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為什麼重視節日
1、二十四節氣對幼兒的教育意義
一、 二十四節氣活動在幼兒園開展的背景和現實意義
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准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及日常生活的指南針。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孩子們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並且有天生的探索和學習的內在需求。二十四節氣活動的核心是激發孩子們的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激發孩子們學習的本能,同時也幫助他們與中國文化和歷史聯系起來。
《指南》中指出:在幼兒教育過程中,要不斷融入中華傳統文化內容,以培養幼兒愛國主義精神和情感。因此,我們挖掘「二十四節氣」教育價值並應用於幼兒園的傳統文化教育,豐富了幼兒的體驗經驗,提高了幼兒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主動性,促進了幼兒學習的整體性發展。
二、 現階段二十四節氣在我園應用的實踐路徑
與幼兒生活相契合,將二十四節氣按照年齡梯度整合為三年全面的體系化課程,支持孩子們在主動互動中感受文化魅力,傳承文化精髓。
(一)層層分解,三維推進——探索二十四節氣教育目標及內容
圍繞「科學規范、健康成長、開啟快樂人生」的辦園理念,秉承「明德 啟智 崇禮 博愛」的園訓,以二十四節氣活動豐盈「啟智蒙學浸潤文化」課程體系,以培養「健康快樂、樂學好問、文明禮貌、知恩友愛的中國小樂童」為教育目標,具體活動目標體現「認知、能力、情感」三個維度。
根據二十四節氣的季節更替變化,結合幼兒教育的特點和實際,運用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對二十四節氣文化予以選擇,甄選適宜我園幼兒發展的二十四節氣教育內容,構建二十四節氣課程內容,分為「春之蟄動」「夏之蟬鳴」「秋之韻歌」「冬之暖陽」四個板塊進行主題教育活動,使內容、教育與主題有機整合,結合幼兒最近發展區,注重二十四節氣與五大領域的滲透,充分發揮綜合教育功能,讓二十四節氣走進幼兒生活的方方面面。
課程內容涵蓋面廣,從兒童視角,以「二十四節氣」為望遠鏡探索世界:植物和植物生命周期,天氣和季節,太陽、地球和月亮,身體和健康,細菌與衛生,溫度,生態與環境,水循環,農業與食品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將二十四節氣教育滲透於幼兒的一日生活之中,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
(二)處處可玩,時時可做——進行課程環境創設
營造節氣美感和氛圍,使幼兒在節氣環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使幼兒在感受和體驗節氣的過程中收獲快樂,進而有益於幼兒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內涵。例如,利用在節氣活動中的美工作品進行班級和走廊環境布置,教師繪畫二十四節氣圖進行走廊裝飾,營造節氣文化氛圍。
(三)由淺到深,由近及遠——優化課程建設內涵
1.一日活動融入二十四節氣
根據幼兒學習特點和學習能力,在一天的教育中充分融入節氣元素,激發幼兒對節氣內容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如,利用晨間時間為幼兒開設「一一丫丫」小主播廣播站,預約一名幼兒在節氣當天,進行與之相關的「小播報」;在食譜中增加和二十四節氣相關的餐食,幼兒在進餐中便了解了二十四節氣的飲食習俗。
2.尊重幼兒年齡特點,引導幼兒體驗、感受、表達
根據年齡特點,分大、中、小班,開展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教育活動,支持幼兒在直接參與、體驗、操作中內化對節氣的認識。小班幼兒以認知二十四節氣的氣候特徵、品嘗傳統美食活動和體驗傳統民俗游戲為主。例如,品嘗節氣時令水果,立夏時節開展「斗蛋」游戲。在體驗感受的基礎上,中班幼兒進行美工、美食製作及種植園體驗活動。例如,穀雨時節正是牡丹花開之時,是欣賞牡丹的好時節,帶領幼兒欣賞牡丹花,並進行美工活動;清明時節開展生活體驗室活動,製作青團。大班幼兒在調查走訪、探索研究之後進行創作、表演活動,並賞析有關節氣的古詩詞。例如,春分時節欣賞關於春分節氣的諺語或古詩,芒種時節開展社會實踐調查活動,幼兒在社區調查關於芒種的習俗和節氣特徵,以簡單的符號或繪畫記錄。三個年級段都會將孩子在體驗之後表達自己的身心感受作為目標內容。在日常教育和活動中滲透節氣文化,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節氣文化和節氣內涵的熏陶,進而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3.傳統節日中的節氣文化
挖掘傳統節日節氣文化,在幼兒園教育中滲透二十四節氣的教育內容,以二十四節氣為核心內容,以中華傳統節日為主要抓手,從各個方面對幼兒進行二十四節氣知識的滲透,提高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
