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多了什麼意思
1、上廁所還有節日,為什麼現在奇怪的節日越來越多了?
因為社會發展與進步。不是奇怪的節日越來越多了,而是社會快速的發展與進步讓人類有了更大的追求。
世界廁所日在第67屆聯合國大會2013年7月24日通過決議,將每年的11月19日設立位“世界廁所日”。該節日的確立是為了推動安全飲用水和基本衛生設施的建設,減少霍亂、腸道寄生蟲、肺炎、腹瀉等惡疾。
據統計人一生中有3年的時間在廁所中度過,廁所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它關系這我們每一個人的健康衛生,它是人類文明的標尺。
廁所日其實早在2013年就有了,只不過很多人不知道而已,它的出現是代表了人類發展與進步。如果人類不去注重廁所文化,那麼就不會有“廁所日”。
還有像剛剛過去的“光棍節”,本來就是年輕人調侃的一種節日,現在讓馬雲大哥推動成了“購物街”,每年雙十一不是想著和單身的哥們出去狂歡,而是想著熬夜購物搶優惠卷,這就是商業的發展帶動起來的結果。這個節日已經不是我們國人的節日了,而是全世界的“購物狂歡節”。
日本的皮卡丘節、西班牙番茄大戰節、美國華盛頓州鬱金香節、印度彩繪大象節等奇怪的節日都是社會發展與進步的體現。
之前的人們吃不飽穿不暖,只有大年三十、中秋節兩個大的節日隆重過,其餘的傳統節日都是低調過,而現在呢?什麼2.14情人節、3.21睡眠日、七月初七情人節、5.20表白日、3.8婦女節、10.10閨蜜節、5.31戒煙日等高調慶祝,甚至到了秋天還出了“秋天的第一杯奶茶”這個梗,讓那麼多人都爭先恐後的去買一杯奶茶慶祝“秋天”來了,證明自己被人關心被人愛著。
這些節日都是人類快速發展與進步的結果,只有有了條件,人們才能過得上這么多奇怪節日,如果每個人每個家庭溫飽都是問題,那麼根本沒有閑情逸致去追求那麼多奇怪的節日了。
2、什麼節日最多習什麼節日最多習俗?
習俗最多的節日是春節。
春節習俗有:
年三十吃團圓飯。這一天所有人都要回家吃團圓飯。
擺設天地供桌、辭歲、守歲、迎歲。
年初一拜年。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
大年初一起床後,先向自己的長輩拜年,祝福他們健康長壽,萬事如意。
正月初二回娘家。正月初二,中國的大部分地區都有回娘家的習俗。這一天也叫「迎婿日」,
嫁出去的女兒們,在大年初二這一天,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
年初五破五。這天是財神的誕辰,人們接五路財神到家,保佑自己一年富貴。這一天也是破五節。
「破五」的「破」字是打破、突破的意思。「破五」就是破除初一到初五以來的所有禁忌的意思。
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令。
人們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熱鬧又喜慶。
3、中國的節日為什麼那麼多?
中國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五一勞動節、端午節、重陽節、中秋節等等,而且這些節日,每年都要過。中國為什麼有這么多節日呢?這些節日設立最初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呢?
