由來。

《長安十二時辰》里,最後隆重出場最大、最重量級的燈名叫——太上玄元大燈。

“太上”正是指道教的三清之一太上老君。“玄元”指的是天地未判,乾坤未分時的混沌一體之氣。

唐朝時期,唐高宗追封老子李耳為——“太上玄元皇帝”。可見,唐朝近300年的統治中,道教文化始終得到唐朝皇室乃至帝王的扶植和崇奉。

其實,上元節的由來,還對應著三官大帝中的“天官大帝”。

民間傳說中,“天官辭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因為天官大帝出生元宵節這一天,於是,古人還將上元節稱為天官賜福之辰,上元節張燈燃燈,紀念的正是天官大帝。

有上元節,就有中元節(7月15)和下元節(10月15)。

神話傳說中,中元地官大帝和下元水官大地,分別出生的時間是農歷的7月15日和10月15日,就將三官與節氣相配,合稱“三元”。

同時,一年之中的農歷7月,傳統文化中認為,七月是由盛夏轉為立秋,是陰氣最重的一個月。

古人認為七月是極陰之月,不利嫁娶和搬家,甚至要求大家盡量減少外出,不到危險的地方玩耍,不從事危險的活動。

而下元節,是一年之中的農歷十月,冬季的到來,天氣慢慢轉冷,古人認為,這個節氣里,適宜祭祀祖先,敬畏天地,從而得到先祖們的保佑。

這些中華民族的傳統的節日習俗,或被人認為帶有一些迷信的色彩,卻充滿了對天地自然和祖先傳統文化的敬畏之情,慢慢融入到了我們的生活當中。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