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畫蛋的節日是什麼節日
1、Tomb-sweeping Day的相關節日
要談清明節,須從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說起。
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節相傳是源於春秋時代的晉國,是為了紀念晉國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外國19年,介子推護駕跟隨,立下大功,重耳返國即位,即晉文公。介子推便背著老母,躲入綿山。晉文公前往尋找,卻怎麼也找不到。於是他放火燒山,想把介於推逼出來。不料介子推卻和母親抱著一株大樹,寧願燒死,也不出山。晉文公傷心地下令把綿山改稱介山(即山西介休縣境內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以後年年歲歲,每逢寒食節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其實,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鑽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周禮·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可見當時是搖著木鋒,在街上走,下令禁火。這司煊氏,也就是專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時,人們就准備一些冷食,以供食用,這樣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風俗了。以後,才與介子推的傳說相聯系,成了寒食節,日期長達一個月。這畢竟不利於健康,以後便縮短日期,從七天、三天逐漸改為一天,唐之後便融合在清明節中了。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游、斗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庄季裕《雞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錢掛於塋樹。其去鄉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於空中,謂之掰錢。而京師四方因緣拜掃,遂設酒撰(zhuan,飯食),攜家春遊。」
《荊楚歲時記》:「(寒食)斗雞,鏤雞子(雞蛋),斗雞子。」可見南朝時就有斗雞與斗雞蛋之戲了。斗雞今多見,斗雞蛋多是鄉間小兒互相撞碰雞蛋作為游戲。在古代,用作碰撞爭斗的雞蛋多是染色、雕鏤(1ou,雕刻)過的,十分精美。畫蛋。鏤蛋之俗,源於《管子》中所記的「雕卵」。無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術發展而來,成了寒食的節俗。今天民間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寒食打秋干,據《藝文類聚》中記,北方山戎於寒食日打鞦韆。但這恐怕只是傳說而已。劉向《別錄》記打鞦韆是在春時,不一定在寒食。又打毯,王建《宮詞》: 「寒食宮人步打毯。」牽鉤與打毯等戲,也不一定在寒食舉行。
由於清明節氣在寒食第三日,後世隨著時間的遷移,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遊、盪鞦韆等俗也只在清明時舉行。清明節便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上升為重要的大節日了,寒食節的影響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變形的方式卻傳承下來了,並保存於清明節中。
2、西方節日:復活節彩蛋的由來?
復活節又是主的復活日。而這邊的主指的就是耶穌。因為復活節還是基督教一個重要的節日。基督徒會認為,復活節象徵重生和希望。為了紀念耶穌被釘死後第三天復活的事跡。只是現在很多民間的復活節民俗都不是來源基督教。比如復活節彩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復活節彩蛋的由來吧!
關於復活蛋的起源,根據第一個傳說:描述聖女瑪利亞瑪達肋納在淚光中,忽然看見有兩個人穿著耀眼的衣服,站在她們的身邊,她回家的時候,把所見的異像彩繪在復活蛋上,然後才給耶穌的門徒。門徒也利用鴿子把這訊息傳揚開來。第二個的傳說是:聖德范被敵人用石頭砸死,為紀念他所留下來的。
另一個傳說是:替耶穌背十字架的那個人,他是銷售雞蛋的商人,有一天,他看到籃子里有很多漂亮的彩繪復活蛋,於是他就把這樣的訊息傳給人們。
在國外很多地方,每年春分過後,第一次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就是「復活節」。許多西方人小時候會在當天玩一種找彩蛋的游戲,而彩蛋裡面也會藏一些小禮物,找到彩蛋的人會很興奮,所以彩蛋是「復活節」最典型的象徵,代表了驚喜與另藏玄機。除了雞蛋外,還有麵包,象徵耶穌是「永生的活糧」。麵包上繪有耶穌基督的字樣,或十字架,或羔羊的圖樣。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緣、八字事業、婚姻運勢、財神靈簽、情感合盤、看另一半、八字測算、姓名速配、一生運勢、復合機會,您可以在底部點個贊或者在線咨詢(僅供娛樂):http://www.adxqd.com/xz/
3、請問:美國萬聖節的由來;復活節彩蛋有什麼意義呢?謝謝!
