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安族做什麼節日
1、德昂族有什麼節日風俗
德昂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做擺、燒白柴等。德昂族,是中緬交界地區的山地少數民族,民族語言屬於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德昂族人的傳統節日多與佛教有關,最隆重的節日當數潑水節,屆時人們要用「水龍」為佛像洗塵,排成長隊,祝福吉祥,互相潑水共賀新年。
潑水節是德昂族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時間在每年清明節後的第七天,節日一共有三天。節日當天,人們手捧竹水筒,依次往雕龍畫經的水槽里倒水,緬懷先輩的恩德,預祝來年風調雨順。
簡介:
關門節,德昂語稱「進窪」。每年傣歷九月十五日(農歷六月中旬)始,為期3個月。關門節是農業生產最忙的時候,它要求青年男女們自我約束,集中精力,從事農業生產勞動。
開門節,德昂語稱「出窪」,是在每年傣歷十二月十五日(農歷九月)舉行,為關門節最後一天,節期3天。開門節即啟開愛情婚姻之門。這時,農忙已經結束。頭天,德昂村寨舉行宗教儀式,慶祝糧食豐收。
2、德昂族的節日是什麼?
1、關門
關門節,德昂語稱「進窪」。每年傣歷九月十五日(農歷六月中旬)始,為期3個月。關門節是農業生產最忙的時候,它要求青年男女們自我約束,集中精力,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即關起愛情、婚姻之門,節日期間不準談情說愛,不準男娶女嫁,也不準僧侶們到村寨中留宿,他們要凈居佛寺,專心念經,提高德性。
關門節中的前3天,眾人到佛寺賧佛,不下地勞動,青年男女們則集中在一起唱「別桿柴」(德昂族民歌),跳舞。3天過後,每7天眾人都要用花、香、燭等小供一次佛,第八天要到佛寺去祭佛,聽佛爺誦經,祈禱佛保佑人畜平安,五穀豐登。
2、開門節
開門節,德昂語稱「出窪」,是在每年傣歷十二月十五日(農歷九月)舉行,為關門節最後一天,節期3天。開門節即啟開愛情婚姻之門。這時,農忙已經結束。頭天,德昂村寨舉行宗教儀式,慶祝糧食豐收。次日未婚少女都要到佛寺燒香敬佛,感謝佛爺開禁愛情婚姻之門。最後一日早晨,青年男女們要聽佛爺講經佈道,而後當地群眾進行趕擺(集市)和賧佛。
3、做擺
做擺,也就是做大貢,又稱「趕擺」,一般在農歷二、三月份農閑時間里擇日舉行。做擺是以村寨為單位。在做擺前,村寨里要事先准備好糧食、經費和黃牛、肉等用品,以便為遠近其他寨子趕來參加者提供食宿。頭一天為迎佛,次日拜佛後,眾人聽佛爺講經。最後一日,客人離開,寨子里的人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據說做擺可以使本村寨群眾清潔平安,免遭災禍,並能驅鬼邪。
4、燒白柴
燒白柴,德昂語稱「孔通」,在每年農歷十二月十四日晚舉行。所謂白柴就是一種無皮、表層為白色的樹木。節日之前,德昂村寨派人上山砍白柴,按「井」字形狀架在村寨附近。節日當天晚上,吃完晚飯,眾人到佛寺將佛像「請」到白柴堆旁,點燃白柴堆,村寨中的人們都圍坐在火堆旁烤火,寺院中的僧侶當夜也要參加燒白柴,為大家誦經祈禱,願佛保佑德昂人吉祥如意。眾人待到柴堆燒盡,才將佛像抬回寺院。次日,由佛寺里的佛爺將炭灰置於土罐中,供於神壇。
5、潑水節
