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15所屬的節日和風俗是什麼
1、正月十五是什麼節日有什麼風俗
1、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令。
2、傳統風俗有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2、正月十五是什麼節日和什麼習俗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正月15所屬的節日和風俗是什麼擴展資料: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舞獅子」始於魏晉,盛於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綵球等動作。
逐鼠是一項元宵節期間的傳統民俗活動,始於魏晉時期。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傳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
《荊楚歲時記》中說,正月十五的時候,有一個神仙下凡到一個姓陳的人家,對他們說:如果你們能祭祀我,就讓你們的桑蠶豐收。後來就形成了風俗。
參考資料:
網路-元宵節
3、正月十五的節日和風俗是什麼?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元宵節的傳統風俗有吃元宵、鬧花燈、猜燈謎、耍龍燈、舞獅子、走百病等。
1、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從宋朝開始,最早叫「浮元子」後來叫「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2、鬧花燈:正月十五有掛燈、打燈、觀燈等習俗,又稱燈節,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
3、猜燈謎:猜燈謎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這天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彩燈上讓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響應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必不可少的節目。
4、耍龍燈: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龍作為吉祥的象徵,元宵節的時候很多地方都會耍龍燈,十分熱鬧。
5、舞獅子: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都會舞獅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6、走百病: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4、正月十五是什麼節日和風俗
正月十五一般指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元宵節風俗:
1、吃湯圓
吃「湯圓」是元宵節的一項重要習俗。湯圓,又名「湯團」、「元宵」。吃湯圓的風俗始於宋代,當時的湯圓稱「浮圓子」,亦稱「湯圓子」、「乳糖圓子」、「湯丸」、「湯團」,生意人則美其名曰:「元寶」。宋元元初時,湯圓已成為元宵節的應節食品,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元宵」。
2、猜燈謎
玩燈是元宵節的一個重要項目。燈謎是元宵燈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游戲,也叫燈虎。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謎底多著眼於文字意義,並有謎格24種,常用的有卷簾、鞦韆、求鳳等格,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
3、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中國很多地方。華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
4、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我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並趨並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從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蹺就已流行。
5、舞獅子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
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
5、正月十五是什麼節日有什麼風俗?
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中國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便是此節。按漢族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
元宵節的習俗:
1、吃元宵
吃元宵又叫吃湯圓,元宵即湯圓,是一種很美味的食物,而且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但是它的意義不管在哪個地方都是同樣的,湯圓的寓意又是「團圓」,一家人在元宵節這天團團圓圓,因此不管多忙,不管在哪個地方,元宵節都是要吃元宵的。
2、看花燈
看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古時城裡鄉間,到處張燈結綵,盛況空前。屆時,不論皇室貴戚,平民百姓,均可破常規,出遊嬉鬧。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
3、猜燈謎
既然有花燈怎麼能不猜燈謎呢?燈謎是元宵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游戲,也叫燈虎。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謎底多著眼於文字意義,並有謎格24種,常用的有卷簾、鞦韆、求鳳等格,已形成了元宵節的一種獨特民俗文化。
4、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也叫龍燈舞。
龍燈一般由竹木、彩紙、布等紮成,節數為單數,長達數丈,節內能燃燭的稱「龍燈」,不能燃燭的稱「布龍」,舞龍時,領舞者手持龍頭,數十人舉起緊連龍身的木棍,隨於其後,整條龍在樂聲中沿著規定的路線和隊列奔跑。龍就像活了一樣,民間以此習俗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5、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表演者不但以長木縛於足行走,還能跳躍和舞劍,高蹺分高蹺、中蹺和跑蹺三種。據說踩高蹺這種形式,原來是古代人為了採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蹺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