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六是什麼節日湖北
1、農歷六月六日天貺節是什麼節日
天貺節 (貺讀音kuang第四聲,意為贈、賜)那麼原意就為上天賜予的節日嗎?
天貺節是指每年的農歷六月初六。天貺節又稱為農歷六月初六、回娘家節、姑姑節、蟲王節等。農歷六月六是一個小節,節日活動較少,主要是藏水、曬衣和曬經書,婦女回娘家,人畜洗浴,祈求晴天等活動。
天貺節是怎麼來的呢 ?
故事一:
宋朝時的真宗皇帝很迷信,總幻想自己得到天助,某年年六月六日,他聲稱自己得到一本上天賜予的書,修築了天貺殿來造勢,這一天就被定為了天貺節。常理可知,上天賜書顯然是虛構的。
故事二:
在佛教里,六月六是他們的翻經節。出典是玄奘西天取經回來,不慎把經書落在海水裡了,後來翻曬才保全了經書。相信看過西遊記的人都記得這個畫面,然而以後每年翻曬經書就成為佛教一個固定的節日。
故事三:
揚州民間舊時有六月六「曬紅綠」的習俗,梅雨過後,揚州人家無不抓緊機會,利用強烈的日照,曝曬全家老小的棉衣、被褥和換季衣服,俗稱為「曬伏」,又稱為「曬福」。相傳起源於唐代。
2、六月初六是什麼節日?
農歷六月初六,是古代漢族的歲時節日,又叫天貺節。「貺」是上天賜予的意思,此節相傳源於北宋。民諺有雲:「六月六,人曬衣裳龍曬袍」「 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紅綠」就是指五顏六色的各樣衣服。家家戶戶都於此日翻箱倒櫃,拿出衣物、鞋帽、被褥晾曬。因此,有的地方叫「曬衣節」、「曬書節」或「曬伏」。
農歷六月六曬書還有小故事,相傳朱彝尊在六月六這天袒胸露乳曬太陽,正好被微服私訪的康熙碰見,康熙問他緣由,他說一肚皮的書派不上用場,快發霉了,所以要曬曬。康熙回宮後便招朱彝尊進宮,經過交談,發現他的確滿腹經綸、才高八斗,於是把撰修《明史》的重任交給了他。此後讀書人都在這一天曬詩書、字畫,以示學問高深,系成「曬書節」。
3、六月初六是什麼節日
天貺節。
在農歷六月初六,它被稱為正午,漢族人的轉經節和姨媽節。排燈節意味著贈送禮物,排燈節起源於宋真宗的趙恆。
某年的六月六日,他聲稱上帝給了他一本天書,於是他把這一天定為諸天之日。他還在泰山腳下建造了一座宏偉的天壇。六月六也是佛寺的節日,稱為「轉經節」。關於「六月六」的傳說還有很多,「六月六,請阿姨」就是廣為流傳的一個。插曲。
在農歷六月初六,它被稱為正午,漢族人的轉經節和姨媽節。排燈節意味著贈送禮物,排燈節起源於宋真宗的趙恆。
某年的六月六日,他聲稱上帝給了他一本天書,於是他把這一天定為諸天之日。他還在泰山腳下建造了一座宏偉的天壇。六月六也是佛寺的節日,稱為「轉經節」。關於「六月六」的傳說還有很多,「六月六,請阿姨」就是廣為流傳的一個。
4、六月六日是什麼日子 六月六日是什麼節日
1、六月六是漢族和一些其他少數民族的傳統佳節,由於居住地區不同,過節的日期也不統一,漢族和有些布依族地區六月初六過節,稱為六月六。
2、龍舟節:在安徽省馬鞍山市當塗縣湖陽鎮每年都會在農歷的六月初六舉行龍舟節,與其他地方的劃龍舟不同,湖陽的龍舟節是為了紀念治水英雄大禹的誕辰和對龍王的祭祀,比紀念屈原還要早的多。
3、在湖陽有「六月六水頭伏」的說法,在農歷五月份時是洪水季節,經常下雨,遇到上游放水時漲的非常快,而進了六月就會水位會下降,也就是所謂的「水頭伏」。這意味一年最危險的洪水時期已經過去了。又恰逢六月六這一天是治水英雄大禹的生日,所以在這一天為了感謝龍王和大禹兩位大神的護佑,祈禱接下來一年五穀豐登,無災無難便有了六月六劃龍舟的節日。
5、六月初六壯族有哪些習俗?
