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山今天是什麼節日
1、山之日是什麼節日
日本的法定假日
「山日」(Mountain Day)是日本的法定假日,定在每年的8月11日。旨在「感謝山河之恩」。"
2、彝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1、火炬節
火炬節 - 彝族狂歡節:「火炬節」通常在農歷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舉行。這是彝族的盛大節日。那時,要殺牛,殺羊,犧牲祖先,還有一些地方也要犧牲地主,互相盛宴,吃肉,並希望收獲糧食。
火炬節通常慶祝3天。整個家庭在第一天聚集,在2天後,舉行各種活動,如摔跤,賽馬,鬥牛,比賽和拔河比賽。然後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並陶醉在夜晚。
2、彝族年份
在彝族,這句諺語被稱為「庫斯」,「庫」是年,而「斯」是新的,意思是新的一年。這是涼山彝族的傳統儀式和慶典節日。 「庫斯」通常選自農歷10月,即收獲作物的季節。彝族年份為3天。
彝族的第一個晚上叫做「焦羅基」,春節的第一天叫「庫斯」,第二天叫做「朵博」,第三天叫做「阿普機」。
3、花臉節
花臉節流傳於丘北縣境內,於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歷時3天。節日期間,凡彝家村寨男女青年均歡聚一堂,殺豬宰雞,備辦酒肉飯菜,先敬神靈,再以最好的酒肉請老人先吃,爾後眾人才團團圍坐,互相敬酒、吃肉。飯後,就到村頭寨尾,用墨汁、鍋煙灰互相抹臉,一直抹到滿臉滿身見黑,笑夠累夠方休。花臉節即由此得名。
抹花臉,除男女青年互相對抹外,其餘的人按年齡、論輩分也相互對抹,認為抹得越黑,抹的人越多,那一年才風調雨順,人畜平安,五穀豐登。節日期間,村民都不準勞動,不準春碓、推磨。
4、朵博
它表示該月的第一個月(即該月的第一天)。早上,雞叫做主人起床做心肺,心臟和肺部被打碎。將油放入鍋中,放入水中,加入豆芽並晾乾。新鮮的竹筍等,製成三個新鮮的湯。早上,全家人將享受三種新鮮湯的美味。早上,婦女們將組織整個村莊獻祭果樹和「社交日」儀式。
5、阿普機
它意味著送走祖先的靈魂,在下午烹飪豬肉腸和蔬菜,女性將慶祝新的一年,男性將在家裡接受新年的團隊。在為期三天的結束後,彝族人將攜帶大件豬肉襯衫(一般分為三,五或七件),酒,糖,蛋糕,炒麵,雞蛋等給岳父、岳母,十月的整個彝族人都沉浸在新年的喜悅中。
3、五十六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我國民族眾多,多達56個民族,自然傳統節日也不會少,下面就粗略的例舉幾個:
1、潑水節:是傣族以及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節日,時間為4月13日—4月16日農歷清明前後十天左右。
期間,大家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歷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
2、古爾邦節:是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時間是伊斯蘭歷12月10日。
古爾邦節是我國穆斯林的盛大節日。「古爾邦」在阿拉伯語中稱作爾德·古爾邦,或稱為爾德·阿祖哈。「爾德」是節日的意思。「古爾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犧牲」「獻身」的意思。
3、燈桿節:是仡佬族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正月初一日到正月十五日。
節日里仡佬族人家把許多燈籠用繩子拴好,掛到桿子上,接著圍坐在桿下歡飲壇壇酒。除痛飲壇壇酒外,還在燈光下展開各種民族傳統游戲。
4、鄂溫克族米闊魯節:是鄂溫克族的豐收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歷五月廿二。
是鄂溫克牧民最歡樂的日子,因為這一天是他們統計當年產幼畜數量,慶賀豐收的日子——米闊魯節。當天,人們拾馬烙印、除壞齒、剪耳記、剪鬃尾;給羊割羊勢等。上述生產活動結束後,人們互相拜訪,舉行宴飲、歌舞等活動,歡慶豐收。
5、會街節:是德宏一帶阿昌族的宗教節日,時間為農歷九月初十 。
節期5天,每天趕一個街子。會街節過去以求神保佑為主,現增加了群眾娛樂,物資交流等內容。阿昌族會街節是戶撒和臘撒地區的傳統節日。過去多在農歷九月中旬舉行,一般持續5天左右,現在已改在國慶節前後的三天舉行。
