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的統可以組什麼
1、社交禮儀傳統節日是什麼和什麼的統一體
中國傳統節日有很多,部分如下:
1、春節,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中國農歷,正月初一是「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是一年的開始。北方地區在此時有吃餃子的習俗,取「更歲交子」之意,而南方地區有吃年糕的習慣,象徵生活步步高。另外,各地還有互相登門拜年,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逛花市,賞燈會等習俗;
2、中國的所有的傳統節日及習俗(按時間)有哪些?
傳統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自2008年起,國家法定節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
1、春節
時間:狹義農歷正月初一,廣義農歷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古稱: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歲旦、歲首、歲朝、新正、首祚、三元(「正」即正月之「正」)。
俗稱「過大年」。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歷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認為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春節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春節(夏歷新年)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的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臘祭)。
「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於歲首(一年開始)時間的確定(換言之,月序的排列)還與天文歷法有關(如前所述),傳說夏在寅月(今農歷正月),商在丑月(今農歷十二月),周在子月(今農歷十一月,即冬至所在月),秦在亥月(今農歷十月),到西漢才又恢復夏正,定寅月(今農歷正月)為歲首,一直沿用至今。
實際上古代的「春節」,是指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相關傳說:
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百姓。
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驚惶失色,狼狽而逃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噼里啪啦"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走親訪友。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適用地區: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加蘊味無窮。
習俗:
守歲放鞭炮 貼春聯 拜年 吃餃子 吃香腸,臘肉 看春晚(近年來才有)
2、二月二龍抬頭
龍抬頭(二月二,南方為「社日」,北方為「龍抬頭」節)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漢族民間傳統節日。龍抬頭是每年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中國城鄉的一個傳統節日。人們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豐收。
節日習俗:
恭祭華胥氏過「龍頭節」,充滿了崇拜龍的思想觀念,以為龍治水行雨,決定莊稼豐歉,萬萬得罪不可。舊時這天早晨,人們要敬奉碾子,傳說碾子是青龍的化身。有的還把磙子支起來,表示「龍抬頭」。俗話說:「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所以大人小孩多在這天剃頭理發,意思是剃「龍頭」,以顯尊貴、圖吉利。婦女忌做針線怕「扎瞎了龍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車,怕「砸斷了龍腰、龍尾」。
其實,「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一說實為訛傳,其中的「死舅」其實是「思舊」的變音,這種說法的起因也與沈陽有關。清朝成立後,當時不少漢人為懷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發以表示「思舊」,但又不敢公開與清朝政府對抗,於是就有了「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並一直流傳下來。
北方地區習俗------引龍、除蟲、薰蟲、剃龍頭(理發剃頭)、食俗、嫁女住春、禁忌(忌動針線、忌擔水、忌洗衣、忌磨面)
南方地區習俗------祭社(主要活動是祭祀土地和聚社會飲,借敬神、娛神而娛人)
二月二這天大多數農家都吃「鼓撅」(手搓面條),俗稱「頂門棍」。為什麼吃「鼓撅」?有人說,吃了「頂門棍」,把門頂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有人說,過春節大家都吃悶了、玩昏了,吃一頓「鼓撅」頂靈性,就開始幹活過日子了。也有在二月二這天吃攪團的,說是給龍糊鱗整甲,使龍抖擻精神升天降雨。有幾句諷刺懶婆娘的民謠說:「過了正月二十三,懶婆娘愁得沒處鑽。又想上了天,沒鞋穿;又想鑽了地,沒鏵尖;又想上了吊,丟不下二月二那頓油攪團。」當地還有在這天炒豆子的習俗,民謠曰:「二月二,龍抬頭,家家鍋里嘣豆豆,驚醒龍王早升騰,行雲降雨保豐收。」有人還在附近的葯王廟里燒香叩頭,祈保平安。
地方風俗:山東滕州聊城一帶二月二這天男性都要理發,龍抬頭這天理發希望一年好運。滕州 青島地區吃棋子和炒豆,象徵著「金豆開花」。
炒玉米:傳說中每年二月二炒玉米的傳統,就是紀念義龍為解人間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條。傳說玉龍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義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並立下規條,只有金豆開花才會予以釋放。人民因感激玉龍義舉而齊集一起炒玉米,因樣子像金豆開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錯,並釋放了玉龍。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傳統亦保留了下來。
節日傳說:
在我國北方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故事。說武則天當上皇帝,惹惱了玉皇大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龍王聽見民間人家的哭聲,看見餓死人的慘景,擔心人間生路斷絕,便違抗玉帝的旨意,為人間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龍王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次年農歷二月初二,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子里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傳說有誤,武則天是唐朝時期人物,玉米是明朝才傳入中國的,那時哪裡來玉米種子?) 龍王抬頭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從此,民間形成習慣,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