春季,「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孩子們既通過欣賞古詩《清明》,了解二十四節氣「清明」與「清明節」的關系,又通過體育活動「放風箏」「盪鞦韆」「蹴鞠賽」,科學活動「蠶花會」「美麗的梧桐樹」,健康活動「包青團」「清明冷食」,語言活動「清明一嘆」,親子活動「腳下的清明節」等探尋節氣內涵,感受節氣風俗。
夏季,以「芒種」節氣為切入點,「當端午遇上芒種」結合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日,開展多種多樣的社會活動和藝術活動。開展生活體驗室活動包粽子,進行體驗式節日活動插艾葉、編彩繩等,感受端午節的魅力;結合氣候特徵,和孩子們一起收割麥子,並使用秸稈開展創意美術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加深幼兒對我國傳統文化節日的理解,也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了傳統節氣文化。
(四)家園共育,三教聯動——拓寬節氣教育途徑
有效培養幼兒傳統文化核心素養,還需發揮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的重要價值,形成三教聯動,提高家長對傳統文化教育的認識,並延伸到家庭教育中,實現幼兒園教育與家庭、社區的優勢互補。借力周圍環境中有利的教育資源,充實節氣教育內容,拓寬節氣教育途徑。如,邀請「農事達人」(爺爺奶奶)進課堂;穀雨、小滿、芒種時,邀請當地花卉種植人員和孩子們一起進行種植活動。挖掘利用家長資源,使幼兒學習的時間、空間、材料得以拓展。
(五)雙向選擇,尊重差異——探尋可觀測的評量手段
教師、幼兒以及家長都是課程評價的主體。評價主體間雙向選擇、溝通、協調,充分體現以人為本,尊重個體差異,促進每位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1.評價的主體維度
多樣的評價形式能夠使評價更加科學合理。在師幼互動的評價形式以外,調動家長參與二十四節氣活動評價,同時在活動過程中及時收集幼兒之間的評價,使活動評價的形式更加多樣,對活動過程中幼兒受益情況和所達到的效果作出價值判斷。
2.評價的內容維度
我們根據每個節氣及每個年齡段的活動目標,制定了以幼兒興趣、感受力、探索能力、調查能力等為維度的評價方案,學期末組織骨幹教師對評價結果進行分析,達到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動態發展、指導活動方案設計改進的目的。
三、今後工作的設想
傳統文化核心素養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作為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學習、反思,提升踐行傳統文化教育的能力與水平。堅持「兒童視角」,在實踐中將培育指標與園本課程相結合、教育手段與現代化教學方法相結合,開發有趣並吸引兒童的「STEM」課程,豐富傳統文化教育策略,優化課程體系的構建,讓弘揚傳統文化的種子在孩子的身上生根發芽。
2、在幼兒園開展傳統節日的意義
一、幼兒園傳統節日活動的教育意義
(一)、幼兒園傳統節日活動促進幼兒健康情感的發展
情感是人在社會活動中對客觀事物所持態度的體驗。豐富而健康的情感是人們精神生活得以高度發展的必要條件。尤其情感對孩子智慧的發展、德性的養成,以及整個人的成長,是陽光,是雨露。如果沒有情感就沒有完美的童心。
(二)、幼兒園傳統節日活動發展幼兒動手操作能力
陳鶴琴先生所倡導的\"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這一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實踐中也發現,要兒童自主、自信、主動發展就必須以這一思想為宗旨。因此,我們在開展幼兒園傳統節日活動中,凡是孩子能做的事都讓孩子做。如:端午節,教師介紹\"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及端午節的習俗。使幼兒知道端午節是我國人民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3、對幼兒進行節日教育的意義
對幼兒進行節日教育的意義:一,從小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培養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二,節日增加了平凡生活的樂趣,增加了儀式感。
4、幼兒園傳統節日主題活動開展的幾點建議論文
幼兒園傳統節日主題活動開展的幾點建議論文範文
相信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尤其是議論文,議論文又叫說理文,作者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辨是非等方法,來確定其觀點正確或錯誤,樹立或否定某種主張。那麼大家知道優秀的議論文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我整理的幼兒園傳統節日主題活動開展的幾點建議論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摘要 :我國的傳統節日活動是寶貴的教育資源,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情感,集中體現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尊老愛幼,追求和平,團結合作等優秀品質和精神。這些優秀文化和精神的傳承是教育必須承擔的使命。