6、火把節:是雲南少數民族(例如彝族、白族)的一個重要傳統節日,時間為農歷的六月二十五,也有在六月二十四過節的。
傳說在南詔時期,蒙舍詔皮邏閣想吞並其他五詔而密設松明樓於大理城西,然後以祭祀知名邀請五詔詔主赴宴。鄧賧詔皮邏登的妻子白潔夫人聰明絕頂,早就猜到皮邏閣的陰謀而勸阻丈夫不要赴宴。結果皮邏登執意不聽,被燒死在松明樓,白潔夫人根據她給丈夫帶的鐵鐲而辨認出皮邏登的屍體。後來皮邏閣想霸佔白潔夫人為妻,白潔夫人在為丈夫守孝一百天之後,跳入洱海自盡。當地民眾為了紀念白潔夫人,把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五定為火把節,流傳至今。
4、元宵節西樵山拜菩薩有什麼寓意嗎
元宵節拜菩薩,寓意著祈求菩薩保佑,讓家人平安、健康,財富福祉,事業發達,家庭和睦,祝福家人幸福美滿。
5、沐浴節、花炮節、篝火節、頒金節、擺手節、踩山節分別是哪個少數民族的節日
沐浴節
每年藏歷七月上旬,在西藏,在拉薩河畔,從城市到鄉村,從牧區到農區,都有一個群眾性的洗澡活動。這種一年一度的洗澡活動,要集中進行一個星期,所以,這是藏族獨有的沐浴節。在這七天中,從娃娃到老人,都要下河洗澡,這已成為藏族群眾傳統的風俗習慣。
花炮節
花炮節是侗、壯、仫佬族的傳統節日。流行於廣西三江、龍勝和江西上栗、湖南等地。各地節期不一,有正月初三,也有正月十五、二月初二、二月十五和三月初三。
篝火節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
頒金節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糾正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農歷10月13日定為"頒金節"。(據滿文老檔)
土家擺手節
居住在湘鄂川三省交界之地的土家族,每年到了秋天,當他們把金燦燦的包穀棒掛上吊腳樓黃閃閃的稻穀裝進糧倉時,一寨一寨的土家人全部聚集起來,走進擺手堂,開始了他們的盛大節日--土家擺手節。
踩山節
踩山節又稱花山會,花桿會,踩山會。是苗族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流行於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四川省敘永縣,興文縣,鞏縣,筠連縣等苗族,其中以合樂的寶佤山最熱鬧、人數最多。舉辦時間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各地時間不一,重慶彭水是2012年9月2-10日。
6、端午節風俗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五節、天中節等,日期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端午節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於正南中央,處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經·乾卦》第五爻:「飛龍在天」。端午是「飛龍在天」吉祥日,龍及龍舟文化始終貫穿在端午節的傳承歷史中。
全國端午節的有風俗有:吃粽子、拴五色絲線、飲雄黃酒賽、龍舟、懸艾葉菖蒲、打馬球、吃咸鴨蛋、佩香囊、吃打糕、踏青等。我認為端午節的風俗值得一提有5個,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1、端午節風俗: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五月端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煮粽子的鍋里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後,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端粽鍋里的煮雞蛋主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里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2、端午節風俗:拴五色絲線
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在端午這一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繫上五色絲線,以保安康。
為什麼五彩絲線有這么大的威力呢?
