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節日讀書最好
1、讀書日是什麼時候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全稱「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稱「世界圖書日」。最初的創意來自於國際出版商協會。1995年11月15日正式確定每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
其設立目的是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保護知識產權。每年的這一天,世界一百多個國家都會舉辦各種各樣的慶祝和圖書宣傳活動 。
2019年世界讀書日即將到來之際,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開展「世界讀書日·你讀我聽」徵集活動,面向各級紀檢監察幹部徵集讀書感悟、心得。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世界讀書日
外文名
World Book Day
別名
世界圖書與版權日
節日時間
4月23日
溫家寶總理參加「世界讀書日」活動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世界發出了「走向閱讀社會」的號召,要求社會成員人人讀書,讓讀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995年,國際出版商協會在第二十五屆全球大會上提出「世界圖書日」的設想,並由西班牙政府將方案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後來,俄羅斯認為,「世界圖書日」還應當增加版權的概念。設立世界讀書日的建議是由西班牙提出的,其靈感源自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地區的「聖喬治節」。另據圖書館雜志,世界讀書日來源於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地區的一個傳說:「美麗的公主被惡龍困於深山,勇士喬治隻身戰勝惡龍,解救了公主;公主回贈給喬治的禮物是一本書。」從此書成為膽識和力量的象徵。4月23日成為「聖喬治節」。節日期間,加泰羅尼亞地區的居民有贈送玫瑰和圖書給親友的習俗。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1616年4月23日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萬提斯和英國著名作家莎士比亞的辭世紀念日。
2、世界讀書日的起源是什麼?這個節日有何意義?
世界讀書日起源於一則浪漫的童話故事,同時這一天也是很多文學界泰斗逝世的日子,這個節日不僅能夠督促年輕一代好好讀書,樹立正確的三觀,同時也有利於傳統文化的繼承,以及現代科技的進步。
隨著全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在世界讀書日這一天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放下手頭的工作,帶著滿滿的儀式感走進圖書館來挑選一本自己喜歡的書籍,坐在角落裡來給自己的心靈來一次洗滌。其實世界讀書日最初起源於一則浪漫的童話故事,而這一天也恰巧是很多西方文學大亨逝世的日子,而這一天不僅可以紀念這些文學偉人給我們的精神生活帶來的貢獻,同時也可以督促年輕人多讀書,在書本上,在文學大亨的指引下培養出正確的三觀,同時也有利於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現代文化的發展。
相傳有一位美麗的西班牙公主被巨龍困在深山中無法逃離,國王為了救出寶貝女兒便昭告天下希望能夠有勇士自告奮勇前去搭救,勇士喬治得知這個消息後隻身一人前往龍穴並且救出了公主,作為報答,公主送了勇士喬治一本書,自此書籍在當地就成為了勇敢的象徵,就連大家平時贈送禮物都將書籍當作最奢侈的禮物。而這一天恰好也是很多西方文學大亨逝世的日子,因此這一天才被規定為世界讀書日。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壓力的加大,我們的內心也越來越冷漠,再加上某些短視頻的錯誤影響,導致很多青少年的價值觀出現了偏差,甚至就連很多成年人都受到了不小的影響,此時只有讓大家都沉浸在書本的海洋中,學習古人的為人處世,學習智者的言行舉止,學習賢者之人的話語才能重新樹立我們對生活,對他人,對這個社會的正確態度。
雖然我們生活在科技和文化高速發展的現代,但我們依舊需要在書籍中尋找古人的智慧和方法來指導我們現在的生活和生產,以免多走彎路,如果沒有書籍和文字進行記載的話,我們現代文明也不會高速的向前發展,因此書籍不僅是記載古代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指引現代文化發展的投路石。
3、中國的圖書節有哪些?
1.北京國際圖書節
北京國際圖書節是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版權)局、北京市文聯聯合主辦的國際圖書節,是國內唯一批准舉辦的國際圖書節。
2019年8月21日,第十七屆北京國際圖書節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舉行開幕式,活動將持續到8月25日。
2.中國圖書節
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讀書界久有設立「中國圖書(讀書)節」的熱切呼籲和討論。
到1992年春,在全國七屆人大五次會議期間,馬大謀等32名代表正式提交了《建議建立中國圖書節》的議案。認為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設立了有關圖書的全民性節日,因此建議將每年5月4日至9日定為中國圖書節。
在節日期間開展以下活動:向社會推薦優秀圖書,頒發各類優秀圖書獎,開展圖書宣傳評介及優惠展銷,舉辦各類讀書活動等。
3.全國讀書節
全國讀書節是指每年的9月28日國務院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節日。
4、世界讀書日是哪一天?設立這個節日的意義是什麼?