六月初六壯族的那些習俗1、回娘家-----消仇解怨、免災去難
古時女兒回娘家是經常性的,但是什麼時候能回,要看夫家是否空閑,如農忙時節、節日期間,女兒就要在夫家生活。而農歷六月是農閑期間,為女兒回娘家提供了方便條件,民諺說「六月六,請姑姑」,因此,婦女回娘家是重要內容。此時,小孩也要跟隨母親去姥姥家,歸來時,在前額上印有紅記,作為辟邪求福的標記。河南婦女回娘家時,要包餃子、敬祖先。婦女要在祖墳旁邊挖四個坑,每個坑中都放上餃子作為掃墓的供品。
2、曬書---防霉
古時候民間傳說,九天玄女賜給宋江一部天書,讓他替天行道,扶危濟貧。正因為有農歷六月六降天書的故事,又傳說當天是龍曬鱗的日子,天晴日朗,當時又處於盛夏,多雨易霉,這種雨天對書籍的保存十分不利,因此只要遇到晴天就要將書籍拿出來曝曬。
3、曬衣---曬死隱藏的蟲蟻
河南民間有句諺語:「六月六曬龍衣,龍衣曬不幹,連陰帶晴四十五天。」此時,從佛寺、道觀乃至各家各戶,都有曬衣服、器具、書籍的風俗。廣西清晨各家宰雞鴨宴飲後,全家動員將衣服、棉被、鞋子、首飾、箱籠等拿到曬坪上曝曬,用夏日的陽光曬死隱藏的蟲蟻。曬一兩小時後,要翻轉再曬,然後搬回廳堂內涼一下,疊好後再放入箱籠。
在湖北西部也有傳說六月六是茅岡土司覃後王反抗皇帝統治遇難、血染龍袍的日子。這家天天翻箱倒櫃,將所有的衣服拿出來晾曬。有錢人家蒸飯、殺牛,取牛的肉、舌、腸、心等10處各一份(稱「十全」)敬祀土王菩薩,然後邀請全村的鄉親一起開懷暢飲。
4、祭祀蟲王神---驅蟲
小暑時節,由於天氣原因,六月間百蟲滋生,尤其是蝗蟲對農業有很大的威脅。古代人們一方面積極捕蝗,如利用火燒、以網捕捉、用土掩埋、眾人圍捕等方法,盡力消滅蝗蟲;另一方面則祭祀青苗神、劉猛將軍、蝗蝻太尉等蟲王神。同時也利用各種巫術手段驅蟲。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人們還手舉火把到田間地頭來回奔跑,目的也是為了驅蟲。
5、六月六求平安
在一年的四季中,盛夏和臘月是對老弱病殘者最有威脅兩個季節。這兩個季節發病率高,死亡率高,因此在農歷六月六要特別注意人畜安全。山東臨朐地區在六月六祭山神,祈求「男人走路不害怕,女人走路不見邪氣」。大象是最受人們歡迎的動物,也用於雜技,農歷六月六要為大象沐浴,在民間吉祥圖案中也常以大象為吉利的象徵。除洗象外,六月六也洗其他牲畜。廣西壯族以六月六為牛魂節,此期間為牛洗澡,讓牛休息、喂各種飼料。另一種求平安的方式是施用巫術。在大雨將至之際,如天氣連陰不止,閨中兒女將剪好的紙人懸掛在門的左邊,稱掃晴娘。這是一種比擬巫術,企圖利用掃晴娘把陰雲驅散,以期迎來陽光充足的晴天。這種巫術在北方廣為流傳,如隴東地區稱為掃天婆、掃天娃娃、驅雲婆婆等。這些紙人皆為婦女形象,伸展兩臂,兩手各持一把掃帚或樹枝,做驅雲趕雨的姿勢。
6、趕歌節
有些少數民族在每年農歷六月初六這天舉行「趕歌節」 趕歌節是湖南、貴州一帶苗族的傳統節日。農歷六月初六舉行。趕歌節歷史悠久,傳說種種。一種說法是湘黔邊境的苗族人民,忍受不住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壓迫,揭竿而起,在農歷六月初六,與官兵展開浴血奮戰,許多苗族同胞倒在血泊中。從此,六月初六這一天,苗族人民用歌聲來緬懷英烈。
另一種說法是為了紀念忠貞的愛情而興起的。賽歌是趕歌節的主要內容。節日當天,小夥子們身穿民族盛裝,吹奏著蘆笙、嗩吶、笛子等樂器奔向歌場。姑娘們穿著綉滿名花、彩蝶、鑲著寬大花邊的衣褲,佩戴閃光耀眼的銀飾,相伴來到歌場。以村寨為單位的集體對歌,各自找對手比賽,形式多樣,一男對數女或一女對數男等,經過反復較量,最後產生深受大家愛戴的「歌王」。
7、花兒會---土族傳統節日
「花兒」又稱少年,是青海、甘肅、寧夏等省區民間的一種歌曲。回、土、東鄉、撒拉、保安、裕固等族傳統歌會在寧夏,幾乎隨處都聽到「花兒」,但最有民俗特點的是每年農歷4、5、6月間的「花兒會」。因演唱「花兒歌」為主要內容而得名。會期五天。相傳已有兩三百年的歷史。各地會期不一,六月初六蓮花山(甘肅)及五峰山(青海)的花兒規模最大。會場上搭有歌台,歌手登台比賽,優勝歌手被披上紅綢帶作為獎賞。
