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節日大全 » 元宵節日子有什麼講究

元宵節日子有什麼講究

發布時間: 2023-02-17 10:20:19

1、元宵節講究什麼

元宵節是團圓的日子。你知道元宵節講究的事嗎?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元宵節講究的事,感興趣的一起來看看吧!

元宵節講究的事
1、元宵節當日,人們特別是女性結伴出遊,走橋、走牆邊或走郊外,寓意祛病除災,“走百病”助健康。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極利單身貴族、剩男剩女、宅男宅女出外走動、結伴出遊。不僅能夠迎合節日氣氛,還能祛病驅災、強身健體,更是未婚男女脫單,提升桃花運勢的千載良機。

2、所有人,尤其是女性朋友們,元宵節適宜狂歡。狂歡不僅僅是“走百病”的現代延伸,更為重要的是元宵節狂歡能讓你狂出精彩、歡好月圓,對於未婚人士,特別是女性朋友的情感婚姻大大有利。狂歡時,內容不限,郊遊、載歌載舞、游戲、聚會、看電影,或是盡情參與耍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人氣越足越來勁,效果越好。

3、初一、十五是求神拜佛、上香祈福的最佳時機。特別是今年犯太歲、運勢不佳的四大生肖——兔、狗、鼠、雞屬相者,更應虔誠禱告,祈求神明眷顧護佑,趨吉避凶。犯太歲之人如果能夠前去太歲廟恭拜當年太歲,效果更佳。俗語說:起心動念,有所求則有所得,正所謂心誠則靈。

4、湯圓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圓圓滿滿,正月十五吃湯圓是重要的傳統開運習俗。女性朋友應吃單數的元宵,男性朋友吃元宵要雙數。如此你們才會情緣大開,好運多多。因為男屬陽,女屬陰;單數為陽,雙數為陰。陰陽和合,圓滿吉祥。

5、辛棄疾曾有一闕千古傳誦的頌元宵盛況之詞為:“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花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此詞全然道出了元宵節市井花燈的熱鬧景象。人多擁擠的場所,往往集聚著大量的人氣、財氣與旺氣。同時,燈火代表著“燃燒,璀璨,炫目”的美好願望。未婚者可體驗一番“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浪漫邂逅;戀愛或已婚者可攜手相依,共賞燈月,享受兩光交相輝映的璀璨。故而若想提升情緣運,不如趁此時去觀燈賞月吧!而在去年倒霉了一整年的人群,最適合在元宵節當天,走出家門,鬧元宵,行大運,讓自身的晦氣快快離開,好運趕快到來。
元宵節的風水禁忌
1、元宵節當日,父母應盡量避免孩子哭鬧,以免給家庭帶來霉氣。民俗認為此日是天宮大帝的誕辰日,應以喜慶為主。

2、元宵節當日,工具或設備的破損,以及意外事故的發生,則意味著當年財富的流失和霉運降臨。因此,此日應避免大的機械作業與動工,以防範不利事情發生。

3、元宵節當日,應少去醫院、人跡罕至的荒郊野外、墳地、古陵等陰氣和晦氣較重的場所。身體弱、運氣差的人士更應加以防範,以免沾染晦氣上身。

4、元宵節當日若丟失財物,那麼則意味著自己沒有能力照顧好錢袋,一整年很難抓住機遇。因而,應特別注意防範財物遺失。

5、元宵節當日,最好不要借錢給人,否則,今年他人容易將你的運氣借走。

6、元宵節當日,米缸、麵缸不要見底,因為古有斷炊堪虞之說。

7、元宵節當日,應注意衣服不要弄破。否則,容易一年破敗倒霉。

8、元宵節當日,切忌不要殺生、見血。否則,今年易引發破財及病災、傷災。
元宵節提升運勢方法
1、擺放相應吉祥物

為了增加自己的桃花運,可以在屋宅的西邊位置擺放粉色水晶、水晶洞或玫瑰花等。為了增加自己的財運事業運,可以在屋宅的西北方位擺放一對貔貅,注意頭朝外;或擺放一個金蟾,注意頭沖內。為了增加自己的學業或增加提升職位,在自己的書桌、辦公桌左側擺放文昌塔。

