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節日怎麼做
1、傳統節日式微,為什麼我們的傳統節日越來越淡化了?
曾幾何時我們苦苦期盼的過年過節,已經越來越淡化,越來越冷清,越來越多的人感覺不到過年過節的氣氛了,感覺過年過節就像是一個長假, 沒有了兒時的快樂和美好的感受。 特別是以前非常隆重的節日,像春節,就更加沒有那種興慶的氛圍,完全沒有了兒時那種興奮和儀式感。
小的時候最盼望的就是過年過節,距離過年過節還很早就開始做各種計劃,那種美好的期待讓過年過節變得珍貴又隆重。不僅是孩子,大人也一樣在心裡暗暗計劃著怎樣過年,買什麼過年的年貨,節日的佳餚,為家裡添置點什麼。可以說所有人都對年節充滿期待,年節在每個人心裡占據著無比的位置。就像俗話說的,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年節在國人心中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
那麼,為什麼現在生活條件那麼好了,而年節的氣氛卻越來越淡了,購置年貨不再那麼積極,又沒有新衣服也不在意,甚至有些人不再那麼千辛萬苦也一定要回家過年了。過年過節反倒更像是一個較長的假期,不少年輕人甚至是足不出戶,更不要說買年貨,買新衣,放鞭炮了。我們覺得非常重要的儀式,在他們眼裡變得可有可無,小時候為了多分一點鞭炮孩子們經常是吵鬧不休,而現在找個孩子去放大年夜的鞭炮都很難。
其實,我們細想,傳統節日變得淡化,主要原因是物質豐富了,而且信息多元化,科技越來越發達,使得幾千年來的傳統習俗已經沒有那麼有趣味了。首先經濟條件越來越好,以前是缺衣少食,惟有過年時,才能吃好的,穿漂亮衣服,而現在天天穿新衣服也不是什麼難事。想吃什麼都可以通過各種購物渠道買到,完全不用眼巴巴的等著過年過節。其次是很多年節的慶典活動,年輕人都在外工作,即使在家也不願意參與,這就造成年節變得冷冷清清。
最重要的一點是,環境意識越來越強,由於現代人環保意識的加強,那些傳統的被人們認為很有年味的習俗。比如,現在很多地方規定不讓放鞭炮,不讓放煙花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人們傳統印象中的年味。而科技的高速發展,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再遙遠,卻讓親情與傳統節日漸行漸遠。所以,我們覺得過年過節沒有以前有意思了,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但是作為年輕人如果關掉手機、 電腦、重拾起對中國傳統節日的尊重、陪伴在親人身邊,傳統節日還是有很多價值讓我們參與發揚的。
2、傳統節日淡化,民俗凋零,有什麼壞處?
世界上任何一個文明,都不可能在丟棄了自身的傳統文化和習俗後還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傳統節日以及節日背後的文化內涵、習俗習慣,就是支撐文明大廈的柱石與地基。
傳統節日是民俗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民俗世相的一個載體,這種載體是一種不怕重復、發自內心的公眾行為,過傳統節日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的認識。傳統節日能增強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實現民族內部的心理的溝通,能增強中華民族的心理凝聚力。
傳統節日是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中國應很好地保護我們的傳統節日,發揮傳統節日在傳承民族文化當中的作用。
(2)淡化節日怎麼做擴展資料:
民俗節日來自於人文與自然文化,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祭祀文化有關。每個傳統節日有每個節日的活動載體,諸如燈會、扒龍舟、拜神祭祖等等。
大部分傳統節日形成於上古時代,先秦時期由於南北風俗各異,南北各地的風俗尚未融合普及,很多古已有之的節俗活動在中原文獻鮮有記載。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使風俗習慣也互相融合,這對節日習俗的傳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漢後南北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普及到全國各地。節日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嚴肅的氣氛中轉為娛樂禮儀型,從此節日變得豐富多彩,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並很快成為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
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在歷史演變中,由於朝代更迭、歷法變動,有些節日在日期上古今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