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3什麼節日
1、農歷三月初三什麼節?
農歷三月初三是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距離今年的三月初三還有1天,也就是明天,3月26日。
該節在文字記述中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等內容。古代以「干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魏晉以後,該節日改為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傳統的上巳節,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又稱女兒節。宋朝以後,上巳節和花朝節一樣,正逐漸被人們所淡忘。
時至今日,三月初三在中國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節日,從雲南大理每年三月三日舉行的潑水節活動中,依稀還可看到古時上巳節祓禊之俗的影子。「三月三」節日依舊在壯族、侗族、布依族、瑤族、黎族、畲族、土族等少數民族中流傳。
2、農歷三月初三是什麼節?
1、三月三,生軒轅。三月三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古稱上巳節。
相傳農歷三月初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
黃帝,生於軒轅之丘,故稱為軒轅氏。傳說他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幹,成年後聰明堅毅。黃帝同炎帝並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2008年國務院確定新鄭黃帝拜祖祭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每年都會吸引數十萬海內外華夏子孫前來尋根拜祖,成為華人世界極具影響力和標志性的文化名片。
2、農歷三月三,為真武大帝聖誕。
各地的道教宮觀在三月三日這一天都要舉行盛大的法會,道教信徒們也會在這一天到宮觀廟宇中燒香祈福,或在家裡頌經祈禱。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佑聖真君玄天上帝,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現在武當山信奉的主神就是真武大帝,道經中稱他為「鎮天真武靈應佑聖帝君」,簡稱「真武帝君」,民間稱盪魔天尊、報恩祖師、披發祖師。明朝以後在全國影響極大,近代民間信仰尤為普遍。
3、農歷三月三又稱「三月三歌節」或「三月歌圩」,是壯族的傳統歌節。
農歷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盛大的節日,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綉球,談情說愛。壯族多於三月三來掃墓,通常在三月三時蒸五色糯米飯。歌圩一般以唱山歌開場,展示能歌善舞的人文風情,千人共跳竹竿舞,每個方塊都很有壯鄉特色,人們捧著五色糯米飯,抱著壯鄉的美酒,扛起勞作的鋤頭,精緻的簸箕也被舉在手中。
4、侗族的花炮節。
傳說古時侗家總是以桐樹開花時為插秧節,但有一年桐樹沒有開花,結果誤了農時,只好逃荒到報京一帶,為了吸取過去的教訓,每到三月初三人們便吹蘆笙唱歌,走訪親友,並相互提醒該忙農事侗族,多於節日舉行搶花炮、鬥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3、三月初三是什麼日子
三月三又被稱之為上巳節。上巳節是我國古老的節日,漢代以前上巳節是在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則改為三月初三了。上巳節這一天人們要祓除畔浴,主要是通過洗浴來潔凈身心。早在周朝,每逢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人們就要到水邊去祭祀,並用香熏的草葯沐浴。現在人們已經忘記了上巳節,上巳節中的很多習俗比如祓禊沐浴、祭祀高禖、踏春等都成為了清明節的習俗了。
要說「三月三」的來歷,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
三月三習俗:漢族吃地菜煮雞蛋漢族過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後期陸續發展為河畔嬉戲、男女相會、插柳賞花等民俗活動。唐代大詩人杜甫寫有「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這樣的詩句。宋代歐陽修也在一首詞中寫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
4、三月初三是什麼節日?
1、上巳節
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所以三月三也可以說是「中華聖誕節」。在這一天,人們紛紛走出家門,參與到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中去,感受節日的喜悅,享受大好春光。
2、壯族歌圩節
三月三歌圩,又叫歌婆節,是壯族的重大節日。壯族三月三歌節這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那天,青年男女三五成群,互找對象以歌對答,此起彼伏徹夜不息。在歌圩中,還有拋綉球作為定親信約的,所以,它又是戀愛中青年傳達情意的場合。
3、黎族愛情節
「三月三」是黎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也稱「愛情節」。這是黎族人民悼念祖先、慶賀新生、贊美生活和歌頌英雄、歌頌愛情的傳統佳節。
據說遠古時代,人類遭受大洪災,一對男女躲進葫蘆瓜里,隨洪水漂流到寥無人煙的海南島。為了繁衍人類,在三月三日那一天,倆人對歌表衷情結成夫妻,繁衍了黎族的後代。黎族後人每逢三月三日都以各種方式紀念始祖的美滿婚姻和繁衍黎族的功績。
5、農歷三月初三是什麼日子呀?
