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有什麼好玩的節日
1、宜州哪裡好玩的地方
1 河池市宜州劉三姐故里旅遊區
劉三姐故里景區是國家AAAA級景區,位於廣西宜州市城北區,景區距市中心7公里,整個景區由貫通市區的龍江河段與劉三姐鄉的下梘河段交匯構成,形成「天人合一」天下奇觀,全程25公里。
景區自從1992年開放以來,得益於電影《劉三姐》的影響力,深受遊客喜愛。1996年,中國文化藝術中心在該景區成功拍攝十四集《劉三姐》音樂電視劇之後,景區知名度進一步擴大,成為全國諸多知名影視媒體的拍攝基地。
2 廣西大化七百弄國家地質公園景區
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七百弄國家地質公園是廣西開拓紅水河國際旅遊目的地和世界長壽養生福地的新領域,該公園由千山萬弄景區、板蘭峽谷景區、石國天都景區、十里幽谷景區組成。
公園內有成群、成片、連續分布,儀態萬千的高峰叢深窪地、谷地與峽谷、岩溶洞穴、地下暗河、豐富的古生物化石,有海拔800m以上的山峰9000多座,有各種形狀的窪地2566個。以山奇、水秀、湖曠、峽險、窪深、石美、洞幽為特色,奇山秀水交相輝映,盡領風騷。
3 古龍河漂流
古龍山峽谷群景區全長6.8公里,有明河的河段,在這個河段上,絕壁連綿,仰望長空,只見猶如一條藍帶子的一線天,碧水藍天,相映成趣。絕壁之上,一叢叢綠樹從石頭縫中伸出來。古龍河邊更是一片翠綠,長著各種茂密的雜樹。在明河漂流的河段經過的都是大峽谷。正在漂流間,突然見到一簾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從河面往上觀看,水好像從白雲深處飄落下來,一片銀色。古龍河河岸有皇冠山、義馬柱、古佛朝西、龍女岩、鴛鴦洞、六妹岩等景點。
2、宜州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會仙山風景區】 位於宜州市白龍公園內。景區有會仙山、白龍洞、百子岩、雪花洞、百丈深井岩、 煉丹岩、白雲庵、翼王點將台、烈士陵園、江北石林、山谷祠等景點。
明崇禎十一年(1638)徐霞客入境旅遊考察,踏勘白龍洞、龍隱洞等37處山洞與江河,歷時30天,對境內景觀贊美不絕。登會仙山(北山)雪花洞俯瞰城區時,寫下「俯瞰旁矚,心目俱動。忽幽風度隙,蘭氣襲人,奚啻兩翅欲飛,更覺通體換骨矣。」會仙山風景區1984年被辟為白龍公園。
【臨江河風景區】 臨江河風景區北起樣貝鄉拉托村畔,南至三江河口與龍江河交匯,河道全長37公里,含下梘、古龍、祥貝三個河段。河水碧綠,山水交融。沿河群山疊翠,古洞羅列。該景區於 1988年10月與白龍洞同時列為廣西風景名勝旅遊區。
【南山風景區】 南山風景區在城區南郊2公里處,有摩崖詩刻數十處。主要景點有:南山寺、龍隱洞等。
九龍山風景區 九龍山景區在城區南3公里,九龍山因有九峰相連婉蜒若龍,故得名。主要景點有丹霞岩、九龍洞等。
三門岩風景區 三門岩風景區,位於城區北3公里處的良村後。數峰列峙,其中一峰狀若昂首雄獅,獅之腹部峭壁下岩洞羅列。主要景點有三門岩、狀元山。
3、紀念劉三姐的傳統節日是?
紀念劉三姐的傳統節日是三月三。
劉三姐是民間傳說的壯族人物,古代民間傳說歌手,聰慧機敏,歌如泉涌,優美動人,有「歌仙」之譽。人們對劉三姐無比喜愛,有關她的故事與記載很多,更是在每年的三月三當成節日來紀念她。
200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宜州區申報的「劉三姐歌謠」,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文學項目類別。 經國家考證研究決定宜州區作為劉三姐故鄉。
(3)宜州有什麼好玩的節日擴展資料:
壯族在「三月三」習俗有很多,搶花炮、拋綉球、吃五色糯米飯等也是有趣的節日習俗。節前家家戶戶准備五色糯米飯和彩蛋。人們采來紅蘭草、黃飯花或黃吉、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米飯。
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贊賞後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彩蛋則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際傳達情感的物品。
4、宜州區好玩的地方
(南山、九龍山、舞龍、會仙山風景區、臨江河風景區、南山風景區、古城峒景區 、德勝風景區)劉三姐故里景區是一處頗有特色的民俗景點,在這里可以領略到廣西壯族對歌文化,探訪壯寨民俗風情,還可乘船欣賞兩岸山水之景。
在景區購買門票後,便是先前往龍江河畔登船,河中岩石遍布,可欣賞到「水上石林」的奇觀,兩岸山水之景也十分迷人,等來到「望妹岩」前,便是龍江河與下梘河的交匯之處了,沿著下梘河前行,來到流河寨前,船上導游便會帶領大家對歌,對上了便可進入寨子,這里便是劉三姐故居的所在地了。穿行在綠樹成蔭的流河寨中,觀看沿途仿古建築、壯族圖騰,參觀劉三姐故居,還可體驗背新娘、看螞拐舞、板鞋舞、竹桿舞等民俗活動,趣味十足。
你說到底怎麼能過
宜州位於廣西中部偏北,是著名壯族歌仙劉三姐的故鄉,是宋代三元及第一代名臣馮家的出生地,可謂人傑地靈。歷史上宜州屬政治軍事重鎮,歷代不少顯要名流或因任職、遷謫,或因考察、羈旅而流寓縣內,他們在宜期間留下眾多詩文碑刻,加厚了宜州多彩的文化底蘊,形成桂西北獨有的人文景觀。
宜州市境山清水秀,風光綺麗,有白龍洞游覽區、宋代鐵城,宋黃庭堅逝世處遺跡,宋楊文廣戰事遺壘,明千戶所古城,明惠帝雲游宜山遺跡,太平天國王府故址,仙山岩,九龍岩,三門岩,多靈山,鎮遠峰等多處文物古跡和風景勝地。
5、宜州有什麼旅遊景點呢
宜州的旅遊景點有宜州白龍公園、下梘河、古龍河、祥貝河、四牌樓等。宜州白龍公園位於宜州市城北的龍江北岸,距城中心約1公里。白龍公園(亦稱人民公園)修建於1951年。位於市區北面,面積785畝。其中水面積10畝,綠化覆蓋率為45.61%。
宜州區,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位於廣西中部偏北,東及東北部與柳城縣、柳江縣、羅城縣連境,南部及西南部與忻城縣、都安縣毗鄰,西與金城江區接壤,北與環江縣交界。
更多關於宜州有什麼旅遊景點呢,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6738f01631936174.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6、宜州有哪些旅遊景點?