2、燈飾不可少

元宵節又稱為“燈節”,說明燈飾對這個節日的重要性。這一天,民俗上有點燈祈福祈求好運的習慣。因此,建議在元宵節買一兩盞普通的彩燈,放在家裡,增添喜氣。元宵節晚上可以把家裡所有的燈全部打開,讓家裡燈火通明,門前掛上紅燈籠,門前道路點上光明燈,標志著新的一年道路光明,新年紅紅火火。

3、祝福簡訊要選吉利時辰

元宵節祝福簡訊發出要避開最凶的時辰:辰、酉。最好是在吉的時辰發出:子、卯、午、戌。當然,這一點對很多人來說有些難,如果你不能完全做到,那麼起碼你應做到:發給你最敬愛、最尊重、最親密的三位親朋好友的祝福簡訊必須在吉時。

猜你喜歡:

1. 元宵節的意義是什麼

2. 元宵節古代習俗是什麼

3. 元宵節有什麼習俗

4. 元宵節可以干什麼

2、元宵節有什麼傳統風俗

元宵節有什麼傳統風俗

元宵節有什麼傳統風俗?我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元宵節就是我國的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已經為大家搜集和整理好了元宵節有什麼傳統風俗的相關信息,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元宵節有什麼傳統風俗1

元宵節的傳統風俗

1、舞龍舞獅: 舞龍舞獅是我國很多慶典上都會出現的活動,也是我國重要的民俗之一,因為龍和獅都是吉祥的象徵,所以在很多重大節日都會進行舞龍和舞獅子的表演來慶祝節日。

2、觀燈: 在元宵節的時候,民間還會舉行大型的燈會,家家戶戶都會出現看燈,還有猜燈謎等傳統活動,非常的豪華壯觀。

元宵節的傳統美食

1、元宵: 元宵節的時候元宵是必不可少的美食,元宵皮是用糯米製成的,加上一些自己喜歡的餡料,然後在糯米粉中滾一下,放入開水中煮熟即可。

2、餃子: 大家都知道我國很多重大傳統節日都會吃餃子,所以在元宵節的時候也有吃餃子的習俗,特別是河南地區的人民,因為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圓」的說法。

元宵節放假嗎

不放假

大家都知道我國很多節日都是有假期的,比如勞動節、國慶節、新年等,而元宵節雖然是我國重大的傳統節日,但是卻不是法定的假期,一般的上班族在元宵節的時候都是不放假的,但是很多學生,一般寒假都會休息到元宵節後。

元宵節有什麼傳統風俗2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必不可少的當然是吃元宵坨坨,當然,在南方的話,就是吃湯圓,寓意團團圓圓。以前的話,大家家裡會自己去做自己去包,自己去搖去滾,但是現在呢,大家沒那麼多時間了,會選擇外出購買,所以大街小巷到處都有賣元宵的,有白糖的`、芝麻的、豆沙的、果仁的等等,但是這白糖芝麻的還是大家最為喜愛的。

2、逛花燈

不少地方的正月十五晚上出來逛花燈是不可少的,這天街上到處都掛滿了燈籠,燈孔有很多種,什麼宮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比比皆是,好不熱鬧。

3、猜燈謎

有花燈,當然少不了猜燈謎了,猜中燈謎有的還會有獎勵哦,這時候小孩子們尤其感興趣。

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元宵、猜燈謎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外,不少地方還有游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等傳統的習俗。

元宵節,這4點需要多注意!