潑水節(當地人稱「澆花水」)是德昂族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時間在每年清明節後的第七天。節日一共有三天。儀式開始這天,德昂群眾都穿上節日的盛裝,背上從井裡打來的清水,帶上自己准備好的各種食物,手捧一束束鮮花,匯集到本寨的佛寺(奘房)去過節。儀式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長老主持,並致祝詞。
致罷祝詞,男青年們敲響了象腳鼓,跳起了象腳鼓舞。女青年合著鼓聲,跳起了「堆沙舞」。其他人手捧竹水筒,舉過頂,依次往雕龍畫經的水槽里倒水,為象徵佛祖化身的佛像沖浴,意即緬懷先輩的恩德,預祝來年風調雨順。
3、德昂族的潑水節節日的節目順序是什麼?(就是在什麼時候做什麼)
1、儀式開始,德昂群眾穿上節日的盛裝,背上從井裡打來的清水,帶上准備好的各種食物,手捧鮮花,匯集到佛寺去過節。
2、男青年們敲響象腳鼓,跳象腳鼓舞。女青年合著鼓聲,跳「堆沙舞」。其他人手捧竹水筒,舉過頂,依次往雕龍畫經的水槽里倒水,為象徵佛祖化身的佛像沖浴,意即緬懷先輩的恩德,預祝來年風調雨順。
3、潑水首儀過後,人們開始將所帶食物置於供盤上,供於佛像前,齊聲朗誦祭詞,然後讓參加潑水節的人們品嘗。
4、品嘗完食物人們便以象腳鼓隊為前導,排成長隊,翻山越嶺,來到井邊、泉邊、河邊取水,以取水來歡度自己的節日。每取一次水,都要舉行取水儀式和供物儀式。還要舉行傳煙和對歌的儀式。
(3)德安族做什麼節日擴展資料:
潑水節來歷:
傳說人間的氣候本來由一位名叫捧麻點達臘的天神掌管。他把一年分為旱季、雨季、冷季,為人間規定了農時。那時,傣族居住的地方,風調雨順,人民安康幸福,孔雀成群,大象結隊,蝶飛鳳舞,歡樂吉祥。
但是,捧麻點達臘自以為神通廣大,無視天規,為所欲為,呼風喚雨、施災於人類。他亂熱播冷,弄得世間三季相淆,雨旱熱冷不分,晝不見陽光,夜不見月亮,要雨無雨,要風無風,萬物蕭疏,瘟疫流行。惡神播下的災難,使人類面臨絕境。
這時候,有位叫帕雅晚的青年,以四塊木板做翅膀,飛上天庭找到英打提拉,訴說人間的災難。英打提拉查明實情,知道是捧麻點達臘有意禍害人間,就派天兵天將去收服他,但是捧麻點達臘有生而不死的法術,眾天兵天將都對他無計可施。
於是,英打提拉只好變化成一位英俊的小夥子,以串姑娘的名義,悄悄進入捧麻點達臘的宮殿,去尋找他的七個女兒,打探惡神的生死秘訣。七個姑娘同時愛上他。
英打提拉立即恢復容顏,把她們的父王降災人類。使世間萬物遭到滅頂之災的實情告訴了七位善良的姑娘。七位姑娘感到又痛恨又惋惜,但是為了使人間免除災難,決意幫助英打提拉除掉生父,拯救世間萬物。她們暗暗尋找除掉父親的方法。
有一天,捧麻點達臘喝醉了,向七個女兒吐露了秘密。他對女兒們說,他法術高明,就是天王也無法置他於死地。因為他不怕刀劈斧剁、劍刺弓射,也不怕火燒水淹,他怕的東西僅僅是自己頭頂上的頭發弓賽宰(直譯為心弦弓)。
七位姑娘探出惡神的生死秘訣,心中暗暗高興。在捧麻點達臘不注意的時候,七位姑娘趁機剪下他的一撮長發作弓弦,製造了一張弓賽宰。她們用弓賽宰的弓弦在捧麻點達臘的脖子上一劃,惡神的頭顱便落了下來。可是那魔頭一落到地面便四面噴火,越撲火勢越大。
七位姑娘怕大火給天上、人間造成災難,只好將那魔頭抱了起來。說來也怪,魔頭一碰到姑娘們的身體,魔火便頓然熄滅。於是,姑娘們輪流抱住魔頭,一天一換,每輪換一次便互相潑水,沖洗身上污物,直到魔頭完全腐爛之日,又歡蹦跳躍地互相潑水相慶。
從那以後,群眾便用潑水活動來紀念善良的姑娘大義滅親,使人類免遭滅頂之災的功績。
4、德昂族有什麼傳統節日嗎?