1、流河寨景區。流河寨―壯族歌仙劉三姐故居,為廣西風景名勝區下梘河東岸,位於市城東北郊8千米處的劉三姐鎮馬安村,佔地十餘畝。寨中保留有劉三姐、阿牛哥、錦妹當年居住過的房屋,有壯寨門、壯族圖騰、農家勞作工具和茶樓等仿古建築。
2、四牌樓。四牌樓,位於宜州區一中東側,建於乾隆二十五年,時稱「會魁樓」,又稱「四牌樓」。此樓位於十字路口,形成東西南北四個門洞,內外相通。
3、會仙山景區。會仙山亦稱北山,位於宜州區城北1千米的白龍公園內,為宜州八景之首,稱「會仙遠眺」。山頂有鳥型巨石一方,呈展翅狀,明刻「騎雲」二字,石前平台原建有「齊雲閣」,峭壁上刻有「極高明」三大字,為郡人明代參將李霽所題。
4、臨江河。臨江河風景區北起樣貝鄉拉托村畔,南至三江河口與龍江河交匯,河道全長37千米,含下梘、古龍、祥貝三個河段。沿河群山疊翠,古洞羅列。該景區於1988年10月與白龍洞同時列為廣西風景名勝旅遊區。
5、九龍山。九龍山,位於宜州城區南3千米,因有九峰相連蜿蜒若龍,而得名。在九龍山主峰山腰有丹霞岩,岩口高20米,寬6米,有後洞和頂洞可出,明代慶遠知府岳和聲題刻「丹霞遺蛻」四字於岩側壁間,舊稱「丹霞夕照」。
6、古城峒。古城峒位於宜州市城北郊3千米的木棉村後,1255年建造,號「鐵城」,後稱古城峒。古城峒分內城和外城,內城牆東西兩端對峙的兩山崖壁上各刻有一碑。
7、古龍河景區。古龍河景區位於江河中段,北起祥貝鄉古龍圩,南至下梘龍洲島,古稱思吾溪,全程10千米。
7、宜州地區的民俗
宜州市民風民俗
祥貝鄉是多民族聚居地,以壯族為多,雜居以漢族、瑤族、仫佬族。多民族雜居致使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文化相互交匯、滲透、融合,形成了多元的民俗文化。全鄉通行壯語,鄉府駐地使用壯語與桂柳話(官話)。壯族以牛和青蛙作為圖騰,瑤族崇拜銅鼓,都是祥貝比較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隨著現代教育的開展和普及,民族文化逐漸式微,到現在很多民族文化已經為漢文化所同化,但鄉境內一些地名仍以牛和青蛙來命名,如拉托村有牛岩屯,里洞村有水牛屯;如今鄉內婦女仍喜歡佩帶銅質的佩飾。認為銅可以驅蟲辟邪,從中我們可以窺探出民族文化的一些端倪。
全鄉三天一圩,有祥貝、古龍、里峒、長峒4個圩場,以祥貝圩大而鬧熱。
社王節
農歷二月初六(有的地方為初八)是社王節,這一天,全村人都有要湊份子「做社」,家家出錢出工,修葺社廟。然後宰殺三牲,祭拜社王,以此祈求一年風調雨順,獲得好收成。祭祀結束後,集體在社廟(樹)下會餐。
三月三
農歷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村民保留著趕歌圩的習俗。每到這一天,村民們放下農活,穿上節日的盛裝,三五成群到村頭樹下席地而坐,盡情對唱情歌。祥貝的山歌文化歷史久遠,有壯歌,也有漢歌。人們生產、生活都離不要山歌,青年男女戀愛依靠唱山歌傳情達意,農夫幹活累了就吼上幾句聊以解乏。遇到大事更是離不開山歌,可謂婚有婚歌,喪有喪歌。2004年5月,自治區有關專家組到祥貝旅遊考察,在祥貝社區大思蘭屯發現了新的壯歌種類。是年,自治區人民政府把臨江河沿岸的古文、古龍、白偉、車頭、祥貝等五個村委(社區)劃定為「劉三姐歌謠文化」保護區域。
端午節賽龍舟
到端午節,祭罷河神,在臨江河九重壩首至拉洛壩首河段舉行每年一度隆重而盛大的龍舟賽,沿河各村都要組織龍船競逐。
中秋節「押禁」
中秋節之夜,在古龍舉行具有地方特色的「押禁」活動。「押禁」帶著濃重的神秘色彩。作法是這樣的:月圓之夜,選一處寬敞潔凈的曬場,鋪一張竹席。隨機請一自願者(須父母雙全)扮演「押禁婆」,坐到竹席上,面朝月亮升起的地方,用一襲黑布把頭罩住,面前再擺一碗清水,紮上一個草綁或插一枝桃枝。諸事完備,待月亮升起後,道公開始焚香作法,請歌仙十五姐下凡「附體」。道公讓圍觀眾人為十五姐讓開一條道,口中唱到:「十五姐,時挨挨,八月十五請你來,來要來得早,不要三更半夜來,三更半夜橋難過,四更半夜鎖難開。」如此反復念叨幾遍,只聽驀的「嘟嚕——駕」一聲,「押禁婆」渾身抖動,念念有辭,喝一聲「我來也」。