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過節日用什麼招待客人
1、南昌過年有什麼習俗?
(來自網上資料)
春節,南昌人說:過了二十四,天天都是年(南昌話)。是因為秦始皇徵集民夫修萬里長城,南昌籍民夫在臘月二十四日後才陸續回家,家人均以親人抵家團圓的時間為「過年」。所以,南昌人過年的日子不同、時辰不一、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都是過年的,有的早上過年,有的是中年、晚上過年。南昌人當然也包括江西人的家庭,過年時間並不都是大年三十,而且吃團員飯也並不都是晚上。
南昌縣廣福鄉的個別村子,有在農歷26過大年的習俗,甚至實在早上吃團圓飯,有的是早上7點的有的是早上9點,撫州唱凱有不少村莊是農歷29過大年,總體說來,江西農歷29過大年的家庭還真不到,如果你呆在南昌,你會發現24小年開始,鞭炮聲就天天此起彼伏了。
都市的家庭不少還保留著老家的習俗,也就是上面說的過年的時間。具體原因,全省人民基本都認可的是由於秦代建長城,抓勞力去北方參與建設,當到了年邊上,就分批回家過年,當家裡的男丁一回到故鄉的時辰就是這家人過年的時候到了,就這樣傳下來。據我了解好像外省少有這種情況。按照全國少數民族分布地域來統計,江西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少的省份,漢族率有99.9%,江西也是保留漢族民俗比較完整的省份,像漢族的儺舞,在江西最多最完整,怪不得有本書叫《中國最後的漢族》寫的就是江西南豐。
南昌人過年吃什麼
牛肉炒粉:牛有力量、米粉長得想壽星的胡須,所以預示著來年身體健康、長壽美滿、
和菜:和和氣氣一家團員。
另外還有:糊羹、雜素、雞鴨魚肉等等,不得不提到魚,南昌人大年三十會擺上整魚,但不會吃,據說是魚聽人說話把人們的願望帶給龍王爺。大年初一吃素或者吃剩菜,這都是南昌人過年的習俗。
開財門、關財門、財神爺
吃過團圓飯,就開始娛樂,但不能過12點,到了12點就得把大門關了,並放一掛鞭炮,這叫關財門,然後休息。初一一大早就要開大門放鞭炮,這叫開財門。夜間如發現有老鼠,千萬不能打,那是財神爺。
板凳龍
南昌的農村地區都有在元宵節那天玩板凳龍的風俗,板凳漢著燈籠,家有幾個男丁就放幾個燈籠,然後出街和族人的板凳拼接上,就開始走街了,可見這龍有多長了。我的祖籍在南昌縣向塘鎮的若渚村,我公公告訴我民國的時候還有玩板凳龍,我家男丁多,板凳所以也多,燈籠上都寫著:「太原王」的字型大小,說明我們來北方,我認為這是所謂的「客家先民」,我喜歡談客家,因為我認為客家不過是贛的分支,不管是叢流源還是方言都是血濃於水的。我公公告訴我,小時候玩板凳龍是他最開心的時候,晚上這條巨龍走過河邊,那小河水倒映著板凳龍,很快樂。
拜年:正月初一,幼輩依次向尊長拜年,尊長又率幼輩向左右鄰居賀年。初一兒子給父母拜年,幼輩依次給尊長拜年,尊長又率幼輩向鄰居賀年。初二女婿給丈母娘拜年。初三女兒回娘家要給鄰居分糖餅,體現鄰里關系融洽。初一:在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習俗。在祖先神位上放一些紅棗、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著一家人燒香誠心祭拜及燒衣。之後就開始拜年的活動,晚輩向長輩或親友間互相拜年恭賀。年初一也不可掃地或倒垃圾,相傳這樣會送走財氣,一些不吉利的話不要說,否則這年會不好運的。
南昌有句俗話:(南昌話)初一的崽,初二個郎,初三初四老姑丈,初三、初四也有專為亡親祭拜的。。
換茶:是「換財」的意思,就是大家都發財。地道的南昌方言把過年招待客人的點心和糖果叫做「換財」。大年初一,一大早小孩子就要在脖子上掛一個小紅布袋,去族人家拜年並索要「換財」,直到把小布袋裝滿才回家。用厚毛紙外加一層白紙包裹糕點,上貼一片紅紙,送來送去。只需一件,只需一件,只圖形式,不重內容。(有貪吃好玩者,把裡面的糕點吃掉,換上石塊或沙粒)。