1、不要借錢給別人,據說這樣做的話,會把你的運氣借走。

2、米缸也不要見底,這寓意不好,會讓自己今年為溫飽發愁。

3、不要講臟話,打罵孩子,喜慶的日子,盡量不要發生口角、吵架等沖突,和樂相處,萬事遂意。

4、不要洗頭發,因為"發"同發財的發,而在此日洗發,就會流失財富,寓意不好。

3、元宵節禁忌事項 正月十五宜什麼忌什麼

元宵節禁忌事項

即使在歡喜的日子,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而元宵節的禁忌就是出門不能丟東西,正月十五這天,很多人都出門去賞燈、觀月,人來人往的有人就渾水摸魚在其中。新的一年才剛剛開始,如果在正月丟東西,有的人就認為是把一整年的財運都給丟了,這一年都會過得不好,因此人們忌諱出門丟東西。但現在很多人都是不注意這一條禁忌的。

禁洗頭

除了出門不能丟東西外,還有不能洗頭之說,這就是我們的第二個禁忌,正月十五這一天不要洗頭發,有一句俗語叫正月不理發,十五不洗頭,說的就是正月十五,千萬不要洗頭發。因為咱們老祖宗認為,正月十五這天如果洗了頭發,那麼財運就會流失掉,為了把財運聚集在我們身上,正月十五這一天是不要洗頭的。這就是我們的正月不能洗頭的桌發,

亮十五

說完了禁忌事項,下面就來說說正月十五適宜作什麼事情,正月十五元宵節,燈是少不了的,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將所有的燈點亮、特別是在一些門口、豬圈、雞窩、角落等地方也要點燈或者點蠟燭,也就是家裡到處都要燈火通明;有些人家還會帶上貢品、香燭、紙錢等去墳前祭祀。燈光和點燈寓意著驅邪、圖個吉利,希望家人和六畜在來年都能平安健康、日子紅火、前程光明。因此這就是我們正月十五的宜和忌。

4、正月十五元宵節有哪些風俗?

正月十五元宵節風俗:

1、吃元宵

元宵節當天吃「元宵」是我國一項傳統習俗。元宵又稱湯圓,「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由來已久。宋代,民間過元宵節即流行吃一種新奇的食品。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每當正月十五,各地民眾紛紛製作元宵,以慶賀佳節。

2、放煙花

燃放煙花是我國慶祝節日必不可少的助興活動,元宵節自然不例外。當五彩繽紛的煙火射向高空,頓時夜空錦綉團團、璀璨奪目,地上火樹銀花,天上人間構成了一副美麗的畫面,這也正是正月十五元宵節人們最愛觀賞的節目之一。

3、送孩兒燈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4、社火

社火是我國一種慶祝春節的傳統慶典狂歡活動。小編的家鄉在北方,每年正月十五,各個村子都有社火表演,寓意來年村民日子紅紅火火。

5、舞獅子

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聽說在南方盛行。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5、元宵節有什麼講究、習俗?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後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後死後,平除呂後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 「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歷」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我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民間相傳,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徵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製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 人」 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燃燈放火,自漢朝時已有此風俗,唐時,對元宵節倍加重視;在元宵節燃燈更成為一種習俗。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元宵節」燃燈的習俗,經過歷朝歷代的傳承,節日的燈式越來越多,燈的名目內容也越來越多,有鏡燈、鳳燈、琉璃燈等等。元宵節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元宵節的習俗

吃元宵:相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於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大臣東方朔決心幫助她,於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於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動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作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並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武帝准湊,「元宵」姑娘終於見到家人,此後,便形成了元宵節。

元宵游藝:

掛花燈:此俗源於東漢,南北朝時已蔚然成風,唐代燈會定為三天,正月十四至十六,至宋代改為五天,明代則為十天,清代宮中則從小年開始就掛花燈。民間掛花燈則有一美麗的傳說,古時一獵人射死了一隻神鵝,,玉帝聞訊大怒要為神鵝報仇,要於正月十五焚人間,一位善良的仙女偷下凡間向人們報告了這一消息。人們決定在正月十五前後家家戶戶掛紅燈,放煙火,待天兵要下凡時,見火光一片。以為火早就燒起來了,便不再下界,直接向玉帝交差,人間得免一難,此後,每至此日,家家戶戶都掛花燈。至今,每逢正月十五全國各地仍有不少燈會燈展,著名的有北京北海公園元宵燈會,,四川自貢燈會,哈爾濱冰燈節等。

耍獅子:耍獅子「始於魏晉,盛於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綵球等動作。

舞龍燈:傳說唐代有一年大旱,龍王錯行雲雨,淹死了長安不少百姓,玉帝降旨命魏徵監斬龍王,後龍王陰魄不散,夜夜擾鬧皇宮,嚇壞了唐王李世民,於是向群臣問計,眾臣認為應超度龍王,於是民間乃有元宵節耍龍燈之習。龍燈一般由竹木,彩紙,布等紮成,節數為單數,長達數丈,節內能燃燭的稱「龍燈」不能燃燭的稱「布龍」,舞龍時。領舞者手持龍頭,數十人舉起緊連龍身的木棍,隨於其後,整條龍在樂聲中沿著規定的路線和隊列奔跑。龍就象活了一樣,民間以此氣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6、元宵節有什麼風俗 元宵節風俗有哪些

導讀:正所謂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自古以來,我國各地區慶祝元宵節的方式和風俗就各不一樣,包括古時城裡鄉間也到處張燈結綵,盛況空前。那麼,元宵節共有哪些重要民間習俗呢,下面一起來介紹一下元宵節風俗有哪些。

元宵節有什麼風俗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元宵即「湯圓」,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義卻相同。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俗語有句話叫和氣生財。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團圓對於一個完整的家庭來講是多麼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中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

3、「送花燈」

「送花燈」簡稱為「送燈」,其實質意義就是送孩兒燈。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表示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4、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歷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人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燈謎增添節日氣氛,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5、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始歸。

6、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祭門、祭戶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很簡單,把楊樹支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7、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8、男女定情

元宵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古代,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當時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9、劃旱船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於船中一樣,手裡拿著槳,做劃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有時還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檔著表演,則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眾歡樂。劃旱船流行於中國很多地區。

10、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占眾事。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真實地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此俗流行於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見於記載。

7、正月十五的風俗講究

正月十五是傳統節日 元宵節 ,也是大年的最後一天,而在這樣一個日子裡,自然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東西。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正月十五的風俗講究,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肯定對大家有所幫助。

正月十五的風俗講究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2、鬧花燈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此節日民間有掛燈、打燈、觀燈等習俗,故也稱燈節。

3、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歷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 謎語 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燈謎增添節日氣氛,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4、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中國很多地方。華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

5、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

元宵節禁忌

1、元宵節當天不能洗頭、剪頭發,認為「發」如同發財的發,洗發會將財富洗掉,這一年存不下積蓄;

2、不要殺生,見血是不詳的惡兆,會破財或有病災;

3、米缸不能見底,最好把米裝滿,因為米缸見底,古時有斷炊堪虞之說;

4、衣服和鞋子不能弄破,傳言會一年霉運纏身;

5、不要借錢給別人,據說會把運氣借走;

6、不要做大的機械活動,因為當天工具或者其他設備的破損,意味著來年財富的消失;

7、避免說臟話或晦氣話,禍從口出,這一年會不吉利;

8、長輩不能打罵孩子,元宵節以喜慶為主,哭泣會帶來霉運。

元宵節時間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正月十五的風俗講究相關 文章 :

★ 正月十五元宵節有什麼風俗習慣

★ 正月十五有什麼風俗活動有哪些

★ 正月十五元宵節有哪些風俗習慣

★ 元宵節傳統民間風俗

★ 正月十五有什麼民間風俗2021

★ 元宵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 元宵節的習俗有哪些

★ 各地元宵節的習俗是怎麼樣的

★ 元宵節有什麼習俗

★ 正月十五元宵節有哪些習俗活動?