萬聖節簡介 在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傳統的「鬼節」——萬聖節。10月31日是萬聖節前夕.通常叫做萬聖節前夜.不過這一天的氣氛卻遠不像它的名稱那樣讓人聽上去就「毛骨悚然」。每當萬聖節到來,孩子們都會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顏六色的化妝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著一盞「傑克燈」走家竄戶,向大人們索要節日的禮物。萬聖節最廣為人知的象徵也正是這兩樣——奇異的「傑克燈」和「表演魔術或者給糖果」的惡作劇。 「傑克燈」的樣子十分可愛,做法也極為簡單。將南瓜掏空,然後在外面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大嘴巴,再在瓜中插上一支蠟燭,把它點燃,人們在很遠的地方便能看到這張憨態可掬的笑臉。這可是孩子們最喜歡的玩物了。然而萬聖節的重頭戲還是在餐桌上,你既要准備好美食來招待那些前來搗亂的「小鬼」,更要在這個特別的節日為你的餐桌裝扮一番。千萬不要讓你的客人們小瞧了你哦!這天夜裡是一年中最「鬧鬼」的時候,各種妖魔鬼怪、海盜、外星來客和巫婆們紛紛出動。在基督紀元以前,凱爾特人在夏未舉行儀式感激上蒼和太陽的恩惠。當時的占卜者點燃並施巫術以驅趕據說在四周遊盪的妖魔怪。後來羅馬人用果仁和蘋果來慶祝的豐收節與凱爾特人的10月31日溶合了。在中世紀,人們穿上動物造型的服飾、戴上可怕的面具是想在萬聖節前夜驅趕黑夜中的鬼怪。盡管後來基督教代替了凱爾特和羅馬的宗教活動,早期的習俗還是保留下來了。現在,孩子們帶著開玩笑的心理穿戴上各種服飾和面具參加萬聖節舞會,這些舞會四周的牆上往往懸掛著用紙糊的巫婆、黑貓、鬼怪和屍骨,窗前和門口則吊著齜牙裂嘴或是面目可憎的南瓜燈籠。孩子們還常常試圖咬住懸掛著的蘋果。萬聖節的由來第一種關於萬聖節由來的傳說有許多版本,最普遍的認為,那是源於基督誕生前的古西歐國家,主要包括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士,這幾處的古西歐人叫德魯伊特人。德魯伊特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德魯伊特人讓年輕人集隊,戴著各種怪異面具,拎著刻好的蘿卜燈(南瓜燈系後期習俗,古西歐最早沒有南瓜),他們遊走於村落間。這在當時實則為一種秋收的慶典;也有說是「鬼節」,傳說當年死去的人,靈魂會在萬聖節的前夜造訪人世,據說人們應該讓造訪的鬼魂看到圓滿的收成並對鬼魂呈現出豐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燈火,一來為了嚇走鬼魂,同時也為鬼魂照亮路線,引導其回歸。在中世紀的中歐,曾有過基督教摧毀異教徒的歷史。可是新年夜前的祭祀慶典從未真正消除,不過以巫術的形式出現。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的萬聖節里,還留有巫婆的掃帚、黑貓、咒語等痕跡。萬聖節的來歷的兩種傳說:第二種兩千多年前,歐洲的天主教會把11月1日定為「天下聖徒之日」 (ALL HALLOWS DAY) 。「HALLOW」 即聖徒之意。傳說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等地的凱爾特人 (CELTS)把這節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們認為該日是夏天正式結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嚴酷的冬季開始的一天。那時人們相信,故人的亡魂會在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尋生靈,藉此再生,而且這是人在死後能獲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著的人則懼怕死魂來奪生,於是人們就在這一天熄掉爐火、燭光,讓死魂無法找尋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靈嚇走。之後,他們又會把火種燭光重新燃起,開始新的一年的生活。傳說那時凱爾特人部落還有在10月31日把活人殺死用以祭奠死人的習俗。 到了公元1世紀,佔領了凱爾特部落領地的羅馬人也漸漸接受了萬聖節習俗,但從此廢止了燒活人祭死人的野蠻做法。