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節日大全 » 10月初一是陰間什麼節日

10月初一是陰間什麼節日

發布時間: 2023-01-29 12:20:57

1、十月初一是什麼節

農歷的十月初一,是指「寒衣節」,又稱作「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因為這一天是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與春季的清明節和秋季的中元節,並稱三大鬼節。
在十月初一這一天,要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為了避免仙人在陰曹地府受寒受凍這一天,人們要焚燒五色紙,未送去禦寒的衣物,連帶著給孤魂野鬼送溫暖。十月初一燒寒衣也是寄託著驚人,對古人的懷念,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悲憫,同時到了這一天,也是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為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與寒衣節有關的傳說也有幾個。
第一個就是大家所熟悉的蔡倫。蔡倫在剛剛發明出紙的時候賣得非常好,蔡倫的嫂子慧娘就讓丈夫蔡莫向蔡倫學習造紙之術,之後也開了一家造紙廠,但是蔡萬造的紙質量非常差,賣不出去,於是愛人非常著急,後來會想了一個辦法,擺脫了困境,某天的半夜會假裝因疾病而死菜,沒傷心欲絕,在他的棺材前悲傷不已,他一邊燒紙,一邊哭訴,我給夫人燒紙錢,再燒了一陣子之後,只聽見慧娘在棺材裡面喊道把門打開,我要回來了,這一下子就把所有的人都嚇呆了,慧娘,裝腔作勢的唱當楊堅錢能行似海陰間紙,在做買賣,如果不是我丈夫把紙燒了,誰願意放我回家來?於是在場的人都以為燒紙錢有很大的好處,所以都像蔡沒來買紙了。慧娘所謂的還陽那一天,也正是農歷十月初一。


第二個傳說則是來自孟姜女送寒衣。傳說孟姜女剛結婚的時候,丈夫就被抓去服徭役修萬里長城,秋去冬來孟姜女千里迢迢為丈夫送衣禦寒,當他來到長城腳下,發現她的丈夫早已死去多時,為此悲痛欲絕,只天哀嚎,感動了上天哭倒了長城。

在孟姜女找到丈夫的屍體之後,用心織的棉衣,將丈夫重新裝殮並安葬,那天也是鼓勵的,十月初一,所以由此產生了送寒衣節。

2、陰歷10月初一是啥日子

在我國北方,每年的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和冬至日作為鬼節,成為每年的四大鬼節。七月十五叫中元節,十月初一叫寒衣節,在這四大鬼節的日子,都要進行祭祀祖先的活動。其他三個鬼節的祭祀內容基本雷同,唯寒衣節這天要燒衣服。

每年農歷十月初一稱為寒衣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也叫「臘祭日」。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

古時,農歷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天氣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作"送寒衣"。

這個節日自古有之。據考證,早在周朝時,農歷十月初一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禮記.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臘祭的情形:以獵物為祭品,天子在社壇上祭祀日月星辰眾神,在門閭內祭祀五代祖先,同時慰勞農人,頒布新的作息制度。

寒衣節活動一般在上午進行。供品張羅好後,家人到街上買一些五色紙及冥幣、香箔備用。五色紙乃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薄薄的,有的中間還夾有棉花。晌午吃過飯,主婦把鍋台收拾干凈,叫齊一家人,這就可以上墳燒寒衣了。

到了墳前,焚香點蠟,把餃子等供品擺放齊整,一家人輪番下跪磕頭;然後在墳頭劃一個圓圈,將五色紙、冥幣置於圈內,點火焚燒。凡屬送給死者的衣物、冥鈔諸物,都必須燒焚,只有燒的乾乾凈凈,這些陽世的紙張,才能轉化為陰曹地府的綢緞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銀銅錢。只要有一點沒有燒盡,就前功盡棄、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燒寒衣,要特別認真細致。

還有的人家,在墳頭劃圓圈時,不忘在旁邊另加個圓圈。其用意乃在救濟那些無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們過不了冬;還有一種含義,就是怕他們沒有衣服過冬,會來搶走自家祖先的衣物。

焚燒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墳前進行,講究在太陽出山前上墳。有的地方習慣在門前焚燒祭物。有的地方會在下午或傍晚到十字路口焚燒。舊日傳有一詩:「粘紙成衣費剪裁,凌晨燒去化灰埃。禦寒泉台果否用?但聞悲聲順耳來!」過去還有守孝三年之說。兒女們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滿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換穿常服。