上七大似年:南昌人重視上七,這天要好好地吃一頓,還要吃「糊羹」,象徵步步高,這天一般舉行隆重的敬神活動。七菜羹只在南方流行,各地七菜配料不同,僅南昌就有甜咸兩種做法,鹹的配菜是白蘿卜、芥藍、菜心、大芥菜、春菜、大蒜和芹菜,煮成濃濃的羹,而甜的則是大菜、香菜、菜心、芹菜和芥藍等食用的蔬菜用油爆炒,然後加入醬青和糖調味。
這幾種菜都有特殊的含義,芹菜代表勤勞、大蒜代表會算錢、春菜代表生機、大芥菜代表新春發大財。而七菜羹是不允許倒掉的,否則就會倒掉福氣。
另外,七菜羹還對身體有益。過年大家都大魚大肉,而七菜羹能夠緩解油膩。
元宵節:(南昌話)「過了元宵罷了燈」,過了元宵,年事活動就基本結束了。(南昌話)「三上晚上的火、元宵的燈」,元宵觀花燈、耍花燈、猜燈謎,異常熱鬧。
「過年」是我們每個華夏兒女共同的盛大節日。可是近些年,大家談起過年都會覺得「越來越沒有年味了」。而年味的淡化,除了生活方式的驟變,使得數千年裡超穩定的生活中形成的嚴謹的年文化松解,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對年文化的無知,把傳統習俗視為陳規陋習,認為可有可無。其實,民俗中每一事項,莫不有著精神內涵,有魂。比如年夜飯的魂是團圓,放鞭炮的魂是驅邪,拜年的魂是和諧,貼春聯「福」字掛吊錢的魂是祈福等等。明天就是除夕了。本版特別選擇我省4個地區,曬一曬當地特有的過年民俗,讓大家一起回味有著豐富傳統文化內涵的年是怎麼過的。
「一進臘月就是年」
「一進臘月就是年。」舊時的南昌,臘八是個傳統的黃道吉日。俗話說:「臘八日子不用揀,大吉大利福壽錦。」因此,這一天,南昌人除了要喝「臘八粥」,還常舉行定親、娶媳、嫁女之類的「臘八婚」。據傳,「臘八粥」的由來,緣於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小時在田間放牛,飢餓難耐,便挖鼠洞,想抓只老鼠充飢。沒曾想,挖到深處,不見老鼠,但見大米、玉米、豆子等物,於是和在一起熬粥,吃得津津有味。後來,小朱成了朱皇帝,吃膩了山珍海味,常令御廚將五穀雜糧放在一起熬粥,並賜名「臘八粥」。
臘月二十四日,便到了「小年」。這一天,舊時的南昌人要把食糖塗在灶門上,叫做「膠灶神牙」。而老闆若要辭退僱工,這一天還得請被辭退的僱工「坐上席」吃飯。從這天起,南昌人開始正式為新年張羅,各行各業開始格外繁忙,大小市場異常活躍,在外地工作的人紛紛趕回家中團聚。而在小年和除夕之間,幾乎每天都有過年的氣氛,正所謂:「過了二十四,天天都是年。」
接下來幾天,人們要用蓮藕扎龍,用松枝、白果、金箔紙、銀箔紙以及大紅紙剪成的元寶和銅錢紮成搖錢樹,安放在供桌上,祭拜財神。還要在祖宗牌位前供奉豬頭、雞、魚、肉、年糕等祭品,祭拜祖宗。此外,大家相遇,不但口頭要說吉利話,還要在堂屋貼上用紅紙裁剪成的三四寸寬、一兩尺長的小紙條,寫上「童言婦語,百無禁忌」、「東成西就,南通北達」之類吉慶語,以圖吉利。
「青青吉吉」與「年年有餘」
熱熱鬧鬧地准備了近一周,終於到了大年三十。除夕這天,南昌人的過年熱情積累到了一個頂峰。
說到除夕,不得不講講團年飯。團年飯是南昌人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餐飯,一般都有十幾道菜,比較講究的應該有十八道菜,各菜自有深義。如炒青菜象徵「青青吉吉」,炒年糕寓意「年年高升」,紅燒全魚表示「年年有餘」,炒米粉象徵糧食豐收、稻米成串。另有一道南昌獨有的特色菜——「和菜」,它是由肉絲、筍絲、芹菜、豆條、大蒜、胡蘿卜絲、黃花、墨魚絲等菜和在一起炒成,象徵著「和氣生財」。
酒足飯飽後,全家團坐於炭火前,守歲至深夜。可別小看了炭火,俗語說得好:「三十晚上的火,元宵夜裡的燈。」此風俗起於古時燒火驅趕那個叫「年」的怪獸的做法,後來則更多寄寓來年生活越過越好的期望。而除夕之夜,長輩還須給晚輩「壓歲錢」,以「壓邪守歲」,防止鬼怪作祟。南昌人給的壓歲錢常為雙數,寓意如:二為好事成雙,四為四季發財,六為六六大順,十為十全十美,十二為一百二十歲。
守歲至深夜須放鞭炮關上大門——即所謂「關財門」,意在關住自家的財氣,送走舊的一年,之後全家休息。初一子時又起床開門放鞭炮,意為「開財門」——迎接新的一年,開啟自家財運。這一關一開,便將滾滾財運隨新年送入了家中,為招財進寶討了個吉祥。
「換茶」、「送窮」以及鬧花燈