3、元宵節
是中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因此又稱「上元節」,即農歷正月十五日。在古書中,這一天稱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習俗:
由於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此外還有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舞龍、賞花燈、舞獅子等風俗。
演變:
中國古代歷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系,正月十五,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這一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漢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後來古人把正月十五稱「上元」,七月十五稱「中元」,十月十五稱「下元」。最遲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舉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視。到後來,中元、下元的慶典逐漸廢除,而上元經久不衰。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4、寒食節
寒食,即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歷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或二日。
來源:
春秋時已出亡多年的晉國公子重耳回國即位[即晉文公],封賞隨其逃亡的臣子,唯獨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於是攜老母隱居綿山[今山西省介休市東南]。晉文公得知後欲加封賞,尋至綿山,找不到他,便想燒山逼他出來。但介子推不願當官,堅持不出,結果母子二人俱被燒死。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綿山改為「介山」,立祠祭祀介子推,並把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全國禁動煙火,只吃冷食。後來便形成了在這天寒食、掃墓的風俗。
活動:
在這一日,禁煙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節」。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寫過關於寒食節的詩文。
5、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2006年5月20日,中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盪鞦韆、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鍛煉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系,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清明冷食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面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徵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後全家分食之。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乾後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後不得疰夏病。
6、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端午節初的意思。因為人們認為「五月」是惡月,「初五」是日,因而避諱「五」,改為「端午」。端午節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記載,並非為紀念屈原而設立的節日,但是端午節之後的一些習俗受到屈原的影響。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 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起源於國,最初為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羅江身死,又成為華人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粽子: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含的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等等。
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五黃:
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高郵的鴨蛋黃、雄黃酒。此外浙北端午節還吃豆腐。
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13]
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7、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8、重陽節
重陽節(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
演變:
陰歷的九月九日,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同時也是中國的敬老節。在1989年,中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習俗:
每到重陽,人們就會想起王維寫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自古以來,重陽節就是人們敬老愛老、思念雙親、渴望團圓的日子。具體習俗如下所列:
①、登高
②、吃重陽糕
③、賞菊並飲菊花酒
④、插茱萸和簪菊花
⑤、喝重陽酒
不過呢歷史上也有農歷七月十三為敬老節的說法,但於1989年時修改為九月九日。
時間:農歷九月初九日。
9、冬至節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氣候特徵: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詩雲「西北風襲百草衰,幾番寒起一陽來。白天最是時光短,卻見金梅競艷開。」(左河水)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逐漸變長,夜間逐漸變短,所以,有俗話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從氣候上看,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開始「數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數九」的第一天。關於「數九」,民間流傳著的歌謠是這樣說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過,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冬至日,一般都在公歷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這二日。因為冬至並沒有固定於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