後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民間送寒衣時,還講究在十字路口焚燒一些五色紙,象徵布帛類。用意是救濟那些無人祭祖的絕戶孤魂,一是施恩行善,二是以免給親人送去的過冬用物被他們搶去。

農歷十月初一是傳統「寒衣節」,在冬天到來之前,群眾選擇向祖先「捎包袱」的方式來表達對先人的緬懷紀念之情,是中華民族「祖先崇拜」文化的表現。「寒衣節」的實質是表達對祖先的懷念和感恩,「燒紙錢」的習俗是深層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中國人表達感恩的重要方式,應當得到尊重。

唐宋時,農歷十月初一是官家發放冬服的日子。

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徵過冬的傳統活動。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安裝完畢後,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

寒衣節的傳說

蔡倫剛發明出紙時,買賣很好。蔡倫的嫂子慧娘就讓丈夫蔡莫向蔡倫學習造紙。回來開了一家造紙廠,但蔡莫造的紙,質量不好,賣不出去,二人很著急。後來,慧娘想了一個辦法,擺脫了困境。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裝因急病而死。蔡莫傷心欲絕,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邊燒紙邊哭訴:"我跟弟弟學造紙,不用心,造的紙質量太差了,竟把你氣病了。我要把這紙燒成灰,來解心頭之恨。"他燒完了又抱來紙燒,燒了一陣之後,只聽見慧娘在棺材裡喊:"把門開開,我回來了。"這可把人們嚇呆了,人們把棺材打開,慧娘裝腔作勢地唱道:陽間錢能行四海,陰間紙在做買賣。不是丈夫把紙燒,誰肯放我回家來?

慧娘唱了很多遍說:"剛才我是鬼,現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陰間,閻王就讓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錢,就有許多小鬼幫我,真是有錢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錢,我把全部的錢都送了他,他就開了地府後門,放我回來了。"蔡莫裝作糊塗:"我並沒有送錢給你啊?"慧娘說:"你燒的紙就是陰間的錢。"這樣一說,蔡莫又抱了幾捆紙,燒給他的父母。

在場的人們一聽,便以為燒紙有很大的好處,都向蔡莫買紙。慧娘慷慨地送給鄉親,這事一傳十,十傳百,遠近的鄉親都來買蔡家的紙,燒給自己死去的親人。不到兩天,積壓的紙被搶購一空。慧娘"還陽"那一天正是農歷十月初一,因此,後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墳燒紙,以示對祖先的懷念。

3、2021農歷十月一日是鬼節嗎 2021年農歷十月一日是什麼節日

導讀:我們不可能知道每一個節日及節日的時間,只能根據感興趣的來了解,或者是節日到了引起話題,我們就去查詢了解下。如今2021年農歷十月初一將近,這個時間點是中國一個傳統節日,還與祭祀相關,那麼2021農歷十月一日是鬼節嗎?2021年農歷十月一日是什麼節日呢?和我一起去看看吧。

2021農歷十月一日是鬼節嗎

2021農歷十月一日是鬼節,也是寒衣節。

中國有三大鬼節:清明、中元、寒衣。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為送寒衣節。 亦稱冥陰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這一天也是人們要准備過冬衣物的時候。

2021年農歷十月一日是什麼節日

農歷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稱為「燒衣節」。

後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送寒衣的方法各地不同,一般比較簡單的是把寒衣帶到墳塋燒化,或者於晚間在門前燒化。比較鄭重的是作封包,把寒衣及紙錢等裝在裡面,包封寫明收寒衣者的姓字、行輩以及寄發人等,就像寄信和發郵包一樣。

寒衣鬼節的習俗

在農歷十月初一寒衣節的時候。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奠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們也在農歷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農歷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農歷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天氣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包含著人們對祖先的濃濃關愛,表示別凍到了。

寒衣節買什麼

寒衣節燒的東西種類很多,有的除了燒紙錢和寒衣,還會燒一些紙糊的豪宅、汽車等一些「奢侈」品。民間認為將這些紙錢、紙衣之類焚化後,就會由陰間的郵差送到地府給指定的人。