在東晉葛洪的《抱朴子》中又記述有將五色紙掛於山中,召喚五方鬼神的巫術,大概是以五色象徵五方鬼神齊來護佑之意,源於我國古代的五行觀念。另外,可能源於古代南方人的文身之俗。《漢書·地理志》記越人「文身斷發,以辟餃龍之害」。晉人劉義慶《世說》等書,記以五色絲纏繞粽子,以投入江中,為蚊龍所憚。雖系傳說,卻透出了一絲值得玩味的信息。
五色絲系於臂上,或為文身遺俗,另外還有其他佩飾之物。比如,《太平御覽》引《風俗通義》佚文:「又有條達等織組雜物,以相贈遺。」條達,即彩色織絲帶,亦與五色絲相行。又有佩贍賒以辟兵之俗(此俗久已失傳,僅《太平御覽》中有記載)。這些習俗傳到後世,即發展成許多種漂亮好玩的香囊等飾物。如《東京夢華錄))記北宋開封過端午要購,「百索、艾(多年生草木板物,葉子有香氣,可入葯,內服可做止血劑,又供灸法上用。也叫艾篙或蘄艾)花、銀樣鼓兒花」。是佩戴飾物。《武林舊事》記南宋杭州時賜予後妃諸臣:「翠葉、五色葵榴、金絲翠扇、真珠百索、釵符、經筒、香囊、軟香龍誕佩帶。」
清《帝京歲時紀勝》:「幼女剪綵疊福,用軟帛緝縫老健人、角黍、蒜頭、五毒、老虎等式。」是在端午制小人形(由古代艾人發展而來)、粽子、蒜頭、五毒、巷虎等形的小香囊佩戴。《清嘉錄》中記有另一種健人:「市人以金銀絲制為繁纓(古代帽子上系在領下的帶子)、鍾鈴諸狀,騎人於虎,極精細,綴小釵為串,或有用銅絲、金箔為之者,供婦人插鬃,又互相獻賚,名曰健人。」婦女也於髻上戴艾,插石榴花朵,既可驅邪,又兼裝飾。
💛3、端午節風俗:飲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流傳中國民間之《白蛇傳》故事,即是以雄黃酒解蛇虺諸毒,而現白蛇原形。古時候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
古語曾說 「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古詩雲:「唯有兒時不可忘,持艾簪蒲額頭王。」意思是說端午節這天,孩子們拿了艾葉,戴上菖蒲,額頭上用雄黃酒寫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黃酒灑在牆角、床底等處,可以驅蟲,清潔環境。
💛4、端午節風俗:賽龍舟
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其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了都城,流放到沅和湘流域。他在流放了的情況下,寫下憂國憂民的《離騷》和《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了楚國京都,屈原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祖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在湖南汨羅市,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祠中神翁祭拜,披紅布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唐劉禹錫《競渡曲》自註:「競渡始於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雲:『何在』,斯沼屈之義。」
💛5、端午節風俗:懸艾葉菖蒲
端午節掛菖蒲是可以讓那些出沒的蛇蟲鼠蟻繞行的。菖蒲,在民間素有「驅蚊小能手」的稱號。
掛艾葉菖蒲是中國民間節日習俗,在端午節以艾葉懸於堂中,剪艾葉成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戴之,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榻, 有驅魔怯鬼之神效。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 艾葉、 榴花、 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從艾和菖蒲的作用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
7、56個民族的傳統節日、風俗習慣和住房特徵是什麼???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5、傈(lǐ)僳(sù)族
傈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桿節」扣人心弦,據說上刀桿是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
7、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台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0、納西族