道公問他(她):「來的是吳剛還是十五姐?」如果是吳剛,就先讓女歌手與其對歌;如果是十五姐,則由男歌手先與其對歌。從此一問一答,一唱一和,歌聲此落彼起。全村男女老少都參與,眾人車輪戰術,也絲毫占不到上風,「押禁婆」可謂口掛銀河,應唱如流。古歌,情歌,歌調無論;漢歌,壯歌,樣樣在行。「押禁」直到午夜方歇,復由法師燒香作解,送十五姐回去,亦念口訣:「水車轉,水磨推,押禁來了又轉回,要我外婆孫女轉,要我外公孫仔回。」亦反復數遍,「押禁婆」方如大夢初醒,你看他(她)一臉倦相,打幾個哈欠,伸個懶腰,叫聲「好睏」。掀開罩頭布,見眾人圍觀,卻問旁人自己在做什麼,為何坐在這里?分明不知剛剛與眾人對歌的 事,你再問他剛才去過哪裡,他卻再也記憶不起,茫茫然不知怎麼回事,時常惹得旁人哄然發笑。聽老人說如果法師不做解法請十五姐離去,「押禁婆」會連續唱上三天三夜,精疲而死。讓人感到最奇的是選來的扮演「押禁婆」的人在此之前並不一定會唱山歌。此活動80年代在宜山縣文化館內曾作為民間文藝進行表演,筆者親眼目睹。《慶遠府志》亦載:「八月十五夜不供月,惟以被覆婦女,用土音咒誦,婦女暈去,他人生魂即附其身,能歌能唱,名曰壓禁。」
五色香糯飯
每年的農歷三月末至四月初八,每天清晨,宜州市的城北、城南各個農貿集市上,都有人挑著一擔擔紅藍草、楓樹葉以及紮成一小把一小把的黃蔓花擺賣。買的人很多,大多都是家庭主婦圍著擔子認真地挑選,為宜州早市增加了又一幅壯鄉風情畫。年青人不知這些野花野草的用途,好奇的上去請教阿姨、奶奶,得到的回答只是"蒸糯米飯"四個字。如何蒸,他(她)們就不得而知了。其實,這些花草不是燃料,也不是蔬菜,而是壯家人傳統的染料。
古時人沒有化學染料,給糯米染色全都採用可以吃的植物煮水來染。有雞血藤或紅莧菜的汁染紅色,紅藍草的汁染紫色,楓樹葉的汁染黑色,黃蔓花熬的汁染黃色,保留一部分未染的糯米為白色,構成了五色。自從有了化學合成食用染料"花紅粉"後,百多年來,人們都用它取代了雞血藤,得出的紅色鮮艷可觀,使用又方便,但是紫、黑、黃這三種植物染料仍普遍採用植物汁,因為它們本身含有濃郁的芳香,蒸出來的糯米飯不但色彩鮮,而且芳馨撲鼻。
壯家人的五彩香糯飯,還有著「五色土」的寓意。人類和一切生物依土而生,以它祭天、祭祖,親友間互相敬贈,給子孫後代吃,使子孫後代永遠不忘「五色土」給予人類的深情厚意。
牛生日節
農歷四月初八,是壯家人傳統的"牛生日節"。這天除了用三牲供天地、供祖宗之外,還要給牛欄焚香祭祀,祭品中還多加五色香糯飯,祭祀之後,合家老少,歡歡喜喜分吃五彩糯飯,有的人家還用青菜葉或鮮嫩的蓮葉包好糯米飯喂給牛吃。
在宜州的壯家人中流傳著這么個故事:牛是人類生存中最忠厚的朋友,地里、田裡的所有農作物沒有哪樣不澆注牛的血汗,一年到尾,牛辛辛苦苦地耕田梨地,到頭來,"牛兒耕田牛吃草,馬不犁地馬吃谷",牛兒連穀米是什麼味道都不曉得,未免太失公道,太虧待牛了。於是,莫一大王倡議,定春耕耙田插秧後,牛稍得歇息的四月初八這一天為"牛的生日節",讓牛好好休息一天。從此,這天一大早,人們就把牛欄里里外外打掃干凈,用三牲、香糯飯祭祀天地、祖先之後祭祀牛欄,祈禱牛王保佑它的子孫健壯、興旺,能為人出更大的力氣。祭祀時用青菜葉包裹糯飯給牛吃,誰知牛從來不敢吃白色的東西。此時,專門偷吃農家作物似狐非狐的動物,連狗也不敢惹的"狗舅",趁人不在,把香噴噴的潔白糯飯偷吃光了。人來了它就逃之夭夭。年年如此,人們沒有法子對付,只好去求教莫一大王。莫一大王想了一下,輕聲附耳叮囑來人如此如此,便會平安無事。於是,壯家人家家戶戶按照莫一大王傳授的秘方,把糯米飯染成了紅、黃、黑、紫、白五種顏色。四月八這天,"狗舅"又來了,看見花花綠綠的五彩糯米飯,不知是什麼東西,不敢偷吃,家家都如此,只好餓著肚子跑走了。牛欄里的牛看見,以為是什麼奇花仙草,高高興興地嚼在嘴裡,吞進肚裡。從此,四月八蒸五彩香糯飯的風俗在壯家各地傳開了,一直傳到現在。如今,科技發達了,自然已沒有人再燒香供牛欄,給牛吃糯米飯了,但在宜州不論城裡、鄉間家家都還流傳蒸糯米飯,吃五彩香糯飯的習慣。四月八這天,菜市上、街頭上,有小販專門賣五彩糯飯,小學生手執一團如花似錦的五彩糯飯高高興興地走向學校,組成了又一幅充滿濃厚鄉情的壯錦!
