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傣族都有哪些節日啊?
傣族的節日有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花街節、巡田壩節等。
1、關門節
時間在傣歷九月十五日,關門節開始後,也就進入農事繁忙季節,為了集中精力從事生產勞動,人們定下許多戒規。如禁止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和嫁娶活動;和尚不得隨便外出;進奘拜佛的人不能遠離家庭或到別家去過夜;任何人不得進佛屋,上佛台,拿佛的東西等。直到3個月後,即開門節時,人們才又恢復關門節前的一切正常活動。

2、開門節
時間在傣歷十二月十五日,與關門節(入夏節)相對應,源於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節日這天,男女青年身著盛裝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鮮花、臘條、錢幣敬獻。祭把完畢,舉行盛大的文娛集會,慶祝從關門節以來的安居齋戒結束。主要內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點孔明 燈、唱歌跳舞。

3、潑水節
時間在傣歷6月下旬或7月初(公歷4月中旬)。節期一般是3天。頭兩天是送舊,最後一天是迎新。節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裝到佛寺賧佛,並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念經。之後,婦女們各挑一擔水為佛像「洗塵」。佛寺禮畢,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潑水祝福。

4、花街節
時間農歷正月十三,青年男女從周圍的村寨匯集到花街,身著盛裝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長隊,款款走過花街,競妝比美,風情無限;小夥子們則瞪大眼睛尋找意中人。如果情投意合,兩人就相約到鳳尾竹下荔枝叢中,姑娘解下腰間的秧篾飯,掀開青翠的芭蕉葉,只見噴香的糯米飯用鮮花汁染成了一半金黃一半鮮紅,以芭蕉葉相隔一層又一層盛滿豬脊肉、油炸干黃鱔、腌鴨蛋等美食。

5、巡田壩節
時間在農歷正月十三日,傣族男女穿著節日的盛裝,匯集在村寨中的大青樹下,敲鑼打鼓。歌手們端著米酒,唱起迎春歌、四季歌。人們隨著鼓點,跳起對扭舞。當金色的太陽冉冉升起,一位長者高聲宣布"巡田壩"開始時,陶醉在歌舞之中的人們自動組成一支隊伍,由扛著彩旗的八個青年領先,大家一路吹喇叭、敲鑼鼓、鳴鞭炮、放火槍,浩浩盪盪向田壩挺進。

2、傣族有哪些節日?生活習慣和服飾的特點是什麼?
一、傣族的節日:
1、關門節,傣語「毫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9月15日(公歷7月中旬)。
2、開門節,傣語稱「翁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12月15日(公歷10月中旬)。
3、潑水節,傣語稱「桑勘比邁」或「楞賀桑勘」,意為六月新年。時間在傣歷6月下旬或7月初(公歷4月中旬)。約在農歷清明後十日舉行,它象徵著「最美好的日子」。
二、傣族的生活習慣和服飾特點:
1、飲食習慣
傣族主食以大米為主。德宏地區吃粳米,西雙版納等地愛吃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傣族也食昆蟲。傣族地區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經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
傣族有食花習俗。經常採食的野花有攀枝花、棠梨花、白杜鵑、黃飯花、甜菜花、芭蕉花、苦冷盤花、刺桐花、金雀花、雞蛋花、苦刺花、彎根花、盤藤花和一種傣語稱為「莫謝」的花等,大約30多種。
2、建築習慣
干欄式建築是傣族居住的特點。西雙版納和德宏瑞麗一帶傣族的竹樓別具風格。樓近方形,上下兩層,上層住人,距地約7尺,下層無牆,用以飼養牲畜及堆放什物,頂為雙斜面,多覆以編成的「草排」。拾級登樓,有走廊、晾台,可以晾物、納涼。
3、服飾特點
傣族服裝,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男子文身的習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驅邪護身、裝飾身體。男孩到11歲左右,即請人文身,文身的圖形大多以虎、豹、獅、龍、蛇、鷹為主。
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西雙版納傣族婦女,著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德宏芒市等地婦女,婚前著淺色大襟短衫,長褲,束小圍腰,婚後改著對襟短衫,黑色筒裙。