關鍵詞 :幼兒 傳統節日教育 ;重要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規定幼兒德育目標為「萌發幼兒愛祖國、愛家鄉、愛集體、愛勞動的情感,培養誠實、勇敢、好問、友愛、愛惜公物、不怕困難、講禮貌、守紀律等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以及活潑開朗的性格」。並指出一條有效的培養途徑:「讓幼兒高興參加各種節日活動,從中感受節日的愉快」。但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人類文明的發展也是日新月異。在這種背景下,教育迅速發展。可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富節日文化的、十億人口的泱泱大國,為什麼孩子們所熟知並熱衷的卻是「洋節日」「洋風俗」?很多人對於傳統節日的概念已經淡化,尤其對身處激烈社會競爭中的年輕家長而言,對傳統節日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重視我們的傳統節日就是在弘揚我們的文化。下面淺談在幼兒園開展傳統節日活動的重要性。
一、有利於促進幼兒健康情感的發展
情感是人在社會活動中對客觀事物所持態度的體驗。豐富而健康的情感是人們精神生活得以高度發展的必要條件。尤其情感對孩子智慧的發展、德性的養成,以及整個人的成長,是陽光,是甘露。如果沒有健康的情感就沒有完美的童心。但是,兒童的情感生活並不完全是自發的。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幼兒期是萌發各種情感的重要時期。誠如郭沫若先生所說:「人的根本改造應當從兒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所以,我們抓住傳統節日教育的核心意義,把握要點進行價值遴選,找准和突出傳統節日文化中的精華,然後設計活動,使幼兒在傳統節日活動中健康情感得到發展。我們利用「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這些中華傳統民俗節日,挖掘其中蘊涵的優良品德教育資源,對幼兒進行傳統節日啟蒙教育,增強幼兒對傳統節日的興趣,讓其初步了解我國傳統民俗節日。培養幼兒敬老、友愛、善良、勤勞、勇敢等健康情感與品德。
二、有利於幼兒的合作,交往能力的提高
目前大部分幼兒生長在獨生子女家庭,很多幼兒缺乏與同伴交往合作的機會,大多數在家裡養成獨占心理,這對於幼兒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特別是那些習慣於「惟我獨尊」的'獨生子女。缺乏合作能力的幼兒容易被孤立冷落,從而容易導致破壞行為的發生。而幼兒的交往與合作是滿足幼兒的歸宿感、自尊心等心理需要方面必不可少的,在幼兒園進行傳統節日節慶教育有利於幼兒合作交往能力的提高。在活動中,我們鼓勵幼兒積極動腦、大膽動手嘗試,同伴之間互相商量、討論。例如:在節前,師幼一起布置活動室,班級中陳列、懸掛師幼一起收集製作的與節日有關的物品;在節慶、區域活動中,幼兒積極參與調查、交流、製作、討論等活動,一起協商布置主題游戲區,主題表演區,這些過程中幼兒的交往與合作能力提高了,反過來交往合作的成功,又會大大調動幼兒學習,主動參與積極性,從而促進幼兒整體和諧發展。
三、有利於激發幼兒的創新思維
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不僅在於從小訓練手的靈巧性,身體動作的協調性,而且由於動手能力的發展與大腦的發育緊密相連,通過手的活動,促進幼兒的積極思維,從而促進幼兒的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在活動中,我們先讓幼兒動手試一試,激發其的興趣,鼓勵幼兒發現問題,自已解決問題。例如:在製作「冬至」湯圓時,我們給孩子們提供冷開水和熱水,讓孩子們實驗出用那種水做出的湯圓好看又好吃,幼兒經過自己動手操作發現食物的變化規律,不僅記得牢,激發了學習科學的興趣,也培養了幼兒的創新精神。在龍舟接力賽中,讓孩子們自己探索,試驗出最科學、最省力、速度最快的合作劃船方法,老師對孩子的發現給予充分肯定,讓孩子在動手操作中活躍了思維,體驗發現問題的快樂和創造的樂趣,促進幼兒的創新思維的發展。在區域活動「製作角」中為幼兒創造動手嘗試的環境,隨時按活動所需增添操作材料,讓幼兒隨時隨地按自己的意願自由選擇各種各樣的嘗試,讓他們每一次都有新的操作內容,每一個內容都有新的發現,讓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發展。
