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騎馬射箭什麼節日
1、火把節 賽馬節 雪頓節各是什麼族的節日?
火把節是彝、白、納西、基諾、拉祜等民族的節日,賽馬節和雪頓節都是藏族的節日~
火把節是彝、白、納西、基諾、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蜚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動有鬥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賽馬是藏族民眾十分喜愛的一項活動,它不僅是農牧民閑暇之餘的集會,交流農牧業生產經驗的場所,而且是藏民族精神的展示。在所有的民間傳承的藏族節日中,幾乎都少不了賽馬活動,並且此項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在藏族的節日民俗中,賽馬常以主題的形式在節日中顯現,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建立在對馬的濃郁感情基礎之上的藏族人民,創造了獨具民族特色的賽馬文化。
每年藏歷六月底七月初,是西藏傳統的雪頓節。在藏語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頓」是「吃」、「宴」的意思,雪頓節按藏語解釋就是吃酸奶子的節日,因此又叫「酸奶節」。因為雪頓節期間有隆重熱烈的藏戲演出和規模盛大的曬佛儀式,所以有人也稱之為「藏戲節」、「展佛節」。傳統的雪頓節以展佛為序幕,以演藏戲看藏戲、群眾游園為主要內容,同時還有精彩的賽氂牛和馬術表演等。
2、蒙古族什麼節日中有射箭比賽
那達慕射箭比賽。
蒙古族民歌中唱道——
罕山的藤條當弓背,鹿其麟的筋條做弓弦;
射穿十二層雲天的弓箭,把鬼域陰雲齊沖散。
射箭,最早用於作戰和狩獵。趙武靈王提倡胡服騎射,更促進了騎馬射箭活動的開展。以後騎射逐淅成了重要軍事訓練項目。至元代蒙古族「俗善騎射,用弓馬之利取天下」,射箭,就愈加顯得重要了。
自成吉思汗以來,蒙古族男子一到成年便自然成為義務兵,其主要武器之一就是弓箭。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後,雖然狩獵經濟的部落逐漸轉向了游牧經濟,但狩獵時期長年積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領卻保留下來,以防外敵侵略和野獸襲擊畜群。
射獵是射箭的實戰演練。
射獵一般在冬初舉行。蒙古大汗先下詔旨,命令軍隊做好行獵准備,組成一個龐大的圍獵隊伍。圍獵和臨陣作戰一樣,將部隊分成左、中、右三路,排好隊形,由高級軍官在前面率領,後面跟著輜重車輛。由於歷史上弓箭是蒙古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武器,人們也就非常尊重那些優秀射手。優秀的射手都不怕強敵,樂於當眾表演或比賽自己的高超技藝。因而,射箭便成了那達慕大會的重要比賽項目。
比賽分靜射和騎射兩種。
新中國誕生以前,鄂爾多斯地區的射箭比賽只有騎射一種。箭靶是內裝灰土的三個糟羊皮口袋。射程一般為三、四十步。以箭靶流灰為中,比賽者每人射三次,以中靶多寡分出名次。
在阿拉善和其它草原地區,靜射和騎射都同時並舉。
比賽時弓箭的式樣、重量、長度、拉力不限。比賽一般規定每人射九箭,分三輪射完,以中靶的箭數多少評定前三名,經予獎勵。大型射箭比賽,參加者多達百名,中型的騎射賽約二十到三十人參加。比賽跑道為四米寬、二尺深,長八十五米的一條淺溝,共置三個靶位。各靶位之間距二十五米。第一靶是在兩米高的木架上掛一條一立方尺的彩色布袋。第二靶是一個一立尺的白布袋。第三靶是一個等邊三角形的白布袋。三個布袋中都裝著棉花。第一、二靶位在射手的左側,第三靶則位於射手的右側。跑道的中心線與靶位的距離兩米來遠。比賽規定為一馬三箭,三次射九支箭,要在規定的跑道內射完,如還有剩餘的箭,就被認為是不光彩的。比賽開始前,射手穿緊身彩袍,背上弓箭,乘馬到起跑線預備。裁判員發令後,開始起跑。同時抽弓搭箭,瞄準箭靶。箭射在地上反彈中靶者判不中。當射中靶上的某一環時,靶環便自動脫落。這時觀眾就會不斷地給優勝者喝彩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