納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 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由神靈主宰。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 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 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 時稱「蒲蠻」,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稱為布朗族。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3天。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還有「蒙撒」、「蒙撒禪」、「對撒」、「漢撒」等自稱。解放後統稱為阿昌族。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歷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
13、怒族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與傈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穀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仙女節是雲南省貢山一帶怒族人民的民間傳統節日。當地又稱鮮花節,於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舉行。
14、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在北緯52度的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裡,至今仍有鄂溫克人的腳印與炊煙,其定居點便是有「北極村」之稱的敖魯古雅鄂溫克獵人村。敖包節是鄂溫克族的宗教節日,但也舉行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除春節等節日與臨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的「米闊勤」節
15、鄂倫春族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為「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鄂倫春的先人們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對篝火無比親近。
16、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歷的7月15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
17、門巴族
門巴族據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繁衍生息。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門巴」意為居住在門隅的人。 門巴族沿用藏歷,節日也與藏族相同。節日期間要殺牛宰羊,置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賓客。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歷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念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
18、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自稱「白伙」、「白尼」、「白子」等,漢語意為「白人」。1956年,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
19、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為「保安回」。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甘肅省一帶。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尤為藏族人民所喜愛。保安族的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饊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1953年,貴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經過協商,正式統一用「布依」作為本民族的名稱。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歷「六月六」。
21、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紀中葉,這個民族為維護祖國統一,打響了武裝抗擊沙俄入侵的第一槍。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也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