8、廣西宜州哪裡好玩。過年我去幾天
下梘河好玩。有很多景點。熱天還能去漂流。
9、宜州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由於縣屬政治軍事重鎮,歷代不少顯要名流或因任職、遷謫,或因考察、羈旅而流寓縣內,他們在宜期間留下眾多詩文碑刻,加厚了宜州多彩的文化底蘊,形成桂西北獨有的人文景觀。
更重要的,宜州市是馳名中外的唐代歌仙劉三姐的故鄉,是宋代三元及第一代名臣馮家的出生地。市區境內許多風光景點都和他們流傳下來的優美故事有關。
宜州市境山清水秀,風光綺麗,有白龍洞游覽區、宋代鐵城,宋黃庭堅逝世處遺跡,宋楊文廣戰事遺壘,明千戶所古城,明惠帝雲游宜山遺跡,太平天國王府故址,仙山岩,九龍岩,三門岩,多靈山,鎮遠峰等多處文物古跡和風景勝地。
10、宜州的習俗.習俗又有什麼特定的意義
宜州古為「西甌」、「駱越」地,生活著地方土著族群壯民族,創造並享受著壯民族習俗文化。唐宋以來,地方置州設府,大量的漢民族人口及中原文化的遷入,宜州成為桂西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尤其宋明清時期,便利的水陸交通促進了地方商貿經濟的繁榮,各地商賈雲集慶遠、懷遠、三岔三大商埠,一些游商、手藝工匠亦駐足德勝、龍頭、北牙、北山、洛西等集市圩鎮,縣外各地、各民族節慶習俗亦隨流寓宜域者涌流入宜州,融匯於宜州,形成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宜州地方節慶習俗及其民俗活動。新中國建立之後,社會變革,移風易俗,社風民俗日趨文明,域外習俗泊入宜州,地方節慶習俗內容更加多元,活動形式更加豐富多彩。
一、年節習俗
宜州地方年節習俗,壯、漢及其他少數族多以農季習慣節日為慶,如正月十五、二月社、三月清明(三月三)、四月八、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七月十四)、八月十五、九月重陽、十月朝(客家節)、十一月冬至、十二月三十晚(除夕)。雖每月一節,但卻分輕重,民族有別。壯族重除夕、正月十五、三月三、清明、七月七、八月十五;漢族重除夕、元宵、清明、七月十四、八月十五、重陽、冬至。生活在龍頭鄉的水族有其水族年端節,北牙、福龍瑤族鄉有其瑤王節。其中除夕至正月十五為宜州地方的過年。
過年除夕 俗稱年三十晚。這天,各家各戶將必須完成的家事做完,俗說「三十晚要做三十件事」,然後,張貼對聯、門神,有些家庭在大堂屋(廳)貼詩詞條幅、人物或山水圖畫(年畫);下午,設香案、擺三牲果品祭祀祖先;諸事畢,家人到齊,開始菜餚豐盛的晚餐,為團圓飯;晚餐後開始「守歲」,待凌晨雄雞打鳴,千家萬戶鳴放鞭炮迎春接福。
正月初一至十五是過年休閑、相互拜年、走親訪友、約伴到歌圩唱山歌的時間。正月初一,各家早晨吃水圓(湯圓);是日禁忌不吉利話語,不準掃地,忌掃財出門,不動刀具,忌引刑獄之災,不倒殘茶廢水,忌倒掉食祿;人們服飾講究,小孩必穿新衣服、頭戴新帽、腳穿新鞋;自家小孩(兒、孫)給老人拜年,老人給兒、孫利市紅包。年初二,出嫁了的女兒帶姑爺、外甥回家拜年,女兒姑爺回家拜年要「打包」(包鮮豬肉或臘肉、豆腐圓),有叔伯、堂兄弟的也要送一份「打包」,家族中兄弟開始輪流請本族兄弟、姑爺吃飯(每家一餐),各家大人分別給其他家的小孩發利市紅包錢。初二開始,縣城街道有龍獅拜年,城鄉居民可以走親訪友、趕歌圩唱山歌。
正月十五鬧元宵。慶遠、懷遠、三岔幾大商埠街上白天有舞龍、舞獅、台閣、頂馬、牌燈等遊街慶節,晚上有獅子搶青活動。慶遠城鬧元宵有「東門的獅子南街的炮,北門的牌燈西門的龍」之美談,即城東(今文昌社區)舞的廣東獅子(俗稱南獅,兩人表演)技藝高超,而南大街多為富紳巨賈府第,龍、獅子隊拜年時燃放煙花炮竹持續時長久且炮竹又特別厲害,居住北門街的居民善於製作牌燈,牌燈表演精彩異常,西街人善舞長龍,雙龍戲珠,瑞氣氤氳,盡顯吉祥。千年商埠古鎮懷遠,其鬧元宵習俗又甚慶遠。舞龍習俗為舞海龍,龍身一般9節(9米),最長21節(21米),長龍出遊前先到三角嘴大碼頭(龍江與中州河交匯處碼頭)「開光」(把蒙罩龍睛的紅綢布揭開),龍出遊時,有紙扎的青魚、鯉魚、鱖魚及蝦、蟹、螺絲等水族兵將陪同,鑼鼓喧天;懷遠舞獅子亦是廣東大獅,由兩人舞動表演,獅隊出遊時,鼓樂齊鳴,有武術隊和拳師相隨,紙殼面具的「猴子」和笑口常開的「羅漢」亦伴隨左右;台閣、頂馬、打錢牌更是懷遠元宵活動奇葩,台閣是用男女兒童裝扮戲劇人物分別坐在裝飾華麗、布置鮮艷紙花鳥蟲的敞門轎子上,由4人抬或8人抬,頂馬是裝扮戲劇人物的兒童騎在靚馬上,台閣頂馬出遊都有鑼鼓及吹奏陪同,打錢牌是用竹竿中間串銅錢吊排須,以竹竿分別拍打虎口、手腕、手臂、肩、背處時銅錢撞擊作響,步伐分走、跳、跑,由哨子統一指揮動作,響聲一致。龍頭、清潭、洛西等鄉間亦有舞龍、舞大獅、小獅(俗稱貓獅)慶節,而洛西鎮的嶺腳、九龍、村尾、橋頭等村屯的客家人,正月十五晚舞草把龍游村串戶拜年祈福活動尤其精彩。
