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節日大全 » 傳統節日為什麼會遇冷

傳統節日為什麼會遇冷

發布時間: 2023-02-07 04:03:55

1、中國傳統節日衰落的原因

第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於過傳統節日的物質需求已逐漸減少。
最根本的原因,是經濟生活發展了。在文化的交流過程中有一條原則,就是經濟發達的地區,它往往是文化的輸出地區;經濟落後的地區,它往往是文化輸入的區域。所以,西方節日日漸走俏。同學們常聽到過「歐風美雨」、「韓流」,卻沒聽到過「孟加拉風」、「非洲流」。

第二,中國傳統節日的形式不及西方節日多樣,略顯老套。
隨著經濟的發展,節日本身也應該發展。無論是元宵節也好,重陽節也好,它們都與最初的起源有所不同,發生了變化,簡單說下由於大部分節日都誕生於農耕時代,那個時候能吃飽已不容易,所以主要的課題就是團圓,俗稱一大家子吃一頓好的。

那些年代吃不飽穿不暖,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人才有盼頭,所以縱觀大部分節日都是與吃相關。請你們仔細想想你所反感的節日,是不是恰巧就是與吃和團圓相關的節日。
在這個不愁吃穿、快速發展的年代當然沒有人再去盼望吃吃喝喝嘮家常,或者本來假期就短、還得走親訪友添負擔。我想應該沒人會討厭婦女節、勞動節、青年節、建軍節、建黨節、國慶節等等這些節日氛圍多元化的節日。

那麼我們的傳統節日是不是也應該跟著我們的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一成不變肯定是不行的。傳統節日受冷落並不是我們的傳統節日已經僵化了,當然還有人們審美情趣發展變化合提高了的因素,這也就要求傳統節日應該不斷地發展以及創新,來適應高速發展的社會。

第三,中國傳統節日中已摻雜了過多的商業炒作成分,缺失了它的文化內涵。
由於經濟因素的影響,我們現在大多數時候看到的是文化橫向的交流。其實文化的發展有橫向、縱向兩條線索;縱向的發展,就是本民族、本國文化的傳承,這可以保留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特色。

2、為什麼中國傳統節日越來越冷清?

首先,中國傳統節日越來越冷清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因為:

一、目前傳統節日的所有傳統我們絕大部分的人還都在堅持,比如回家團聚、闔家聚餐、走親訪友、張燈結綵、燒紙放鞭等等,傳統沒有丟,儀式沒有少,事兒也沒少做。
但是為什麼「感覺」傳統節日越來越冷清了呢?因為:
二、我們改革開放近30多年,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都越來越豐富了,可以說每天的生活都像是過節,吃穿不愁,娛樂樣樣有,通過微信等形式,親人可以天天見面,天天問候,這樣即使過節聚在一起,吃喝不感興趣、家人之間也沒有那麼多話要聊,自然就少了一定的氣氛,感覺更平淡了。這是主因。
三、新時代的發展,也會產生很多變化,比如節日旅遊,節日宅在家裡,避免出去擁堵遭罪,這些情況的出現也在一定形式下影響了節日的氛圍。但這只是次因。
個人見解。謝謝。

3、中國傳統節日收到冷遇的原因

現在我們中國人。生活水平提高了。每天都像過節一樣。所以對於傳統節日就沒有像原來那麼期待了。過去生活水平低,只有過節的時候才能吃點好的。穿點好的。所以人們都盼望節日早日到來而現在。不論是吃的穿的生活各個方面每天都像過節一樣。所以過去的傳統節日就受到冷漠了。

4、中國傳統節日受到冷遇,西方節日日益升溫的原因

中國傳統節日受到冷遇西方節日日益升溫的原因。特別是。商業競爭。他們利用。西方節日。來搞促銷活動。讓自己的產品。賣的更好。提高自己的效益。這就是西方節日日益升溫的原因。

