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是每年什麼節日的前一天
1、什麼時候是「寒食節」?
分類: 社會民生
解析:
每年四月四日,清明節的前一天是寒食節
zhhnw/mu/know/know/tcustom/tclass123
寒食節
【寒食節的由來】每年四月四日,清明節的前一天。傳說,這個節日,是紀念春秋的介子推的。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 *** 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 *** 帶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寒食節的習俗】寒食節的主要特點有兩個:一是禁火、吃冷食,二是附會性地紀念介子推。當該節日增添了掃墓和游樂的習俗時,說明該節日的屬性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也就是在向後來的清明節轉化。我們從現存的歷史記載和詩文等文字資料中可以大略看到這種轉化的過程。
寒食節增加掃墓、游樂活動的准確時間,目前尚未見到明確的記載。但從北宋王溥所撰《唐會要》的記載,可以得知唐朝初年民間在寒食節掃墓並郊遊的習俗已經蔚成風氣並引起朝廷的注意。唐高宗李治龍朔二年(622年),朝廷發布了一道詔令,禁止民間「臨喪嫁娶」和「送葬之時,共為歡飲」,也禁止寒食節上墳,更不許在悲傷地掃墓之後又歡快地郊遊:「或寒食上墓,復為歡樂。坐對松檟,曾無戚容。既玷風猷,並宜禁斷。」(《唐會要》卷二三)顯然朝廷認為民間這些做法是矛盾、不可思議的行為,是對亡靈、鬼神的不恭,是不嚴肅的、傷風敗俗的。但是,民間習俗並不因朝廷的禁令而衰減,反而越來越興盛。所以,過了一百多年,到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十年(732年),朝廷又頒布敕令,准許寒食上墓行拜掃之禮,並定為常式:
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世相傳,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廟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許上墓,用拜埽禮。於塋南門外奠祭,撤饌訖,泣辭。食余於他所,不得作樂。仍編入禮典,永為常式。(《唐會要》卷二三)
但同時也規定掃墓之後不得就地飲食作樂「食餘饌任於他處,不得作樂」。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唐玄宗又下敕令:「凡庶人之中,情理多闕,寒食上墓便為燕樂者,見任官典不考前資,殿三年,白身人決一頓。」(《唐會要》卷二十三)而在墳前享用祭品本是民間自古以來的習慣,雖有朝廷嚴令也難以禁除。
從此以後,寒食掃墓之俗更為盛行。後來,因官吏回鄉掃墓,時有耽誤職守的事,朝廷又頒布幾個政令解決假期的問題。開始規定寒食節放假四天:「(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唐會要》卷八十二)按大歷十二年(777年)詔令,唐朝衙門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貞元六年(790年),假日加到七天。 這樣官員們可以從容地進行掃墓祭奠之事。由此可見,當時寒食節已經成為唐朝一個很隆重的全國性節日。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說:「秋貴重陽冬貴蠟,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節的重要程度超過了重陽節和年終蠟祭。宋代的寒食節也放假七天。北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一記載:「祠部休假歲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五引宋呂原明《歲時雜記》說:「清明前二日為寒食節,前後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間以一百四日禁火,謂之私寒食,又謂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掃祭先塋,經月不絕,俗有寒食一月節之諺。」
--------------------------------------------------------------------------------------------------------------
zgxl/warmer/jieri/hsj
寒食節
郭卜樂 中國心理熱線 zgxl
2、寒食節是幾月幾日?這個節日有哪些特殊意義?
