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什麼節日吃餄餎
1、山西的節日風俗習慣是什麼
傳說中,農歷二月初二是萬物復甦的日子。二月二,龍抬頭。是山西民間普遍流傳的不成節日的節日。在山西,老百姓都習慣於在這一天理發,農村則是剃頭,藉以去掉昔日的穢氣,迎接來年的興旺。一般農村,在二月二時,總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餃子,吃麻花,吃煎餅。
添倉節
添倉節,這是山西特有的節日。添倉節的具體日期是在每年舊歷正月的二十五日。添倉,是指農家往倉房囤子里增添糧食。是當年要在原有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增加收成,多多增產,這就寄託了人們對於來年糧食豐收的良好願望。添倉節,在山西各地的過節方法也不盡相同。有的地方,添倉節這天,象徵性地往糧倉里添加糧食,有的地方則在添倉節這一天吃春餅、煎餅,並把餅投入到糧倉,名曰填倉、添倉。有的地方在添倉節,做「雨燈燈」,燈燈用谷面捏成,共捏十二個,小碗大小,每個燈頂端捏一個燈盞,燈盞邊緣捏一個小豁口,每個豁口各代表一年四季中的一個月。燈盞蒸熟後,揭開鍋先看那些月的燈盞里積的汽水最多,則證明了那個月雨澇。再根據種莊稼在那個月需雨水最多,推斷這一年收什麼,作為本年安排種植的依據。
桃花節
三月一日為桃花節,這真是一個特殊的節日。這個節日是在桃花盛開的季節。桃花節時,未婚女子,青年媳婦,甚至小孩子們都在衣襟上系綉花「桃子」,裡面裝有大蒜香草等,用桃紅色布料縫成,用各色絲線綴穗子,象徵青春美好,而且隱喻避災難,因為桃的諧音「逃」,起到護身符的作用。民間說法是,有了「桃符」,就可以安全渡過這一年了。
寒食節
每逢清明節的前一天,晉中一帶的老百姓家家戶戶不生火,不做飯,這一天吃冷食,當地人把這一天稱作「寒食節」。寒食節,已經延傳了二千多年。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兒子重耳做了晉國的國君,成了晉文公。在他分封大臣時,竟把「割股奉君」的老臣介子推給遺忘了。當派人去請介子推時,介子推已經背著老母親躲到當時的鄔縣綿山上隱居起來。重耳於是下令焚山,企圖逼介子推母子出山,但事與願違,介子推至死不出山,與其老母抱著一棵樹死於林中。晉文公懊悔不已,即把綿山改為介山,鄔縣改為介休縣,而且把放火燒死介子推的那一天,即清明節的前一天,定為「寒食節」。
走麥罷
走麥罷,是山西晉南特有的風俗習慣,走麥罷,是新女婿在當地麥收結束後,帶著豐收後的喜悅心情,用新麥磨成的面蒸成一個大月形的角子饃去看丈母娘。包含有祝福岳父岳母家裡幸福安康,豐收的寓意。
乞巧節
乞巧節,是農歷七月初七,每逢農歷七月初七的晚上,民間姑娘與少婦有乞巧的風俗。由於這個節日的主要活動者是女性,人也稱之為「女兒節」、「少女節」。山西,作為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的地區,乞巧節的民間風俗也頗為盛行。在山西晉南一帶,是中國歷史上的古河東地區。往往在七夕這天,習慣用油麵糖果蜜作成巧果和西瓜敬牛郎與織女,為之乞巧。現在民間,往往在七夕夜全家吃西瓜以示紀念。還有的,七夕夜,姑娘媳婦於自家庭院、村中祠堂、針線包隨帶、燒香擺供,向織女乞巧。
敲鑼兒節
太原市婁煩縣的天池川,有條小河名叫天池河,河兩岸有大小幾十個村莊,每逢農歷七月有「過節」的風俗。初一至月底,天天都有過節的村子。遇到過節的日子,和每年過春節一樣,家家戶戶門上貼著對聯。白天,男女老少敲鑼打鼓,穿著新潮的衣服扭秧歌,唱著預祝豐收的小調和祝賀天下太平的歌曲,載歌載舞,歡樂非常;晚間,如辦喜事一般,家家點旺火,放鞭炮,門上掛燈籠,還有八音會挨門逐戶吹奏,一直到深更半夜。因為「過節」,村村都敲鑼打鼓,所以,當地人把這里的這一節日取名為「敲鑼節」。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這個農歷時節,已是氣候轉冷時。民間老百姓迷信色彩嚴重,把這個中元節稱為「鬼節」。這時候的農村,人們扎紙縶,相繼給死去的親人送夾衣。大部分家庭,在「中元節」來臨之際,要蒸制各種造型的饅頭、麵塑,大部分農民要在這個時節上墳、掃墓、燒錢化紙,對故人示以祭奠,這種風俗,已經延續幾千年。
