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節日大全 » 關於節日有什麼可以說的

關於節日有什麼可以說的

發布時間: 2023-01-29 14:36:32

1、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龍抬頭、上巳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下元節、冬至節、臘八節、小年、除夕。

春節:

春節,是農歷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

來歷:

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客家人的傳說)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

來歷: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史記·樂書》:「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後來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

龍抬頭:

農歷的二月初二,俗稱龍抬頭,青龍節亦稱春龍節,春耕節,萬神都會、土地神誕日。

來歷:

中國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而農歷「二月二」這天是龍欲升天的日子。從節氣上說,農歷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會舉行敬龍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豐收。龍抬頭是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據說這句話的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

上巳節: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漢民族傳統節日,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

來歷:

上巳節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農歷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詞是這樣描述蟠桃宮廟會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里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

傳說西王母原是中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

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或前後。

來歷: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的時候,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點好行裝,同老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片衣襟,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端午節: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最初是夏季驅離瘟神和祭龍的節日,是古人向龍族祭祀的,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來歷:

端午祭龍習俗的形成與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歷法以及蒼龍七宿正處南中天的天象有關。在《易經》中,以八卦為基礎又兩兩重合而構成六十四重卦;重卦乾由上下兩個乾卦重合而成,它的卦形由六根陽爻組成;爻是要從下往上數,而陽爻又以「九」代稱,故從下數第五爻稱「九五」;古越人以龍作為部族保護神,自比是龍的子孫,他們不僅有「斷發文身」以「像龍子」的習俗,而且在每年仲夏端午舉行盛大的圖騰祭。天象「飛龍在天」被賦予多重含義和寄託,形成祭龍以酬謝龍祖恩德、壓邪攘災、祈福納祥的禮俗,衍化成「端午節」。

七夕節

七夕節,中國傳統節日,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來歷:

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們中國人的情人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夕或女兒節,這一天是女兒家們最為重視的日子。七月初七之所以稱為乞巧,是因為民間傳說這天牛郎織女會天河,女兒家們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她們除了乞求針織女的技巧,同時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深人靜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乞巧的儀式源自古代織女桑神的原始信仰這種信仰結合了牛朗織女,每年七月七日相會的說法,成為了我們今時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間信仰。

中元節:

中元節,俗稱鬼節,又叫七月半、亡人節、盂蘭盆節在農歷的七月十五這一天,民間百姓都會把收成的新米拿出來供養、祭祀自己的先祖,這也是孝道的傳承。 

來歷:

關於鬼節的來歷,傳說地藏菩薩,他的母親去世後來到陰曹地府,被關在牢房裡少不得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女兒,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徇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打開放他母親出來,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說。那些跑回家鄉的鬼紛紛向家人索要錢財以便回去用來生活和打通關節希望早日托生。後來人們把這一天就定為中元節。

中秋節:

中秋節,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日,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

來歷:

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後來才調至夏歷(農歷)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夏歷八月十六日。

重陽節:

重陽節,農歷九月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來歷: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戶戶就會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慘不忍睹。當時汝南縣有個青年叫恆景,有一年瘟疫奪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恆景歷經艱險,終於在一座古山裡找到了一位法力無邊的仙人,仙人為他不辭勞苦、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動,決定收他為徒,給他一把降妖寶劍,並密傳授降妖劍術。恆景廢寢忘食,日夜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有一天,仙人把恆景叫到跟前,對他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如今你的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這時,仙人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瓶菊花酒,並授以避邪秘訣,讓恆景立即騎著仙鶴趕回家去。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囑咐把鄉親們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狂風怒號,北風驟起,天昏地暗,隨著幾聲凄厲地吼叫,瘟魔沖出汝河,撲到山下。就在這時,瘟魔突然聞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臉色突變,瑟瑟發抖,不敢前行。說時遲那時快,恆景手持降妖寶劍,立即奔下山來,經過幾個回合的激烈搏鬥,恆景將溫魔刺死,瘟疫消除。從此,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風俗便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據說,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寓意生命長久、健康長壽,所以人們把重陽節又叫老人節。

下元節:

農歷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

來歷:

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歷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

冬至節: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冬至節還有很多別名,比如「冬節」、「長至節」、「短至節」、「亞歲」、「一陽節」、「賀冬節」、「肥冬」、「喜冬」、「履長節」、「豆腐節」等等,每個名稱,都有它所代表的含義。

來歷:

冬至, 是周代出現的,到了唐朝開始成為節日,盛行於唐宋時期,相沿至今。據記載,冬至這天,日影最長,古人認為,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所以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這一習俗一直沿用到漢朝仍是如此。西漢時期,冬至被稱為「冬節」。