初一起來之後,幼輩依次向長輩拜年,尊長又率幼輩向左右鄰居拜年。早飯後,人們三五成群結隊拜年,拱手作揖,互道「恭喜發財」等吉利話。拜年的時間也各有講究,「初一的崽,初二的郎,初三初四女看娘」。而正月期間,親戚之間無論親疏遠近,也多會走動拜訪,否則「新春不拜年,素日無來往」。
初二去親戚家拜年時,講究個「換茶」。即去親戚家拜年時,要帶上糕點、果品等作為禮物。主人在送行時也要以糕點、果品等回贈。這一來一回,就象徵著大家把財富與自己的親戚朋友分享,所以「換茶」的寓意是「換財」,即大家都發財的意思。
最後的熱鬧當屬元宵節鬧花燈了。舊時的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各種舞龍隊會舞上大街,從洗馬池、中正街、府學前、瓦子角、萬壽宮直到西大街一帶,鼓樂喧天,人山人海。入夜後,家家戶戶門前都掛起了彩燈,整個南昌城裡徹夜煙花、鞭炮聲不斷。當天,南昌人還喜歡用糯米粉作皮,花生仁、黑芝麻、白糖、冬瓜糖作餡,做成潔白渾圓、皮嫩味美的元宵果,當晚,全家人圍坐一起吃元宵,象徵著合家團圓、幸福。
而「過了元宵罷了燈」,過了正月十五,為期一個多月的年事活動才宣告結束。
2、各地方過春節的風俗習慣特色
1、老北京的春節廟會
五顯財神廟的正式活動從正月初二算起。初二一大清早,往財神廟進香者,除巨富顯貴外,絕大多數是騎自行車。他們多身著各種綢緞的棉袍,外罩馬褂或坎肩,頭戴細氈禮帽。香客們從城裡出發出廣安門向南,當然基本順風,(因北京冬季多西北)。但一出廣安門就須逆風而行了。
2、東北年俗
過年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東北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在眾多的餃子中只包上幾只帶有硬幣的(現在人們講究衛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
由於東北天氣寒冷,一些水果凍過之後,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見的是冰梨和凍柿子。據了解,最純正的是凍秋梨,在北方有一種梨叫秋梨,這種梨剛摘下來的時候又酸又澀,於是人們就把這種梨採摘下來直接放在樹下,蓋上一層樹葉,經過冰凍之後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
3、陝西年俗
春節民俗,在全國各地大同小異。陝西民風古樸,春節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歲首。古代的「年」不是在臘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臘日」,即後來的「臘八」。南北朝以後才把臘祭移至歲末。到了民國時,改用陽歷,才把陰歷的「年」叫作「春節」,因為春節?般都在「立春」後,因而稱其為春節。
4、雲南年俗
雲南過年時與漢族一樣也要貼對聯。但那「對聯」是紅紙剪成的各種圖案。不僅「書寫」方式不同,連貼的方式也別具一格。除夕之夜,全家老小每人拿著自製的春聯,合唱立腳點《祝年歌》,依序在院里院外、菜地果園和田邊地角為萬物張貼。因為邊貼邊唱,白族的春聯被稱為「歌聯」。
5、河南年俗
送神慌年忙祭灶,農歷臘月二十三,是春節前的一個重要民間節日,人們稱它為「祭灶節」。每到這個時候,人們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悅心情,停下手中各種活計,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動。
6、重慶年俗
重慶在中國有山城和霧都的稱號,在那裡過春節,最明顯的標志就是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臘梅花。
報道稱,當地人喜歡春節在家裡擺上淡黃色的臘梅花,其花瓣帶有清香的味道。重慶南山盛產臘梅花,從臘月開始,不論你到花市還是在普通街道,到處都能看到來自近郊的農民身背背籠,裡面裝滿含苞待放的蠟梅花。在街上,你經常能碰到手持蠟梅花的市民,它的價格非常便宜,一束(4支)人民幣兩元。