如今這些祭祀用品在市面上都已有現成販售,比如紙衣服,紙鞋子,紙汽車、紙豪宅等一些祭祀用品都是做好的,隨處都可以買到,有些地方的人們就直接買來這些,燒給逝者。而有些地方至今則還保留著傳統——要燒的寒衣要親手製作。

送給死者的衣物、冥鈔諸物,都必須燒焚,只有燒的乾乾凈凈,這些陽世的紙張,才能轉化為陰曹地府的綢緞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銀銅錢。只要有一點沒有燒盡,就前功盡棄、亡人不能使用。

在十字路口要焚燒一些五色紙,象徵布帛類。用意是救濟那些無人祭祖的絕戶孤魂,以免給親人送去的過冬用物被他們搶去。

4、十月初一是什麼節日為什麼燒紙

寒農節

十月一日,為送寒衣節。這一天,人們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與春季的清明,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

寒衣節燒紙是為了讓陰差帶到冥間,送給已經過世的先人,讓人們在陰間能夠少受苦難;農歷十月初一為治酒、燒紙、焚香、祭奠亡靈和掃墓的日子。這一習俗一直延續下來,農村多於此日上墳拜墓。

寒衣節的由來

流傳最廣的是孟姜女新婚燕爾,老公就被抓去服謠役,修築長城。秋去冬來,孟姜女千里迢迢,歷盡艱辛,為丈夫送衣禦寒。

誰知丈夫卻屈死在工地,還被埋在城牆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絕,指天哀號呼喊,感動了上天,哭倒了長城,用帶來的棉衣重新妝殮安葬。因此時值農歷的十月初一,被人們稱之為「送寒衣節」。

5、陰歷十月初一是什麼節日

農歷十月初一,是寒衣節。這一天,是祭奠先亡之人,給先人送過冬的衣服,謂之送寒衣。與清明節、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可以做以下一些事:


一、燒寒衣


在十月初一這一天,後輩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舊時,婦女們要親手縫制寒衣,送給遠方的親人。如親人已去世,就用紙做成寒衣,在這一天到墳前燒掉,所以叫"寒衣節"。

送寒衣的時候也有一些講究:

1. 寒衣要由自己親手疊好。

2. 要燒給先輩的衣服,錢幣等祭祀用品要焚燒充分。不然是不能用的。

3. 如果不能回家燒寒衣,可以在十字路口,面對家鄉的方向燒紙。

4. 不止要給自家先輩燒夠用的東西,還要給孤魂野鬼也燒一些紙錢,以免搶先人的。

二、上墳


除了在清明的時候要掃墓,在寒衣節也是可以上墳祭奠的。要注意的是,上墳要准備貢品(碗碗菜),還有注意時間(一般是早上九點到下午一點)。天黑的時候不能去墳地,注意墳墓前面不得嬉笑,要莊重肅穆。

三、修繕墳墓

在清明節和寒衣節都是可以動土的,其他的時間是不能亂動的,清清旁邊的雜草,看看有無漏洞等。

四、可遷墳

一般是因為風水問題,所以遷墳來改風水。

現如今,十月初一上墳燒紙、燒寒衣的習俗在大部分農村地區還是存在的,但也有些地方已經淡化,特別是城裡人,只是到墳前默哀或獻上一束鮮花,來懷念逝去的親人。

6、為什麼說農歷十月一日是鬼節?

農歷十月初一是鬼節,這個說法來源於哪個朝代?農歷十月初一為送寒衣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與清明節、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據說這個節日來源於孟姜女千里尋夫的傳說。民間傳說,孟姜女新婚燕爾,丈夫就被抓去服徭役,修築萬里長城。秋去冬來,孟姜女千里迢迢,歷盡艱辛,為丈夫送衣禦寒。誰知丈夫卻屈死在工地,還被埋在城牆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絕,指天哀號呼喊,感動了上天,哭倒了長城,找到了丈夫屍體,用帶來的棉衣重新裝殮安葬。由此而產生了「送寒衣節」。

晉南地區送寒衣時,講究在五色紙里夾裹一些棉花,說是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晉北地區送寒衣時,要將五色紙分別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甚至還要製作一套紙房舍,瓦柱分明,門窗具備。這些紙制工藝品除體積縮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還要精緻漂亮,然後燒掉。這種行動反映了生者對亡人的哀思與崇敬,屬於一種精神上的寄託。先人的遷墳合葬等儀式,民間也總是習慣在農歷十月初一進行。