過 唱
太原郊區,有一種鄉俗,老百姓稱之為「過唱」。過唱時,鄉里人要請城裡的戲班到鄉間演出。過唱一般一年一次。多選在農歷正月十五、四月初八、六月初六、七月十五、八月十五左右,其他時間也有,農忙農閑錯開,形成一種比較固定的程式。過唱既是民間的傳統風俗,也是鄉間重要的文化生活方式,還是鄉間串親戚、走朋友的節日,至今仍然「紅火」非凡。
2、山西過端午節的習俗資料 200字
一、插艾蒿、編艾人、艾虎
在宅院中還有「端午到、插艾蒿」的習俗。艾蒿昧辣,是一種芳香化濁葯物,具有殺蟲和防治植物病害的功效。蚊子、蒼蠅往往避其味而遠逃。端午節,家家戶戶要在門上插一束艾蒿以辟邪。晉北習慣將艾蒿編成人形,懸於門楣,稱為艾人。晉南習慣將艾蒿編成虎形,懸於門首,稱為艾虎。
二、解州男女戴艾葉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三、貼門虎
曲沃等地是用紙剪成老虎、粘艾葉,貼在門上,稱為貼門虎。浮山等地是採制艾蒿懸掛門楣。一些靠河水草盛的地方,習慣在門上插菖蒲。還有的地方是門上貼鍾馗面像驅邪。晉南一些地方,端午節要用五色線將傢具、門環等物纏繞。
四、飲雄黃酒
其來歷與吃粽子有相似之處,主要用於防病和祛毒。中葯典籍記載,「五月五日飲菖蒲、雄黃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蟲」。雄黃是一種中葯材,具有解毒、殺菌、辟邪之功效。
傳說屈原投江之後,屈原家鄉的人們為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紛紛把粽子、鹹蛋拋入江中。一位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葯暈魚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
於是,人們把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後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以為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 據說這就是端午節飲雄黃酒的來歷。至今,我國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黃酒的習慣。
3、山西傳統名吃和特產有哪些?
一、刀削麵
刀削麵排在山西十大名吃第一位的位置實至名歸,它是山西美食最具代表性的名片之一。特色是面條本身的製作方法:將麵粉和成團塊狀,左手舉面團,右手拿弧形刀,再將面一片一片地削到開水鍋內,出來的面條不像正常面條一樣細長軟,而是中厚邊薄,形似柳葉,十分有勁道。
二、定襄蒸肉
定襄蒸肉是當地民間宴席的必備菜餚,相傳在古時還是當地進貢的貢品,歷代宮廷將它視為珍品。食材主要以豬肉、土豆、澱粉為主,肉香撲鼻,同時又克服了肉類食品高脂肪、高膽固醇等弊病。
三、豆面餄餎
豆面餄餎是山西人民辦喜事、過壽、待客慣用的吃食,自古就有「聞香下馬、知味停車」的說法,湯清味美可傳千里,還具有開胃、清火、強腎健脾、緩解便秘等功效。
四、過油肉
過油肉是山西十大名吃中最著名的傳統菜餚,過油肉在全國多個地方都有,但山西的過油肉加入了山西本地人的口味習慣,具有濃厚的山西地方特色,味道鮮咸,口感嫩軟,加上山西的醋一起吃堪稱一絕。
五、平遙牛肉
平遙牛肉加工的手工技藝全面繼承了'老字型大小'的傳統。在加工工具上僅憑五個一,即一塊肉、一撮鹽、一隻缸、一口鍋,不加色素,其色紅潤,不用作料,綿香可口。在加工工序上,從一頭牛的篩選到出肉,概括為五個字,即相、屠、腌、鹵、修五大工藝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