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端午節是紀念什麼
端午節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前340一前278年)。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是一位千載不朽的愛國詩人和政治家。他二十歲左右入仕,任三閭大夫,二十五歲任左徒,負責制定楚國的內政外交政策。
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系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梁吳均的志怪小說《續齊諧記》,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從唐人歐陽詢轉抄《風俗通》(東漢末年應劭著)的佚文可見,也許東漢靈帝時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這也是屈原身後400多年的事了。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端午節的意義
端午節從肇始及今,不斷流轉變遷的節俗內容和精神內涵,不僅豐富了全國各族人民的生活內容,更在這林林總總的節日文化中逐漸醞釀積淀了深厚的民族情感和共同的精神世界,這無疑將成為中華民族豐富的精神財富。
綜觀當今世界,現代化從來沒有統一的模式,同樣,處在全球化中的現代性也沒有統一的價值觀念體系。在現代化以及現代性問題上之所以出現多元的現象,從文化層次上是和各國民族文化聯系在一起的。
一個國家現代化和現代性的發展,從來都是依附在民族固有的精神文化的基礎上實現的。因此不同的現代化和現代性從來總是有相對應的本民族的思想文化基礎。它們通過各自的民族文化基礎,用來凝聚和團結本國成員的力量,從而煥發出社會成員建設現代化的積極性。
因此現代化和現代性從來都是和文化的多元化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端午節的民族精神魂脈,應該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的精神力量,對此繼承和發揚是我們後人無法躲避和推脫的重大責任。
2、重陽節是為了紀念誰的?
根據民間傳說,重陽節是為了紀念「桓景」這個人的,因為他曾經「劍斬瘟魔」,為民造福,所以人們一直紀念他。

一、傳說中的桓景暫瘟魔
相傳,古時候在汝南一帶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百姓受盡折磨。汝南有一個青年叫桓景,他的父母被一場瘟疫奪走了生命,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
病癒之後,桓景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魔。於是,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四處訪師尋道。他訪遍各地的名山,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桓景不畏路途遙遠和艱險,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
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留下了他,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桓景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一天,仙長把桓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桓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之法,讓桓景騎著一隻仙鶴趕回家去。
桓景回到了家鄉,依照仙長的話,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
中午時分,瘟魔出現了。桓景叮囑大家拿好茱萸葉和菊花酒,不要走動。瘟魔張牙舞爪地在山下狂奔,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臉色突變,夏然止步。桓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向瘟魔刺去,將它刺死。

為了紀念桓景,此後每年的九月初九,人們便登高遠眺、插茱萸、飲菊花酒,人們傳言如此可以免災避禍。後來,這些習俗便一直流傳下來。
二、重陽節的由來及其演變
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重陽節」之名的由來有人認為與《易經》有關,是不無道理的。
《易經》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所以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重九日是個吉利日子,很早便有逢此日擺宴慶賀的習俗。另外,九在十個數字中又是最大數,「九九」與「久久」同音,因此,九九重陽又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
過重陽節,傳說最初始於漢朝宮廷。據說,漢初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在高台上擺盛宴,以求長壽。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已明確寫出了重陽登高飲宴之事:「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大概在魏晉時期,登高、飲酒、賞菊成了上層社會於重陽日的固定活動。
到了唐代,重陽節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除了登高、飲酒、賞菊外,又添了插茱萸的活動。王維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
至宋代民間過重陽之風俗更盛。唐詩宋詞中有許多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其中不少反映了民間慶重陽的情況。
明清時期,九月重陽節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喝菊花酒以慶賀,連皇帝都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各地方的慶祝活動更多、更為隆重。
今天,重陽節又被賦予了新的含義。1989年,我國把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

3、中秋節是紀念誰?
有個說法是紀念嫦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