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文縣有什麼節日
1、端午節聯系生活實際
說起端午節起源,多數人認為是為了紀念屈原,節日的意義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他們應該被緬懷和紀念。因此,充分挖掘和傳承端午傳統文化,並做到與時俱進,賦予其現代價值,才能讓端午節魅力無限、源遠流長。
當社會的發展,早已使得我們擺脫了對溫飽的擔憂之後,僅僅依靠舌尖上的享受,已經難以喚醒我們對傳統節日的關注。端午節,更應該和時代交匯,譜寫他在現代社會的嶄新意義。
端午節文化應該主動融入現代。做到古今結合,相互促進。端午文化主流是好的,但在民間也有一些不健康的習俗,確實需要挖掘和傳承好的一面,主動摒棄那些不健康的東西。興文縣將端午節與「千人走基層 同心助脫貧」四下鄉百村文藝巡演相結合,讓傳統的文化記憶融入到現代生活,重新發掘節日所蘊含的寧靜致遠精神和以民為本思想,並將這些精神與思想運用到實際中,讓其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端午節文化應該融入時代精神。愛國情懷是端午節的特有價值。過端午就要發揮愛國情懷,愛國情懷在當今時代的體現,主要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激發群眾的精氣神,凝心聚力謀發展。
端午節文化應該融入優良家風。每個傳統節日,也是家風的載體。家庭是社會的細胞,而社會又是由億萬個家庭所組成。只有細胞健康,社會才能健康並和諧發展。興文縣將優良家風寫入《村規民約》,結合端午節加強對優良家風的重溫、傳承和發揮。好家風方能促進家庭和睦;充分發揮優良家風的作用,方能利國利民利家庭。
2、花山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花山節,也稱「踩花山」、「跳花」等,是苗族的傳統節日,流行於川南南部和中西部、雲南東南部。各地舉行花山節的時間不一,通常在農歷五月端午節前後舉行。進入臘月中旬,花山節主辦人就要在舉行花山節盛會的地方高高地豎起一根木桿,稱為花桿。在離桿頂一米左右的地方,掛有紅、黃、藍、白色綵帶,以及象徵喜慶和將要獎給爬花桿優勝者的蘆笙、糖果等。
花山節不論是哪個民族,男女老幼都可以參加。四川的興文縣一帶,雲、貴、川三省毗鄰,苗族同胞集中,人們會跨省前來參加,人數常達數萬人,規模盛大,萬眾歡騰。屏邊苗族自治縣舉行的花山節規模也很大,文山、馬關、河口、蒙自等地的苗族同胞都趕去參加。
節日期間花山場上會舉行武術、鬥牛、賽馬、射弩和打毽子等比賽活動。獲勝者由主辦人掛紅戴花,給予物質獎勵。此外花山節也是苗族青年男女對唱山歌,尋愛寄情,互訂終身的節日。
每當相中了合意人,便雙雙相約到僻靜處互訴衷情。有的還互贈禮物,訂下終身。那一對對身著艷麗服飾、打著五彩繽紛花傘對唱山歌的青年男女,往往給遊客留下難忘的印象。
3、賽馬節.火把節.花山節.潑水節.≡月≡歌會,是幾月幾日。
藏族賽馬節:在所有的民間傳承的藏族節日中,幾乎都少不了賽馬活動,並且此項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在藏族的節日民俗中,賽馬常以主題的形式在節日中顯現,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建立在對馬的濃郁感情基礎之上的藏族人民,創造了獨具民族特色的賽馬文化。
蒙古族賽馬節(818賽馬節):科爾沁左翼中旗是科爾沁草原的核心地帶,是我國蒙古族人口最多的旗縣,是孝庄文皇後的出生地,是民族英雄嘎達梅林的故鄉。這里的人養馬、愛馬、懂馬,每年的8月18日都要舉行賽馬節,賽馬節就是草原的那達慕,人們在這里娛樂休息,享受賽馬帶來的快樂,賽馬場也成了愛馬人尋覓良駒的好地方。賽馬會還有射箭,摔跤等項目。
彝族火把節是彝族地區的傳統節日,流行於雲南、貴州、四川等彝族地區。白、納西、基諾、拉祜等族也過這一節日。火把節多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舉行,節期三天。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語支的民族都要過火把節。[1] 2014年7月18日至7月27日,雲南民族村將舉辦為期十天的「天下火把節——最牛民族村」為主題的原生態火把節狂歡活動,市民不用長途跋涉就能感受到原生態的彝族風情,參與到精彩紛呈原汁原味的少數民族節慶活動中。
花山節,又叫"跳場"、"跳花"、"耍花山"、或"踩花山",是滇東北、滇南、川南一帶苗族的傳統佳節,源於青年男女的求愛活動,在每年5月1日前後舉行。四川的興文縣一帶,雲、貴、川三省毗鄰,苗族同胞集中,人們跨省前來參加,人數常達數萬人,規模盛大,萬眾歡騰。屏邊苗族自治縣舉行的花山節規模也很大,文山、馬關、河口、蒙自等地的苗族同胞都趕去參加。