民間在十月初一,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徵過冬的傳統活動。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安裝完畢後,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農歷十月初一,婦女忌出行。民間改善生活,山區興吃蕎面。

如今,十月初一上墳燒紙、燒寒衣的習俗已淡化,許多人特別是城裡人,只是到墳前默哀或獻上一束鮮花,來懷念逝去的親人。過去,十月初一還是長工的下工日,所以又叫"散工節"。僱主要在這一天設筵犒勞僱工、清算工錢,宣布是否繼續留用,留下自叫"打冬"或'"打冬活"。 到十月初一,坡里的莊稼都已收打完畢,即墨、嶗山、平度、膠州、膠南、萊西都有"十月一凈坡"和"十月一坡了(凈)場光"的俗諺。

 

7、十月初一,為送寒衣節,但是也稱冥陰節,請問有什麼故事或典故嗎?

農歷十月初一,又叫十月朔、寒衣節、冥陰節。據說是三大鬼節之一。民間流傳著各種各樣的故事。後來演變成了上墳祭祖的節日。在農村,這天家家都要到墳頭上燒紙、磕頭、放鞭炮等,給已故的親人送上吃的、喝的、用的,還特別在墓堆上壓紙,說是天冷了,要給已故的親人送去寒衣。現在的農村,條件好了,交通也方便了,這天也成了很重要的節日了。部分遠在外地的人還專程趕回來上墳祭祖。

但由於人員的大量流動,特別是年輕人,平時大多都遠離家鄉,這天是不可能專門回到家裡去上墳的。還有一部分人已經在城市裡住了下來,甚至已經幾代人遠離故土,而祖墳還在老家農村。所以這天在市裡的許多路口,都是一堆堆的紙灰。燒紙的人先在地上畫一個圓圈,然後在圓圈裡面燒上紙,邊燒邊輕輕呼喊著親人,這是給已故的遠方親人送衣送錢的。真是一個很好的發明,既表達了對已故親人的思念,也省去了長途奔波的麻煩,關鍵是大家也都接受這種方式。

許多傳統的節日和風俗習慣,在農村是保留得很好的,其傳統味道是很濃的,而且大都已經流傳了許多年。經過一代代的傳承,不斷的更新其內容和形式,從小就在孩子的心目中流下了很深的印象。孩子們從小也都習慣了這些節日,即使長大後離開農村,多少年以後仍然對這些節日或風俗習慣記憶猶新且倍感親切。可以說,這裡面融入了一個童年人的所有歡樂與夢想。其實這裡面是有著很深的文化內涵的,有些與當地的地理、氣候、環境等息息相關,許多內容還有積極的教育意義,有些故事則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嚮往。《紅樓夢》的許多故事情節情節都是在節日期間發生的。

8、中國陰歷的十月初一是鬼節嗎?

鬼節,顧名思義,與鬼有關的節日、祭祀鬼的節日。鬼是在人類蒙昧時期,對生命的一種延伸。東西方文化對於生命延伸的概念略有不同,但人死為鬼一直是鬼文化的主流。

西方鬼節中有墨西哥鬼節等,但最著名的是萬聖節。此詞條將詳細介紹中外各個鬼節的起源文化等內容。我國一些地方將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三個節日,合稱為「三大鬼節」。

甲骨文中「鬼」本是會意字,下面是個「人」字,上面是個可怕的腦袋,意即像人的怪物。後來逐漸演化成人死之後所變之物。《禮記·祭義》已說得很明確:「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

《禮記·祭法》則進一步指出:「庶人庶士無廟,死曰鬼。」那就是達官貴人死後有廟供奉,終年有人祭祀,則成了神,普通百姓死後無廟享祭,四處漂泊,才是鬼。我國第一部辭書《說文》中解釋的「鬼,人所歸為鬼」就是現在的含義。

我國一些地方將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三個節日,合稱為「三大鬼節」。傳說這一天鬼魂出沒,夜晚,家家戶戶在自家每間房屋裡鳴放鞭炮,來嚇走鬼、驅鬼。

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也稱「寒衣節」。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

因此,十月初一,又稱為"燒衣節"。後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