羅馬人慶祝豐收的節日與凱爾特人儀式結合,戴著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動物或鬼怪,則是為了趕走在他們四周遊盪的妖魔。這也就是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靈精怪的打扮,來慶祝萬聖節的由來。時間流逝,萬聖節的意義逐漸起了變化,變得積極快樂起來,喜慶的意味成了主流。死魂找替身返世的說法也漸漸被摒棄和忘卻。到了今天,象徵萬聖節的形象、圖畫如巫婆、黑貓等,大都有友善可愛和滑稽的臉。第三種凱爾特人(Celtic) 相信太陽神幫助他們種植農作物。但是,每年太陽神都會被一個名叫Samhain的邪惡力量攻擊並被囚禁六個月。Samhain,還有兩個稱號,分別是"Lord of Dead(死亡領主)"以及"Prince of Darkness(暗黑王子)",他帶著寒冷以及黑暗的冬天來到凱爾特人的土地。凱爾特人非常害怕10月31日的夜晚,因為他們覺得這晚,有一堆邪惡靈魂潛伏在任何地方。他們在家生起火來讓那些邪惡靈魂離開他們的家(上一個沒有翻譯的段落有一句是說火焰可以把鬼魂嚇走的。)他們相信是Samhain把死人叫出來的,他們還相信Samhain會把死人變為其他東西,好像貓。凱爾特人會裝著可怕的偽裝來把那群邪惡靈魂趕走。(這就是萬聖節的原型)後羅馬佔領了凱爾特人的土地,把羅馬的節日和凱爾特人10月31日的Samhain祭典合在一起,就成了現在的萬聖節。萬聖節習俗10月31日是西洋萬聖節,美國的街上四處可見精彩的現場表演、戲台上演的幻覺魔術、逼真的游屍和鬼魂,及各種恐怖電影的放映。到了晚上,便趕緊將蜘蛛絲架起來,再幫負責嚇人的演員上妝。鬼屋的內容,則大多與電影主題有關,如:神鬼傳奇、星際傳奇、鬼故事…。這些場景的布置、化妝技術和戲服,有如真的情境,一不留神,肯定令人驚聲尖叫。這場嘉年華盛會的由來是在公元前五百年時,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等地的人們相信,往生人的亡魂會在10月31日這一天回到生前所居住的地方,並在活人的身上找尋生靈,以獲得再生的機會。當地居民因為擔心鬼魂來奪取自己的生命,故當10月31日到來時,會將所有燈光熄掉,使得鬼魂無法找尋到活人,並打扮成妖魔鬼怪以將鬼魂嚇走。隨著時間的流逝,萬聖節的意義逐變得含有喜慶的意味。因此現在象徵萬聖節的妖怪及圖畫,都變成了可愛又古靈精怪的模樣,如番瓜妖怪、巫婆等。喜愛發揮創意的美國人,在這一天則極盡所能的將自己打扮得鬼模鬼樣,讓鬼節變得趣味多了。孩子們喜愛的節日 萬聖節是兒童們縱情玩樂的好時候。它在孩子們眼中,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節日。夜幕降臨,孩子們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顏六色的化妝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盞「傑克燈」跑出去玩。「傑克燈」的樣子十分可愛,做法是將南瓜掏空,外面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大嘴巴,然後在瓜中插上一支蠟燭,把它點燃,人們在很遠的地方便能看到這張憨態可掬的笑臉。 收拾停當後,一群群裝扮成妖魔鬼怪的孩子手提「傑克燈」,跑到鄰居家門前,威嚇般地喊著:「要惡作劇還是給款待」、「給錢還是給吃的」。如果大人不用糖果、零錢款待他們,那些調皮的孩子就說到做到:好,你不款待,我就捉弄你。他們有時把人家的門把手塗上肥皂,有時把別人的貓塗上顏色。這些小惡作劇常令大人啼笑皆非。當然,大多數人家都非常樂於款待這些天真爛漫的小客人。所以萬聖節前夜的孩子們總是肚子塞得飽飽的,口袋裝得滿滿的。 萬聖節前夜最流行的游戲是「咬蘋果」。游戲時,人們讓蘋果漂浮在裝滿水的盆里,然後讓孩子們在不用手的條件下用嘴去咬蘋果,誰先咬到,誰就是優勝者。不請吃就搗亂(不給糖吃就搗亂)——Trick or treat萬聖節的一個有趣內容是「Trick or treat」,這習俗卻並非源自愛爾蘭,而是始於公元九世紀的歐洲基督教會。那時的11月2日,被基督徒們稱為 「ALL SOULS DAY」(萬靈之日)。在這一天,信徒們跋涉於僻壤鄉間,挨村挨戶乞討用麵粉及葡萄乾製成的「靈魂之餅」。據說捐贈糕餅的人家都相信教會僧人的祈禱,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護,讓死去的親人早日進入天堂。