8、元宵節習俗

元宵節是春節過後的一個重要的節日,也是闔家團圓的日子,那麼元宵節有哪些習俗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元宵節吧!

元宵節的習俗:

❤️‍🩹💛吃元宵❤️‍🩹💛

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由來已久。

元宵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古時「元宵」價格比較貴,有一首詩說: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路行,不得金錢不得回。

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雖然兩種做法和口感有所不同,但皆取團圓美滿之寓意,象徵全家人團圓幸福,年年歡聚。


元宵和湯圓的區別:

❤️‍🩹💛鬧花燈❤️‍🩹💛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習俗活動的一項最重要的內容,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元宵節鬧花燈之風盛行,一直延傳於後世至今。

元宵節又稱為「燈節」。到時官府和民間均懸掛各種形狀、製作精美的彩燈,尤其是沿街民居和商鋪所掛花燈更是爭奇斗勝、流光溢彩,引來眾多遊人駐足觀看。

❤️‍🩹💛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

每逢農歷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回應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舞獅子❤️‍🩹💛

舞獅子,又稱「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引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

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元宵節的由來: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結語:元宵節、宅家過,帶你無恙、團圓有時!祝大家元宵節快樂!

9、元宵節你知道哪些習俗?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元宵即「湯圓」,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

2.送花燈

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表示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3.耍龍燈

龍是中華的圖騰,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正月十五舞龍燈,載歌載舞的喜氣氛圍,流傳於很多的地方。

4.舞獅子

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徵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託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

5.猜燈謎

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

6.踩高蹺

踩高蹺,是漢族傳統民俗活動之一。踩高蹺俗稱縛柴腳,亦稱「高蹺」、「踏高蹺」、「扎高腳」、「走高腿」,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寓意「高升」。

10、元宵節的習俗

元宵節的習俗主要有祭祀神明、祖先、吃元宵、走橋摸釘、送孩兒燈、鬧社火、賞花燈等。

1、 祭祀神明、祖先:

正元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在漢武帝時,正月十五上元節需祭祀「太一神」,《資治通鑒》中有記載:上元燃燈,或雲以漢祠太一自昏至晝故事。民間還認為上元節是天官賜福的日子,所以正月十五需要燃燈供奉天官祈盼福運。另外按照民俗,初一、十五都是祭拜的日子,需要「焚香擺供」祭奠祖先,例如元宵煮好後先敬祖先,焚香磕頭,祈福保佑,然後闔家團聚,共享天倫。

2、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民間的重要習俗,元宵最早稱為「浮元子」,在古時,「元」意指開年的第一個月,而且「元」與圓諧音,即為團團圓圓,因此吃元宵便是將好兆頭吃進肚子里。北方人喜歡吃「炸元宵」,南方人喜歡吃「煮湯圓」,無論元宵還是湯圓,都飽含了一家人團圓美滿、闔家歡樂的美好寓意。元宵佳節,良辰美景,一碗香甜軟糯的元宵是必不可少的。

3、走橋摸釘:

在古代,元宵節這天朝廷會解除宵禁時間。平時礙於禮教,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女子也可出門觀燈遊玩。此時閨中女子們個個打扮得美艷動人,頭戴珠翠、身披綵衣,三五成群手提花燈,邁著婀娜多姿的步伐,漫步於河橋之上,這也就創造了「偶遇」意中人的機會。在電視劇《大明宮詞》中,太平公主就是在元宵節,遇到了命中註定的薛紹,可見元宵節就是古時的「情人節」。對於未出閣的女子在這天會「走橋」偶遇意中人,而已婚配的女子也會出門「走橋」。她們的目的不是求偶而是「求子」,走橋時還講究要「摸釘」,「釘」通「丁」,相傳摸到釘便能生男孩,有人丁興旺的寓意。