最隆重的節日當數潑水節,屆時人們要用「水龍」為佛像洗塵,排成長隊,祝福吉祥,互相潑水共賀新年。
日期不定,一般是根據村寨集體和個人的資金積累情況來決定的。三五年舉行一次,每次時間為兩日。每戶信徒或村寨集體都可以主持「做擺」。
若是全寨性集「做擺」,則由大家積資,到寺院參拜賧佛,敬獻貢品,舍功德等;若是個人單獨「做擺」,其他人必須由主人邀請才能參加,並施於功德。
節日概述:
又稱「開門節」,在農歷八月,僧侶都集中於中心佛寺,舉行「出雨安居」的宗教儀式,德昂族父老要前往寺院聽經、布施、參拜佛像,青年男女都要敲鋩鑼、象腳鼓,以求得到神的保佑。
5、55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1、蒙古族:「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每年七八月間舉行。
2、回族:開齋節、古爾邦節(宰牲節)、聖紀節。
3、藏族:藏歷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此外,還有藏歷4月15日的薩嘎達瓦節、7月上旬的雪頓節和沐浴節,以及豐收在望時的望果節等。
4、維吾爾族:肉孜節(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等。
5、苗族:苗年、春節、四月八、吃新節、龍船節、清明節。
6、彝族:傳統節日是火把節。
7、壯族:比較具有民族特點的節日有中元節、牛魂節(又稱牛王節)、三月三歌節和吃立節。
8、布依族:傳統的民族節日有過大年、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
9、朝鮮族: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仲秋)五大節日,還有老人節、流頭節等。
10、滿族: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中秋節等。
11、侗族:春節、端午、中秋、重陽節等。
12、瑤族:節日較多,有大節日、小節日之分:大節日有盤王節(盤王是瑤族人民的始祖、民族英雄)、達努節(達努,瑤語意為不要忘記,是敬奉始祖密洛陀的節日),小節日幾乎每月都有。
13、白族:年節、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漁潭會。
14、土家族:趕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
15、哈尼族:主要節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嘗新節,一些地區也過春節、端午、中秋等節日。
16、哈薩克族:古爾邦節、肉孜節、諾魯孜節。
17、傣族:潑水節(即傣歷新年)、關門節和開門節。
18、黎族: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
19、傈僳族:過年節、收獲節、火把節、中秋節。
20、佤族:春節、播種節(佤歷氣艾月公歷三月)、「崩南尼」、接新水節、取新火、新米節、堆沙節、取新火節、便克節、開門節、關門節、漢歷老年、七月半、火把節、中秋節、拉木鼓節等。
21、畲族:春節、元宵節、三月三染烏飯祭祀祖先、清明節、四月八造麥精飯、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十月祭多貝大王節等。
22、高山族:各地不一,但比較流行的有春節、豐收節。
23、拉祜族:傳統節日有新米節、火把節等。
24、水族:端節又稱過端,水語叫借端,與漢族春節相似。此外,還有端午節、清明節、七月半、六月六等節日。
25、東鄉族:爾德節、古爾邦節(宰牲節)、聖紀節。
26、納西族:傳統節日有白沙農具會、龍王廟會和騾馬會等。此外,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火把節等。
27、景頗族:主要有新米節、目腦節。
28、柯爾克孜族:有肉孜節、庫爾班節和諾魯孜節。