5、對於過春節這樣一些傳統的中國節日,有些人漸漸冷淡,卻漸漸喜歡過聖誕節這些洋人的節日。

中西文化的交融,這是每個發展中國家必須要經歷的時光,但是大多數中國人還是分得清輕重的,春節時期在沒有年味兒,我們都還是努力搶車票回家,但是聖誕節在紅火我們最多那天也就是買個禮物和朋情人在一起而已。我們不能說這一定是忘本,這本身就是一種新奇,像剛看見大城市的鄉下孩子一樣,總是要新奇一下。但是很多東西都是紮根在心底的東西。比如春節。聖誕一個人過可憐么?特么過年一個人過才可憐好吧!對中國傳統節日抱有不太熱情的現象是存在的,這部分人絕大多數集中在比較年輕的人群中,隨著社會的發展,他們有更多的視野去接觸外部的東西,很多商家為了商品的促銷,在如聖誕節等這些從西方引入的節日里進行了很多的促銷活動,年輕人的消費觀念相較於老一輩有了很大的改變,他們更注重於享受消費,隨之注意力就會被洋節日吸引過去。
中國的本土節日,更注重的是回家探望親朋團聚。現在的年輕人,家庭的觀念在慢慢的變得淡薄,加之隨著經濟的發展,交通工具的發展,國家各種休假法律制度的完善,他們隨時可以與遠在他鄉的親人見面,慢慢的趕在節日回家過節的念頭在減弱。
46 86
查看全部2個回答
周圍人還關注
阿水大杯茶加盟費
膜結構是什麼
液體壁紙
墊鼻子假體圖片
弄雙眼皮圖片
鼻翼變窄
三叉神經怎麼樣治療
白癲風病的圖片

1條評論

看都看了,聊兩句~
發布

熱心網友

太多了啊!😬
1分鍾前 刪除
為您推薦
聖誕節不能少的經典裝飾廣告
杉、柏一類呈塔形的常青樹,五顏六色的彩燈,扎著蝴蝶結的小禮物盒和紙花,以及點燃著聖誕蠟燭都是聖誕節的

對於過春節這樣一些傳統的中國節日,有些人漸漸冷淡,卻漸漸喜歡過愚人節等洋人節日,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我覺得作為中國人,就應該要去了解中國的傳統的文化,傳統的中國節日是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自有博大的意義

921 瀏覽6093 2017-04-13
對於春節這樣一些傳統的中國節日,有些人漸漸冷淡,卻喜歡上過聖誕節這些洋人的節日,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從古至今一直沿襲至今日。春節就像是我們中國的一個象徵,代表著中國的傳統文化。我

268 瀏覽5975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喜歡過聖誕節,春節越來越無味
不僅僅是年齡大了一歲,才不喜歡過年,是年紀大了,經歷的多了,懂得多了,也懂得了期望和失望,過年的時候

3 瀏覽81 2018-01-31
中國行政手段堅持中國傳統節日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
深入人心的傳統是不會改變的,春節不是還是有人在過嗎?青年人熱衷於情人節,聖誕節只是一種外有文化的沖擊

瀏覽82

什麼原因導致傳統的節日變得冷淡
傳統節日遇冷原因:一是市場培育乏力,二是年輕人認同乏力. 探究傳統節日受冷淡的原因,主要在於傳統節

11 瀏覽938 2018-03-20
中華力量:壯我大國氣派

新聞說中國將在南極建設我國第一個永久機場了,請問這個機場的建成對我國發展的意義是什麼呢?