端午節之際,我們就拿端午節舉個例子來說,為什麼會有端午節,端午節要做些什麼?為什麼每年都要過端午節?(其實,中國大多數傳統節日,出現的原因都大相徑庭)
祭拜祖先,驅邪祈福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有很多說法,但為大多人熟知的還是紀念屈原,弘揚愛國精神。在中國,一個節日的設立往往一個人物有關,而這個人物身上往往會有我們後人需要學習的優良精神品質,在紀念的同時,也是對美好的祝福。
除了端午節,春節也是如此。相傳因為「年獸」的存在,人們才想到放鞭炮,貼春聯,熬夜是為了迎接一年的財富的到來。中國人提倡孝道,「百善孝為先」,所以,很多重要場合和重要節點都要祭拜祖先。
時節氣候,預示告訴
端午節,從字面的上意思來講:「端」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順序推算,第五個月正是一年中的「午月」,所以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也稱「端午節」。
中國古人用超乎尋常的智慧創造了二十四節氣,而這二十四節氣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些節日也是如此,清明節告訴你氣溫要升了,中秋節告訴你正式一年豐收的時候等等。這些節日,在某些程度上,如我們的人一般,含蓄委婉的告訴你要做什麼,該做什麼了。
聯絡感情,增加社交
在中國,關於親情、愛情、友情等的傳說、故事、詩歌數不勝收。而每一個節日,都是一次社交,都是一次聯絡感情的機會。春節和中秋節,我們認為應該是一家人團圓的日子;元宵節和七夕節,我們認為這是和愛情有關的節日;五一十一,可以呼朋喚友出門旅行,這是好朋友增加感情的好時候
如今,這些傳統節日更成為了社交關系中,不可缺少的粘合劑。同事、上司、合作方等,你可以完全藉由節日的由頭伸出友好的橄欖枝。
美食當前,吃為最上
在世界人面前,中國人一定是最會「吃」的。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游的中國人都可以拿來做出一道美味的食物。中國人不僅愛「吃」,而且也講究「吃」。要新鮮,要應季,要有美好的寓意。
端午節,我們吃粽子,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春節吃餃子,元宵節吃元宵,中秋節吃月餅石榴,臘八節喝臘八粥等等。每一次節日,也是一次食物的盛會。
4、這白色情人節又是什麼意思?節日太多,真是暈啊!
其實,「情人節」與「白色情人節」最早起源於三世紀時的羅馬。羅馬皇帝在2月14日救了一對因為原本因違反戀愛結婚禁令而要被處死的戀人,羅馬皇帝為了紀念這一天而設立了情人節。而在一個月後的3月14日,這對獲救的戀人宣誓戀情將至死不渝,為紀念這天於是另訂為白色情人節。而此節日就從歐洲開始流傳到世界其它地方。
5、多節日為什麼現在這么多人什麼亂七八糟的節日都過
時下,中國人過西方節日的人數越來越多了,不同年齡層次的人都有,而且年輕人。我們在這個現象的背後能夠看到許多,也能隨之引起許多思考。首先我們應該接受這個現實,不要用抵制的情緒看待西方節日,不要認為過西方節日就是崇洋媚外。全球化是現代世界的趨勢,不僅僅是經濟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無法必免的。要是一味地抵制外來文化無異於文化領域的閉關鎖國,這是不正確的。所以在文化全球化的趨勢下,我們要有選擇地接受外來的文化。我認為討論這個問題的心理動機是對外來文化沖擊傳統文化,外來節日沖擊傳統節日的一種焦慮和擔心,而更深層次的原因便是國民的認知沒有和國際接軌,眼界沒有打開。我們中國的文化脈絡是在四大文明古國里唯一一段源遠流長而沒有被割斷過的文化脈絡,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們的文化有些許的我主文化中心的傾向,這種傾向一直保護著我國文化的完整性和一定的純凈性。當打開國門時,我們看到了我們沒看到過的文化現象,沒見過的文化形式,好奇心驅使著人們嘗試並體驗新的文化,而節日作為集中體現文化的一種良好的載體,是最容易在傳播和交流文化中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剛睜開眼鏡放眼全球的中國人去過西方節日的做法是很合理的事情。