潑水節是傣族以及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節日,當日,泰國、寮國、緬甸、柬埔寨等國,以及海外泰國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龍城、台灣新北市中和區等地的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期間,大家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歷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
德昂族
德昂人過潑水節時間在清明節後的第七天,除了潑水祝福和跳象腳鼓舞等節目與傣族潑水節一致外,德昂族潑水節最具特色的習俗是為長輩洗手洗腳。德昂族潑水節與傣族的潑水節又相似又不同,多在公歷4月中旬左右舉行。臨近節日,人們忙著制新衣,做米粑,制好水龍、水桶等潑水工具。老年信徒們齊集佛寺,搭建潑水節時為釋迦牟尼雕像洗塵的小屋、架好水龍。水龍是由一根粗木頭雕鑿而成,長約四五米,彩繪一新,上有槽口。潑水時,姑娘提桶端盆,把吉祥之水倒入槽中,流向小屋的的佛像,為佛洗塵。
傣族
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傣語稱為「比邁」(意思為新年),多在公歷4月中旬左右舉行。西雙版納及德宏地區的傣族又稱此節日為「尚罕」和「尚鍵」,兩名稱均源於梵語,意為周轉、變更和轉移,指太陽已經在黃道十二宮運轉一周開始向新的一年過渡。慶祝活動長達三至七天。第一天叫「網霉」(死的意思)。人們認為這天不吉利,因此不洗頭、不理發、不幹活。大家去趕擺、賽龍船、放高升。第二天叫「網腦」(臭的意思)這天被認為不幹凈,要沐浴、洗頭、理發、更衣、洗佛像和佛塔,晚上舉行趕擺,放煙火,放孔明燈,把一年中的疾病、災難和臟東西統統送掉,乾乾凈凈進入新的一年。這兩天在傣歷里,認為是「空日子」 不稱在舊年,也不算入新年。第三天是新年元旦,叫「叭網瑪」(意為神靈,也是歲首之意)
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三月初三。其中以壯族為典型,一提到三月三,人們就會聯想到「中國廣西」,2014年「壯族三月三」申遺成功, 三月三將廣西壯族及各民族文化推上了國際舞台,每年三月三廣西全區人民享有兩天假期。
三月三古稱上巳(sì)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農歷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於上古軒轅之世,農歷三月三日。
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是壯族最古老的情人節,古代壯鄉(包括受壯文化影響的壯區各族)少年少女趕歌坡,拋綉球,「山歌傳情,綉球傳愛」。壯族人也稱「窩埠坡」或「窩坡」,原意為到垌外、田間去唱歌,所以也稱「歌圩節」也有稱是為紀念劉三姐,因此也叫「歌仙會」。
農歷三月初三,清明過後,草長鶯飛,柳綠花繁。溱水與洧水交匯的河邊,一犁杏雨幽幽,三徑桑雲淡淡,萬物萌動,春情勃發。河水對面正在舉行一年一度的消災除邪的祓禊儀式,青年人在河邊或是相互追逐,或是撩水嬉戲。這時一對少年男女踏著柔軟的青草,各自手拿一棵蘭花,心領神會地踱到河邊,走到一起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常務會議上獲悉:每年農歷「三月三」將成為廣西公眾假日,自治區全區放假兩天。具體放假時間,將由自治區政府辦公廳每年年初確定後公布。
2014年的三月三,廣西壯族自治區定於三月初三、初四放假兩天,全區放假。
2015年的三月三,廣西壯族自治區定於4月20、21(三月初二、初三)全區放假兩天,與周末湊成4天小長假。
2016年的三月三,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內全體公民放假2天,放假時間為4月9日(周六)、10日(周日),即農歷三月初三、初四。因為今年「三月三」放假時間正逢周末,所以4月8日(周五)、11日(周一)補休,湊成4天小長假。
「壯族三月三」不僅是廣西壯族的重要節日,也是當地漢、瑤、苗等民族的重要節日,在廣西各族群眾心目中的地位不亞於春節。每年,廣西12個世代居住民族中有2700多萬人採取不同方式歡度「壯族三月三」,佔全區總人口的54%。
4、苗族都有哪些傳統節日?