29、土族:春節、端陽節、二月二等。
30、達斡爾族:春節、二月二、端午節、農歷正月十六的「黑灰日」等。
31、仫佬族:三年一次的「依飯」(歡慶豐收之意)節、春節、走坡(青年男女進行社交的節日)、牛生日節和後生節。
32、羌族:春節、農歷十月初一的年節(羌族以十月為歲首)。
33、布朗族:開門節、關門節等。
34、撒拉族:開齋節、古爾邦節(宰牲節)、聖紀節。
35、毛南族:春節、中元、清明節,分龍節又叫五月廟,是毛南族特有的節日。
36、仡佬族:春節和八月節等。
37、錫伯族: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
38、阿昌族:潑水節、開門節、關門節、會街節等。
39、普米族:大過年、大十五節、轉山會、嘗新節。
40、塔吉克族:肉孜節(開齋節)、台合木茲瓦司脫節(又叫播種節)、茲完爾節(又叫引水節)、巴羅堤節(巴羅堤、即八月)。
41、怒族:春節、鮮花節、祭穀神、祭山林節。
42、烏孜別克族:古爾邦節、肉孜節、諾魯孜節。
43、俄羅斯族:復活節、聖母聖誕節等。
44、鄂溫克族:敖包會、那達慕、米闊魯、春節等。
45、德昂族: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做擺等。
46、保安族:開齋節(也叫爾德節)、古爾邦節(宰牲節)、聖紀節。
47、裕固族:因信仰喇嘛教格魯派(黃教),宗教節日是他們的主要節日。傳統節日除「點格爾汗」儀式和定期的宗教節日外,還有春節。
48、京族:最隆重的節日是唱哈節,其他節日與漢族基本相同,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盂蘭節、中秋節等。
49、塔塔爾族:肉孜節、古爾邦節和撒班節(犁頭節)。
50、獨龍族:卡雀哇(獨龍語,皇節之意)是獨龍人一年中惟一的節日。
51、鄂倫春族:主要有春節,也過端午節和中秋節。
52、赫哲族:春節、元宵節、「二月二」吃豬頭等。
53、門巴族:「達娃覺尼巴洛沙」、「達娃當巴洛沙」和「雀可節」(即望果節)。
54、珞巴族:藏歷年、洞更谷乳木節、旭獨龍節等。
55、基諾族:特毛且(過年)、新米節等。
6、德昂族有那些節日
德昂族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做擺、燒白柴。
1、潑水節:(當地人稱「澆花水」)是德昂族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時間在每年清明節後的第七天。節日一共有三天。儀式開始這天,德昂群眾都穿上節日的盛裝,背上從井裡打來的清水,帶上自己准備好的各種食物,手捧一束束鮮花,匯集到本寨的佛寺(奘房)去過節。
儀式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長老主持,並致祝詞。致罷祝詞,男青年們敲響了象腳鼓,跳起了象腳鼓舞。女青年合著鼓聲,跳起了「堆沙舞」。其他人手捧竹水筒,舉過頂,依次往雕龍畫經的水槽里倒水,為象徵佛祖化身的佛像沖浴,意即緬懷先輩的恩德,預祝來年風調雨順。
其間,人們還提著空竹筒,爭先恐後地去接從佛像上淌下來的水,或喝進肚,或洗臉洗手,以示避開病魔,來年吉祥。潑水首儀過後,人們開始將所帶食物置於供盤上,供於佛像前,齊聲朗誦祭詞,然後讓參加潑水節的人們品嘗。
以上儀式過後,人們便以象腳鼓隊為前導,排成長隊,翻山越嶺,來到井邊、泉邊、河邊取水,以取水來歡度自己的節日。其間,每取一次水,都要舉行取水儀式和供物儀式。還要舉行傳煙和對歌的儀式。取水的程序有一定的規矩。
第一天只能分別在寨邊的井裡取水,第二天到山箐里的泉水邊取,第三天再到河邊取水,先近後遠。意即要靠自己的雙手開發水源,不要等待大自然的恩賜。潑水有著嚴格的規定,第一天只能先向佛像澆水,再為佛爺、和尚洗手,不能澆到身上。群眾之間更不能相互潑水。
第二天一早,男女青年或小孩,提著竹水筒,分別到長老們的家中,為他們洗手、洗臉,意即感謝他們所作的奉獻,預祝他們健康長壽。從第三天開始才以花束著水灑在對方身上的方式,相互澆水,而澆水的主要對象又是新婚夫婦,意即祝賀他們和睦相處,永遠幸福。澆水時,新婚夫婦不得隨意拒絕或反抗,否則,將會被人們視為不懂規矩的人。