1958年「大躍進」至「文化大革命」期間,春節的舞龍、舞獅拜年、台閣頂馬出遊、「恭喜發財」的吉語以及群眾唱山歌,都被當作「四舊」和「資產階級」給予抵制和批判,直至改革開放後的1980年才得以逐漸恢復。
祭社 農歷二月春社,八月秋社,是宜州城鄉民間傳統節日。解放前,縣城各街道及鄉間自然村屯都立有各自的社王,社王以石為之,石上刻書「某某村社王之位」,置於村邊或村頭社壇內,享受春秋社日和平時村人的祭祀。社王是保佑該村(街)平安之神,有仲裁是非的權威,故有「社王不開口,老虎不敢進村」之說,亦有農田遭受旱澇蟲病等災害時,村民拜祭祈求禳災保收成。又如村街鄰里間有是非過節,也到社王面前賭咒發誓以證清白。春秋祭社,更多的含義是春求是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秋感恩社王保佑賜福,歲歲平安。春秋祭社活動由「社頭」組織操辦,即召集全村(街)各戶(按戶或人頭)籌款購置三牲祭品,殺豬或殺牛祭社,然後全村老少或每戶一人到社壇「吃社」(聚餐),「吃社」外還將豬肉均分每戶一份「社肉」。 祭社日,凡外村來者,都被邀請「吃社」,共慶社日。祭社活動在「文革」時期被禁止,改革開放後許多村屯漸次恢復,其主要意義在聚集感情,慶祝豐收,而城鎮此習不再。
清明 清明是追思祖德、緬懷先人,教導後輩、弘揚家風的家族傳統教育節日。清明節最重要的活動是掃墓,掃墓之意義在於慎終追遠,飲水思源,感念祖先恩德。宜州地方清明節期間,壯、漢及其他少數民族群眾都擇日上墳掃墓,清理雜草、整墳添土後,燃香火點蠟燭,擺上豬肉、雞、酒、飯食、果品,祭拜已故親人,供祭完畢,燒紙錢,放鞭炮,這個過程叫做清明。
做清明,漢族多以家族(曾祖或祖父輩以下)形式集體上墳,上墳回來後各家再祭拜自家香火牌位,然後或聚餐、或分戶自餐不同。壯族上墳掃墓多以獨戶為主,也有做眾清明習俗,即同族各戶湊分出錢或各戶輪流做東負責清明活動費用。壯族做清明掃墓時,有在祭拜最後一個墳墓時,與親友在墓前野餐的習俗,即用小刀切一些豬肉送酒,以糯米飯、艾饃為餐食而已。做眾清明的壯族人家,掃墓回來全族人聚餐慶祝。
三月三 宜州是壯、漢等多民族共同聚居地,但因民族傳統習俗的不同,在「三月三」這共同的傳統節日里,其紀念形式和民俗活動也有區別。
漢族群眾的「三月三」節日活動主要有祭祀,紀念伏羲、女媧交合創造人類始祖,通過祭祀神靈,祈求生育子嗣,保佑童孩健康成長。客家人祭祀活動叫「拜床頭婆」。祭祀活動通常由家庭主婦擔當,在香火堂祭祀後,再將供品端到已婚夫婦床前祭祀,祭祀供品是五色糯米飯、染紅色的煮熟雞蛋以及香紙蠟燭。如今,漢族群眾對「三月三」節慶意識已經淡化,只有一些人家還保留吃五色糯米飯和給小孩吃紅蛋的習俗。
壯族群眾「三月三」節日的主要活動是趕歌圩、辦歌會,青年男女對歌、談情說愛,但是,這一天還必須蒸五色糯米飯、煮紅雞蛋、祭祀祖先。
宜州唱山歌、趕歌圩至早可追溯到唐代,清代乾隆間慶遠知府商盤亦在其《宜陽行春詞》中贊嘆壯族歌圩「蠻村兒女連群出,不打鞦韆但唱歌」。上世紀六十年代曾經有一文化人說過:「三月初三到宜山,到處都有對歌場」,可見宜州壯鄉山歌之盛。歌圩多見於北部地區的流河、祥貝、安馬等鄉村。歌圩的主角是壯族青年男女,他們去對山歌、會舊朋、覓新友、談情說愛,物色自己心儀之人,播下愛情的種子。這就是青年男女趕歌圩、對山歌的最終目的。
宜州北部的流河、祥貝、安馬等一帶鄉村,屬於山區地域,幾乎是清一色的壯族壯語,這里所唱的山歌是純凈的壯歌,唱山歌叫「顧歡」。在歌圩「顧歡」的內容是即時、即景、即情,隨編隨唱,中部、東部、西南部的慶遠、洛西、洛東、矮山、拉利等地,即使是壯族,也都是用宜州地方桂柳方言唱山歌,為漢語山歌了。
198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將「三月三」歌圩確定為壯族全民性節日,宜州充分利用「三月三」壯族全民性節日舉辦各種山歌會(賽)事,廣泛宣傳黨的各項方針政策,並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果。今天,宜州民間自發形成的「三月三」歌圩仍然表現出極其強烈的壯族「情人節」這一民俗特點。
四月八 是宜州農村壯、漢族群眾為牛慶生的節日,俗稱敬牛節或脫軛節,《慶遠府志》有「四月八日,鄉村有染五色飯以枇杷葉裹而飼牛」之載。當日,壯漢族農民不役牛、不騎牛、不打牛,清理牛欄,把牛牽到河溪洗擦牛身,然後牽到草坪與眾多牛聚會,稱「牛交歡」。臨晚牽牛回家,壯族人家在門前舉行敬牛儀式:長者包一包五色糯米飯,插三柱香,家人按照輩份依序繞牛走一周,口吟敬牛歌「牛呀牛,拖犁拉耙你當頭,一年到頭多靠你,玉米滿庫谷滿樓」,然後用五色糯米飯喂牛,每人摸一次牛,牽牛進欄後,全家共進晚餐。時至今日,鄉里街坊常有戲稱一些人「你的生日是四月八」,暗諷此人如牛愚鈍或倔犟。清代至民國間,每年四月八縣城有抬三界老爺菩薩出遊的習俗,意在祈求保佑地方平安。如今,農業生產基本實現機械化,農村養牛已經很少,四月八為牛慶生已經不再,只是人們需要享受「五色糯米飯」美食而已。