14個問題136,465人瀏覽

杉、柏一類呈塔形的常青樹,五顏六色的彩燈,扎著蝴蝶結的小禮物盒和紙花,以及點燃著聖誕蠟燭都是聖誕節的主要裝飾。而聖誕樹、槲寄生、聖誕襪更是聖誕裝飾的必備物件。這三樣裝飾不僅是聖誕三項傳統節目的項目,更是這個節日里不可缺少的裝飾元素哦!聖誕節裝飾品:聖誕樹聖誕樹起源於德國,基督教化保留了下來並逐步在世界范圍內流行起來。常綠樹象徵生命的復甦;代表聖餅的小甜餅,象徵贖罪;蠟燭象徵基督。雖然近代聖誕樹的宗教意義逐漸減淡,這些裝飾仍是打造一棵聖誕樹的重要元素。聖誕節裝飾品:槲寄生常青的槲寄生代表著希望和豐饒。聖誕節…
正在載入

6、民族的傳統節日被冷落了嗎

一個嚴峻的現實是,我國很多傳統節日越來越淡,有些甚至已經名存實亡。專家認為,中國經過千年演變的傳統節日其中蘊含著極高的文化和精神價值,深刻挖掘其文化內涵,不僅可以提高民族的凝聚力,還可以挖掘其中的商機,擴大人們的消費,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
「現在過年越來越沒年味兒了,連傳統的上門拜年、走親訪友都改成發簡訊和打電話了。」70歲的張大媽向記者抱怨。不僅是老年人,年輕人也覺得過年沒勁。在北京某外資公司上班的李先生說:「今年回東北的老家過年,我深切感受到的是文化的貧乏,即使身處親朋好友中間,我仍然感到無法排遣的郁悶和孤獨。除了喝酒打牌,無所事事,我一直盼望早日上班,甚至不顧家人的感受,提前返程了。」
傳統節日被冷落
「年味兒就是永遠的民族認同的東西,就是和生命聯系在一起的東西,就是一個個的過年不斷加深的民族情感和家庭親情的情結,就是用強大的凝聚力和親和力不斷發揚和光大的真情實感。」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高丙中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什麼是「年味兒」做了簡明概括。
人們對年味兒變淡的憂慮心情表明人們已經開始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反思,在我國物質極大發展的同時,人們的精神文化卻越顯枯燥,而專家認為,振興中國的傳統節日,可以找到埋在人們心底的精神依託。
現在一些年輕人熱衷於過洋節,比如情人節和聖誕節。這只是一個表面現象,深層的原因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斷層,一些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傳統節日被冷落,這是令人遺憾的事情。「因為年的載體已失,年的感情尤在,這是當今中國人過年時感到莫名的失落的緣故。」
年味變淡還有一種現象,就是年的載體消失了,人們已經不知道過年該干什麼,其他節日也是如此,就剩下月餅、年夜飯、粽子、元宵,每一個節日都只剩下一種食品,基本上把中華民族這些傳統的節日變成了一個個美食節,這是我們民族的悲哀。專家認為,當務之急是要重新認識和建設我們的節日,要研究我們的節日文化,創造我們的節日文化,通過多種形式還原這些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還它們一個「本來面目」。
傳統的年味兒離不開民間的崇拜與民間的信仰,離不開種種的人間親情,並深切地寄託在年俗之中。可以說,年是中華民族最大的風俗性節日。高丙中認為,我們現在所缺少的,並不是什麼在年味的那些各種各樣的新奇的或是傳統與新玩意相互嫁接之後的不倫不類的娛樂節目,而是說,我們現在的年味文化以及年味應該如何來體現和如何讓年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