中國文化不像西方文化重要的一點是偏重於集體主義,而西方文化更強調個人主義,人文主義。西方節日更關心人與人之間以及每個人內心的體驗,例如感恩節、寬扎節等節日是喚起人與人之間良好社會關系,喚起自強不息的民族意識的節日,父親節、母親節讓每個父母有意識的體會到自己身為人父人母的感受,也可以讓孩子了解父母,這樣的節日很好的補充了我們國家自己沒有的節日。中國的傳統節日也體現出這一點,幾乎所有的節日都是大家為了共同的文化元素過的,這些節日探究的是外在的世界,並不深入每個人的內心,例如端午是紀念屈原,喚起愛國主義精神,清明是祭祖掃墓,提醒孝敬祖先的道德,七夕是贊揚牛郎和織女感人的愛情。這些節日並沒有使得過節的每個人有自我存在的心理體驗。中國文化就像是山水畫,沒有多少人存在畫面中,西方文化就像是油畫,不少存在對每個人的細細刻畫。這是文化差異,沒有好壞之分。那麼這些節日既然可以傳承千年,為什麼現在出現危機了呢?我個人認為是社會制度,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造成的。這些節日生於持續千年的社會制度,成長於持續千年的社會制度,從一粒種子成長為參天古木。如今社會制度巨變,生產關系巨變,這一棵棵參天古木從生長了千年的土壤中被挖出來,又被移植於全新的土壤中,它能不能存活,要有多久才能存活都是不定數。不得不承認我國傳統文化的根基被動搖了。這種文化和社會變遷不協調所產生的斷層是一個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嚴厲考驗。而西方文化的發展和社會變遷其本是並駕齊驅的,相輔相成的,這種堅實的基礎加上西方社會經濟方面的優勢,西方文化在全球引發文化沖擊波,再被震動之後,中國人文化被沖擊的危機感隨即產生了。復興我國的傳統文化,捍衛中國的文化純潔與完整的重任落在我們這一帶年輕人的身上,任重而道遠,而且舉步維艱。在這方面,我表示悲觀,我們教學模式是西方的,課程的經典理論是西方的,管理的核心理念是西方的,整個西方的意識形態正在逐漸取代從前的傳統意識形態。為什麼西學可以大行其道?說明傳統的理念、方法已經不適用於現代的中國社會。現狀是,國民不怎麼注重傳統文化生活不會有什麼不便,但是實事說明英語、數學學不好,西方先進的管理理念沒掌握是失業、餓肚子的殘酷實事。就算是傳播傳統文化的方式、發表論文、評定國學大師的標准都死西方的規則和標准。這一且都說明一個實事,我們國家的文話正處於一個被動的地位。我認為要想真真的光復我國的文化就要取得主動權,就要自己制定規則,讓別人去遵守。雖然這個目標不易達成,但是從現在的我國的發展狀況來看,成為經濟強國是光復我國文化的先決條件。所以我們要較快發展,與時間賽跑。
6、節日是什麼意思
節日,是世界人民為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創造的一種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節日是生活中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各民族和地區都有自己的節日。一些節日源於傳統習俗,如中國的春節、中秋節、清明節、重陽節等。有的節日源於宗教,比如基督教國家的聖誕節。有的節日源於對某人或某件事件的紀念,比如中國的端午節、國慶節、青年節等等。另有國際組織提倡的運動指定的日子,如勞動節、婦女節、母親節。隨著時間推移,節日的內涵和慶祝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而現時節日經常與假日相混淆,事實上大多數節日都沒有法定假期,如中國部分傳統節日仍沒有假期,如重陽節。
7、節日太多,讓人很煩很累,為什麼變成這樣?
因為現在的壓力都比較大,而且市場上的物品的價格都在不斷的抬高,所以當我們要生存下去,肯定希望每天都在賺錢,當然節日多的時候,漸漸的,我們工作的日子也就會減少,所以會導致很多人覺得很煩甚至感覺很累,這種累是心累。
8、關於節日的來源?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節日呢,它們有什麼典故嗎?
