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今年有什麼節日
1、山東省內的民俗節日
祭海
【祭海】青島地區的沿海漁民,自古以來就有農歷3月19日祭海的習俗。春汛起錨前,漁民們在海邊擺上供物,點香燒紙,乞求海神保佑平安。此俗延續至今,但祭海的形式和內容有所變化,稱為"上網節",是歡送漁民出海並預祝豐收的節日。海防部門也借機宣傳海上規約和安全生產知識。即墨市田橫鎮周戈庄祭海上網儀式最為隆重,裝扮一新的上百艘漁船停泊海灘,五顏六色的網標迎風飄揚,鞭炮若雷,號子震天,各種民俗表演紛紛登場,大戲開台,連唱3天3夜,規模十分盛大。�
嶗山道教音樂
【嶗山道教音樂】道教音樂是我國民間音樂的組成部分。嶗山是中華道教勝地,其道樂有獨特之處。嶗山道樂經曲,多由上古民歌和民間號子演變而成,具有強烈的東夷文化氣息。後來,風行全國的"十方經韻"傳入,融入了嶗山道樂。金代,全真道北七真來嶗山傳真佈道,特別是丘處機三次來嶗山,把嶗山道樂和十方道樂進行了廣泛交流,逐漸形成了風格獨特和檔次齊備的道樂體系。嗣後,嶗山道樂分為"內山派"和"外山派",特別是外山派道樂使用管弦伴奏,而且又直接參與各種民俗活動,促進了嶗山地區民間吹奏樂的蓬勃發展。許多民間老藝人多師承嶗山道樂,許多道樂名曲在民間流傳至今。�
剪紙
【剪紙】青島地區的民間剪紙有悠久的歷史和濃郁的地方色彩。逢年過節,家家都剪窗花、貼門箋,以示慶賀。婚嫁喜事,也要用窗花、牆花、天棚花裝飾新房。人們常以剪窗花手藝來品評姑娘、媳婦的心手巧拙。青島地區內尤以黃島區的民間剪紙最負盛名,已有300餘年的歷史,其剪紙在清代曾被作為貢品。近幾年來,青島民間剪紙多次參加全國民間藝術展並獲獎,剪紙藝人還到墨西哥、瑞典等國作現場表演。�
餑餑磕子
【餑餑磕子】青島地區農村的花樣麵塑久負盛名。逢年過節及喜慶之日,家家都要做些好吃中看的花樣面餑,以示喜慶,後來便用雕刻出的專用模子來製作這些麵食。這些餑餑磕子又稱"面模",造型質朴,圖案採用浮雕與線刻結合的方法刻成,裝飾性很強。用面模做成的魚、桃、元寶、荷葉、蓮蓬和十二生肖等象徵吉祥的麵食,造型美觀。即墨市留村鎮葛村的面模馳名遠近,這一技藝始於1802年,後經代代相傳至今。�
即墨鑲邊
【即墨鑲邊】明清時期,即墨縣民間就廣泛流傳著"小扣鎖"(又稱捏綉)和刺綉等手工工藝,1918年手工藝人盧忠溪從外國洋行引進一幅義大利"手拿花邊"底樣,經他試做成功後,便廣為傳播。許多民間藝人在加工製作過程中,不斷吸收"小扣鎖"、刺綉等工藝特點和針法,使之相互交融,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工藝針法,稱為"即墨手拿花邊"。嗣後,逐漸成為品種繁多、用途廣泛、絢麗多姿的"即墨鑲邊"。這種工藝品銷往歐、美和東南亞4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際上享有"抽紗瑰珍"之美譽。�
泊里紅席
【泊里紅席】膠南市泊里紅席有悠久的歷史,據傳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後經代代相傳,編席技術便在泊里一帶流傳下來,成為一種傳統的家庭手工工藝。這種席是用高粱秸劈成篾子,有紅白兩種顏色,交叉編織出各種不同花紋的圖案,故稱紅席。因其編織嚴密、紋理清晰、光滑柔軟、美觀輕便,故深受民間喜愛,遠銷全國各地,並作為本地土特工藝產品進京展覽。�
青島草編
【青島草編】草編是青島地區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品,遍及所屬各地農村,尤以平度市所產最為著名。草編品種有花樣辮、手編提籃、草帽、茶杯墊、坐墊、門簾、草地毯等十幾種、數百個品種,所用之原料有麥秸草、金絲草、玉米皮、蒲草、茅草、棉桿皮等十幾種植物秸桿和莖葉。農村婦女多以此手工藝品為家庭副業。青島草編工藝精細,造型美觀,色彩協調,文雅質朴,少數供應國內市場,大宗銷往國外。�
膠州秧歌
【膠州秧歌】又稱"地秧歌",俗稱"扭斷腰"、"三道彎",是山東省三大秧歌之一。膠州秧歌有230多年的歷史,清代膠州包煙屯趙姓、馬姓兩家於1764年逃荒關東,沿途乞討賣唱,逐漸形成一種邊舞邊唱的形式。返回故鄉後,經多年相傳,不斷改進,到1863年便基本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演員10人分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等5個行當,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擺隊、正挖心、反挖心、兩扇門等,伴奏樂器除嗩吶外,還有大鑼、堂鼓、鐃鈸、小鑔、手鑼等,唱腔曲牌有30餘個。1860年後,又在膠州秧歌的基礎上,創立了秧歌小戲,有35個劇本。1957年,膠州秧歌進京演出,博得好評。嗣後,全國150個文藝團體先後來膠州學習膠州秧歌,北京民族舞蹈學院還將膠州秧歌列為必修課程。1991年的"中國首屆秧歌大賽"中,膠州秧歌獲優秀獎。�
柳腔
【柳腔】地方劇種。產生於清代中期的即墨西部,由民間說唱"本肘鼓"演變而成。乾隆年間,"肘鼓子"傳入即墨後,與當地民間小調、秧歌相互融合,逐漸由說唱變為演唱,雖然形式簡單、表演朴實,但因鄉音濃郁、生動有趣而頗受歡迎。約在百餘年前,又因受萊陽縣四弦小調的影響,開始用四弦胡琴伴奏,並配以嗩吶幫腔。初用四胡伴奏時,因無定式曲譜,琴師與演員不能完全協調,只能配合著往上溜,故稱"溜腔"。後因溜字不雅,改為"柳腔",即墨也因之稱為"柳腔之鄉"。後來,柳腔戲逐漸流行於膠東一帶,並於30年代傳入青島市區,深受婦女和老人喜愛。�
茂腔
【茂腔】地方劇種。源於"肘鼓子"。清乾隆年間,肘鼓子傳入青島地區的膠州、膠南等地,民間藝人吸取肘鼓之長,糅進當地民間小調,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本肘鼓"。清咸豐年間,"本肘鼓"又與蘇北的"海冒調"結合,形成了新的唱腔,稱為"冒肘鼓",亦稱"茂肘鼓"。嗣後,又吸取膠州秧歌、諸城秧歌的曲調,形成了原板、二板、反調、大悲調、快打慢唱等板腔體系。膠州、膠南、諸誠、高密等地的民間藝人,自發地組成了許多"茂肘鼓"戲班。1949年後,將"茂肘鼓"正式定名為"茂腔",其傳統劇目有120餘個。�
龍燈
【龍燈】青島嶗山區素有"神仙之宅、靈異之府"的美名,龍燈舞也久負盛名。嶗山區北宅鎮五龍村的龍燈舞始於清同治九年(1870),龍身9節,全長11米,龍身為深灰色,每年春節除在各村演出外,必到即墨縣城表演,其串龍、大小五花、滾龍等表演程式,方圓百里都有名氣。中韓鎮孫家下庄於光緒年間辦起舞龍燈的同樂會,所舞之龍身長40米,晚間龍身內點燃蠟燭,光彩奪目,蔚為壯觀。�
九獅圖
【九獅圖】又稱九獅舞,1924年即墨城北閣里村民借鑒雙獅舞編排而成。12名演員中,4人扮成2隻母獅,7人各扮1隻子獅,1人執綉球,在熱烈的鑼鼓聲中,7隻子獅環繞2隻母獅歡騰跳躍,執綉球者穿插其中。其表演有各種程式,通過一連串的舞蹈動作,表現獅子的氣質、神態和性格。九獅圖的表演屬硬架子燈舞,要求演員具備一定的武功基礎。�
漁家宴
【漁家宴】是匯合青島地區農漁人家的飲食品種、飲食習慣和飲食風格的特色宴,有各色菜餚、食品共80餘個品種。該宴以鮮活小海鮮和嶗山土特產為原料,經規范化處理,並經復雜的烹調工序加工,成為一桌充滿鄉土氣息的宴席,表現出豐富的漁家飲食文化內涵。�
即墨老酒
【即墨老酒】又名即墨黃酒,其釀造歷史可上溯到2000多年前,有正式記載是始釀於北宋時期。它以黍米、麥曲和嶗山礦泉水為原料,按照"黍米必齊、曲櫱必時、水泉必秀、陶器必良、火劑必得"的古代造酒六法釀制而成。酒色紅褐,盈盅不溢,晶瑩純正,醇厚爽口,有舒筋活血、補氣養神之功效,深得古今名人贊許。清代道光年間即暢銷全國各地。�
海雲庵糖球會
【海雲庵糖球會】海雲庵位於青島市四方區海雲街,始建於明代。舊時,農歷正月十六是該庵廟會,香火頗盛,是市區內三大傳統廟會之一。因廟會上賣山楂糖球的特別多,久而久之,便習稱為"海雲庵糖球會"。1986年,青島市恢復了這一深受群眾歡迎的民俗節日,會期定為3天。廟會之日,茂腔、柳腔、皮影、雜耍、剪紙、年畫、秧歌大賽、鑼鼓大賽等民間藝術活動豐富多彩,造型各異的糖球琳琅滿目,各種風味小吃和手工藝品應有盡有,每年前來趕會的中外遊客有100萬人之多。自1990年起,海雲庵糖球會被列為國家重點旅遊項目。�
清溪庵蘿卜會
【清溪庵蘿卜會】清溪庵又名"玉皇廟",俗稱"下村廟"。位於青島市市北區道口路。始建於元代,現已拆除。舊時,每逢農歷正月初九玉皇誕辰,此處有盛大廟會,為市區三大廟會之一。又因民間有"正月初九吃蘿卜不牙疼,又可治百病"的說法,故蘿卜成了這個廟會的主要商品。久而久之,就有"清溪庵蘿卜會"之名。又因該庵在台東鎮,故又稱"台東蘿卜會"。1991年,青島市恢復"蘿卜會"這一民俗節日,會期為3天。會上商家雲集,人流如潮,各類商品琳琅滿目,蘿卜雕刻大賽倍受歡迎,趕會的遊客達100餘萬人次。�
青島櫻花會
【青島櫻花會】青島櫻花引進的歷史已近百年,多栽植於中山公園,總數達2萬余株。青島櫻花會已有80餘年的歷史,每年4~5月間在中山公園舉行。屆時,公園櫻花路兩側數千株櫻花盛開,花團錦簇,燦若雲霞,市民們扶老攜幼,親朋結伴,前來游春賞花。青島市近郊的許多縣、市和省內各地區的群眾,也都專程來青島赴此盛會。
2、山東農歷十月初一是什麼節日
山東農歷十月初一是寒衣節。
是祭祀祖先的節日,最重要的習俗就是給先人送寒衣,即五色紙做成的冥衣。人們認為在農歷的十月初一,天氣已經到了深秋,慢慢轉涼,地府已故的親人也會感到寒冷,需要給他們送去衣物。由於這個傳統節日由來已久,也有了很多別稱,例如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秋祭」等等,民眾還稱之為鬼頭日。在世的百姓也會准備過冬,舊時都會把做好的棉衣拿出來給小孩試穿。
3、山東濰坊節日傳統風俗有哪些
1、撲灰年畫
撲灰年畫是中國歷史悠久的漢族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山東高密地區漢族民間年畫中的一個古老畫種,始見於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年),盛行於清代。
2、春季放風箏
濰坊古來有春季放風箏的風俗,1984年當地政府發揚這一優秀民間文化傳統,倡導舉行國際風箏會,當年就有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荷蘭、新加坡、日本、原聯邦德國、香港等11個國家和地區的17個風箏團、隊、100多名放飛員前來赴會。
3、木版年畫
像楊家埠的木版年畫是如此, 楊家埠村在濰坊市東北15公里處,由於盛產木版年畫而遠近聞名。 楊家埠木版年畫始於明朝末年,繁榮於清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是我國著名的三大民間年畫之一。
4、高密泥塑
"聶家莊泥塑"也備愛人們的喜愛, 高密泥塑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在明朝隆慶,萬曆年間,這里的農民就自己設計用泥做成一種叫「鍋子花」(也稱泥墩子)的焰火出售。
5、高密剪紙
明代洪武年間大批移民,帶來外地剪紙,主客融合,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高密剪紙的風格。一是塊與線形成黑白灰色調,相互襯托,對比強烈,並富有韻律感。二是紙條挺拔,渾厚粗獷,富有濃重的金石意味。三是以精巧的構思見長。
4、山東菏澤有什麼特色節日啊?