臘八節:

農歷十二月初八臘八節,俗稱「臘八」 。

來歷:

自先上古說起,臘八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是為祈求豐收和吉祥的。據《禮記·郊特牲》記載「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臘八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

小年:

農歷臘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灶日,又稱「小年」。小年是春節的前奏,也是傳統節日。

來歷:

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匯報。於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除夕:

除夕,又稱大年夜,是農歷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上,故又稱年三十晚。

來歷:

相傳,古時候有一個叫「夕」的妖怪,專門害人,尤其是漂亮的女孩。「夕」神出鬼沒,只在太陽落山後出來,半夜後又不見其蹤影,沒有人知道它住在哪兒。老百姓對它恨之入骨,但又無可奈何。一個叫七郎的獵人,力大無比,箭無虛發,獵狗也非常厲害,見鄉親們被「夕」所害,決心除掉「夕」。他帶著狗到處找「夕」,找了一年。這天已是臘月三十,他來到一個鎮上,見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准備過年,心想,這個鎮大、人多、姑娘也多,說不定「夕」要來。他找到鎮上的人們商量,說「夕」最怕響聲,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覺,多找些敲得響的東西放在家裡,一有動靜就使勁敲,好把「夕」嚇出來除掉。這天晚上「夕」果然來了,他剛闖進一戶人家,這家人就敲起了盆盆罐罐,接著整個鎮子也跟著敲起來。「夕」嚇得四處亂跑,結果被七郎看見。「夕」跟七郎和狗打了起來。「夕」力不從心,想逃跑,哪知後腿被獵狗死死咬著,七郎趁機一箭把「夕」射死。從那以後,人們就把臘月三十叫「除夕」。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守歲、放火炮,表示驅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2、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都干什麼?說一個

端午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主要有扒龍舟、祭龍、采草葯、掛艾菖、打午時水、洗草葯水、拜神祭祖、浸龍舟水、食粽、放紙龍、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習俗。扒龍舟活動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端午食粽之習俗,自古以來在中國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1][2]
端午習俗內容豐富多彩,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這些節俗圍繞著祭龍、祈福、攘災等形式展開,寄託了人們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願望。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端午節期間通過各種傳統民俗活動展演,既能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3、中秋節的時候除了說中秋快樂之類的祝福語之外還可以說什麼?

如下:

1、秋意撩人,皓月當空,思意正濃,一條簡訊,雖然傳遞出了我的思念之情,卻阻隔了我們團聚的笑臉,我的親人,雖然不能團圓,依然要中秋節快樂!

2、取快樂無憂之泉,和健康平安之面,捏花好月圓之皮,包甜蜜幸福之餡。用關懷體貼之火烘烤,以思念祝福之信傳遞,送上特製月餅,祝中秋快樂!

3、中秋在眼前,思念碧波瀲,好友心相連,祝福提前傳:美夢如月圓,事事隨心願;生活似月餅,甜蜜潤心田;快樂恰月桂,香飄腦海間。預祝中秋快樂!

4、送你一輪圓圓的月,思念為圓心,關懷長圍繞;送你一個圓圓的餅,幸福為圓心,好運長環繞;送你一句圓圓的祝福,真誠為圓心,友情長圍繞。中秋快樂!

5、為什麼月亮這么圓,因為我對你的思念不會減;為什麼月餅這么甜,因為我對你的祝福不間斷。今天是中秋節,祝你節日快樂,好運連連!

6、月升代表我的牽掛,月落代表我的關懷,月盈代表我的惦記,月虧代表我的思念,月芽代表我的真誠,月彎代表我的微笑,月圓代表我的祝福。中秋節快樂!

7、江山易變,情字難改,春去秋來,花謝花開。伴隨著微寒料峭的秋風,佳節中秋即將到來,放不開思念你的情懷,節日里祝你掃掉陰霾,舒心暢快。

8、金秋圓月掛天邊,浪子心中思念添;寂寞嫦娥空際舞,八戒被貶為那般;我予汝心天可表,千里也能共嬋娟。

9、平分秋色一輪滿,中秋祝福千里明。一明住進快樂城,二明成功好運行,三明事事皆太平,四明莫忘朋友情,五明花好月圓幸福永不停。中秋快樂!