迷途羔羊v朋友,你好。以下是與聖誕節相關的資料。
聖誕節的來歷
每年的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紀念耶穌誕生的日子,稱為聖誕節。
從12月24日於翌年1月6日為聖誕節節期。節日期間,各國基督教徒都舉行隆重的紀念儀式。聖誕節本來是基督教徒的節日,由於人們格外重視,它便成為一個全民性的節日,國家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可以和新年相提並論,類 是西方似我國過春節。
西方人以紅、綠、白三色為聖誕色,聖誕節來臨時家家戶戶都要用聖誕色來裝飾。紅色的有聖誕花和聖誕蠟燭。綠色的是聖誕樹。它是聖誕節的主要裝飾品,用砍伐來的杉、柏一類呈塔形的常青樹裝飾而成。上面懸掛著五顏六色的彩燈、禮物和紙花,還點燃著聖誕蠟燭。
紅色與白色相映成趣的是聖誕老人,他是聖誕節活動中最受歡迎的人物。西方兒童在聖誕夜臨睡之前,要在壁爐前或枕頭旁放上一隻襪子,等候聖誕老人在他們入睡後把禮物放在襪子內。在西方,扮演聖誕老人也是一種習俗。
「聖誕節」這個名稱是「基督彌撒」的縮字。彌撒是教會的一種禮拜儀式。耶誕節是一個宗教節。我們把它當作耶蘇的誕辰來慶祝,因而又名耶誕節。這一天,全世界所有的基督教會都舉行特別的禮拜儀式。但是有很多聖誕節的歡慶活動和宗教並無半點關聯。交換禮物,寄聖誕卡,這都使聖誕節成為一個普天同慶的日子。
耶穌的出生是有一段故事的,耶穌是因著聖靈成孕,由童女馬利亞所生的。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夢中曉諭約瑟,叫他不要因為馬利亞未婚懷孕而不要她,反而要與她成親,把那孩子起名為「耶穌」,意思是要他把百姓從罪惡中救出來。
當馬利亞快要臨盤的時候,羅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到伯利恆務必申報戶籍。約瑟和馬利亞只好遵命。
他們到達伯利恆時,天色已昏,無奈兩人未能找到旅館渡宿,只有一個馬棚可以暫住。就在這時,耶穌要出生了!於是馬利亞唯有在馬槽上,生下耶穌。後人為紀念耶穌的誕生,便定十二月二十五為聖誕節,年年望彌撒,紀念耶穌的出世。
聖誕節便是於十二月二十五日紀念耶穌的誕生,但真實的誕生日就沒有人知道了。十九世紀,聖誕卡的流行、聖誕老人的出現,聖誕節亦開始流行起來。
聖誕老人的來歷
聖誕節是令人雀躍期待的日子,尤其是小孩子。相信大家對聖誕老公公的事都耳熟能詳吧?從前有一個老人,名叫尼古拉斯,他一生最愛幫助貧窮的人家。其中有一次他幫助三個貧窮的少後送他們三袋金子以逃過被賣的不幸。當尼古拉斯偷偷把其中一袋金子送給其中一名女子時,他把金子從其中一個窗戶扔進去,恰好掉進景在壁上的一長襪中。於是,將禮物放在聖誕襪子的送禮方法家挨戶地去要糖果喲!
據說平安夜的晚上,聖誕節老公公會駕著馴鹿雪橇滿載著禮物准備送點這一年來表現很好的小朋友,他會悄悄地從煙囪爬進屋內,禮物塞在掛在床頭的襪子里。所以孩子總會把一條條色彩繽紛的襪子掛在床頭,並在襪子旁邊放杯熱牛奶給勞苦功高的聖誕老人解渴,並送份大禮給自己。
隔天一每個小朋友都迫不及待地打開禮,想知道自己得到什麼獎勵。
到了1822年,一位荷蘭傳教士把這位偉大慈善家的故事傳到美國之後,美國商人更以特殊的行銷手法,每年利用這個節日大張旗鼓地宣傳廣告,大賺一筆,在亞洲的日本及其它各國也群起效尤。因此裝扮聖誕老人來慶祝聖誕節的風俗習慣也就漸漸地流行到世界各國了。
聖誕樹的來歷
1.據說大約在十六世紀,德國人最先把長青的松柏枝拿到屋中去擺設,後來,德國傳教士馬丁路德把燭放在樹林中的樅樹枝上,然後點燃,使它看起來像是引導人們到伯利恆的星光,如同二千年前的東方三博士依照天上的星星找到耶穌一般。今日,人們已經改用小燈泡代替蠟燭。