寒食節是在2022年是4月4日,平時它一般是在清明節的前面1-2天,也是在農歷的冬至以後的105天。在這一天,大家都是禁止煙火,都是吃冷的食物,在現在開始,逐漸開始增加了祭祀,掃墳,出門踏青、蹴鞠等習俗。寒食節在中國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曾經被稱為中國民間的第一大祭日,也是中國唯一一個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傳統節日。
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相傳在春秋的時候,晉國的公子重耳,為了躲避殺身之禍,逃亡去了其他地方,在逃亡的路上,在一處荒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倒在地上,再也沒有力氣站起來了,跟隨的下人,找了周邊的地方,都沒有找到任何吃的東西,正在大家很著急的時候,跟隨他們的介子推走到一個沒有人的地方,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來了一塊肉,給大家煮了一碗肉湯,重耳喝了這碗肉湯以後,漸漸的恢復了精神,隨後重耳發現這個肉,是從介子推身上割下來以後,熱淚盈眶,感動不已。
很多年以後,重耳做了一國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上位以後重賞了當初跟著他一起逃亡的臣子們,但是就是忘記了介子推,所以很多為介子推打抱不平,都在勸介子推在晉文公面前去討要賞賜,但是介子推自己最不屑於這些。他默默的打包好自己的行李,和自己的母親一起悄悄的歸林山林去了。
晉文公聽到這些以後,後悔莫及,羞愧難當,最後自己親自帶著人去請介子推,但是他去的時候,介子推已經去往綿山了。當時綿山山高路陡,枝繁葉茂,想找一心隱居的人,很不容易。
所以,就有人跟晉文公說,可以放一把火燒了綿山,這樣就可以逼介子推現身了。晉文公聽了這位大臣的話,放火燒遍了綿山,但是都沒有看到介子推,等火熄滅以後,人們才發現介子推和他母親死在了一顆老柳樹下面,晉文公看到以後,感動的哭了,最後從樹洞裡面找到一片衣服,上面寫到,“割肉奉君盡丹心,丹願主公常清明“。
後悔莫及的晉文公,為了紀念這位賢臣,把燒死介子推的這一天定義為寒食節,禁止任何人生火。
現在這個節日,逐漸由紀念介子推演變為祭拜祖先,祭祀為主。表示中國古代國家任何人都需要忠誠,家庭需要遵守孝道,這將成為家庭和諧美滿,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過程。
發展到現在,寒食節已經成為祭奠革命先烈,教育年輕人的重要節日。同時,每年的寒食節,也是港澳台同胞和海外的華人同胞們,回鄉祭祀掃墓的日子。
3、寒食節到底是哪一天?
寒食節是哪一天?和清明節是同一天嗎?
寒食節和清明節並不是同一天,他們兩個是不同的兩個節日。寒食節是在冬至後105日,也就是清明節的前一天。
寒食節簡介
:寒食節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清明節簡介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寒食節和清明節有什麼關系?
一、毫無關聯階段
:隋唐之前,「清明節」僅僅是指區分季節交替和農事運作的二十四節令之一,寒食節的主要項目是家家禁煙吃冷食,而且時間是在寒冷的隆冬季節。
二、相互交融階段
:隋唐五代時期,寒食節的時間確定在冬至後的「一百五」日之時,僅先於清明節一兩日,而且增加了「寒食上墓、漸已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的內容。
三、清明節逐漸取代寒食節的階段
: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寒食節中主要項目:禁煙冷食,逐漸被淡化,寒食節逐漸開始被清明節取代。到清代,寒食節流行的一些項目已不再普及,而民間掃墓與官家祭壇及皇家祭陵成為節日的活動主項目。這一時期,「寒食」名稱盡管在一些文獻、方誌和文人作品中還不時出現,但「清明」稱謂成為主流說法。
4、什麼是寒食節
很多人對於寒食節的了解還不夠全面,下面我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寒食節是什麼,歡迎大家閱讀。
寒食節的簡介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歷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後來因為寒食和清明離的較近,所以人們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過清明節。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