「花兒會」期間,遠近的百姓都登山對歌,多時人數常可上萬。屆時人們撐著傘,搖著扇,或攔路相對,或席地而坐,歌詞多為即興創作,極具生活氣息。主要活動內容包括攔歌、對歌、游山、敬酒、告別等。 「花兒」最早的記載在明朝神宗萬曆年間,著名學者趙宗福先生撰寫的《花兒通論》一書中,就引用明朝神宗萬曆年間遊宦西北的山西詩人高洪的《古鄯行呤之二》「青柳垂絲夾野塘,農夫村女鋤田忙;輕鞭一揮芳徑去,漫聞花兒斷續長。」的詩句,這個詩句是迄今發現最早描寫「花兒」的,它形象地再現了古鄯(今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古鄯鄉)的田園風情圖。
清朝道光年間葉禮的《甘肅竹枝詞》「男捻羊毛女種田,邀同姊妹手相牽;高聲歌唱花兒曲,個個新花美少年。」則把當時農夫村女田野鋤草漫花兒的情景表現得很生動。清朝龔景翰編的《循化志》中「打兒架山上、野花極繁,多不知名,惟牡丹芍葯可指數。」中提到的牡丹就是今天青海省同仁縣獨產的黃牡丹,「打兒架」即臨夏西部的達里加山。大詩人解縉也曾用「至今花鄉似咸京」的語言描寫臨夏的花事。臨洮大詩人吳鎮的「枹罕花似小洛陽,金城得此詎尋常。但能醇酒千壺醉,安用雕欄八寶裝,大帥雄風傳北勝,美人國色在西方,竹間水際今又昔,豈獨聲華重步唐」及」牡丹隨處有,勝絕是河州「等詩文,道出了河州牡丹的超然風姿,也表明外鄉人對河州牡丹的喜愛。清朝詩人吳鎮更是贊道「花兒饒比興,番女亦風流。」從以上詩詞中可以看出,在明朝,農夫或婦女起初從田園獨唱「花兒」開始,逐步形成了清朝男女對唱「花兒」,這種在野外單一的「花兒」對唱,自然又成為「花兒會」組合中最初的演唱形式。
6、農歷6月初6是什麼特殊的日子嗎?
農歷六月初六,在中國民間被稱為天貺節、翻經節、姑姑節、小白龍探母。
這一天的傳統民俗活動主要有回娘家、曬蟲蟲等,民俗有雲、吃炒麵:六月六,請姑姑。
六月初六也是入伏第一天,是徐州地區比較有名的「伏羊節」的開始。
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個節日,叫做「翻經節」。傳說唐僧到西天取經回來,不慎將所有經書丟落到海中,撈起來曬幹了,方才保存下來。因此寺院藏經也在這一天翻檢曝曬。
具體參考百科的:六月初六
7、六月初六是什麼節
農歷六月初六,在中國民間被稱為天貺節、翻經節、姑姑節、小白龍探母。
六月初六也是入伏第一天,是徐州地區比較有名的「伏羊節」的開始。
天貺意為賜贈,天貺節起源於宋真宗趙恆。某年的六月六日,他聲稱上天賜給他天書,遂定是天為天貺節,還在泰山腳下的岱廟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貺殿。
六月六的習俗
中國民間也流傳著「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的俗諺。「紅綠」指五顏六色的各樣衣服。此諺的後一句,又作「家家曬龍袍」,在揚州有個解釋,說乾隆皇帝在揚州巡遊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濕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換,只好等待雨過天晴,將濕衣曬干再穿,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曬龍袍」之說。
江南地區,經過了黃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霉,取出來曬一曬。傳說這一天曬衣衣不蛀,曝書書不蠹。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六月初六
8、農歷六月初六是什麼節日?