人們對節日的需求主要是精神和情感的需求,情感價值是節日里最主要的核心,對我們這個民族來講表現得更為鮮明、更具特色,比如老百姓必定要吃中秋團圓飯和春節年夜飯,這也是中秋節和春節產生和被重視的原因,這個需求是一種民族親和力和凝聚力的體現,是我們這個民族五千年來聚而不散的最大的精神內核。
還傳統文化本來面目
現在,很多時候老百姓過節時常常感到很失落,不知道節該怎麼過了,「在這一點上不能埋怨年輕人,文化和文明的傳承需要一代人告訴一代人的,老一輩不說,年輕人不會了解,如果連老一輩都稀里糊塗,再談傳承和發展就成了一種奢求。」高丙中教授說。
今年春節期間,由中國民俗學會組織了一場祖國傳統節日的國際研討會,專家對如何振興和發揚民族文化、保持傳統節日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苑利認為,傳統節日所傳承的主要包括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節日儀式。傳統節日是在古老祭祀儀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出於對神靈的尊崇,在節日到來之前,人們都會根據各種神靈的「嗜好」,為它准備各種各樣的美食,人們在祭祀之後,也會分享到一份美餐。正月十五、立春、端午、中秋、臘八,不但為我們傳承著元宵、春餅、五辛盤、粽子、月餅、臘八粥等獨具特色的節日食俗,就是許多成龍配套的宴會佳餚,也無一不是從年夜飯、祭神、祭祖等大型祭奠食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保護傳統節日飲食,就是保護傳統飲食文化精華。傳統節日還為我們保留下了大量的節日服飾習俗。節日盛裝無疑凝聚有更多的人文信息、審美信息與技術含量。節日源於祭儀,今天我們所看到的節日慶典活動,幾乎都與古老的祭奠儀式以及各種迎神賽會、驅邪禳災活動密不可分,只是進化程度不同。這些文化遺產都是傳統節日的核心,都值得我們認真地發掘與繼承。在節日儀式的調查與保護過程中,對祭神神詞、相關神話、傳說、故事等民間文學樣式,祭神歌舞、戲劇等表演藝術以及搭建神棚、扎紙結綵等民間工藝,都應進行系統調查與原型保護。
山東師范大學歷史系張勃認為,傳統節日文化可以強化個人同家庭、家族、家鄉的感情聯系,滿足社區成員對安全感、歸屬感的需求。「久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為什麼節日里會特別思念親人呢?因為在傳統節日的眾多活動中,親人團聚在一起享受節日里的飲食和娛樂活動,是重要的一項。而正是在節日的歡聚中,家人、家庭、家鄉的感覺得到強化。直到當代,農村打工族和農村走出的「城裡人」千里奔走、回家過年的沖動里,不僅僅是為了回到父母親人身邊,更重要的是回「家」。在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人們再也不會稀罕簡單的好吃好喝,但這個節日仍然會喚起很多離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提醒人們暫時放下緊張的工作,抽空與家人團聚,享受親情。