2、關門節:德昂語稱「進窪」。每年傣歷九月十五日(農歷六月中旬)始,為期3個月。關門節是農業生產最忙的時候,它要求青年男女們自我約束,集中精力,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即關起愛情、婚姻之門,節日期間不準談情說愛,不準男娶女嫁,也不準僧侶們到村寨中留宿,他們要凈居佛寺,專心念經,提高德性。
關門節中的前3天,眾人到佛寺賧佛,不下地勞動,青年男女們則集中在一起唱「別桿柴」(德昂族民歌),跳舞。3天過後,每7天眾人都要用花、香、燭等小供一次佛,第八天要到佛寺去祭佛,聽佛爺誦經,祈禱佛保佑人畜平安,五穀豐登。
3、開門節:德昂語稱「出窪」,是在每年傣歷十二月十五日(農歷九月)舉行,為關門節最後一天,節期3天。開門節即啟開愛情婚姻之門。這時,農忙已經結束。頭天,德昂村寨舉行宗教儀式,慶祝糧食豐收。次日未婚少女都要到佛寺燒香敬佛,感謝佛爺開禁愛情婚姻之門。最後一日早晨,青年男女們要聽佛爺講經佈道,而後當地群眾進行趕擺(集市)和賧佛。
4、做擺:也就是做大貢,又稱「趕擺」,一般在農歷二、三月份農閑時間里擇日舉行。做擺是以村寨為單位。在做擺前,村寨里要事先准備好糧食、經費和黃牛、肉等用品,以便為遠近其他寨子趕來參加者提供食宿。頭一天為迎佛,次日拜佛後,眾人聽佛爺講經。
最後一日,客人離開,寨子里的人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據說做擺可以使本村寨群眾清潔平安,免遭災禍,並能驅鬼邪。
5、燒白柴:德昂語稱「孔通」,在每年農歷十二月十四日晚舉行。所謂白柴就是一種無皮、表層為白色的樹木。節日之前,德昂村寨派人上山砍白柴,按「井」字形狀架在村寨附近。
節日當天晚上,吃完晚飯,眾人到佛寺將佛像「請」到白柴堆旁,點燃白柴堆,村寨中的人們都圍坐在火堆旁烤火,寺院中的僧侶當夜也要參加燒白柴,為大家誦經祈禱,願佛保佑德昂人吉祥如意;眾人待到柴堆燒盡,才將佛像抬回寺院,各自散去。次日,由佛寺里的佛爺將炭灰置於土罐中,供於神壇,以示給佛祖取暖。
德昂族的婚姻
德昂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很少和外族通婚。男女青年戀愛自由,女子在選擇對象上有一定自主權。本民族內部沒有嚴格的等級婚,只要對方願意,貧富人家可以聯姻。
男青年到十四五歲時開始串姑娘,晚上他們到女青年家門外吹蘆笙,引出姑娘來談戀愛。雙方建立感情後,互贈手鐲、腰箍、項圈、篾籮、織錦接包等生活用品,然後再請寨中老人往女家說媒。
德昂族盛行的「毫味尼別」(串姑娘)制度,大體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男青年頭頭「叟包腦」帶領一群小夥子去串一群小姑娘,集體對歌,一般多在婚禮晚上或節日活動中進行;另一種是小夥子單獨「串姑娘」,一般是當夜幕降臨時,小夥子攜帶蘆笙或蕭到所選定的姑娘家的竹樓後門,輕吹蘆笙,以作試探。
若姑娘有意,就把小夥子請進家,此時,女方的父母兄弟皆要迴避,之後男女即對唱情歌小調,互相傾吐衷情。經過一段時期的戀愛後,若雙方情投意合,願意結為終身伴侶,小夥子就贈給姑娘一包茶葉或其他禮物。姑娘將茶葉掛於床頭,父母也就知道女兒有了對象。如果同意女兒婚事,即將茶葉取下,否則,便叫女兒將茶葉退回。
同時,小夥子也把找到對象之事告訴父母,父母即在本村內物色兩位有聲望的老人去說媒。只要女方同意了,家長一般是不反對的,他們認為姑娘愛著人了,不同意是不好的,至於女婿是不是稱心如意,那是女兒命定的,父母無能為力。倘若女方父母反對,姑娘可自行到男家同居。
結婚時,男方要給女方聘禮,德昂族稱為「奶水錢」,習慣上不給是不行的。數量根據男家經濟情況決定。娶親時還要給女家一二百斤肉,一定數量的茶葉、砂基、蘆子、草煙、鹽巴和雞蛋。若姑娘屬外寨,還要給寨里送些穀子。新媳婦接到家,要宴客三天,請全寨人來進餐,客人送些煙草、蔬菜和木材作為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