山東省城市園林綠化博覽會暨苗木洽談會為主,還包括中國(鄄城)國際文化節、菏澤房產交易展示會等項經貿活動;中國(菏澤)龍獅邀請賽、戲曲調演、書畫展覽和群眾性文藝展演;中華牡丹仙子大獎賽和國花婚禮大典。
啤酒節由牡丹區人民政府主辦,為期9天。活動以傳播「山水」啤酒文化,活躍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促進菏澤經濟發展為宗旨。期間將舉辦「唱響山水」才藝展示、「啤酒王」爭霸賽、啤酒節文化攝影大賽、絕活表演等豐富多彩的文藝、文化活動。充分體現啤酒節「市民節」的辦節定位,辦成名副其實的平民百姓狂歡節日
菏澤國際牡丹花會
每年一度菏澤牡丹會,已舉辦過多屆。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菏澤舉辦了首屆國際牡丹花會
時間在4月10—15日左右開幕
5、山東的春節習俗 (列表)
山東春節習俗:
1、臘八
臘八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臘八粥進行的,熬粥要安排很多人,「戶人」中的燒火戶在這天專來燒火。支起大鍋,熬出的粥分盛在很多缸里。
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粗的,給當差的喝,粥里放大米、肉片、白菜、豆腐之類,喝粥時,一個還給一斤饃饃;另一種是細的,用薏米仁、桂元、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紅豇豆、江米等熬成,粥面再放上用山楂雕刻的「粥果」。
2、三十
臨近三十,孔府忙年活動中最熱鬧的場面「蒸壯」就出現了,「蒸壯」就是為過年蒸各種饅頭、餃子、糕餅。這時「燒火戶」又來燒火,蒸各式各樣的饅頭。
3、除夕
除夕夜晚衍聖公還要親自到安懷堂擺供,祭拜白鬍子老神仙,據說孔府中所有的精靈鬼怪都歸這個白鬍子老神仙管。
(5)山東今年有什麼節日擴展資料:
山東春節禁忌:
1、初一忌諱很多,各地大同小異。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准用磨),忌挑水,忌掃地,忌打人罵人。
2、臨沂則忌動針錢,忌包餃子,忌吃葷,忌搗蒜。沂源初一晚上忌點燈,據說點了燈,老鼠就會泛濫成災。膠東各地最忌初一打破東西,萬一打破東西,要手持碎片,不回頭,不說話,直走到井邊,將碎片拋擲井中,否則「主凶」。
3、也有的地方在打破器物之後,念吉語「歲歲(碎碎)平安」來破解。初一煮餃子,破了不可說「破了」,要改說「掙(賺)了」。過年吃餃子同時吃蒜時,因「蒜」與「散」音同,改稱蒜為「義和菜」。
6、青龍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這一天人們有什麼活動?
青龍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這一天人們有什麼活動呢?二月二日,俗謂龍抬頭,原濟南府所屬地區,稱為青龍節或春龍節、龍頭節。山東其他地區多稱為二月二,梁山稱龍頭節。唐代之前,二月二不算令節,中唐時此日始有挑菜、迎富、踏青等活動在川陝之地流行,時稱「挑菜節」、「迎富日」。宋末元初,北方的二月二又聯系驚蟄增加了龍抬頭的內容,並逐漸演變成以驅蟲害和祈豐收風俗為主的節日。明清以來,山東此日有引龍、打囤、煎餅熏蟲、擊梁辟鼠、炒豆報捷等風俗活動,挑菜、迎富等已不多見。
現在這天比較盛行的風俗是炒蠍豆。濰縣、萊州等地稱作「報捷」,諧音爆蜇,據說吃了炒蠍豆,一年不被蠍子蜇。運城等地稱作「炒蠍子爪」,孩子們邊吃邊唱道:「吃了蠍子爪,蠍子不用打。」蠍豆一般用黃豆炒制,有的蠍豆還粘上糖面,有的在鹽水中泡過,香脆可口,還有的把面棋子和蠍豆一塊炒,花樣甚多。吃蠍豆不僅可以辟蠍,還有人說誰要是吃了七家的蠍子爪,誰就能長命百歲。現在除膠東部分地區外,其他各地的二月二都流行此俗,不過在蠍豆之外又加上了瓜子、爆米花等,這是炒蠍豆風俗的一個新發展。
青龍節二月二日的節日風俗,許多都與龍抬頭有關。鄆城等地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把石磨的上扇支起來,這就叫作龍抬頭,據說只有這樣,才能「細雨下得滿地流,一年吃穿不發愁」。威海等地早起蒸糕,以祀春龍起蟄。滕州等地這天蒸饃饃,名為「蒸龍蛋」;吃面條,名為「龍須面」。有的地方吃餅,名為「龍鱗餅」;吃菜團子,名為「龍蛋」。但也有的地方這天不吃面條、不喝小米飯,因為面條叫龍須,小米叫龍籽,吃了怕影響龍的健康。舊時多在龍抬頭這天理發,小孩子這天入學謂占鼇頭,以圖吉利。海陽等地用白面或豆面做成小龍,謂神蟲,放在糧囤和麵缸里,祝願糧面用之不盡。威海、龍口等地,以成串的圓形色布掛在小孩的帽子上,稱小龍尾;有些地方還有耍龍燈等娛樂活動,以應節序。
青龍節的飲食,各地不盡相同。除上述的煎餅、面條、饃饃外,有的吃花糕,意味著步步登高。龍口等地則是把年下蒸的糕留一塊這天吃。有的吃烙餅,鄆城等地認為烙餅可鋪囤底,蓋囤尖,防鼠防蛀,確保糧倉。棗庄、單縣的人們這天休息,改善生活,說:「二月二,不幹活,坐下來,吃大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