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周歷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正月等於如今公歷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直到漢朝漢武帝採用夏歷後,把正月和冬至分開。也可以說單純的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於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衰轉盛,由靜轉動。此時科學養生有助於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中國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吃餃子成為多數中國人冬至的風俗。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省滕州市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10、除夕
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叫除夕。「除」,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夕」字的本義原是「日暮」,引申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舊歲到此而除,明日另換新歲」的意思,即「除舊布新」。「除夕」在古時有「除夜、逐除、歲除、大除、大盡、年終」等別稱。稱呼雖多,但總不外乎送舊迎新、祛病消災的意思。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指中國及其他漢文化圈地區的農歷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一般這一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
除夕,最早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以擊鼓的方式來驅除「疫癘之鬼」,來年才會無病無災。
北方人風俗大致一致,過年包餃子、蒸饃等等;而南方各地則風俗不同,如做年糕、包粽子、煮湯圓、吃米飯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著諸多不同的過年風俗。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除夕的高潮是年飯後長輩發「壓歲錢」。接著就是張貼春聯和門神,並關上大門。到初一的早上才開門「接財神」,接下來就是全家人守歲。
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
此外,中國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歷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
3、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有什麼風俗
中國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除夕、臘八節、龍抬頭、社日節、上巳節 、寒食節、中元節、寒衣節、小年。
1.春節
習俗:新春賀歲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等活動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我國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燒炮竹、燒煙花、游神賽會、年例、押舟、祈福、廟會、游鑼鼓、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
2.元宵節
習俗:由於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民俗表演。
3.清明節
習俗:習俗豐富,歸納起來是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在祖先祭祀儀式中慎終追遠,在踏青郊遊中享受春天樂趣,文化傳承與身心調適是清明禮俗文化的重要功能。清明是傳統社會節氣、節日合一的重要時間,節氣是「天時」,是純粹的自然時間,節日是「人時」,它是社會文化的時間選擇,充分體現了人們「天人合一」的自然觀。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全國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節日活動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每逢清明時節,人們無論身處何方,都會回鄉參加祭祖活動,緬懷祖先。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人文精神。
4.端午節
習俗:吃粽子:節慶飲食端午食粽,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粽籺」、「筒粽」,其由來久遠,花樣繁多。「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古粽籺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成為端午節慶食物。五彩絲線:在東晉葛洪的《抱朴子》中又記述有將五色紙掛於山中,召喚五方鬼神的巫術,大概是以五色象徵五方鬼神齊來護佑之意,源於我國古代的五行觀念。另外,可能源於古代南方人的文身之俗。《漢書·地理志》記越人「文身斷發,以辟餃龍之害」。晉人劉義慶《世說》等書,記以五色絲纏繞粽子,以投入江中,為蚊龍所憚。雖系傳說,卻透出了一絲值得玩味的信息。五色絲系於臂上,或為文身遺俗。
5.七夕節
習俗:七夕節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七夕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訪閨中密友、拜祭織女、祈禱姻緣、切磋女紅、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七夕習俗。古時候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會在這個晚上,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
6.中秋節
習俗:中秋夜,月圓桂香,舊俗人們把它看作大團圓的象徵,人們會備上各種瓜果和熟食品特別是月餅,邊吃月餅等邊在庭院賞月。「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祭月,先秦已有此神祭祀活動,稱為「夜明」或「夕月」。古時在廣東地區,人們有著在八月十五晚上祭拜月娘的習俗。賞月,早在魏晉初期民間便有了賞月活動,唐朝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到了宋朝,夜市還會通宵營業,遊人絡繹不絕,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拜月,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宋代以後開始在全國范圍流行,至於具體的儀式,一般是到了農歷八月十五晚上,人們在家裡或者戶外擺上「月神」牌位,然後放好瓜果梨桃、月餅等供品,然後進行叩拜,祈求福佑。觀潮,中秋觀潮的習俗;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吃月餅,中秋節節日食俗;月餅圓又圓,又是合家分吃,象徵著團圓和睦;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於中秋節所食,俗稱「小餅」和「月團」。除了這些有些地方還有賞桂花,喝桂花酒,燃燈,猜謎,燒塔玩兔爺等。