(2)傣族打鼓是什麼傳統節日擴展資料
傣族的發展現狀:
新中國成立前,傣族地區的商業十分蕭條,商品極少,價格昂貴,奸商又從中牟取暴利。廣大傣族人民受盡了剝削。
新中國成立後,傣族地區各州縣都建立了百貨、民族貿易、外貿、農具、食品、醫葯和飲食服務等公司。貿易方式由過去的易貨貿易、小額貿易為主轉變為一般貿易、轉口貿易、加工貿易、資本合作、技術合作國際匯兌區域會展等多元化、高水平的形式。
新中國成立後,傣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大力開展以興修水利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開墾荒地,擴大耕地面積,推廣先進生產技術,實行科學種田,積極推進農業機械化等等,從而促進了農業生產的大發展。
3、傣族有哪些節日
1、潑水節:傣族新年。時在傣歷六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日(夏歷四月中旬),節期三、五天。節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賧佛,即給佛像灑清水洗塵,然後互相潑水,除疾消災。
2、開門節:傣語叫「出窪」,意為佛主出寺。雲南傣族的傳統宗教節日。每年傣歷十二月十五日舉行。其活動內容與關門節一樣。傣歷十二月十五日,將進窪時擺在佛座後面的東西拿出燒掉,表示佛已出窪,十六日和尚出窪,全家男女老幼到奘房拜佛。十七日舉行盛大的「趕朵」活動,因為這天佛到西天講經三個月後返回人間,所以各村各寨都要鳴鑼敲鼓,舉行盛會,迎接佛祖,同時還要在奘房內向佛懺悔一年來的罪過;和尚們趁此時向青年男女宣傳教義。
3、關門節:傣語叫「進窪」,意為佛主入寺。雲南傣族傳統宗教節日,每年傣歷九年十五日(農歷七月中旬)開始舉行,歷時三個月。
4、巡田壩節:雲南省綠春縣騎馬壩一帶的傣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十三日舉行,節期一天。這是當地傣族獨特的傳統節日,農歷正月十三日清晨,當朝陽映照在傣家水鄉時,能歌善舞的傣族男女穿上節日的盛裝,匯集到寨子中心的大青樹下,鑼聲震天響,歌手捧著噴香的米酒,亮開嗓子唱起迎春曲、四季歌;群眾踩著鼓點跳起傳統的對扭舞,整個壩子一片歡樂。直到太陽升到高空,歌舞會才接近尾聲。這時,一位長者宣布:「巡田壩開始!」一時,陶醉在歌舞中的人們馬上組成了一個很有秩序的隊伍:杠彩旗的八個年輕人領先,後面的人一路吹著喇叭;有的敲著鑼鼓,鳴放著鞭炮、火葯槍,徐徐向田壩走雲。按預定的路線走完後,人們便聚在一起制定春耕大忙時期的村規民約,以保證春耕能按節令完成。
5、花街節:又叫「熱水塘花街節」。雲南省元江一帶傣族的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七舉行,節期一天。人們還紛紛就熱水塘的溫泉沐浴,以除去舊年的污穢,乾乾凈凈,清清爽爽地迎接的一年。這一天,未婚青年男女還舉行對歌,尋找伴侶。
4、傣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傣族節日
傣族重大節日有「關門節」、「開門節」和潑水節。「關門節」在七月中旬,這時正是農忙季節,佛教節日也大多集中在這段時間,以便集中精力搞好生產,同時還要舉和盛大的「賧佛」活動,以食物、鮮花、銀幣、紙幣等獻佛。「關門節」要持續三個月左右,到十月中旬的「開門節」為止。這時農忙過去,冷天到來,佛教節日也不怎麼多了,青年可以談情說愛或結婚,成年人也可以外出辦事訪友,這時是傣族進行文化娛樂活動最多的一段時間。 傣族最盛大的節日是潑水節。時間在每年四月。按時序計算,陽歷的四月,相當於傣歷正月。