民間傳說「寒食節」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相傳春秋之時,晉國貴族介子推,跟隨晉公子重爾逃亡十餘年,曾在晉公子重爾飢餓時割下自已大腿上的肉給重爾吃。晉文公還國為君後,介子推攜母親到綿山隱居,晉文公派人尋找,為逼迫介子推出山,採取放火燒山的辦法,卻把介子推和他母親燒死了。文公得知,悲憤交加,命將綿山改為介山,把陽縣改為介休縣。又將「環綿山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以示懷念。並於清明節前一天,即介子推被焚的日子,不許燒火,家家戶戶只能吃冷飯,謂之「寒食節」。
什麼是寒食節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每到初春季節,氣候乾燥,不僅人們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而且春雷發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這個季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後重新鑽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或「請新火」。禁火與改火之間有間隔的時間,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說法,而在太原等地較為特別要禁火一個月。而在這段無火的時間里,人們必須准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節」。
5、寒食節是什麼節日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每到初春季節,氣候乾燥,不僅人們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而且春雷發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這個季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
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明君。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6、寒食節哪天
大家對清明節一定是非常熟悉的,但是小夥伴們知道寒食節嗎?有些人會把寒食節和清明節混為一談,小編之前也一直傻乎乎的以為寒食節就是清明節的另一種叫法,其實不是的哦,寒食節並不是清明節,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寒食節的知識吧。
寒食節,中國傳統節日,在夏歷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日。寒食節最初的風俗是不使用煙火,不食用熱食,後來在發展中它逐漸增添了踏青,祭掃,蹴鞠,斗雞等習俗。
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它起源於晉文公下令禁火寒食紀念忠臣的行為。寒食節起源,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清初湯若望歷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後;湯氏改革後,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之前一日。現代二十四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
從春秋時期至今,寒食節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故事發生地中國山西將寒食節定為清明前一天,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習俗也一直流傳下來並為全國所接受。伴隨著歲月的流逝,寒食節靜靜地融入了清明節,寒食所代表的人們對忠誠、廉潔、政治清明的贊許,是千年如一的。
7、寒食節是什麼時候
寒食節是每年的4月4日。寒食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夏歷冬至後105天,清明節前一兩天舉行。寒食節當天禁止吸煙,只吃冷食。在後世的發展中,祭掃、登高、盪鞦韆、蹴鞠、勾搭、斗雞等習俗。逐漸被添加進去。寒食節前後延續了2000多年,一度被稱為中國人最大的節日。
自春秋時期以來,寒食節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故事發生的中國山西,把寒食節定為清明節的前一天。這一天,吃冷食、祭祀、郊遊的習俗一直流傳下來,為全國所接受。隨著時間的推移,寒食節悄然融入清明節,以寒食節為代表的人民對忠誠、廉潔、政治清明的贊美千百年如一日。
8、寒食節是哪一天_寒食節有什麼來歷故事?
寒食節 是中國非常傳統的特色節日,每到這個節日來臨的時候,人們都會在這一天禁止生火做飯,在這一天只吃冷食。那麼關於寒食節具體是那一天,寒食節有著什麼樣子的故事來歷呢?