7.重陽節
習俗: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每到重陽,人們就會想起王維寫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自古以來,重陽節就是人們敬老愛老、思念雙親、渴望團圓的日子。具體習俗如下所列:登高、吃重陽糕、賞菊並飲菊花酒、插茱萸和簪菊花、喝重陽酒。
8.冬至節
習俗:很多地區在冬至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習俗,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家家戶戶都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等。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而今仍有沿海一帶如粵西、潮汕、浙江部分地區延續祭祖的傳統習俗。廣東人冬至吃燒臘與姜飯,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潮汕一帶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從清末明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在四川卻是冬至吃羊肉湯,羊肉是冬日可謂冬日滋補之首。湖南湖北一帶,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飯。
9.除夕
習俗:除夕主要有貼年紅、年夜飯、壓歲錢、辭歲、守歲等習俗。除夕,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圓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歲火起源於古代驅邪的需要。除夕守歲,除了歲火外還有「燃燈照歲」的習俗,即大年夜遍燃燈燭,謂之「照虛耗」,說如此照過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除夕,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北方人風俗大致一致,過年包餃子、蒸饃等等;而南方各地則風俗不同,如做年糕、包粽子、煮湯圓、吃米飯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著諸多不同的過年風俗。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10.臘八節
習俗:臘八節主要習俗是「喝臘八粥」,泡臘八醋。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年。「臘八」本為佛教節日,後經歷代演變,才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節日。傳說在臘月初八,釋迦牟尼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因此,臘八節又稱「法寶節」「佛成道節」「成道會」等。
11.龍抬頭
由於節期重疊,南方部分地區「二月二」既有龍抬頭節習俗又有祭社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二月二」(古時為立春後第五個戊日)多以祭社(土地神)為主,祭龍多在「龍飛天」的端陽。二月二龍抬頭節日據傳說是上古人物的生日,應為附會,因上古不慶生,恐遭人厭勝,真實誕日情況絕不泄露。
12.社日節
又稱土地誕(農歷二月初二),是古老的中國傳統節日,社日分為春社和秋社。古時代的社日節期依據干支歷法來定,後來因歷法變動改用陰歷定節期。春社按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戊,五行屬土)推算,一般在農歷二月初二前後,秋社按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約新谷登場的農歷八月。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國民間的習俗,每到播種或收獲的季節,農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
13.上巳節
俗稱三月三,是漢民族的傳統節日,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 上巳節的歷史由來已久,在上古時代上巳已成為大規模的民俗節日,春和景明,人們走出家門,集於水邊,舉行清除不祥的祓除儀式。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游春等內容。
14.寒食節
關於改火的習俗,在先秦就有了。《論語·陽貨》:「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這里,宰予將農作物生長周期與改火時間相聯系。據《後漢書》說,最初的寒食節時間很長,最長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個月。寒食節期間不得生火,只能吃冷食。寒食節由兩項內容組成,一個是官方的改火儀式,一個是民間的禁火寒食。冷食折射出先民曾經歷過的食物匱乏階段,改火儀式則標志著新耕作期的開始。關於民間寒食習俗的記載,幾乎是突然地出現在東漢的文獻中,主要集中在山西地區。即使在寒食習俗頗為盛行的唐時代,其傳播范圍也不出北方。
15.中元節
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16.寒衣節
陰歷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鬼頭日」等。我國北方地區將寒衣節與每年春季的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寒衣節流行於我國北方地區,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同時,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十月朔,秦歲首,送寒衣。秦人過年的節日食品是「黍臛」,《荊楚歲時記》記載:「十月朔日,黍臛,俗謂之秦歲首。」陰歷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秦朝雖然早亡,但秦歲首之習,不僅在漢初沿用,而且在漢行《太初歷》之後,仍有影響。宋人蒲積中編《古今歲時雜詠》卷38載詩人沈遘的《初冬近飲酒作》,其中詠道:「吾民久已作秦民,迄今十月猶遺俗。」從中可以看到秦文化至宋代,仍有遺存。農歷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寒衣節是流行於北方的節日,在南方等地鮮有人知道。
17.小年
並非專指一個日子,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灶等。清朝前期和中期,祭灶一直是臘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時期,都是臘月二十四祭祀。《清嘉錄》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灶》:「俗呼臘月二十四夜為念四夜,是夜送灶。」《清朝野史大觀·清宮遺聞》中說,乾隆一朝,每年臘月二十四晚上,祀灶神於坤寧宮。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民間百姓相效仿多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老傳統。
4、中國傳統節日的時間及習俗有哪些?