世界讀書日是每年的4月23日,這個節日的意義是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希望每個人都能夠尊重和感謝為人類做出過重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保護護知識產權。
世界讀書日第一次設立是在1926年,西班牙國王設立的西班牙自由節上,它把偉大的作家塞萬提斯的生日作為這個節日的慶祝日,但是在1930年的時候,他把這個慶祝日移到了4月23日,這一天是塞萬提斯的忌日,並且這一天也是聖喬治節,聖喬治節說的是有一個勇士,喬治屠掉了惡龍,拯救了公主,並獲得了公主回贈的禮物,這個禮物就是一本書,它象徵著知識與力量,所以每到這一天,當地的婦女就會給丈夫或者男朋友贈送一本書,而男朋友們則會回贈一枝玫瑰花。這個習俗就一直流傳至今,每到這一天,書本的價格就會減少10%,而玫瑰花的價格則會上漲。
並且有趣的是在4月23日這一天,除了是塞萬提斯的紀念日,還是莎士比亞、維加的紀念日。也是很多文學作家的生日。在1995年的時候,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通過決議,正式將每年的4月23日定為世界讀書日,從那以後,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到了讀書的重要性,並且開始加強知識版權的保護和樹立,尊重知識產權的意識。
我覺得這個節日的設立還是很有必要的,它能夠極大程度的提高人們對於閱讀的興趣,讓人們通過閱讀明白道理,增長見識,讓越來越多的人能夠脫離愚昧的狀態,進入書香府邸的世界。我覺得書本是世界上非常寶貴的財富,它能夠給我們帶來進步和樂趣,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熱愛讀書,讀優秀的文學作品。
5、"五一"勞動節,就該勞動著過,讀書就是最好的勞動!
五一小長假,讀書好時機。有位集新聞傳播學碩士、清華大學國際MBA、資深寫作課講師「三合一」身份的劉主編為我們寫了一本《高效閱讀》的書,難得小長假空閑,趕緊讀一讀。以讀書的方式過節該是最本分的過節方式!
書的封面上寫著一行小標題:「培養終身受用的閱讀能力」,既是「終身受用」,那必是慎重的,不會輕率而言吧。我注意到在書的封底有人推薦,言 :「劉主編是一個有趣有料的人,推薦你跟他一起走進閱讀的世界,共享閱讀的快樂 。」那麼,好吧,就此啟程吧。
通讀全書,你會為書里那些淺顯自然的語言深深打動。哈,原來書里講解的是一個「12311讀書工程」。怎麼回事呢?
「1」,就是作者在書中糾正了一個日常人們關於讀書的誤區,即閱讀就是讀書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閱讀」主要在閱覽,誦讀,有的人稱其為「輕閱讀」,這種閱讀一般只要看過就可以了,思考的成分很少,比如看報紙、看手機上的新聞等,但讀書卻不是僅僅讀過而已,而是要加入自己的思考,深入理解書裡面的觀點才能算數,而且讀書還有層次之分,由此我們可以得到,閱讀是讀書的基礎,閱讀是一種基礎性的能力,讀書時閱讀的高級形式,讀書需要高能力的閱讀。
「2」,作者在這本書中為我們指出了兩種關系,即一是讀書與閱讀的關系;二是讀書與寫作的關系。
閱讀是讀書的基礎能力,決定著讀書的成效。閱讀是人人都會的技能,但能夠達到高效閱讀卻是大家普遍缺乏的一項高級能力,這種高級的閱讀能力是可以後天習得的。作者在書中分析了日常人們使用的讀書方法有默念法、指讀法、背誦法,這些方法利弊皆存,比如默念法限制閱讀速度,指讀法會形成手指依賴,從而限制視野的寬度,背誦法費時費力等,指出當今快節奏生活下的高效讀書難點在於:「我們的閱讀能力沒有匹配上讀書的野心「,也就是說,在上學時養成的低能力閱讀習慣不能滿足當代成人讀書的需求,每個成人要想讀書有成效就必須要學習高效的閱讀方式,提升高效閱讀的能力。