苗鄉素來有「百節之鄉」的美譽,苗族同胞在長期的遷徙歷史和抵抗外來侵略者的頑強斗爭中,不斷孕育出了眾多的祭日、紀念日、豐收日,最後演化成形式多種多樣的民族節日。
所謂「三天一小節,五天一大節」,苗族節日總會讓人看得目不暇接,在這些眾多節日中,又有哪些節日是最值得體驗的呢?
今天,九妹就整理出一批盛大的苗族節日,邀請讀者朋友們投票選出「十大最具人氣的苗族節日」~還在等什麼?快跟著九妹的步伐,一起來過節吧!
01 / 苗年節
苗族的祖先是中華文明三大始祖(炎帝、黃帝、尤帝)之一蚩尤,苗年節,是苗族人紀念祖先、慶祝豐收過的最隆重的節日,主要盛行於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的苗族聚居區。過苗年的日期,各地不盡相同,但都是在收穀子進倉以後,即分別為農歷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龍)日或卯(兔)日或丑(牛)日舉行。
過苗年的頭幾天,家家戶戶都要把房子打掃干凈,積極准備年貨,如:打糯米粑、釀米酒、打豆腐、發豆芽,一般還要殺豬或買豬肉等等。
「苗年」一般持續五至十二天,在這段時間里,串寨喝酒、跳蘆笙是必不可少的活動。苗年裡的「申」日或相近生肖日,寨中還會隆重「起鼓」,盛裝男女圍著鼓歡跳,名曰「踩鼓」。外寨的男子與寨中姑娘在晚上對歌酌誼,如此數天,至子日或丑日結束,規模盛大,熱鬧非凡!