農歷三月三是上巳節,也是壯族的歌圩節。
一、上巳節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中國的民間傳統節日。春秋末期,在農歷三月初三,人們會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等內容。魏晉以後,該節日改為三月初三,故又稱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時至今日,三月初三在中國西南的壯族、侗族、布依族、瑤族等少數民族,依然是盛大的節日,例如,雲南大理每年在三月三日都會舉行潑水節活動。
二、壯族的歌圩節
農歷三月三又稱「三月歌圩」,是壯族的傳統歌節,並且在1985年被正式定為廣西的民族藝術節。
壯族每年有幾次定期的民歌集會,而三月三是一年中最盛大的一次集會。歌節一般在村莊不遠的空地上舉行,大概是兩三天左右。當地村民會用竹子和布匹搭建歌棚,接待歌手。三月三時,人們會去歌圩場上賽歌;男女青年會互相對歌,若是相互有情,就會互贈信物來定情。
6、農歷三月初三是什麼民族的節日
一年有365天,每一天都是特殊的,再加上我們中國本就有很深厚的節日文化,所以對很多日子都賦予了它獨特的意義,說到五月初五大家肯定都知道是端午節,七月初七大家肯定也知道是七夕節,那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一說三月初三是什麼節日。
農歷三月三,亦稱「上巳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漢族、壯族、苗族、瑤族為典型,自古皆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軒轅生」的說法。
每年這一天,世界各地的華夏子孫都會來到黃帝故里新鄭市尋根拜祖;這一天,也是古上巳節,是古人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論語》中所記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與《蘭亭序》中「曲水流觴」都與上巳節相關。
每到三月三時節,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在壯族傳說中,三月三是壯族始祖布洛陀誕辰日。
農歷三月三,不僅僅是單純的壯族傳統踏青歌節,也是壯族祭祖、祭拜盤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現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法定傳統公眾假日[1],該自治區內全體公民放假2天。[2]
其不僅是漢族節日,也是廣西壯族、瑤族、侗族、苗族等民族傳統節日。[3]歌節不僅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亦是民族經濟交流的盛會。據記載,歌節已有上千年歷史。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會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頭或江邊飲宴歡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數百人以致數千人聚唱的大規模「歌圩」。
這下大家知道三月初三是什麼節日了吧,三月初三雖然不像其他傳統節日知名度那麼高,但是在很多民族眼裡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哦。
7、三月初三是什麼節日
農歷三月三,亦稱上巳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漢族、壯族、苗族、瑤族為典型,自古皆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軒轅生的說法。每年這一天,世界各地的華夏子孫都會來到黃帝故里新鄭市尋根拜祖;這一天,也是古上巳節,是古人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論語》中所記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與《蘭亭序》中曲水流觴都與上巳節相關。
三月三傳說相傳,遠古的壯鄉有個員外生了三個美若天仙的女兒,長女和次女都嫁給了大戶人家的公子,只有名叫麗妹的三女兒還沒有嫁出去。她聰明過人,能詩能歌,心地善良,經常背著家人樂善好施。芳年十八時,盡管追求她的富人官人絡繹不絕,但她都一一回絕,弄得父母傷透了腦筋。
原來麗妹早有了心上人,他是本村貧窮人家的子弟,村民管他叫阿強哥。阿強雖出身貧寒,但心地善良,經常為窮人做好事,無論誰家有什麼農活忙不過來,他總是擠出時間前去幫忙,他家有什麼好吃的,也少不了鄉親們,因而得到了大家的厚愛。阿強也聰明過人,雖然經文聖書沒讀多少,但能出口成章,下筆成文。尤其是吟詩唱山歌,能觸景生情,即興而發。麗妹雖然經文聖書比他讀得多,但還拜他為師。阿強見麗妹謙虛好學,總把她當親妹妹看待,經常一起探討詩文,這一年農歷二月下旬,壯鄉舉行山歌比賽,麗妹,阿強哥都報名參賽。聽他倆的對歌,人人都如痴如醉,流連忘返。結果雙雙都得了頭名金獎。通過這次比賽,麗妹對阿強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尤其對他那聰明絕頂,現編現唱以及樂於助人的品格深感敬佩,於是產生了愛慕之情。在大家離去後,麗妹有意留了下來,含情脈脈地對阿強吐露了自己的愛意,並發誓說:如阿強不娶她,她也一輩子不嫁人。對她的話,阿強十分高興,但又想到自己的身世,難為情地推辭說:我出身貧寒,恐怕你父母不會同意這門親事的。麗妹緊緊抱住他,告訴他:不會吧,只要你登門求親,他們會同意的。麗妹追求阿強哥相親們都知道了,他們都說願意為阿強捐獻彩禮,只要員外家人開恩。
一個深更半夜,麗妹跳窗找阿強哥去了,正當他們相互傾吐衷腸之際,員外家丁闖了進來,強行把麗妹抓了回去,麗妹泣不成聲,祈求父母成全她和阿強的這門婚事。說阿強雖家境貧寒,但憑他的智慧和勤勞的雙手一定會有好日子過的。但固執的父母還是不同意她的哀求。痴情的麗妹眼看不能與阿強結為夫妻了,便心灰意冷,萌發了輕生的念頭。到父母都散去入睡後,留下遺書,便懸梁自盡了。門外的丫鬟朦朧中醒來,聽到閨房內有異常,打開門一看,她簡直驚呆了,麗妹已經尋短見了。她拚命呼救,頓時,員外一家嚎哭起來,他們看著遺書,悔恨不該干涉女兒的婚姻自由,鄉親們聽到哭聲,知道了麗妹為了反抗父母干涉婚姻自由而憤怒死去,對她深感同情,對員外夫婦極為憤慨。
再說阿強從員外家提親不成,回到家後,茶飯不思,一頭栽倒在床上,父母怎麼叫喚他,就是不坑聲。當麗妹殉情的噩耗傳來,無疑是給阿強重大的精神打擊,他腦子嗡嗡作響,想到生不能結為夫妻,死了再陰間也要結為夫妻。想到這里,他起身走出了家門,三步並做兩步,走到員外家,哇的一聲撲到了麗妹的屍體上,說時遲,那時快,他猛的起身一頭撞到樑柱上,也殉情了。這一天正是農歷三月三日,鄉親們見壯鄉的好兒子,好女兒雙雙殉情了,個個悲痛萬分,哽咽著,哭泣著。有的還以山歌老歌頌他們忠貞不屈的愛情,一唱就是三天三夜,三天後才隆重地為他們倆下葬。
為了紀念他倆,每年人們便在三月三這一天,蒸上糯米飯,帶上雞鴨魚肉,上山為他們掃墓,同時聯歡唱歌,歌圩就這樣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