端午節 宜州地方俗稱五月初五。節日內容主要有避邪、包粽子、賽龍舟。
避邪。節前,各戶到集市購買菖蒲、艾葉、蒼術、雄黃等避邪用中草葯。初五日,民宅大門插上菖蒲、艾葉,小孩胸前掛避邪香包,在家中燃蒼術、灑雄黃酒,用大楓葉、攀牆風、柚子葉煮水洗澡。祭祀祖先後,全家共進晚餐,進餐時人人喝點雄黃酒避邪。
去蠱。 宜州鄉村人家有五月初五吃葯王饃去蠱之俗。《慶遠府志·風俗》載:「蠱毒,惟壯婦畜之。相傳以五月五日往山澗中,用新布衣及首飾銀簪等物鋪地,盛盆水於其旁,婦女裸體歌舞以降葯王,俟虺蜴毒蟲來浴盆內,…,成蠱」,畜蠱婦俗稱「葯婆」。凡被「葯婆」放蠱者,「或數日,或經年,心腹絞痛而死」。宜州民間漢族人家在五月五日(端午節)用葯王(一種草葯)搗碎拌糯米做成葯饃吃,德勝民間壯族人家煎制的葯饃用艾葉、狗屁藤、鯉魚尾等中草葯做成,習俗認為吃葯饃可以避免中蠱,尤其是客家人最為相信,此俗流傳至今。
包粽子。 五月初三、初四,人們開始包粽子。粽子原料是糯米,粽子餡有五花肉、排骨、板栗、綠豆、花生、芝麻等;依形狀、大小,有三角粽、大粽、枕頭粽;按口味分熱粽、涼粽。壯族喜歡包大粽、枕頭粽,大粽每個用糯米1~2斤,餡是五花肉條、板栗,用冬葉或竹葉包裹扎緊,裝鍋煮燉個把小時,枕頭粽每個用糯米5~6斤,餡同大粽加量,用竹葉或芒葉包裹扎緊,裝鍋煮燉3~4個小時。大粽、枕頭粽多為涼粽,糯米須用草木灰水(鹼水)浸泡幾個小時後才包,粽子可久留不變質。一般情況,城裡人多包三角粽,其餡大味美,易包易煮,極其方便,無需久留;鄉村農家喜包大粽、枕頭粽,大粽好送禮,枕頭粽能留較長時間,可慢慢享受。改革開放以後,避邪習俗已經淡化,包粽子、吃粽子則日趨講究「美食原則」。
賽龍舟 。史載賽龍舟是為紀念屈原而興起,已經在中國流傳兩千多年,漢族多在每年端午節舉行賽龍舟活動。自宋以來,大量漢人遷入宜州,許多漢文化亦在宜州傳播、影響宜州,賽龍舟活動當然不例外地立足在宜州地方。明清至民國,地方官府或民間商會,端午節都在懷遠舉行龍舟賽,慶遠、懷遠、拉浪、小龍乃至柳城、柳江、融縣(今融水縣)都組隊來參賽。解放後,龍舟賽活動漸次減少。
七月節 農歷七月初七,是宜州壯族人家設供迎接祖先的節日,從這天起至十四日,出嫁的女兒都要擇日買香紙蠟燭和一隻活鴨回娘家供祖。
七月十四日,是宜州地方壯、漢族共同要過「中元祀先」的中元節,俗稱鬼節。這天是壯族人家送祖先回陰間的日子,節日甚為隆重:買肉殺雞宰鴨,備三牲果品,擺香案設祭,供祭先祖,祭畢,焚燒紙錢、紙服、紙金錠銀錠,然後用荷葉將所焚物灰包好,插上三柱香,拿到河邊浮於水上,讓其順流而去,表示送祖先由水路回程,如將荷葉包置於村邊斷垣殘壁之上的,表示送祖先由陸路回程。漢族人家是十四日設祭,燃香燭,供三牲果品,恭迎列祖列宗回家過節享用,祭畢,焚燒紙錢、紙服、紙金錠銀錠,灑酒於紙灰以表示告送列祖列宗回府。
懷遠、三岔、洛西、龍頭等圩鎮有外地來經商(遷居)的漢族還有七月十四晚潑水飯給野鬼的習慣,即入夜時,各家在門口燒幾支香,燒幾張紙錢,把水飯潑灑於地供野鬼享用,懷遠外省商人多,各會館湊集經費請鬼師打醮做道場潑水飯給野鬼。七月節期間(初七至十四),農村有禁止小孩到河邊游水洗涼之俗,意為怕被溺水死鬼抓去做替身。
七月鬼節,是國人緬懷祭祀已故先人的重要民俗節日,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新中國成立後,一直被作為「破除迷信,移風易俗」和「批判封、資、修黑貨」的主要目標遭到劫難,中國改革開放後,這一民俗才逐漸得以重生、恢復。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宜州各民族都有過中秋節的習俗,過節活動內容因民族、區域不同而有別。城鎮居民及農村的漢族人家過中秋,親友互贈月餅,祭祀祖先後全家團聚吃豐盛的中秋晚餐。晚餐後,在天井(居城鎮者)或院內大門前設案擺月餅、果品(柚子、柑子、芭蕉、石榴或芋頭),燃香燭供月亮。地方自製月餅有白米餅和黃月餅兩種。白米月餅用糯米炒熟磨粉制餅蒸熟而成;餅如月圓,大小無定,大者八九斤,小者七八兩;餅面有「嫦娥奔月」及花鳥魚蟲等圖案,懷遠街的邱滿叔、周明山、胡德標是民國時期民間有名的月餅畫師;白米月餅較薄,故無餡或少餡,宜供月之用。黃月餅用麵粉為餅皮原料,包餡後填模製餅然後烘烤而成,色澤深黃鮮亮,稱黃餅;黃餅個不大,但厚實餡多;餅餡則根據民族口味、家庭經濟條件決定,有南甜北咸風味,家庭經濟殷實的,餅餡原料優而豐厚,家境較差的,餅餡原料較差且薄少。
農村壯族人家過中秋節,製作月餅贈送親友、祭祀祖先、家人團聚吃中秋晚餐、供月與漢族相同外,德勝、矮山、安馬、流河、洛西、洛東等地壯族婦女都有聚集請「壓禁」、請「七姑姐」等活動。《慶遠府志·風俗》對宜山壯族「壓禁」的記載是「蠻俗,八月十五夜不供月,惟以被覆婦女,用土音咒誦,婦女暈去,他人生魂即附其身,能歌能唱,民曰壓禁」。
