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廣這邊十月初一是什麼節日
1、十月初一是什麼節?
寒衣節是每年農歷十月初一,又稱「祭祖節」,是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寒衣節流行於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
早在周朝時,農歷十月初一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禮記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臘祭的情形:以獵物為祭品,天子在社壇上祭祀日月星辰眾神,在門閭內祭祀五代祖先,同時慰勞農人,頒布新的作息制度。
《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禦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稱授衣節。
宋代十月朔的習俗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授衣、祭祀和開爐。呂希哲《歲時雜記》載:「十月朔,京師將校禁衛以上,並賜錦袍。《河南程式遺書》雲:「拜墳則十月一日拜之,感霜露也 」。
在冬天到來之前,群眾選擇向祖先「捎包袱」的方式來表達對先人的緬懷紀念之情,是中華民族「祖先崇拜」文化的表現。「燒紙」一直是平民祭奠祖先的方式,因此才會出現大批市民在街頭為祖宗「燒紙錢」的現象。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奠祖宗的習俗,古人們也在農歷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這天有家祭、也有墓祭,而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
北方將寒衣節與每年春季的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同時,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農歷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天氣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
後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
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作"送寒衣"。
送寒衣不僅是傳統習俗那麼簡單,給在世的人送棉衣,更是一種美好的祝願。寒衣節最重要的一點:「盡孝和關愛老人」,這是華夏兒女不能忘卻的重要傳統:「孝養父母,天經地義」。
「寒衣節」的實質是表達對祖先的懷念和感恩,「燒紙錢」的習俗是深層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中國人表達感恩的重要方式,應當得到尊重。
2、十月初一指農歷十月第一天,這一天是什麼節日?
我國的勞動人民是十分智慧的,這也就造就了我們的24節氣,只是今天二十四節氣對於農業生產還有很大的指導作用,今天小編講的呢卻不是24節氣 ,而是我們剛剛過去不久的十月初一。
十月初一是什麼節日呢?有很多人可能對於這個節日比較陌生啊,其實它是我國古代的一個節日,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寒衣節,寒衣節因為所在的地方不同,所叫的名字也不一樣,有可能會叫做祭祖節等等,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僅如此 大家在這一天的時候都會選擇祭掃。他的名字呢,也是因為在這一天,要為一些去世的人送去含義 所以起了這個名字。
這一天的習俗大多數地方都表示著人們要焚燒五色紙,而隨著慢慢的發展,現在很多人都會燒一些特殊的物品 這樣呢也會表達了人們對於亡靈的一些關心以及一些思念。
在古代的時候這一天婦女們也會拿出來剛剛做的衣服,大多數都為棉衣,讓自己的兒子,女兒或者是丈夫穿上新衣服,這個樣子主要是因為在這個時候的天氣會變冷 而且也有圖個吉利的說法。也有因為季節的原因所以在這個季節需要整理火爐煙囪。
只是今日這種思念對於很多人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他也是我國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一,但是在這里小編想提醒大家,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嚴重 所以過度的二氧化碳排放也是我們一直想要注意的問題雖然焚燒五色只是我們的一個傳統,但是在今日我們也可以與時俱進,選擇用掃墓或者是買一束鮮花當做對於已故的人的思念 。
對於這個問題呢,小編今天居然說這么多了,大家還有什麼想說的嗎?而且在你的生活裡面,有哪些在這一天的習俗呢?快到評論區下面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討論吧。
3、十月初一是什麼節
農歷的十月初一,是指「寒衣節」,又稱作「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因為這一天是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與春季的清明節和秋季的中元節,並稱三大鬼節。