2.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位農人,在聖誕節那天遇到一位窮苦的小孩,他熱情地接待了孩子,這個小孩臨走時折下根松枝插在地上,松枝立即變成一棵樹,上面掛滿了禮物,用來答謝農人的好意。
然而聖誕樹真正出現在聖誕節,首先見於德國,之後又傳入歐洲和美國,成為聖誕節不可或缺的裝飾物。他們通常用五光十色的彩燈、蠟、禮物或天使來裝聖誕樹,尤其住在美國西北部的人們,因為當地豐富的森林資源,他們會全家人一起去挑選一棵真正的樹做為聖誕樹。聖誕樹的種類繁多,有天然松柏聖誕樹、也有人造聖誕樹及白色聖誕樹。每棵聖誕樹上都掛滿琳琅滿目的裝飾品,但每棵樹的頂端必定有一棵特大的星星,像征著那顆引導東方三博士找到耶穌的星星。而且在傳統習俗上,只有家庭的一家之主才可以把這顆希望之星掛上,旁人是不可以越俎代庖的。
平安夜的來歷
聖誕節前夕也就是俗說的平安夜,當晚,全家人會團聚在客廳中,圍繞在聖誕樹旁唱聖誕歌曲,互相交換禮物,彼此分享一年來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表達內心的祝福及愛。在這天晚上都會看到一群可愛的小男生或小女生,手拿詩歌彈著吉他,一家一家的唱著詩歌報佳音。到底佳音隊這種節日活動是怎麼來的呢?
耶穌誕生的那一晚,一在曠野看守羊群的牧羊人,突然聽見有聲音自天上傳來,向他們報耶穌降生的好消息。根據聖經記載,耶穌來是要作世人的王,因此天使便透過這些牧羊人把消息傳給更多的人知道。
後來人們就效仿天使,在平安夜的晚上到處報人傳講耶穌降生的消息,直到今日,報佳音已經變成聖誕節不可缺少的一個節目。
通常佳音隊是由大約二十名青年人,加上一備裝扮成天使的小女孩和一位聖誕老人組成。在平安夜晚上大約是九點過後,開始一家一家的去報佳音。每當佳音隊去到一個家庭時,先會唱幾首大家都熟悉的聖誕歌曲,然後再由小女孩念出聖經的話語讓該戶人家知道今夜是耶穌降生的日子,過後大家一起禱告再唱一兩首詩歌,再由慷慨大方的聖誕老人派送聖誕禮物給那個家庭中的小廳子,整個報佳音的過程就完成了!
整個報佳音的活動大約要持續到第二天凌晨四點左右才結束。
關於聖誕老人的傳說
聖誕老人的傳說在數千年前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即出現。北歐神話中司智慧,藝術,詩詞,戰爭的奧丁神,寒冬時節,騎上他那八腳馬坐騎馳騁於天涯海角,懲惡揚善,分發禮物。與此同時,其子雷神著紅衣以閃電為武器與冰雪諸神昏天黑地惡戰一場,最終戰勝寒冷。據異教傳說,聖誕老人為奧丁神後裔。也有傳說稱聖誕老人由聖·尼古拉而來,所以聖誕老人也稱St.Nicholas.因這些故事大多弘揚基督精神,其出處,故事情節大多被淡忘,然而聖誕老人卻永駐人們精神世界。
每年聖誕日,聖誕老人騎在白羊星座上,聖童手持聖誕樹降臨人間,隨著世事變遷,作家和藝術家開始把聖誕老人描述成我們今日熟悉的著紅裝,留白鬍子的形象。同時不同的國度和文化對聖誕老人也有了不同的解釋。在德國,傳說他扮成聖童把堅果和蘋果放在孩子們鞋裡。他乘雙輪馬車四處漫遊,觀察人們的行為,尤其是小孩,如果表現好,將會得到蘋果、堅果、糖等諸多獎品。壞孩子則得一鞭子。家長們靈機一動紛紛採用此傳說來鼓勵孩子們聽話。大大超過了新年,成為一個全民的節日。聖誕老人已經成為聖誕節最受喜愛的象徵和傳統。他趕 著馴鹿,拉著裝滿玩具和禮物的雪橇挨家挨戶給每個孩子送禮物的快樂老精靈的形象已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11世紀末來自義大利的宗教士兵將Nicholas聖人的遺物帶回義大利,並在港口城市Bari建造了一座教堂來紀念他。很快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徒紛至沓來朝聖這位聖人。這些朝聖者將聖人Nicholas的故事帶回他們的本土,所以有關聖誕老人的傳說在各個國家都各具特色。