傳統節日還可以調節和強化人際關系,並進一步整合社群,強化民眾的集體意識。比如新春之際,人們在合家團圓歡樂之後,便要舉家外出,去觀看和參加春節期間的各種喜慶活動和游樂,如舞獅、耍龍、踩高蹺、劃旱船、逛廟會等。共同的娛樂和面對面的交流,相互間的問候和饋贈,可以化解人際間的沖突,融洽人際間的情感。再加上節日特有的歡樂、祥合的氣氛,更有利於人與人之間的認知、認同與理解,排遣個體的孤獨感和無助感,體會一個融洽的群體所給予個人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學者們在研究中發現,傳統節日中有相當部分的習俗是與競賽或競技有關的,如舞龍、舞獅、踩高蹺、盪鞦韆、劃龍船、登高、燈會等節日習俗。研究表明,群體成員相互影響和成員之間的感情對於群體團結起重要作用。在傳統節日的富多彩的習俗活動中,人們參加歌舞,享用佳餚美酒,使身心處於放鬆狀態,緊張壓抑的精神得到解脫,心理狀態達到了一種新的平衡。
呼籲政府的支持
如何讓傳統節日傳承下去,需要社會各界特別是政府的高度重視。長期以來,我國的傳統節日受到了冷落乃至或明或暗的批判。官方所提倡的一直是「十一」、「七一」、「六一」、「三八」、「五一」等新的紀念節日。到了「文革」期間,許多傳統的節日活動連同有關的節日傳說,更是被當作封建迷信橫加批判,造成了傳統節日文化傳承的嚴重斷裂。
高丙中認為,節日發展的歷史證明,國家給予節日以一定的法定休假日,是對節日的肯定和提倡,這將極大地促進節日走向繁榮和鼎盛。因此,如今若要振興民族傳統節日,首先就必須利用國家權力和輿論工具還給傳統節日以合法地位,改變對於傳統節日文化的不正確認識,從而為對它的利用提供一個廣闊的活動空間。
中國民俗專家近年來一直呼籲將傳統節日定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4年初,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教授向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提交議案,建議將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中國傳統節日確立為國家法定假日,此議案有36位全國人大代表附簽。議案提出後,受到社會廣泛關注,中央有關部門將此立為課題委託中國民俗學會的幾位學者對其可行性進行調研。近日在由中國民俗學會組織舉辦的關於「祖國傳統節日」的國際研討會上,學者又提出除要求除夕、端午放假外,「清明長假」和「中秋長假」分別取代「五一黃金周」和「十一黃金周」的建議。
民俗專家認為,增加法定假日的要求,並非出於對「聖誕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在中國越來越大的影響,而是一個國家的國家倫理,必須充分體現在對民間活動的文化傳承的尊重上,這種尊重對於國家而言,自然應該表現為一種制度性的安排。
「目前在國家的制度安排中,春節似乎僅僅跟「五一」、「十一」平起平座,而「五一」和國慶充其量只是城市人的節日,而且其文化內涵也遠低於春節。但是,每年「五一」和「十一」都是放三天假,加上調休,一般是七天;而春節跟元宵節相接,也只給三天假,加上調休,最多也是七天。」高丙中認為,這跟春節的地位太不相稱。在中國民間,大年三十(除夕夜)是一年裡、至少是春節最重要的一天,法定假日理當尊重這個傳統。
香港、澳門等地比我們內地更開放、更「西化」的地區,但實際上其對中國民俗傳統比我們有更多的強調和安排。比如在香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和重陽節被定為五大傳統節日,被規定為法定假日,澳門也類似。就連韓國中秋節也有三天法定假期。