這種挨家乞討的傳統傳至當今竟演變成了孩子們提著南瓜燈籠挨家討糖吃的游戲。見面時,打扮成鬼精靈模樣的孩子們千篇一律地都要發出「不請吃就要搗亂(不給糖就搗蛋)」的威脅,而主人自然不敢怠慢,忙聲說「請吃!請吃!」同時把糖果放進孩子們隨身攜帶的大口袋裡。還有一種習俗,就是每家都要在每口放很多南瓜燈,如果不請吃(不給糖) ,孩子們就踩爛他一個南瓜燈。雕空南瓜做面具還有南瓜雕空當燈籠的故事。這又是源於古代愛爾蘭。故事是說一個名叫 JACK 的人,是個醉漢且愛惡作劇。一天 JACK 把惡魔騙上了樹,隨即在樹樁上刻了個十字,恐嚇惡魔令他不敢下來,然後 JACK 就與惡魔約法三章,讓惡魔答應施法讓JACK 永遠不會犯罪為條件讓他下樹。 JACK 死後,其靈魂卻既不能上天又不能下地獄,於是他的亡靈只好靠一根小蠟燭照著指引他在天地之間倘佯。 在古老的愛爾蘭傳說里,這根小蠟燭是在一根挖空的蘿卜里放著,稱作「JACK LANTERNS」,而古老的蘿卜燈演變到今天,則是南瓜做的 Jack-O-Lantern 了。據說愛爾蘭人到了美國不久,即發現南瓜不論從來源和雕刻來說都比蘿卜勝一籌,於是南瓜就成了萬聖節的寵物。 孩子們喜愛的節日萬聖節是兒童們縱情玩樂的好時候。它在孩子們眼中,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節日。夜幕降臨,孩子們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顏六色的化妝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盞「傑克燈」跑出去玩。收拾停當後,一群群裝扮成妖魔鬼怪的孩子手提「傑克燈」,跑到鄰居家門前,威嚇般地喊著:「要惡作劇還是給款待」、「給錢還是給吃的」。如果大人不用糖果、零錢款待他們,那些調皮的孩子就說到做到:好,你不款待,我就捉弄你。他們有時把人家的門把手塗上肥皂,有時把別人的貓塗上顏色。這些小惡作劇常令大人啼笑皆非。當然,大多數人家都非常樂於款待這些天真爛漫的小客人。所以萬聖節前夜的孩子們總是肚子塞得飽飽的,口袋裝得滿滿的。萬聖節前夜最流行的游戲是「咬蘋果」。游戲時,人們讓蘋果漂浮在裝滿水的盆里,然後讓孩子們在不用手的條件下用嘴去咬蘋果,誰先咬到,誰就是優勝者。4、護蛋是什麼節日
護蛋是感恩節護蛋的意思,是在感恩節這天給小朋友舉辦保護雞蛋的活動。
意義在於讓孩子自己來保護蛋,可以體會到媽媽「懷胎十月」的辛苦和家長培養孩子成長的不容易,從而心懷感恩地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來報答父母。
感恩節:
感恩節是西方傳統節日,是美國人民獨創的一個節日,也是美國人合家歡聚的節日。 初時感恩節沒有固定日期,由美國各州臨時決定。
直到美國獨立後的1863年,林肯總統宣布感恩節為全國性節日。1941年,美國國會正式將每年11月第四個星期四定為「感恩節」。感恩節假期一般會從星期四持續到星期天。
1879 年加拿大議會宣稱11月6日是感恩節和全國性的假日。在隨後的年代,感恩節的日期改變了多次,直到在1957 年1月31日,加拿大議會宣布每年十月的第二個星期一為感恩節。
除了美國、加拿大,世界上還有埃及、希臘等國家有自己獨特的感恩節,但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卻與感恩節絕緣 [3] 。也有學者倡議設立「中華感恩節」,以弘揚傳統文化。
5、復活節彩蛋的製作過程
1.取雞蛋洗凈,上下戳小孔,倒出蛋清和蛋黃,剩餘用嘴吹出。用清水沖洗蛋殼內部,去除殘留。晾乾。
2.用彩筆在蛋殼表面畫出人物發型和面部表情。
3.用泡沫剪出想要的動物形狀,用油性水筆塗上顏色。再用膠水粘貼在蛋殼表面。再畫上可愛的動物形狀。
4.將彩色紙剪成細條形,一圈圈粘在蛋殼外面。或者用絲帶進行裝飾。或者買一些印紙或者珠子對蛋殼進行裝飾。
(5)外國畫蛋的節日是什麼節日擴展資料復活節(主復活日)是一個西方的重要節日,在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星期日。基督徒認為,復活節象徵著重生與希望,為紀念耶穌基督於公元30到33年之間被釘死在十字架之後第三天復活的日子。
復活節中美國人的食品也很有特點,多以羊肉和火腿為主。復活節彩蛋是為了給人們帶來快樂——確實如此!這些彩蛋精美漂亮且富有裝飾性,它們代表著人們的美好心願,並與你分享季節更替的喜悅。
6、復活節彩蛋的意義是什麼?