02 / 花山節
花山節,又叫"跳場"、"跳花"、"耍花山"、或"踩花山",是滇東北、滇南、川南一帶西部苗族族紀念祖先、團結族人、尋覓伴侶的重要傳統佳節,舉辦時間各地不一,通常在正月春節期間或者在每年5月初舉行。
四川的興文縣一帶,雲、貴、川三省毗鄰,苗族同胞集中,人們跨省前來參加,人數常達數萬人,規模盛大,萬眾歡騰。此外文山、馬關、河口、蒙自、屏邊等地的苗族同胞也會在節日期間舉辦自己的花山節,形成"百花爭艷"的局面"。
節日期間,苗族人都會穿上最美的節日盛裝匯集到花桿下,舉行跳花桿舞,倒爬花桿、賽馬、射箭、唱歌、跳舞、選美等比賽,人數多時達十幾萬人。
03 / 跳坡節
跳坡節是為苗族傳統節日,每年跳坡時間和跳坡地點都是歷史以來就固定的。跳坡節舉行得最隆重的地方非廣西隆林縣的德峨鄉莫屬了,每到這個節日時,都會有5萬人左右共同集會慶祝,CCTV也會經常去采訪,許多外國朋友也慕名前去遊玩。
每年農歷初一至十四就是苗族的跳坡時節,但是最熱鬧的日子應該是
5、花山節是什麼民族的節日
花山節是苗族的傳統節日。花山節,也稱「踩花山」、「跳花」等,流行於川南南部和中西部雲南東南部。各地節期不一,通常在農歷正月或五月初舉行。節日期間,苗族人民盛裝匯集到傳統的跳場坪,青年男女繞場中央的花桿跳舞,還進行爬桿、賽馬、射箭、唱歌、跳舞、選美、女紅等比賽。人數多時達十幾萬人。
四川的興文縣一帶,雲、貴、川三省毗鄰,苗族同胞集中,人們跨省前來參加,人數常達數萬人,規模盛大,萬眾歡騰。屏邊苗族自治縣舉行的花山節規模也很大,文山、馬關、河口、蒙自等地的苗族同胞都趕去參加。
節日儀式:
花山節期間,除了舉行跳蘆笙舞、鬥牛、績麻比賽等各種娛樂活動外,要注意長幼輩分之分。一般在老人面前,年輕人不得對唱情歌;對歌只能選與自己同輩的人,小輩不能與長輩對歌。除了花山節,苗族還過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
苗族節日除與當地民族一致外,最特殊的就是每年正月初或五月初舉行的「採花山」了。花山主辦人要提前在村寨之外,選擇一處較平坦的地方,於節前十天左右在即將舉行花山盛會的地方高高地豎起一根木桿,稱為花桿。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花山節
6、花山節的來歷
花山節也稱「踩花山」、「跳花」等。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川南南部和中西部雲南東南部。各地節期不一,通常在農歷正月初一到十五間舉行。節日期間,苗族人民盛裝匯集到傳統的跳場坪,青年男女跳場中央的花桿跳舞,男青年還進行爬桿、賽馬、射箭、唱歌、跳舞、選美等比賽。人數多時達十幾萬人。
規模
花山節,又叫"跳場"、"跳花"、"耍花山"、或"踩花山",是滇東北、滇南、川南一帶苗族的傳統佳節,源於青年男女的求愛活動,在每年5月1日前後舉行。四川的興文縣一帶,雲、貴、川三省毗鄰,苗族同胞集中,人們跨省前來參加,人數常達數萬人,規模盛大,萬眾歡騰。屏邊苗族自治縣舉行的花山節規模也很大,文山、馬關、河口、蒙自等地的苗族同胞都趕去參加。
民族團結
每當相中了合意人,便雙雙相約到僻靜處互訴衷情。有的還互贈禮物,訂下終身。那一對對身著艷麗服飾、打著五彩繽紛花傘對唱山歌的青年男女,往往給遊客留下難忘的印象。節日期間,還要舉行物資交流,供銷部門和個體商販組織了許多工農業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出售,又把農副產品、葯材等收購到外地出售。整個花山節的活動洋溢著各民族團結和睦,人民歡樂幸福,購銷兩旺的景象。
當地風俗
花桿
苗族節日除與當地民族一致外,特殊的是每年正月初二至初六舉行的「採花山」,又稱「花山節」。進入爬花桿臘月中旬,花山主辦人就要在舉行花山盛會的地方高高地豎起一根木桿,稱為花桿。在離桿頂一米左右的地方,掛有紅、黃、藍、白色綵帶,以及象徵
喜慶和將要獎給爬花桿優勝者的蘆笙、糖果等。花山節不論是哪個民族,男女老幼都可以參加。主辦人准備一些酒,招待前來採花山的客人。花山場上,舉行武術、鬥牛、賽馬、射弩和打毽子等比賽活動。獲勝者由主辦人掛紅戴花,給予物質獎勵。青年男女對唱山歌,尋愛寄情,互訂終身。
宗教信仰
過去,花山節往往由無嗣求子者籌辦。現在,各地政府為發揚民族文化。每年都撥專款資助,各地花山場日益興旺。 多數苗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鬼神和祖先,想念萬物有靈,認為天地間都有看不見的「鬼」、「神」主宰著。天旱、天澇要祈求龍下雨或止雨。村邊寨腳或林中大而老、枝葉茂密的高大常青樹,常常被當作「龍樹」或「神樹」加以崇拜。人死後要請師傅「指路」,歷數通往祖先居住地方和遷徙的沿途地名,使亡魂到達其祖先的發祥地。日常生活中的祝福病痛、生產好壞都認為是「鬼」主宰著,觸犯了鬼,就要受到懲罰。部分苗族信仰天主教。
7、宜賓有哪些民風民俗?