7、傳統節日漸受淡漠的原因

節日的熱鬧來源於親人們的團聚,節日的溫情來源於親人間的溝通與交流。中秋也好,春節也罷,其內涵無外乎「團圓」二字。如今的中國家庭,早已不是一家十幾口人甚至幾十口人,一些地方還存在著少子化、空巢化的問題。每逢中秋、春節,有的子女跟父母遠隔千里,無法團聚,有的雖然能回到父母身邊,但往往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吃完飯,抹抹嘴,又各奔東西。團聚少了,溝通沒了,所以節日的味道也就淡了。
還有些年輕人把過節等同於在商場中流連忘返。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對物質的需求也增加了,過節買些東西本無可厚非。可當我們在所有的節日里想到的只是「買買買」,不知疲倦地流連於商場的櫥窗櫃台前,親情、友情可能會在一場場購物狂歡中被遺忘。而親情、友情是節日最好的「調味品」,沒了「調味品」,節日的味道自然淡了。就像那首歌所唱的,「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親人間坐下來談談心、聊聊天的那份其樂融融,不是冷冰冰的商品可以替代的。

8、為什麼洋節日在中國火爆而部分中國傳統節日反而遇冷

一個國家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對一個民族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而在當今中國,西方節日受到年輕人的青睞,傳統的中國節日則被冷淡。面對這種沖擊,我們有必要探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以引導國人正確面對。
一、西方節日沖擊中國傳統節日的主要原因西方節日對中國傳統節日的沖擊並不是形成於一時,它在中國的出現和發展有著深刻的內在和外在原因。
11政治、經濟的原因
近現代西方發達的經濟一直是中國人追趕和學習的目標,而西方文化必然會伴隨著經濟的影響進入中國。與此同時,政治的原因也會導致中西文化的沖突。由於長期的封閉與禁錮,中國人對西方節日乃至整個西方文化都知之甚少,一旦國門打開,西方文化蜂擁而至,中國人的好奇、寬容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而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一向認為自己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模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在與中國、前蘇聯等進行政治、軍事競爭的同時,也在極力
地吹噓、推進他們的文化,節日作為一個民族文化的
重要體現部分,必然會成為西方文化沖擊的首要目
標。
21商業炒作的原因
西方節日在中國的火爆與商業的炒作是密不可分的。每年一到聖誕節、情人節,商家的各種廣告、宣傳活動就會鋪天蓋地,與西方節日有關的商品、服務都擺到了街面上。在香港,情人節、聖誕節、萬聖節等一些洋節日當天,西餐廳大多會出現人滿為患的現象,而內地人對西方節日的商業炒作也並不遜於香港人。
31教育、媒體的推波助瀾
西方節日對中國傳統節日的沖擊突出表現在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學生的身上,在這方面,以青年人
作為主要培養、宣傳對象的教育和媒體無疑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從教育方面來看,主要表現在兩點
上:一是英語教育在中國的大眾化使得英語國家的文化教育在中國相當普及,一般的青年人,不管是學生還是上班族,都對西方的主要節日有所了解;二是傳統文化教育的相對缺乏對受教育者無意中起了誤導的作用。很多年輕人只知道國外的聖誕節、情人節,卻不知道中國的七夕節、清明節是哪一天;只知道聖誕樹、聖誕晚會、玫瑰花和巧克力,卻不知道春節、中秋節究竟有什麼文化蘊涵。這些與當前中國的教育思路不能說沒有關系。在媒體方面,許多報刊雜志往往大量登載有關西方節日的報道,而對中國的傳統節日介紹甚少。有一年的4月1日,某報紙居然刊登一些虛假新聞,然後報道說是愚人節開的玩笑,可見有些不負責任的媒體確實對西方節日在中國的盛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41西方節日本身的一些優勢
西方節日在中國倍受推崇也與中西節日本身的表現形式有很大的關系。中國的節日主要起源於節氣、慶賀、祭祀等活動,而西方的節日大多與宗教有關。許多年輕人偏愛西方節日往往不是由於其文化內涵,而是想讓平淡的生活多一點樂趣,或是想借機向自己愛慕尊敬的人表達一點心意,至於情人節、聖誕節、感恩節有什麼文化內涵,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那麼,西方節日與中國節日相比,在表現形式上具有什麼優勢呢? 先看聖誕節與春節的差別。聖誕節時,人們可以准備聖誕賀卡、聖誕老人、聖誕樹等,然後開個聖誕晚會,既花費不大,又玩得開心。而春節期間呢,城裡的人往往會關在家裡看電視,或去親戚家串個門,農村的人則忙著走親戚,互相請客,拜年。總之,人們一般都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而聚在www.benkelunwen.cn一起,並沒有一種因文化根源相同而形成的民族融合氣氛,加上花費的金錢、時間和精力較多,以至於很多人感嘆寧願沒有春節。再看情人節與七夕節。中國人比較含蓄,很少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現在的年輕人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不再像他們的前輩那樣保守,而是趨於大膽直接,加上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西方情人節用鮮花、巧克力等向喜歡的人表達愛意的方式正好迎合了他們的需要,所以備受他們的青睞。而七夕節只是一個美好的傳說,結局又讓很多年輕人忌諱,因此慶祝的人少之又少。其它的節日氣氛的差別,如萬聖節的熱鬧與盂蘭節的冷清等,大概也與它們的慶祝形式有一定的關系。

9、為何現在年輕人特別喜歡過洋節,傳統節日越來越遇冷

關於現在年輕人特別喜歡過祥節的問題,個人覺得有下面三個原因,1個是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都是出生在90後,00後,他們從小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較大,
2個是改革開放,對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宣傳做的不夠,有點崇洋媚外,
3個是現代商家大力宣傳,造成節目經濟效應。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