臘八節(農歷臘月初八)除夕(臘月的最後一天)春節(農歷一月一日)
元宵節(農歷一月十五日)寒食節(清明的前一天)清明節(春分後十五日)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日)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日)重陽節(農歷九月九日)下元節(農歷十月十五日)
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時間 / 節日由來和節日習俗
臘八節是幾月幾日?關於臘八節的來歷和習俗(農歷臘月初八)
每年農歷的十二月俗稱臘月,十二月初八(臘月初八)即是臘八節,習慣上稱作臘八;臘八節在我國有著很悠久的傳統和歷史,在這一天喝臘八粥、做臘八粥是全國各地老百姓最傳統、也是最講究的習俗;歷史上曾涌現出一大批專為「臘八節」而創作的詩詞作品。
除夕是幾月幾日?關於的除夕來歷和習俗(臘月的最後一天)
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指農歷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因常在夏歷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
春節是幾月幾日?關於的春節來歷和習俗(農歷一月一日)
春節,即農歷新年,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元宵節是幾月幾日?關於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農歷一月十五日)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the Lantern Festival),春燈節,是中國民俗傳統節日。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寒食節是幾月幾日?關於寒食節的來歷和習俗(清明的前一天)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歷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清明節是幾月幾日?關於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春分後十五日)
清明節在每年公歷的4月4日或5日,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6天。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歷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是幾月幾日?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農歷五月初五)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避邪。「中國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代有大量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傳世。
七夕節是幾月幾日?關於七夕節的來歷和習俗(農歷七月初七)
農歷七月初七是什麼節日?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
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中元節是幾月幾日?關於中元節的來歷和習俗(農歷七月十五日)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民間傳統節日,「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時在農歷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中秋節是幾月幾日?關於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農歷八月十五日)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關於節日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也有很多關於這天的傳說和傳統。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陽節是幾月幾日?關於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農歷九月九日)
重陽節即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
下元節是幾月幾日?關於下元節的來歷和習俗(農歷十月十五日)
下元節,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歷十月十五,亦稱「下元日」、「下元」。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歷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
推薦於 2019-09-15
TA的回答是否幫助到你了?
能夠幫助到你是知道答主們最快樂的事啦!
有幫助,為TA點贊
無幫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13個回答
傣族的潑水節是幾月幾日一份實用的攻略和建議。雲游必看!
根據傳統節日相關內容為您推薦傣族潑水節
傣族的潑水節是幾月幾日?「滿意答案」1.大理可以安排兩天時間來玩,主要景區:雙廊,大理古城,洱海;2.麗江主要景區:可以按照你的時間增減篩選行程 玉龍雪山一日藍月谷,印象麗江
ynly1.znyyly.com廣告
電子萬年歷掛表-淘寶家居飾品風格多樣,滿足不同裝飾需求!
值得一看的萬年歷相關信息推薦
淘寶電子萬年歷掛表風格裝飾百搭,做工精良,售後服務好,極速配送到您家!
m.taobao.com廣告
更多專家
中國傳統節日的時間及習俗有哪些?
3.5萬情感專家在線答疑
5分鍾內響應
極速提問
36條評論
熱心網友贊
臘八節(農歷臘月初八)除夕(臘月的最後一天)春節(農歷一月一日)
元宵節(農歷一月十五日)寒食節(清明的前一天)清明節(春分後十五日)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日)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日)重陽節(農歷九月九日)下元節(農歷十月十五日)
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時間 / 節日由來和節日習俗
臘八節是幾月幾日?關於臘八節的來歷和習俗(農歷臘月初八)
每年農歷的十二月
查看全部36條評論
評論詳情
熱心網友
臘八節(農歷臘月初八)除夕(臘月的最後一天)春節(農歷一月一日)
元宵節(農歷一月十五日)寒食節(清明的前一天)清明節(春分後十五日)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日)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日)重陽節(農歷九月九日)下元節(農歷十月十五日)
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時間 / 節日由來和節日習俗
臘八節是幾月幾日?關於臘八節的來歷和習俗(農歷臘月初八)
每年農歷的十二月
4分鍾前回復Ta刪除
贊
0條回復
還沒有人回復,快來搶沙發吧
回復 熱心網友
|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有什麼適合孩子看到動漫電影?
2,149播放
媽媽過生日買什麼蛋糕 黃聖依推薦選品牌蛋糕網
深圳市百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廣告
找端午節?就上阿里巴巴
最近1小時前有人咨詢相關問題
杭州阿里媽媽軟體服..廣告
其實《火影忍者》好看嗎,有沒有教育意義?
7,163播放
房子一進門就對著窗戶風水不好該怎麼做?
19條回答·32,962人在看
雞湯怎麼燉才好喝,到底要不要焯水?
3,893條回答·198,872人在看
端午節員工福利禮品解決方案,點擊立即咨詢
值得一看的禮品相關信息推薦
sasago.com廣告
你們是如何面對自己父母日漸衰老的?
如何不面對日漸衰老。如何不看到生離死別,如何順利的度過一生。只有死告訴人們答案。孩子把父母淹沒在歲月
1,195條回答·74,159人在看
狗的腳印和狼的腳印是相同的嗎?