四、有利於促進家園共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的重要合作夥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並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家庭是幼兒生活、學習成長的第一環境,是寶貴的教育資源,家園互動,家長和教師教育理念的溝通,教育行為的一致性能有效地促進孩子的發展。首先,我們在樓下大廳最顯眼的地方設置「十一五」課題專欄,展示該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及計劃,讓家長對節日節慶課程有了初步了解,知道幼兒園教育的方向,從而產生參與活動的願望。還有,在每個節日節慶活動開展之前,我們會發放給每位家長一封信,向家長介紹節日節慶課程,請家長協助幼兒進行相關資料的調查及收集,豐富幼兒節日的相關經驗。讓家長清楚了解孩子在幼兒園里學什麼,在家配合做什麼。例如:參與節日准備活動,家長與孩子一起到商場采購節貨,與孩子一起大掃除,裝點家居,從而調動孩子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在春節的時候,用彩燈裝飾柑桔,用各種喜慶的吊飾裝點家中的環境。在元宵節,家長可在家中懸掛自製的彩燈與孩子一起猜燈謎……家長還可有意識地添置一些有關節日傳說、故事書等,開闊幼兒眼界,鼓勵孩子多接觸傳統文化。再次,我們還邀請家長來園參加活動,與孩子、老師共同感受節日的快樂。通過親子活動喚起家長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認可,通過家長與孩子之間、老師與家長之間、家長與家長之間的互動交流,增強家長對傳統文化的感性認識和興趣,引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喜歡和熱愛,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他們的子女,激發幼兒想要過「中國節」的慾望,使中國的傳統節日在幼兒期開始傳承下來。如:在「賞月品茶過中秋」節慶中,晚上我們安排了賞月活動,並邀請家長來園和孩子們一起過節,許多家庭爺爺、奶奶也來了。孩子們在與家人過節中形成重視與家人團聚,合家團圓和和美美度佳節的和諧節日觀。
5、幼兒園為什麼要舉行節日主題活動?
幼兒園舉行節日主題活動,是幼兒園正常教學活動的內容之一,這種活動有利於童兒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認知,有利於兒童的文化生活,有利於豐富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也將促進兒童與老師及家長之間的溝通與交流。
6、從哪些方面加強幼兒對節日教育的重要性
談談傳統節日在幼兒園教育的重要性
元旦、春節、正月十五元宵節、五月初五端午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九重陽節„„,每個節日的由來都是一個悠久的歷史、寓意深刻、耐人尋味的故事。每個傳統節日都給人們以熱愛生活,講禮貌、重情義、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
許多有突出清酒的外籍華人華僑們都一心要回到生他養他的中華大地,喝上一口家鄉的水、吃一口家鄉的飯,過過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究其根源是他們的父母、師長在他們小的時候就已經將中華傳統文化深深的埋藏在他們的記憶和情感最深處了,而且在不斷發芽、生長,任何外來的力量無法遏製得了的。這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因此利用中華傳統節日的豐富內涵為教育下一代服務,不失為教育者的明智之舉。它對弘揚民族藝術,振奮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認識,培養幼兒具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統美德,身心和諧發展起著重要的教育作用。
一、 幼兒園開展中華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措施
1.明確教學目標,合理選擇內容
即為節日,則需要氣氛,氣氛是由環境的設置而產生的,什麼節日,什麼氣氛,就需要什麼樣的環境設置,要設置好相應的教學目標,想讓幼兒通過節日活動來培養或是教育幼兒有什麼。如在進行春節的教育中,要根據事先設置的目標准備有傳統民族食品、民族飾物,又要創設一些與節日相關的環境來烘托氣氛。這種環境不是一種擺設,而是實實在在 的課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2.制定開展方案,落實教育任務
為了有效的開展傳統節日文化的教育,我們在確定好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還制定了一套開展活動的實施方案,讓教師明確自己開展活動的內容和職責,並按計劃、按時開展活動,確保活動確定好的效果。
3.做好評價和反思,共享成功收獲
教育評價的教師在設計和實施傳統節日活動的重要環節,評價的背後體現的是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更多的是教師專業水平的反饋,所以幼兒園教師要想促進專業的成長和提高教學治療,教學反思的必不可少的的一個重要過程。也可以總結經驗來設置下一次更好的傳統節日活動。
二、 開展傳統節日教育培養幼兒的能力