農歷六月初六是洗曬節。
農歷六月初六,民間稱為「洗曬節」。因這時天氣已非常悶熱,再加上值雨季,氣候濕,萬物極易霉腐損壞。所以在這一天從皇宮到民間,從城鎮到農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曬物的習俗。當年一般百姓家沒有洗浴設備,但人們也很講清潔衛生,習慣在每個節日或節氣時,都要進行沐浴潔身,信佛者尤其要以潔凈之軀去焚香拜佛以示虔誠。
夏至節後,恰逢小暑大暑節氣,氣溫升高,有時高達40℃左右,已超過人和動物的體溫。漢代劉熙曰:「暑,煮也,熱如煮物也。」進入數伏,以農歷六月初六為中心,湖南資興有一句老話叫「六月六打個泡子 長塊肉」意思就是這一天洗曬,讓人好處多多,老北京有很多民俗:洗浴、曬物、洗象、曬經、賞荷、看谷秀等。
9、六月六是什麼節日
是伏羊節。
伏羊節,是於每年傳統農歷初伏之日開始,至末伏結束,持續一個月。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美食節日之一。
伏羊節大約始於堯舜時代,距今已有四千四百年多年的歷史。2000年夏季,古徐州轄縣蕭縣第一次打出「伏羊文化節」的招牌,得到了徐淮地區羊肉餐館的積極響應,進一步證實了伏羊文化在徐淮地區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
伏天食用羊肉,暗合「天人合一」的質朴養生理念,有「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葯方」、「吃伏羊享健康」之說,在伏天吃羊肉對身體是以熱制熱,排汗排毒,將冬春之毒、濕氣驅除,是以食為療的大創舉。
受伏羊文化的影響,中國的上海、江蘇、山東、安徽、寧夏、湖北、浙江等地也都有過伏羊節的習俗。品味兩漢文化、堯舜文化,紀念彭祖、狐偃,踏青郊遊是伏羊節的基本主題。
10、農歷六月初六是什麼節,是不是中國傳統節日?
農歷的六月初六,在民間是天貺節的日子,是起源於宋代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因為典故和一些傳說和習俗,天貺節又被稱為翻經節和姑姑節。相傳皇帝宋真宗趙恆極其迷信,在有一年的六月初六,他聲稱上天賜給他一部天書,就把這天定為天貺節,並且還在位於泰山腳下的岱廟修建了一座宏偉的天貺殿。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天貺節”已經漸漸失去它原本的內涵和意義,但是還留存配曬紅綠的風俗習慣。
天貺節是從宋代沿襲至今的節日,在時間的流逝中,這個節日的風俗都已經慢慢流失,只在一些地方還有流程而已。在江蘇的東台縣,在天貺節這一天的早晨,全家人都要相互祝福,道喜,還要吃一種麵粉和糖油製成的糕點。除此之外,還有曬紅綠的習俗,紅綠說的是各種各樣五顏六色的衣服。因為唐僧取經中的典故,在這一天,有些寺院也會將經書翻出來在太陽下曝曬。
出於傳承大別山民俗文化並發揚光大的目的,天堂寨風景區在每年的農歷六月初六天貺節舉辦大別山天貺文化節活動。在這個節慶活動中,既有文藝演出作為開幕式,又有民俗文藝表演,例如打花棍,挑花籃等,還有民俗漂流體驗,並且在白馬大峽谷也可以進行遊玩。真正做到了調節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並且將民俗文化融入了旅遊,讓大眾親身體驗民俗文化的魅力。
隨著時間的流逝,科技的發展以及外國不同文化的沖擊,部分傳統節日和相應習俗都逐漸被人淡忘。傳統節日能流傳至今,都是因為它本身的意蘊和故事,記住這些傳統節日,既是對其中蘊含的故事的銘記,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而且有些習俗是很有趣的,同時也能增進親朋好友之間的溫情。所以,還是有必要記住這些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