在十月初一這一天,要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為了避免仙人在陰曹地府受寒受凍這一天,人們要焚燒五色紙,未送去禦寒的衣物,連帶著給孤魂野鬼送溫暖。十月初一燒寒衣也是寄託著驚人,對古人的懷念,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悲憫,同時到了這一天,也是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為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與寒衣節有關的傳說也有幾個。
第一個就是大家所熟悉的蔡倫。蔡倫在剛剛發明出紙的時候賣得非常好,蔡倫的嫂子慧娘就讓丈夫蔡莫向蔡倫學習造紙之術,之後也開了一家造紙廠,但是蔡萬造的紙質量非常差,賣不出去,於是愛人非常著急,後來會想了一個辦法,擺脫了困境,某天的半夜會假裝因疾病而死菜,沒傷心欲絕,在他的棺材前悲傷不已,他一邊燒紙,一邊哭訴,我給夫人燒紙錢,再燒了一陣子之後,只聽見慧娘在棺材裡面喊道把門打開,我要回來了,這一下子就把所有的人都嚇呆了,慧娘,裝腔作勢的唱當楊堅錢能行似海陰間紙,在做買賣,如果不是我丈夫把紙燒了,誰願意放我回家來?於是在場的人都以為燒紙錢有很大的好處,所以都像蔡沒來買紙了。慧娘所謂的還陽那一天,也正是農歷十月初一。
第二個傳說則是來自孟姜女送寒衣。傳說孟姜女剛結婚的時候,丈夫就被抓去服徭役修萬里長城,秋去冬來孟姜女千里迢迢為丈夫送衣禦寒,當他來到長城腳下,發現她的丈夫早已死去多時,為此悲痛欲絕,只天哀嚎,感動了上天哭倒了長城。
在孟姜女找到丈夫的屍體之後,用心織的棉衣,將丈夫重新裝殮並安葬,那天也是鼓勵的,十月初一,所以由此產生了送寒衣節。
4、陰歷十月初一是什麼節日
農歷十月初一,是寒衣節。這一天,是祭奠先亡之人,給先人送過冬的衣服,謂之送寒衣。與清明節、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可以做以下一些事:
一、燒寒衣
在十月初一這一天,後輩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舊時,婦女們要親手縫制寒衣,送給遠方的親人。如親人已去世,就用紙做成寒衣,在這一天到墳前燒掉,所以叫"寒衣節"。
送寒衣的時候也有一些講究:
1. 寒衣要由自己親手疊好。
2. 要燒給先輩的衣服,錢幣等祭祀用品要焚燒充分。不然是不能用的。
3. 如果不能回家燒寒衣,可以在十字路口,面對家鄉的方向燒紙。
4. 不止要給自家先輩燒夠用的東西,還要給孤魂野鬼也燒一些紙錢,以免搶先人的。
二、上墳
除了在清明的時候要掃墓,在寒衣節也是可以上墳祭奠的。要注意的是,上墳要准備貢品(碗碗菜),還有注意時間(一般是早上九點到下午一點)。天黑的時候不能去墳地,注意墳墓前面不得嬉笑,要莊重肅穆。
三、修繕墳墓
在清明節和寒衣節都是可以動土的,其他的時間是不能亂動的,清清旁邊的雜草,看看有無漏洞等。
四、可遷墳
一般是因為風水問題,所以遷墳來改風水。
現如今,十月初一上墳燒紙、燒寒衣的習俗在大部分農村地區還是存在的,但也有些地方已經淡化,特別是城裡人,只是到墳前默哀或獻上一束鮮花,來懷念逝去的親人。
5、十月初一是什麼節
<
6、陰歷十月初一是什麼節日
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被稱為寒衣節,又稱「祭祖節」、「冥陰節」、「秋祭」,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漢族民間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在這一天要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
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同時,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等為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早在周朝時,農歷十月初一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
漢族民間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十月初一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
漢族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徵過冬的傳統活動。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安裝完畢後,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
據《禮記·月令》記,農歷十月是立冬的月份。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舉行迎冬禮,禮畢返回,要獎賞為國捐軀者,並撫恤他們的妻子兒女。已經死去的人怎麼受賞呢?為他們「送寒衣」當是題中應有之義,上行下效,遂相沿成習。
農歷十月在古代是一個重要的月份,此時正是稻穀收獲進倉之際,「是月也,天子始裘」(《禮記·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儀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經來臨。相傳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為了顯示順應天時,在十月初一這天早朝,行「授衣」之禮,並把剛收獲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賜給群臣嘗新。南京民諺說:「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禦寒冷。」「寒衣節」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