寒食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一般這個節日會在農歷的二月份的時候舉行,舉行三天左右的時間。因為地區的不同,民間關於寒食節的傳說也都是不一樣的。在民間流傳比較廣的就是關於晉國時期介子推的故事。
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封賞有功之臣。唯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逼其下山。誰知介子推母子寧願被燒死也不肯出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綿山改名為介山,並修廟立碑。同時,還下令在介子推遇難的這一天,寒食禁火,舉國上下不許燒火煮食,只能吃干糧和冷食。
寒食節
古代的人們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氣節,寒食禁火的習俗,被後人流傳下來,形成了寒食節這個特殊的紀念節日。
民俗專家介紹說,漢代以前,寒食節禁火的時間較長,以一個月為期。整整一個月都吃冷食,對身體實在不利,漢代改為3天。
寒食節從晉國開始後,延續了不少年代,中間也有嚴禁寒食習俗的,如三國時期的曹操。但時間不長,寒食禁火之風又在民間自發興起。從先秦到南北朝時期,寒食節都被當作重大的節日。唐朝時也仍然被作為全國性的隆重節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寫過關於寒食節的詩文。
寒食節的來歷
專家表示,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晚唐、宋以後,禁火冷食的習俗日趨淡化、消衰。到了元代,許多人基本上已不再沿用此習俗。明清時期,寒食節期間已經不再禁火,也不要求人們寒食了。
寒食節的習俗在中國也是逐漸的冷淡了,很多人也並不注重這個節日,很多人都是逐漸的分不清楚寒食節和清明節的差異。在生活中很多人知道這個節日的存在,但是並不知道這個節日的民俗以及內涵所在。
小結:寒食節在中國已經延續了幾千年的歷史,是非常悠久的一個節日。雖然民間關於寒食節有著各種不一樣的傳說,無論故事的版本是什麼樣子的,在寒食節的時候都吃冷食,這是最普遍的。
9、寒食節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節日,這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
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有很多的傳統節日,在不同的傳統節日裡面,我們可能會有不同的習俗,比如在端午節的時候,我們會吃粽子,在家人團聚的節日裡面,我們可以選擇吃餃子和湯圓,當吃到這些食物的時候,能夠讓我們感受到這個節日的氣息。那麼現在我們來說一說寒食節,寒食節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節日,這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寒食節是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將這一天定為禁火寒食之日,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寒食節,現在已經有人很少知道寒食節了,因為寒食節和清明節離得非常近,很多人記住的是清明節。
一.寒食節的來源
現在很多人對於寒食節可能並不熟悉,寒食節其實為清明節的前一天。寒食節是晉文公感念忠臣,將介子推推葬於綿山,並為其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由此來紀念哀思,因此,寒食節就已經設立,現在很多人都將寒食節和端午節混為一談,所以很多人都對寒食節並不熟悉。寒食節是在端午節的前面,過完寒食節就可以過端午節。
二.寒食節的習俗
寒食節是我們中國傳統的節日,在清明節的前一兩天。寒食節到來時,近耶,火,只能吃冷食。現在很多地方過寒食節的時候會踏青,盪鞦韆,斗雞,祭掃,有的地方會舉行賽斯,會踢足球,團建,放風箏,吃青團等,讓寒食節多了一份氣息。在寒食節這天,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都為了紀念介子推。這樣的節日讓我們的生活多了一些美好,很多人都希望在這樣的節日能夠和自己家人或者愛人一起度過。看了這么多,你應該知道寒食節的由來,那麼在你的家鄉寒食節這天有什麼習俗呢?
10、寒食節是什麼節日
寒食節,中國傳統節日,在夏歷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
每到初春季節,氣候乾燥,不僅人們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古人的生活離不開火,但是,火又往往給人類造成極大的災害,於是古人便認為火有神靈,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後再重新燃起新火,稱為改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將穀神稷的象徵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
禁火節,後來又轉化為寒食節,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傳說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推曾經割股為他充飢。晉文公歸國為君後,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願誇功爭寵,攜老母隱居於綿山。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願為官,躲藏山裡。晉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
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於是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而在這段無火的時間里,人們必須准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節」。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寒食節的習俗
1、禁煙火
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來的火種熄滅了,在寒食節這天家家禁止生活,都得吃冷食。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鑽木取火。唐代詩人韋庄的詩:「寒食花開千樹雪,清明火出萬家煙。」
2、拜祖
祭祖,意沾先祖德澤,不忘先人為子孫後代留下的恩澤,也讓子孫後代謹記孝道。在古代時候寒食節這天被作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活動日。
3、插柳
柳為寒食節象徵之物,原為懷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據各地史籍記載:「插柳於墳」、「折柳枝標於戶」、「插於檐插柳寢灶間」、「亦戴之頭或系衣帶」、「瓶貯獻於佛神」、「門皆插柳」,故民間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紅顏成白首」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