農村改革開放三十餘年來,城鄉人民物質生活日益富裕,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八月十五製作月餅越來越精美,而供月習俗、請「壓禁」、請「七姑姐」等活動則被賞月喝茶、燒烤夜宵和K歌等娛樂活動替代。
唱山歌也是宜州城鄉群眾八月十五活動重要內容之一。八月十五日,慶遠、德勝、安馬、流河、矮山、洛東、洛西、石別各鄉村,壯族、漢族男女自動聚集在田垌、嶺坡、山坳唱山歌,安馬、流河壯族群眾聚居地區有歌圩。山歌有壯歌、百姓歌、漢歌。所唱山歌內容十分廣泛,含生產、生活、家庭、愛情,但以逗情說愛為最多。
重陽節 宜州自宋以來,教育文化發育較早,受中原文化習俗影響,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成為地方漢、壯及其他民族人民的共同節日,節日登高賞秋、尊老敬老的內容一直沿襲至今。宜州漢族有「九日登高」習俗,是日,慶遠、懷遠兩鎮和龍頭街(永順土司署地),官宦僚屬、致仕儒者、諸生生員以及一些鄉紳商賈,常登臨城北的會仙山和宜山,懷遠八灘山,龍頭西龍山,以健身活動或賞秋賦詩吟對娛樂,亦有人到野外唱山歌、打並伙(聚餐)玩樂。鄉村農家,重陽日以敬老為主,德勝鎮壯族有「九九歸一,百歲成仙」之民諺,是日全家聚餐,孝敬老人。石別鎮清潭村有重陽節舞草龍慶平安習俗,他們把農歷九月九日定為「平安日」,是日村裡組織殺豬宰羊祭祀草龍,然後村人聚餐共吃「平安飯」,接著舞草龍慶賀。1989年,國家將每年農歷九月九日定為「敬老節」,宜州人就把把傳統習俗與現代文明巧妙結合起來,把重陽節辦成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節日,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的孝文化習俗,建設和諧、幸福社會。
十月朝 即農歷十月初一,客家人稱「十月朝(讀ZHAO )」,是中州一帶傳統節日「寒衣節」,這是客家人南遷後一直保留沿襲下來的客家節日,節日旨在為先祖送寒衣,祭祖魂。這天,分散居住在慶遠、懷遠、洛西、龍頭鄉鎮的客家人備豬肉、殺雞、做糍粑,設香案拜祭祖先,然後焚燒紙錢、紙衣,拜祭結束,家人聚餐。如今,為先祖送寒衣、祭祖魂的內容已淡化,僅為做糍粑、家人聚餐而已。
冬至 冬至過節源於漢,盛於唐,後代相襲,主要是皇帝祭天,百姓祀祖,冬至食俗有北方餃子南方湯圓之說。宜州有過冬至節之俗,冬至日早,城鄉人家皆煮湯圓吃,晚餐加菜叫「打牙祭」,有狗肉、羊肉、「豆腐圓」等美食。其實,冬至是漢節,宜州漢族過冬至節頗為隆重,有「亞年」之稱,客家人則直稱「冬至太(大)過年」。是日清晨,每人吃一碗用碾碎的炒花生或芝麻拌糖為餡的湯圓,然後設香案、備三牲果品祭祀祖先,晚餐菜餚十分豐盛。如今,冬至節日已經逐漸淡化,惟有冬至日起,漢族人家開始製作臘肉、香腸(臘腸),使其經過風吹日曬自然干透泛油,備過年食用的習俗未變。(壯族製作臘肉、臘腸則是過年殺豬時製作,煙熏火烤,別有風味)
瑤族盤王節 瑤族是宜州域內第三大民族,瑤族人民主要聚居在北牙、福龍2個瑤族鄉,瑤族的盤王節是祭祀祖先盤瓠的重要節日。在宜州,每年農歷五月二十九日,瑤族男女老少都穿上自己民族的節日盛裝,聚集在一起舉行祭祀盤王活動。祭祀儀式古樸庄嚴,用吟唱、祭酒、舞蹈、上香形式來祭祀盤王先祖,追溯歷史。他們唱的歌以《盤王歌》為主的樂神歌,跳的舞則是長鼓群舞(雙人或四人對舞)和銅鼓舞。慶典儀式結束,男女老少聚餐喝酒,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是瑤族人民豪放性格的表現。北牙鄉的瑤族舞蹈《火神樂》以及瑤族民間體育《獅子上刀山》、《過火搶花燈》就是從盤王節舞蹈活動挖掘、整理、提煉而成的優秀民族民間體育項目,成為宜州代表廣西參加全國民運會獲獎節目,也是出訪港澳、東南亞備受贊譽的民族民俗體育活動。
水族端節 宜州,是廣西水族聚居地之一,龍頭鄉則是宜州水族聚居的鄉鎮。水族有自己的文字「水書」,也有自己的歷法「水歷」,水族的端節、卯節就是依據水歷推算而設置的。端節,是水族每年水歷十二月(農歷八月)至新年二月(農歷九、十月)間的「亥」日,又稱借端、過端、吃端,是水族最重大的節日(相當漢族的春節)。宜州的水族人民過端節(南丹、河池水族過卯節),是辭舊歲、慶豐收、祭祀先祖。在端節的前一天晚上(相當漢族的除夕夜),各家設案祭祖,有銅鼓(或皮鼓)家庭將銅鼓(或皮鼓)置於案前,灑上酒後懸於屋樑,全家擊鼓並舞,以示辭舊迎新。舞有執戈保衛、播種收獲、慶祝豐收狀;舞步剛健,舞姿優美;旋律由慢到快,聲音由低沉到高昂。凌晨(相當漢族的子時進年初一),擺祭品開始祭祀。水族祭祀供品除魚外忌諱一切葷食,祭品有魚、豆腐、筍干、花生、果品、及新糯粑、新米飯、新米酒等,以示豐收。端節(年初一)早上,各家殺雞宰鴨切肉,准備豐盛的酒菜候迎登門拜年的客人,人們亦挨家挨戶相互拜年,品嘗新酒新飯。凡接受拜年的家庭,都將魚、糖、果品送給拜年者,來拜年的人越多,這家庭就越吉利、越光彩。水族端節古有賽馬、賽銅鼓娛年的習俗和「趕端坡」的交際活動,但現在已經沒有了。