(崩龍族)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改名為德昂族。「崩龍」是他稱,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稱「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
23、東鄉族
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開齋節又稱"爾德節",是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按伊斯蘭教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九月是齋戒月份,這一月的開始和最後一天,均以見新月為准,齋期滿的次日,即為節日。因此,它既是民族節日,也是宗教節日。
24、侗族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現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系在一起,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 水牛王」。
25、獨龍族
獨龍族曾被稱為「俅人」、「曲人」等。解放後根據本民族的願望,正名為獨龍族。現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河谷。本世紀中葉,獨龍族還處於原始公社的解體階段,婦女還崇尚紋面的習俗。獨龍族過去的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即使是唯一的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系在一起的。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准備的多寡而定。
26、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在封建軍閥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被稱為「歸化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俄羅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國俄羅斯族的風俗習慣與前蘇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東正教,俄羅斯族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復活節」最為隆重。過節前一周,不吃葷,只吃素。
27、哈尼族
據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南。哈尼族自稱很多,新中國成立後,統一稱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還有火把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
28、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源遠流長。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數分布在甘肅阿克賽和青海等地。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公元十一世紀前後,改信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那吾熱孜」節。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
29、基諾族
基諾族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基諾族自稱「基諾」,漢文譯稱「攸樂」。1979年被國務院正式確定為中國的第55個少數民族。基諾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原始宗教,但對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傳統節日以過年為重,具體時間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農歷臘月間進行。每年陰歷九月,基諾族就要過一年一度的新米節了,當地人稱「好希早」。
8、傈僳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1、闊時節
傈僳族群眾稱一年一度的年節為「闊時」。怒江地區的傈僳族在新中國成立以前主要以對物候的觀察來決定過年的時間,因此沒有統一、確定的日期,但多數均在夏歷十二月初五至次年正月初十這段時期內,即櫻桃花開季節。
2、刀桿節