7、溫州年俗
過年是中國人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各地過年習俗都有自己的特色,溫州也有自己獨特的過年文化。
冬至吃湯圓
冬至稱「至日」,俗稱「冬節」。這天早晨,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或麻糍。湯圓的餡為甜糖或芝麻,也有鹹肉湯圓。而麻糍則要先把糯米炊熟,搗韌做成塊形,然後放在加糖的豆粉中滾動使之粘滿豆粉,即為麻糍,麻糍為冬至的點心,俗稱「擂麻糍」。吃麻糍、湯圓,寓意著團圓和喜慶,民間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長一歲」的說法。
8、潮汕地區春節禁忌
因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將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因此過年的時候「禁忌」特別多。
「破」「壞」、「沒」、「死」、「光」、、「鬼」、「殺」、「病」、「痛」、「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
9、湛江的春節
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春節是民間最隆重、內容最豐富的傳統節日,但湛江的春節也有本地的特色。農村春節,一般從准備到結束約一個月時間,農歷十二月中旬開始作準備,內容包括整修房子、購置傢具、添換新衣裳。
10、福建年俗
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扎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
(2)江西過節日用什麼招待客人擴展資料:
春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傳統上的農歷新年。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天臘、新歲,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中國人過春節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歷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均以拜祭神靈、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歷法:
1、春節時間
春節的時間(農歷正月初一)在公歷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間游動。「最早的春節」(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遲的春節」(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個月。根據歷法計算,如果農歷不進行人為調整的話,2319年2月21日將迎來「史上最晚春節」,此前春節最遲出現在公歷2月20日,為1920年和1985年。
2、閏春節
閏春節,又稱閏正月,從公元1645年使用歷理置閏制開始,到公元2800年的1155年裡,農歷閏正月只發生6次,非常罕見,其年份分別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 [11]
3、閏春節的過法
如果一年有閏正月,原則上春節是過第一個正月的,到了閏正月的時候則不過節。當然,也有少數地區過完第一個正月的春節以後,到了閏正月的時候也過閏正月的春節,因為閏正月也叫正月,所以也把閏正月的初一也看做春節來過。
參考資料:網路-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