二、喜慶習俗
宜州古習,逢喜設慶,凡奠基造屋、喬遷新居、迎婚娶嫁、賀誕滿月、祝壽添糧乃至拜干親、結蘭譜、認姐妹,都是喜慶之事,皆有慶喜之俗。
奠基造屋 造屋建房,是宜州地方各個民族家庭安居樂業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喜事。鄉村家庭建屋,在選地方,測山向方面,選擇依山傍水、坐北朝南之地,還要有「左青龍,右白虎」之勢。確定屋基址後,就是擇日奠基了。奠基,宜州地方俗稱「安基」、「安神」或「安牆腳」。是日,主家請來風水先生架羅盤,測量劃線,備豬肉、雞、魚及香、燭、紙錢設案祭禮,吉時一到,燃放鞭炮,下鏟動土開基。建屋奠基之喜,同村同族兄弟、至親好友不請自來賀喜並幫忙。收工後,主家必設豐盛的酒菜設宴恭請家族先輩長老和款待來慶賀幫忙的兄弟親友,同慶奠基之喜,慶宴少者五、六桌,多則十幾桌,慶宴場面喜氣洋洋。這種有喜同慶,里鄰互助,不取分文報酬的習俗,還表現在幫助採石、伐木、備料、舂牆、砌磚、蓋瓦等整個建房造屋過程中。
喬遷新居 無論城鄉,喬遷新居皆遵循地方習俗——擇吉入宅。擇吉入宅的形式則因民族、地域不同而有別。慶遠、懷遠、德勝、洛西、矮山等鄉鎮的漢族人家,入宅前就先在屋內燃一堆明火(今燃炭火)暖屋,吉時到,即鳴炮入屋,屋主先將柴、米、油、鹽、秤、算盤搬進屋,然後親戚朋友幫忙把各種傢具抬進新居擺設安放。德勝圍道、弄相一帶的壯族人家入宅前,由道公喃神、手執火把先進屋,接著是捧香爐的戶主、擔水的主婦、抬傢具的親友依次進屋,進屋後,戶主接過道公手中火把在屋內點燃火堂大火,眾人分吃熱騰騰、香噴噴的糯米飯。德勝地羅一帶,則是晚上入屋,吉時到,主家左手拿一枚銅錢,右手拿一筒白米率家人進屋後,生一堆大火,通宵達旦,以示日後日子紅火,百事昌盛。舉行入宅儀式後,戶主即在新房設宴酬謝。凡來慶賀新屋落成、喬遷新居的親戚朋友,都贈送賀禮、紅包。主婦娘家兄弟須送大公雞為新居報曉,送大掛鍾為鳴鍾報喜。喬遷喜宴都比較豐盛,滿堂賓朋或推杯換盞、開懷暢飲,或相邀細酌、漫話家常。2000年以後,大部分城鎮家庭以及少數農村家庭喬遷新居的宴席喜歡在酒樓飯店舉辦,一是免除了操持酒席的諸多辛苦,二是更顯得經濟地位的氣派,但鄉親鄰里那份土俗情感似乎被飯店的堂皇氣派重重地壓抑著。
迎婚娶嫁 迎婚娶嫁是人生大喜之事,必然慶祝。《慶遠府志》對宜州漢、壯婚俗有載:「漢俗婚聘,用檳榔、豬、酒、果品遍分親戚;新婦見姑嫜、伯叔侍立。…。土俗婚聘,以豬以牛,無檳榔、果品之類。婿家用幼女二人並土巫往女家導女,女家男婦三五十人送之,新婦以傘自覆,步行至婿家,聚坐唱歌達旦,新婦歸女家,未嘗與夫會合。」這是清以前宜州地方婚俗大致,但其中「豬、酒、果品遍分親戚」、「 女家男婦三五十人送之,新婦以傘自覆,步行至婿家,聚坐唱歌達旦」之習俗在農村仍延續至今。
壯族迎婚娶嫁的主要程序及習俗。接親。男女雙方婚姻確定,男方擇吉日吉時迎接新娘,謂之接親。接親日的前一天,新郎家即備酒席宴請家族長輩、兄弟姐妹、親朋好友,必須特別迎請外祖父母、舅父母、姨媽姨丈及表兄弟等到來。新郎家派出接親者到新娘家接親,接親者為新郎之妹輩2人及擔禮物送女方家的男青年若干(視禮物多少定人),接親人員一般須在新娘出門頭天到達女家。是夜對唱山歌,通宵達旦。接親日新郎不去女家。新娘出嫁。新娘出嫁前一天,女家辦酒席招待男方接親賓客及親朋好友。次日新娘出嫁發親儀式:新娘由伴娘唱哭嫁歌扶出閨房,給香火台上香祭拜,到大廳給父母長輩敬茶,然後由親兄弟或舅父背出家門,出門前,一嫂輩將雨傘三開三合,再交新娘妹撐著遮擋新娘,新娘的嫂子或叔嬸隨後將白米撒過新娘頭頂,意祝豐衣足食,跨出家門,新娘即換上新鞋,意為走上新生活之路。新娘出嫁,有送親者女青年十數人或數十人不等,男青年亦然(新娘之兄弟必送),送親隊伍的女方代言人由新娘之嫂或叔嬸擔當。在步行往新郎家途中,遇橋或溝溪,新娘則停步不前,須接親者給「墊腳錢」後方繼續前行。新娘臨村,新郎家有一中年婦人用新竹枝掃把象徵性清掃道路十數丈,意為掃除邪穢。新娘臨門,新郎家有迎親隊伍,唱攔門歌,雙方對歌,送親方唱贏方能進門。新娘進門後,由新郎家一長輩婦人牽扶向導,入門忌踏門檻。新娘跪拜香火祖先後即入洞房,送親者隨入,新郎接踵踩踏新娘腳印至洞房前,意為婚後不受新娘欺負。宴席開始,新郎舅父坐首席,新郎向送親者逐個敬酒,之後,男女雙方對唱「贊席歌」。宴罷,新娘及送親姐妹回洞房,新郎忌入,是夜,對歌通宵達旦。次日,新娘及送親者早餐後回新娘家,新郎家男歌手唱歌送別,有唱送十數里者。20世紀60年代起,壯族婚俗漸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