10、中秋明月十全十美,但只能仰慕。十月十日,「十全十美」的.童話成為了現實。祝你這一天心裡念著十全十美,口裡說著十全十美,手裡做出十全十美,十全十美伴你幸福快樂一整天。

11、明月是大海的魂魄,將無邊幸福灑向天涯海角;中秋是明月的魂魄,將美好團圓送給千家萬戶;祝福是中秋的魂魄,將真誠祝願寄到你的心間。中秋快樂!

12、送一縷秋風陪你月圓,送一個微笑讓你心寬,送一個月餅使你心甜,送一個祝福讓你意滿,親愛的客戶,感謝您長期以來的支持和厚愛,祝福您合家歡樂,中秋幸福團圓!

4、中國的傳統節日,你知道是哪些嗎?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國家,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節日。雖然隨著世界文化交流的不斷發展,各國之間的節日都在相互影響。我們國家的人也會過外國人的節日,諸如情人節、聖誕節以及萬聖節等國外的節日。但是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不斷學習,現在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教導孩子們重視中國的傳統節日。那麼,中國的傳統節日,你知道是哪些嗎?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一、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是春節

春節,是我們每個中國人自有記憶以來每年都會過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也是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每到春節,我們一定是闔家團圓,舉國歡慶的一個節日。哪怕是在外的遊子,到了春節的這一天,也會吃餃子、吃年夜飯來慶祝春節。春節是植根於每個中國人心中的,最盛大也是最有紀念意義的傳統節日。因為春節就是我們每個中國人心中最隆重的節日。

二、中國最象徵團圓的傳統節日是中秋節

提起中秋節,我們每個中國人都知道這個象徵團圓的一個傳統節日,也能說出關於中秋節的傳說和典故。中秋節,吃月餅,一家人團團圓圓一起賞月。中秋節和春節的意義差不多,都意味著團圓。

三、端午節是中國人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是我們中國人紀念屈原的一個傳統節日,在端午節這一天,吃粽子看龍舟比賽,一家人外出遊玩。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日也越來越受到年輕一代的重視,很多的小朋友們也會在這一天爭相吃粽子來慶祝端午節。


如果大家對中國的傳統節日這個話題有更多的看法,歡迎積極留言參與我們的話題互動哦。

5、中秋節說說精闢話語

關於中秋節說說精闢話語:

1、親情愛情,情系佳節。家園月圓,圓滿中秋。 

2、八月十五月兒圓,象徵安康與團圓,八月十五月兒圓,預示好運與夢圓,八月十五月兒圓,昭示快樂與財源,八月十五月兒圓,朋友我兩最有緣,祝中秋快樂。

3、快快樂樂過中秋,歡歡喜喜團圓節,倖幸福福家美滿,團團圓圓人安康,和和美美共賞月,開開心心品月餅,實實誠誠送祝福,願你中秋快樂,合家歡樂,吉祥如意!

4、有你月餅添美味,有你月亮分外明,有你夢想都實現,有你幸福永不停,有你團圓隨時在,有你處處是風景。我的愛人,謝謝陪我這么久,給我甜蜜的一生。祝福我們中秋節,全家美滿,其樂融融。

5、圓圓的月兒天上掛,圓圓的月餅香天涯,圓圓的快樂美如花,圓圓的祝福到你家:美滿日子玉潤珠圓,幸福生活花好月圓,合家吉祥永團圓。

6、月亮是詩,星星是畫,願所有的幸福伴隨你,問候是春,關心是夏,願所有的朋友真心待你,溫柔是秋,浪漫是冬,願所有快樂跟隨你。祝你中秋節快樂!

7、中秋節到,祝福也來到,祝你好運天天罩,麻煩不來找,幸福來關照,挫折往邊靠,喜慶鑼鼓敲,喜報把你抱,簡訊一發到,你永遠成為快樂佬。

8、中秋月圓分外明,親朋團圓樂陶陶;邊品月餅邊品茶,愜意逍遙心情妙;舉杯邀月共進酒,其樂融融笑開懷;滿懷情誼送祝福,願你中秋爽歪歪!

9、胖子吃吧吃吧不是罪,月餅的甜蜜有誰能無所謂,一年才一次的月餅滋味,豈能隨隨便便浪費,吃完它才有力氣繼續減肥,中秋節,就算撐死是一種美!

10、中秋到了,月兒圓了,一群猴子撈月去。一會從下往上撈,一會從上往下撈。一隻小猴在偷懶,拿著手機看簡訊。

6、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請寫出時間與習俗

一,春節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

二,清明節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三,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習俗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四,中秋節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習俗主要是設宴賞月,吃月餅。

五,重陽節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習俗,現在人們在這一天還會進行一些尊老愛老的活動。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