潑水節也就是傣歷新年節,按照傳統習慣,這一天清早,人們要采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碧澄清水為佛像洗塵。做完這些以後,群眾性的相互潑水就開始了,只見一群群男女青年,用銅缽,臉盆盛水,湧出大街小巷,嬉戲追逐,逢人便潑,從頭到腳,全身濕透。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澆,不論是潑者還是被潑者,都異常高興,笑聲朗朗…… 除了潑水,還有群眾性的歌舞活動。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七八歲的娃娃,穿上節日盛裝,來到村中廣場,男女老少圍成一圈,合著象腳鼓翩翩起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五臘嗬」,有的即興而作,邊唱邊跳,動作優美,節奏鮮明,曲調婉轉,歌聲動人。跳到興高采烈時,或爆發「水、水、水」的歡呼,或以「五臘嗬」的歌聲結尾。有的人甚至邊跳邊飲酒,如痴如狂,可以接連跳上幾天幾夜。 潑水節期間,在寬闊的瀾滄江上,要舉行劃龍船比賽,水船扎以彩花,裝扮成龍,孔雀,大魚等形象,由數十男女青年奮力劃槳前進,兩岸觀眾如雲,鑼鼓聲、喝彩聲響徹雲霄。
夜晚,各村寨燃放高升,這是傣族人民自己製作的煙火。用一根數丈長的竹子,在根部填以火葯等配料,置於竹子搭成的高架上。點燃引線,火葯燃燒,竹子即如火箭一般飛入雲天,在空中噴放出絢麗煙火,猶如花團錦簇,群星閃耀,光彩奪目,把節日的夜空裝點得特別美麗。 潑水節是個迎新的節日,歡樂的節日,一般要過三至五天。
傣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文化傳統的民族,每逢喜慶節日,都喜歡圍坐在竹樓的火塘邊,聽歌手「贊哈」演唱。傣家人都說:「沒有贊哈,就等於菜里沒有鹽巴」。贊哈是深受群眾歡迎的民間歌手。據說,當你投宿傣家村寨時,只要說是贊哈,不僅不會受拒絕,反而會被請到屋裡受到酒肉招待。
關於贊哈的來歷,流傳著這樣的一個傳說: 從前,有一隻糯樂多鳥用婉轉動人的歌喉,從黃昏一直唱到深夜,吸引了全村的青年男女。美麗的玉嫩姑娘也被糯樂多的歌聲迷住了。王子召龍交向玉嫩求愛,遭到玉嫩的拒絕,她說:「我寧願和糯樂多在一起,也不和你在一起」。召龍交就用毒箭將糯樂多鳥射死。玉嫩在椰林中找到這只將死的小鳥,將它抱在懷里,小鳥在玉嫩懷里死去了。全村青年都為失去糯樂多鳥而悲傷,玉嫩也因悲傷過度而昏迷過去。等她醒來時,忽然覺得自己說話的聲音也像糯樂多鳥唱歌一樣婉轉動聽,她就學著糯樂多的唱聲安慰全村青年。
從此,玉嫩就成了第一個群眾愛戴的贊哈。 聽贊哈演唱是最精彩的文藝活動。特別是男女贊哈賽唱,更是吸引了不少的聽眾。 賽唱大都以互相問答姓名,村寨開始。比如有的贊哈問道:「人的名字象瀾滄江水多,哥哥的名字叫什麼?世上的村寨好似滿天星,哥哥的家在哪個村?」或者問:「你家的金竹發了幾個筍?你家離這里有多少路程?」對方答過之後,賽唱就轉入磋商唱什麼內容。一方唱:「條條溪水歸瀾滄江,只只孔雀飛向密林,你這只船要走哪條江?你這只孔雀要飛向何方?」另一方答:「走旱路,走水路,由你揀。走向再快的船,走不上江岸;飛得再高的鷹,飛不出天空。你能在前面走,我能在後面跟。」於是,一場比知識、比智慧、比創作才能的賽唱就開始了。賽唱內容十分廣泛,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神話傳說,眼前事物都可作為演唱的內容。傣族的許多著名歌手,就是從賽唱中涌現出來的。 解放前,根據贊哈的學識、才能和影響,由封建領主分別封以「贊哈(魚先)」、「贊哈(魚乍)」、「贊哈叭」、「贊哈勐」等等做稱號,最大的贊哈就稱為「贊哈勐」。贊哈對傣族的文化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