12世紀歐洲出現了聖人Nicholas紀念日,以互贈禮物和慈善活動為主。德國、法國、荷蘭則將12月6日作為宗教紀念日,給孩子和窮人們贈送禮物。
荷蘭殖民者來到美洲時,將他們的Sintirklass主教也帶了去,Sintirklass身著紅袈裟,騎著一匹白馬。Sintirklass的美國形象後來逐漸演變成一個快樂的老精靈。起初美國作家華盛頓.歐文在他的喜劇《紐約的歷史》中將他描述成一個又圓又胖的荷蘭老人。1823年,詩人Clement Moore在他的詩歌《St.Nicholas印象》中繼續將Sintirklass/Saint Nicholas的形象戲劇化,這就是各位在本篇開頭看到的聖誕老人。
19世紀60年代卡通製作者Thomas Nash畫了一幅胖胖的、慈祥的聖誕老人作為《Harper的一周》的插圖。這個聖誕老人的形象開始深深地紮根於美國人民的腦海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聖誕老人的形象傳回歐洲,傳到南美洲,傳遍世界各地。
許多國家都保存了他們自己有關聖誕老人的風俗和傳說。在荷蘭的傳說中,聖誕老人Sintirklass還帶了一個叫Black Peter的助手,乘著一艘船於12月6日來到。他帶著一本大書,書中描述了所有荷蘭小孩在過去一年中的表現。表現好的小孩就送禮物給他們,不好的小孩便讓他的助手帶走。
德國的聖誕老人也帶著一個叫做Knecht Ruprecht、Krampus或Pelzebock的助手,肩上背著個裝著禮物的大袋子,手上拿著一根棍子。好孩子可收到他的禮物,頑皮的孩子卻要給教訓幾棍子。
義大利的聖誕老人叫La Befana ;法國的聖誕老人叫Father Christmas或Pere Noel ;瑞士的聖誕老人叫Christkindl或Christ Child;斯勘的納維亞地區的聖誕人叫julenisse 或 juletomte ;而英國的聖誕老人和法國一樣也叫Father Christmas(聖誕之父),他的形象比其它聖誕老人更庄嚴,更清瘦一些。北美的聖誕老人便是乘著馴鹿拉的雪橇來給孩子們送禮物的。
關於聖誕襪的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心地善良的貴族,他的妻子因病去逝,拋下他和他的三個女兒。 這個貴族嘗試了不少發明,都失敗了,但也因此耗盡了錢財,所以他們不得不搬到一家農舍里生活,他的女兒們也只得親自燒煮、縫紉和打掃。
一晃幾年過去,女兒們陸續到了出嫁的年齡,父親卻變得更加沮喪,因為他沒錢給女兒們買嫁妝。一天晚上,女兒們洗完衣服後將長統襪掛在壁爐前烘乾。聖人Nicholas知道了她們父親的境況後,就在那天晚上,來到她們的家門前。他從窗口看到一家人 都已睡著了,同時也注意到了女孩們的長統襪。隨即,他從口袋裡掏出三小包黃 金從煙囪上一個個投下去,剛好掉在女孩們的長統襪里。
第二天早上,女兒們醒來發現她們的長統襪里裝滿了金子,足夠供她們買嫁妝了。這個貴族也因此能親眼看到他的女兒們結婚,從此便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
後來,世界各地的孩子們都繼承了懸掛聖誕襪的傳統。有些國家的孩子則有其它類似的風俗,如在法國,孩子們將鞋子放在壁爐旁等等。
對了,還有不到半個月時間的就是聖誕節了,我先提前祝你聖誕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