德宏、騰沖的傈僳族族群眾每年農歷二月十七日過「刀桿節」。分兩天活動,第一天「下火海」,用栗柴燒成一大堆火炭,表演開始,五個人赤腳圍著火炭跳出跳進,然後「打火滾」,即在火炭上翻滾;「洗火臉」,即捧起火炭洗臉;最後把在火炭里燒燙了的鐵鏈子拿在手裡傳來傳去,叫「拉火鏈」,表演完畢群眾一起跳舞。
3、收獲節
收獲節是傈僳族的一個重要節日。每年農歷九至十月,當新谷、玉米開始收獲時,家家戶戶煮酒嘗新。男女老少聚集在村寨廣場,高燒篝火,老人彈琵琶、月琴,邊唱邊跳,講述遠古的歷史;青年男女則圍成圓圈跳集體舞,邊跳邊飲水酒,歌舞達旦,盡歡而散。
(8)栗山今天是什麼節日擴展資料
傈僳族的風俗習慣:
1、圖騰:
雲南傈僳族的氏族圖騰,有虎、熊、猴、羊、蛇、鳥、魚、蜜蜂、蕎、麻、茶、竹、柚木、霜、火等20多種。傈僳族還把火、霜作為圖騰加以崇拜。有的氏族雖以動植物命名,但並不把它們作為崇拜對象。
2、宗教:
傈僳族群眾普遍信奉原始宗教,它以自然崇拜和靈魂觀念為基本內容,以遇疾病災害時殺牲祭祀活動為其主要形式存在於傈僳族地區。近代以來,基督教和天主教傳入怒江地區,部分傈僳族群眾轉而信仰基督教,也有少部分信奉天主教。
9、傈僳族傳統節日是什麼
不同民族的發展歷程中,會經歷不同的事情,因為經歷的事情,也會有不同的信仰。而一個民族的 傳統 節日 ,就是根據這個民族所經歷過的事情,所信仰的宗教而成立的,所以不同的民族會有不一樣的傳統節日。傈僳族傳統節日有哪些?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的傈僳族傳統節日,希望大家喜歡!
傈僳族的傳統節日
1.刀竿節
刀竿節,是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貢、滬水一帶傈僳族人民的傳統節目,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歷時一天。刀等節由來已久,相傳明朝外敵入侵雲南邊界,當時的兵部尚書王驥奉命率兵前往,在滇西北戰場上,依靠當地傈僳族人民團結戰斗,一很快取得了勝利。不料班師回朝途中,於二月初八日被奸佞所害。為了紀念反侵略的英烈,當地人民以上刀竿來表示保衛祖國疆土、反對入侵者的決心,定此日為刀等節。爬刀竿前一天晚上,在廣場中央燃起四准通紅的炭火。五個保悍而又靈巧的中年男子赤腳在火堆中間跳躍,時而騰空,時而落下,時而撲向火海,時而翻滾前進,無數金光燦爛的火星,在他們的身邊腳下飛舞。他們用雙手捧起通紅的火球;先6快地在臉上「擦洗」一下,然後在手上飛快地把功揉搓。周圍的觀眾在歡呼聲中欣賞院火的絕技。
節日里,婦女們穿著鑲花邊的黑色上衣和點綴著各種銀飾物的花裙,佩戴耳環、項鏈等首飾,風采過人。男人穿著麻布短衣褲,腰系紅黃長帶,)小腿系吊簡,腰佩長刀,肩挎箭包,英姿勃勃。節目的廣場上,堅趄兩根二十米高的樹干,四周用藤蔓拉緊固定,樹桿上廠插有三十六把明晃晃的長刀,作為向上攀登的橫檔,刀刃向上,寒光逼人,謂之「刀竿午間。鞭炮齊鳴,鑼鼓震天」。身穿大紅抱、頭纏紅布包頭、赤腳的五名「玩火者」,齊涌至等下,圍繞刀竿 唱歌 跳舞,將斟滿的白酒一飲而盡,縱身飛上刀竿。雙手緊提刀面,運足氣的腳掌斜置在鋒利的刀刃上,勇敢、靈巧地向上攀登。全場鴉雀無聲,大家屏住。 呼吸 仰面觀看。對他們的氣功絕技贊嘆不已。僻僻叭叭的鞭炮聲來自竿項優勝者,響徹雲霄。全場歡呼跳躍,爭相向爬桿者敬獻美酒。對歌、跳舞、盪鞦韆活動為節日增添了濃郁的氣氛。丟煙包(煙盒)活動別具一格,青年男女各站一方,互擲煙包,始饗告將小伙的煙包 收藏 起來,說明姑娘接受了小夥子的愛慕。
2.盍什節
「企什」是傈僳語的譯音,「歲首」之意。企什節,是傈僳族人民的節日。在農歷正月 初一 至十五日之間舉行,歷時兩三天。相當於漢族 春節 。
傈僳族身居層巒疊蟑、百川匯流、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原地區。當地有茂密的森林和眾多的珍禽異獸。傈僳族男子大多具有狩獵本領。傈悍的男子著短在、及股褲,以青布包頭,手持弓彎,腰左側佩砍刀,腰右側掛箭袋,勤勞勇敢。善採集的傈僳族婦女,上穿右枉大襟短衣,下著多褶長裙,頭戴紅、白料珠串帽,胸前佩有彩色料珠項圈,十分美麗大方。節日期間,青年男女聚集在搭有彩門的村寨廣場。儀式中最重要的是「射灣」比賽。一般在初一至 初三 舉行。兩男一女為領隊,一男肩上扛弩弓,包頭上斜插一隻箭,一男兩手舉著飾有彎弓和箭標志的紅白兩色旗。選手列隊通過彩門進入廣場,圍著旗桿向紅白兩色旗祭酒,跳集體舞,舞罷開始比賽。油煎粑粑和肉片當靶,射手按順序比賽,射中「獵物」歸己.收獲最多的人被喻為「最優秀的射手」。節日期間,能歌善舞的傈僳族青年男女,彈著 琵琶 、四強等 樂器 高歌,跳一種無伴奏的 舞蹈 ,這種舞動作矯健有力, 節奏感 強,生動活潑。盪鞦韆活動為節日增添樂趣。傈僳族年初一中午,金家圍坐吃團圓飯。
3.闊時節
「闊時節」是傈僳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新年。以前,傈僳族過節的日子以對物候的觀察來 決定 ,各村寨過節的時間各不相同,一般在農歷十二月初五到第二年正月初十這段時間內,前後約有一個月。這期間正是櫻桃花開的季節,所以每年櫻桃花開時就是傈僳族過年的日子。
1990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自治 條例 》頒布實施後,把每年的12月20日定為傈僳族「闊時節」的法定節日。此後政府每年都為傈僳族同胞舉辦慶祝活動。