讀書是輸入,寫作是輸出,是對高效讀書的檢驗和豐富。寫作是高效讀書的高級方式,是讀書的最後一階段。「知行合一「、讀寫結合,把書本知識運用到實際當中才是讀書的最終目的,也才能稱得上是高效讀書。作者在書中講解了四種寫作輸出方法,即讀後感、書評、應用知識法、活學活用價值觀法。讀後感可以按照吃書、找口、復盤三個環節完成。書評寫作可以加深讀書的理解,而應用書中知識分析問題,尤其是引用書中的價值觀解決實際問題更是一種高維度的學習方法,不僅是對讀書成效的檢驗,更是一次自我素質的提升,個人認為作者提出的活學活用的讀書方式是一種新穎的觀點。
「3「,作者在本書中就高效讀書本身介紹了三個類型的高效讀書方式,即泛讀法、精讀法、藉助讀書筆記工具法。
泛讀也就是快速閱讀法,核心在於讀書的速度,而速度是由四個因素決定的,即:
一是視野寬度,是指一眼看過去能看到的內容寬度;
二是掃描速度,也叫豎式閱讀。是指眼睛自由抓取亮點文字,在其引導下快速閱讀,往往順著一頁書的中心軸能夠快速地抓取亮點文字;
三是瞬間記憶和信息殘留度,瞬間記憶就是看一眼就能留下記憶,它便於讀者順利讀完整本書。信息殘留度就是對看過文字的印象留存。一個人記憶力越好,信息殘留度越高,讀書的速度就越快。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年輕人腦子好使,讀書快的原因;
四是屏讀能力,就是指電子閱讀,作者認為這是未來閱讀的發展方向。屏幕閱讀因每行字數少,瞬間記憶高會加快讀書速度。
以上四個因素決定了快速閱讀的效果。
作者在書中介紹的第二種高效讀書方法是精讀。有效精讀的核心是「快讀慢想」,也就是讀書時我們的眼睛要快速識別書中文字,而對書中的難點部分要進行重點思考。由此也產生了第三種高校讀書方式,就是藉助讀書筆記的工具完成高效閱讀的方式。
作者在書中詳細講解了讀書筆記幾個方式,分別是摘錄式讀書筆記、註解式讀書筆記、感悟式讀書筆記、書評式讀書筆記。個人認為這四種方式需要結合起來使用,在閱讀中需要使用的是它們的合力。
「1」認清一個差異,即不同種類的書應該有不同的讀法,我們只有採取有針對性的閱讀方式,才能完成高效讀書要求。
作者指導讀者要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把鑰匙只能開一把鎖。
讀文學書要看到作者通過文字構建的精神世界;讀實用書要記住知識點,學到書中的理論、方法,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目的;讀歷史書要使用「照鏡子「的方法,從歷史的故事中看到自我,吸去經驗教訓,提升自我思考問題水平;讀科普書要抓住核心推理和概念,抓大放小,忽略不想關的細節過程。讀教材書要以嚴謹、系統地方式學習書中內容。
此外,作者在書中介紹了一種依據特定主題的精細閱讀,分別是以某個特色領域為主題、以作者為主題、以特定時代為主題的閱讀,高密集地閱讀某一類主題的書,可以深入學到多元化的知識,所以主題閱讀被稱為學習式閱讀,是閱讀的高級階段。
「1「
是指確定一種自我的讀書清單。
《道德經》中曾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每個人都要了解自己,為自己設立一種有針對性的書單,實現系統的自我學習對人生的成長是這關重要的。作者在書中舉例胡適、梁啟超等6位名人的讀書單,引導讀者使用閱讀廣度與深度結合的T型書單法有針對性地為自己設立書單,同時教授讀者要樹立閱讀也有「膳食結構」的觀點設立書單,讀書也要搭配著閱讀進行,而不能僅僅「專攻一門」,正所謂使用「點面結合,面上開花」的方式才能達到高效閱讀的境界。
以上就是《高效閱讀》這本書的精華內容,為使讀者看清自己讀書短板,作者在開篇及每一章節後都設立了自測題和練習題。同時清楚地告訴讀者,閱讀既是一種能力,就是可以衡量的,作者貼心地提出5個評估閱讀水平的指標,即閱讀速度、閱讀准確度、閱讀理解度、閱讀記憶度、閱讀轉化率。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當我們通過自測題認識到自己讀書短板的時候,就離高效讀書,思想提升不再遙遠。
積極行動起來吧,讓我們讀該讀的書,知該知的事,擁有此生該擁有的美麗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