6,706播放
別人幫我訂的機票怎麼退?
6播放
武漢一餐館操作間發生爆燃是怎麼回事?
9月29日上午7時30分許,武漢市洪山區團結大道與楊園南路路口處的新世紀花園C區內一餐館操作間發生爆
5條回答·720人在看
端午節員工禮品解決方案,點擊立即咨詢
sasago.com廣告
狐狸會咬人嗎?
0播放
相親認識的女孩一直不冷不熱的怎麼辦?
相親認識的女孩一直不冷不熱,說明她和你現在只停留在認識階段,如何讓他愛上你,如何與剛相親見過面的女生
146條回答·19,877人在看
人真的都喜歡過一天平靜如水的生活嗎?
水,不拘於形,有涓涓溪流,有澎湃的江河,更有廣闊的海洋;水,遇阻能變,遇順能緩,以不變應萬變,而不變
3,342條回答·170,796人在看
微信小額免密支付怎麼取消
微信怎麼取消免密支付
22條回答·25,004人在看
找端午節?就上阿里巴巴
最近1小時前有人咨詢相關問題
杭州阿里媽媽軟體服..廣告
如果小孩子不聽話應該怎麼辦
0播放
你明確的感受到一個男生對你的喜歡,他卻說不喜歡,可能是口是心非嗎?
如果女生明確感覺到一個男生對女生的喜歡,但是男生卻矢口否認,我覺得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1、
890條回答·58,674人在看
孩子總認為我偏心,如何改善這種現狀?
0播放
我該怎麼辦啊?
0播放
找中秋月餅?就上阿里巴巴
最近1小時前有人咨詢相關問題
杭州阿里媽媽軟體服..廣告
南方女孩和北方女孩各自的優缺點
4,830播放
長期接受負面情緒會有什麼影響?
人有七情六慾,對於世間萬物又豈能無動於衷,人們面對一切事物的時候,都會有不同的情緒,情緒分好多種
131條回答·24,002人在看
火影忍者為什麼這么好看?
3,243播放
北極為什麼沒有企鵝?
3,622播放
【教訓分享】雲南旅遊過春節?經驗分享/景點_路線攻略
值得一看的雲南相關信息推薦
浩遠國際旅行社(武..廣告
談戀愛相貌重要嗎?
顏值,似乎不知不覺成了愛情產生的第一條件。對於外貌出眾的一方來說,如果你自己沒有可以相匹配的外貌或者
1,357條回答·88,408人在看
供暖面積怎麼算
如果房產證上有使用面積的,供熱收費就按使用面積收費,沒有標明使用面積的,就按建築面積的百分之七十五面
9條回答·36,772人在看
無罪推定原則
無罪推定原則是現代法治國家刑事司法通行的一項重要原則,是國際公約確認和保護的一項基本人權,也是聯合國
5條回答·216人在看
身份證丟失,如何掛失?需要登報聲明嗎?
3,316播放
形容心想事成的成語有哪些?
6播放
正在載入
評論
5、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是什麼時間什麼風俗?
1.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習俗:熬年守歲、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
2.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習俗: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
3.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
習俗:起火燒飯、吃冷食。
4.清明節:公歷4月5日左右
習俗:掃墓、踏青、盪鞦韆、放風箏、插柳戴花。
5.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習俗: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鬥百草、驅「五毒」等。
6.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
習俗:穿針乞巧。
7.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習俗: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
8重陽節:九月初九
習俗: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
9.臘八節:農歷臘月初八
習俗:喝臘八粥
(5)傳統節日的統可以組什麼擴展資料:
中國傳統節日的現實意義:
1.傳承中華民族「天人合一」思想
通過人的努力讓自然災禍不要影響人類生活,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走的是和諧發展道路,要求綠色發展,人類不能通過掠奪方式攫取自然資源。傳承傳統節日的「天人合一」思想,有助於實現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目標。
2.傳承和發揚儒家思想基本精神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困境在於其儀式的固化和內涵的物化。傳統節日的現實意義在於通過節日文化宣傳,就可以比較容易的完成基本的道德教育。
3.建立民族情感和愛國思想
相同的信仰能夠拉近不同地區、不同價值觀人民,甚至是不同民族的人民之間的距離。傳統節日的存在,能夠讓人民潛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的感召,對民族精神的形成、愛國主義教育的實現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