1、燈會
燈會起源於春天祭祀。燈最早是火把,原始人舉著火把上山、到河邊祭祀神靈。人們通過擺燈、掛燈來與神靈溝通。
2、祭杜主
祭杜主是漢族信仰習俗,流行於川西平原等地。十二月廿三夜是送「灶司菩薩」上天日。「灶司」又稱「灶神」,「灶君」,民間貼在灶上的紙馬稱為「東廚司命」。顧名思義,灶神,在魏晉以後逐漸成為與百姓朝夕相處的家神。
3、祭蠶蟲
祭蠶蟲屬於漢族信仰習俗,流行於川西平原一帶。相傳,蜀中開國國王蠶叢教民養蠶, 每年做金蠶數千頭,送給百姓。凡得到金蠶的人家,養蠶一定獲得豐收。他死後,人們因感恩而祭祀他。
(7)興文縣有什麼節日擴展資料
宜賓文化特色:
1、酒文化
宜賓,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地區。聚居此地的各族人民依託世代承傳的習俗和經驗,曾經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釀制出了各具特色的歷史美酒。有史可考,諸如先秦時期僚人釀制的清酒、秦漢時期僰人釀制的蒟醬酒、三國時期鬏鬏苗人用野生小紅果釀制的果酒等。
2、竹文化
宜賓是一個以綠色竹子環繞起來的城市,因《卧虎藏龍》而名揚天下的蜀南竹海則是宜賓「竹之美景」的代表,120平方公里,清風徐來,極目之處,盡皆竹浪,北宋文人黃庭堅一句「壯哉,竹波萬里」道出了蜀南竹海的氣魄和雄渾。
8、沐浴節、花炮節、篝火節、頒金節、擺手節、踩山節分別是哪個少數民族的節日
沐浴節
每年藏歷七月上旬,在西藏,在拉薩河畔,從城市到鄉村,從牧區到農區,都有一個群眾性的洗澡活動。這種一年一度的洗澡活動,要集中進行一個星期,所以,這是藏族獨有的沐浴節。在這七天中,從娃娃到老人,都要下河洗澡,這已成為藏族群眾傳統的風俗習慣。
花炮節
花炮節是侗、壯、仫佬族的傳統節日。流行於廣西三江、龍勝和江西上栗、湖南等地。各地節期不一,有正月初三,也有正月十五、二月初二、二月十五和三月初三。
篝火節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
頒金節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糾正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農歷10月13日定為"頒金節"。(據滿文老檔)
土家擺手節
居住在湘鄂川三省交界之地的土家族,每年到了秋天,當他們把金燦燦的包穀棒掛上吊腳樓黃閃閃的稻穀裝進糧倉時,一寨一寨的土家人全部聚集起來,走進擺手堂,開始了他們的盛大節日--土家擺手節。
踩山節
踩山節又稱花山會,花桿會,踩山會。是苗族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流行於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四川省敘永縣,興文縣,鞏縣,筠連縣等苗族,其中以合樂的寶佤山最熱鬧、人數最多。舉辦時間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各地時間不一,重慶彭水是2012年9月2-10日。
9、威寧苗族花山節是不是非遺
威寧苗族花山節是非遺。苗族踩山節(苗族花山節),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花山節,又稱踩山節,苗語稱歐島(音),是川南苗族最盛大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包括興文縣在內的川南一帶的苗族花山節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在方圓百里內的雲貴川三省苗族地區頗具影響力,是川南苗族節俗文化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