1.有利於愛國情感的滲透
我們在進行「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日教育時,雖然 屈原是兩千年前的一位詩人,離幼兒生活比較遠,但我們通過現代的教育手段,如布置班級、製作與節日相關的PPT,充分調動幼兒視覺感官參與活動,縮短故事發生年代,使幼兒更容易理解。通過端午節活動教育幼兒「我們長大了也要做一個熱愛國家的好孩子,認真學習„„.」又如「清明節」節日活動中,我們與幼兒一起動手做小花,可利用視頻帶領幼兒瞻仰革命英雄紀念碑。為幼兒講一些關於革命的故事,使幼兒感受為了保護國家人民不惜犧牲生命的偉大思想,並感染幼兒幼小的心靈,讓幼兒從小立志當一名愛祖國、愛家鄉的好孩子。
2.有利於動腦、動手,培養操作能力
在傳統節日活動中,由於環境、游戲的需要,常常與幼兒與一起製作民俗食品、飾物等,這就需要我們思考、製作了。在「端午節」中,我們讓幼兒參與包粽子,准備工作的繁瑣而復雜的,一切准備就緒後開始包粽子,孩子們聚精會神地聽老師講解步驟,示範要領。有趣的實踐課,通過孩子們動手操作,嘗試「包粽子」,大家共享「吃粽子」,加深了對「端午節」這一傳統節日的了解,同時也激發了幼兒了解家鄉美食,熱愛家鄉之情,更能體會中華文化的魅力。
3.有利於體能和良好品質的培養
每個傳統節日里或多或少存在些游戲活動,如「端午節」最後的活動是賽龍舟。沒有真正的龍舟,就用頭飾做龍頭,紙殼子製作龍身,讓幼兒蹲在裡面,統一口號後,
進行賽龍舟比賽。在整個活動中,要求幼兒必須手腳協調動作,雙手緊抱,雙腳不能停的小碎步走毛,七八名幼兒要互相幫助團結一起,才能取得勝利。任何只顧自己,不顧集體的幼兒都會影響全隊的成員。為了得到好的成績,每個幼兒都要嚴格遵守紀律,努力協調自己與前後同伴的關系。這對幼兒紀律觀念、集體觀念、自我控制、克服困難的能力,無疑是最好的培養。
三、 利用家長資源,開展幼兒園傳統節日文化教育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長河的源頭,《指南》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夥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並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可見,家園合作對幼兒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非凡的意義。因此幼兒園應該和每位家長共同架起一座節日文化教育的橋梁,使節日文化教育產生良好的教育價值。這些家庭活動不僅讓大人小孩感受到濃濃的民俗文化,還大大融洽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親情,增強了幼兒愛祖國、愛家鄉、愛父母長輩的社會性情感。
幼兒在傳統節日活動中不知不覺養成了良好的品質,正是傳統節日教育獨特之處。中華的振興和發展靠教育,教育的關鍵必須從娃娃抓起,從幼兒教育抓起,主要我們遵循「古為今用」的原則,努力挖掘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的精華,用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文化對幼兒進行美教育、使幼兒的心靈受到滋養和凈化,成為愛祖國、愛民族、崇尚傳統美德、傳統文化的一代新人。
7、幼兒園對節日意義
情感是人在社會活動中對客觀事物所持態度的體驗。豐富而健康的情感是人們精神生活得以高度發展的必要條件。尤其情感對孩子智慧的發展、德性的養成,以及整個人的成長,是陽光,是雨露。如果沒有情感就沒有完美的童心。在我們深刻地理解傳統節日文化中附著的教育意義之後,我們抓住節日的核心意義,把握要點進行價值遴選找准和突出節日文化中的精華,然後設計活動,使幼兒在傳統節日活動中健康情感得到發展。如:在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以及春節,不同節日活動中使幼兒感受到家庭和睦,尊老敬老的精神,從而產生愉悅、舒服的情感體驗。
2幼兒園傳統節日活動發展幼兒動手操作能力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凡是孩子自己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在實踐中也發現,要孩子童自主、自信、主動發展就必須以這一思想為宗旨。因此,我們在開展幼兒園傳統節日活動中,凡是孩子能做的事都讓孩子做。如:本周我園舉辦了迎中秋「親子手工製作燈籠」比賽活動,通過現場親子比賽活動,家長和孩子一起,製作一個帶有自己思想的「燈籠」,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中秋節」成為孩子內心熱愛和期盼的節日,幼兒主動積極性得到發揮,動手操作能力也得到發展。
圖片
圖片
節日文化活動需要保持持續的發展,使大家對傳統節日的到來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並有積極參與的願望。所以,我國傳統節日文化活動的在學前教育的常規活動中應有必要的、足夠的體現,使孩子從小耳濡目染,浸潤並受益於中國獨有的文化情懷。
慢慢欣賞
附:本周我園各年級「親子手工製作燈籠」活動的賽況及精彩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