復活節有不少傳統的慶祝活動,蛋就是復活節最典型的象徵。古時人們常把蛋視為多子多孫和復活的象徵,因為它孕育著新的生命。後來基督教徒又賦予蛋以新的涵義,認為它是耶穌墓的象徵,未來的生命就是從其中掙脫而出世。
復活節人們常把蛋染成紅色,代表耶穌受難時流的鮮血,同時也象徵復活後的快樂。還有一種古老的習俗,是把煮熟的彩蛋送給街頭的孩子們做游戲。
他們把彩蛋從山坡上該下:誰的蛋最後破,誰就獲得勝利。全部彩蛋都歸他所有。美國白宮每年也玩這種游戲,只不過是把蛋放在草坪上滾動而已。
歐洲人認為雞蛋有兩次生命。第一次母雞產蛋,是為「新生」,第二次是小雞破殼而出,是為「重生」。重生象徵著復活,因此,雞蛋通常作為復活節里最重要的食物象徵,意味著生命的開始與延續。
在德國每年一到復活節,雞蛋的需求量就會上漲。平時,德國人都喜歡吃棕殼雞蛋,因為白殼雞蛋一般來自於籠養雞。但在復活節,情況卻不一樣,這是為什麼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白殼雞蛋那更易於作畫。棕殼蛋上也能畫畫,但效果就無法像白殼蛋那樣色彩繽紛了。
而在希臘,人們則習慣將雞蛋染成紅色,以紀念耶穌。染紅雞蛋的習俗在希臘由來已久。拜占庭時期,就出現了在復活節糕點上裝飾紅雞蛋的習俗。之後,這些習俗世代相傳,沿用至今。
7、關於「清明節」的英文介紹??
關於「清明節」的英文介紹:
Ching Ming Festival is an ancient festiv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 is not only a solemn festival to sweep the grave and worship the ancestors, but also a happy festival for people to get close to nature, take a trip and enjoy spring fun. Dou refers to the Qingming Festival,
and the festival time is around April 5 of the Gregorian calendar. At this time, the vitality is exuberant, the yin qi is declining, all things are "expressing the past and taking the new", and the earth presents the image of spring and scenery, which is a good time for outdoor spring outing and tomb sacrifice in Qing Dynasty.
The Qingming Festival of Sacrificing Ancestors is very long. There are two sayings: 8 days before the 10th and 10 days after the 10th. These two days belong to the Qingming Festival of Sacrificing Ancestors.
白話翻譯: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斗指乙為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公歷4月5日前後。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內。
(7)外國畫蛋的節日是什麼節日擴展資料:
清明節作為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除了中國,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過清明節,比如越南、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類別:民俗;編號:Ⅹ-2)。
8、cascarones是什麼節日
發音kans kah ron nes 。是在墨西哥和美國慶祝的一個彩蛋節,將蛋殼里東西打小洞清干凈,保留蛋殼基本完整,在蛋殼里裝入慶祝用的五彩紙屑外面將蛋殼畫上各種圖案,活動當天將裝飾好的蛋殼向朋友頭部砸並說Cascarones會帶來好運。
關於復活蛋的起源,第一個傳說是:描述聖女瑪利亞瑪達肋納在淚光中,忽然看見有兩個人穿著耀眼的衣服,站在她們的身邊,她回家的時候,把所見的異像彩繪在復活蛋上,然後才給耶穌的門徒。門徒也利用鴿子把這訊息傳揚開來。第二個的傳說是:聖德范被敵人用石頭砸死,為紀念他所留下來的。
另一個傳說是:替耶穌背十字架的那個人,他是銷售雞蛋的商人,有一天,他看到籃子里有很多漂亮的彩繪復活蛋,於是他就把這樣的訊息傳給人們。
9、西方復活節中的彩蛋和兔子象徵什麼意義呢?
彩蛋是「復活節」最典型的象徵,代表了驚喜與另藏玄機。世界大部分節日都起源於宗教。復活節發生在過了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原是紀念西亞異教神明巴力的同父異母妹妹亞斯塔路降生的日子,亞斯塔路也是巴力的情婦。相傳巴力得知妹妹亞斯塔路生於一枚天鵝蛋中,就去灌木中尋找;找到了,就抱在懷里孵化出了一隻兔子;兔子長大後成了一 個美女,和巴力同居,後來在巴力危難之際還救過巴力一命。英語單詞復活節Easter的詞源就是亞斯塔路。
10、用於電影行業的「彩蛋」一詞來源於哪個西方節日?
復活節
電影彩蛋源自西方復活節找彩蛋的游戲,寓意為「驚喜」(Surprise)。近年來電影製片方常在電影中加入一些小趣味的情節、或在電影的字幕後放上一段為電影續集埋下伏筆的片段。因此「彩蛋」也可分為劇中和片尾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