4、送孩兒燈:

元宵節不僅要賞燈還要送燈,因「燈」與「丁」發音相近,所以燈籠在古時常被用作求子添丁。「送孩兒燈」是一項特殊的民俗活動,即在元宵節前,娘家人會將五彩繽紛的大官燈送於新出嫁的女兒,一些親朋好友也會將花燈送給還未生育的新婚之家,以表示吉星高照、早日誕下麟子的美好寓意。如果是有孕在身,娘家人還要送一對小燈籠,以祝願兒女雙全、孕期平安,並且每對燈都要配好蠟燭,講究送雙不送單。

5、鬧社火:

社火來源於農耕時代,這里「社」即為土地神,而「火」則代表火神,起初是用來祭祀農神的一種儀式。古時勞動人民會在正月十五這天,聚集在火堆旁,一起祭拜神明,用唱歌跳舞的形式來祈福,目的是希望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6、賞花燈:

元宵節賞花燈在唐宋時期十分盛行,花燈是用顏色鮮艷的紙製作而成,每到元宵節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夜夜笙歌,花燈的品種也是數不勝數,龍燈、紗燈、宮燈、走馬燈等等,種類繁多,盛大的觀燈儀式也是國家富強的代表,既增添了節日氣氛,又有祈禱平安的意思,直到現在正月十五賞花燈的習俗仍被廣泛流傳。


7、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歷正月十五,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燈謎增添節日氣氛,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8、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中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


9、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10、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舞獅子」始於魏晉,盛於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綵球等動作。


11、劃旱船: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動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於船中一樣,手裡拿著槳,做劃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有時還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檔著表演,則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眾歡樂。劃旱船流行於中國很多地區。


12、逐鼠:

逐鼠是一項元宵節期間的傳統民俗活動,始於魏晉時期,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傳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荊楚歲時記》中說,正月十五的時候,有一個神仙下凡到一個姓陳的人家,對他們說:如果你們能祭祀我,就讓你們的桑蠶豐收。後來就形成了風俗。


13、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占眾事。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此俗流行於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見於記載。

 

14、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始歸。


與元宵節相關的詩句: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等。

元宵節由來: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令。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元宵節的三個禁忌:

1、忌沮喪哭鬧、說臟話:

在民間認為,元宵節這天是天官大帝的生日,是一個歡鬧值得慶祝的日子。因此在正月十五這天盡量不要跟夫妻或家人之間發生矛盾、爭吵,避免打罵孩子使孩子哭鬧等行為。這天忌說臟話、罵人,禍從口出,一年的初始因不經意的錯話引來災禍,那這一年的運勢都不會好。大家當天要和睦相處、彼此融洽,才不會沾染上霉氣。

2、忌丟失、借錢給他人:

元宵節這天不少人都會選擇和家人出門賞燈會遊玩,出門時要保管好自己的財物,以免丟失或被他人竊取。在老人眼中,元宵節當日財物丟失是不吉利的徵兆,表示照看不好自己的「錢包」,那這一年的財運也就隨之「丟」掉了。另外,盡量避免親戚朋友在這天借錢,正月里借錢會將財運都「借」走,也會影響自己的運勢。

3、忌去晦氣比較重的地方:

元宵節是個喜慶的日子,這一天街上、家裡都是大紅燈籠,喜慶洋洋一片吉祥,相對應的一些地方會顯得更加的冷清,傳統民俗中這天忌諱去一些「晦氣重」的地方,如一些無人的地方、荒山等地方,尤其是身子薄弱的人,更是要注意。

元宵節相關傳說:

傳說一:

傳說在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因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准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傳說二:

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准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裡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到臘盡春來的時節,她便更加思念家人,她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城裡人人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稟報皇上。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思索後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姑娘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姑娘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裡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裡的親人團聚了。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