傈僳族在雲南省怒江流域分布最為集中,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中國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當地的傈僳族群眾過春節,家家都要舂秈米粑和糯玉米粑,釀制香醇的水酒。為祈求來年的豐收和幸福,每家都要把第一舂的秈米粑放一點在桃樹、梨樹上。 除夕 這天,不能到別人家吃飯,否則就會像月亮一樣消失。所以當天晚上,每個家庭成員都不能在外邊,全家老小要聚集在一塊吃團年飯。在傈僳族、怒族的古老 傳說 中,是狗給人間帶回來谷種,傈僳族在新年祭祀時還要把一碗飯、一塊秈米粑、一塊肉先祭祀狗,表示對狗的回敬。
各地傈僳族過「闊時節」各不相同,就是怒江州內各地也不一樣。福貢、碧江的傈僳族過「闊時節」,從年節第一天到第十二天,表示一年有十二個月。過年期間全家都休息,每人都穿上最好的衣服慶祝節日。村中架起鞦韆架、 跳高 架,開展打鞦韆、跳高等 體育 競賽。男青年懷抱琵琶,邀請姑娘到野外唱歌跳舞;或到怒江邊的沙灘上進行「江沙埋人」的 游戲 和劃竹筏競賽。老人則喝酒「唱調子」,唱累了,喝一碗水酒,休息一會兒,接著再唱,一連唱幾天幾夜。年節的第七天是婦女休息日,這天婦女不背水不做飯;第九天是男子休息日,這天男子既不背水也不做飯,不上山打獵。這種女七男九輪回相沖的習俗,是傈僳族代代相傳的古老風俗。
在過「闊時節」期間,瀘水縣的傈僳族有「春浴」的習慣。凡是有溫泉的地方,都是他們歡聚沐浴的場所,自治州首府六庫附近的「峽谷十六湯」,也為「春浴」提供了絕佳的場所。六庫附近的登更澡堂、麻布澡堂的「澡堂會」,至今有好幾百年的 歷史 。「闊時節」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後,傈僳族全家人一起帶上行李,准備好食物,到溫泉附近搭起竹棚,吃住在溫泉邊,洗溫泉澡。為了洗溫泉,有的人家要走上百里山路。附近幾十里、上百里的歌手都要聚集到這里,分成男女兩組,對歌賽歌,或翩翩起舞。餓了,就吃自己帶來的美酒佳餚;累了,就到臨時搭起的帳篷中休息。吃飽了,睡足了,再盡情地唱歌跳舞。同時,還舉行打鞦韆、射弩、文藝演出,男女青年通過各種活動交 流感 情,選擇伴侶。
雲南保山地區騰沖縣的傈僳族,還會舉行「上刀山、下火海」表演。他們選擇72把鋼刀,先試一試是否鋒利,不鋒利的不要。然後把鋼刀牢牢拴在兩棵桿子上,紮成一把「刀梯」,樹立在一塊平地上固定好。赤腳的傈僳族漢子,腳踏鋼刀,一步一步爬上刀梯頂端,在上面表演各種動作,把桿頂插著的紅旗擲向四方。然後又一步一步下來,兩腳毫發無損。晚上,他們在地上堆出一片燒得通紅的木炭,赤著腳從熊熊炭火上不緊不慢地走過去。看傈僳族「上刀山、下火海」,不僅感到心驚肉跳,而且深深為他們的勇敢折服。
4.澡塘賽歌會
「澡塘賽歌會」又稱「春浴節」,也是傈僳族的傳統節日盛會。現多於傈僳新年的正月舉行。地點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首府六庫市以北10餘公里處的登埂、馬掌河等溫泉。屆時,鄰近各縣、區的群眾身著盛裝。攜帶干糧、行李,甚至炊具紛至沓來。平時寂靜的溫泉,此時處處帳篷林立,人頭攢動,歡歌笑語,熱鬧非凡。過去以洗浴治病為中心的春浴節,如今成了人們休閑度假、歌舞狂歡的節日。尤其是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幾十人一幫、數百人一夥,賽歌、對詩,尋找愛的伴侶,通宵達旦,樂此不疲。
僳僳族的由來
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傈僳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雲南麗江、保山、迪慶、德宏、大理、楚雄等州、縣和四川的西昌、鹽源、木里、德昌等縣。傈僳族為氐羌族後裔,即藏緬語族的一支,傈僳族有自己的語言,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原有文字但很不完善,1957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
傈僳族民間文學豐富多彩,《創世紀》、《我們的祖先》等神話、傳說,是研究傈僳族遠古歷史的寶貴資料,也是中國民間文學寶庫中的珍品,其詩歌比較講究韻律節奏和整齊仗。在一些雙關語的詩句中,常巧妙地包含著意境清新的隱喻,這是傈僳族詩歌最突出的特點。
傈僳族主要從事農業,其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傈僳族的服飾很有特點,婦女穿綉花上衣,麻布裙,喜歡戴紅白料珠、珊瑚、貝殼等飾物;男子穿短衣,外著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掛箭包,傈僳族能歌善舞,每到收獲、結婚、出獵和蓋房等時節,他們都要盡情地歌舞。傈僳族相信萬物有靈,崇拜祖光。傳統節日有闊什節(過年)、刀桿節、收獲節等。傈僳族郵票人物。傈僳族非常喜愛唱歌對調,有「鹽,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說。民歌樸素感人,曲調豐富,傳統舞蹈多為集體舞,有模仿 動物 的,也有表現生產生活的。傳統樂器有琵琶、口弦、四弦和蘆笙等。
傈僳族以從事農業為主, 種植 玉米、水稻、蕎麥等。傈僳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 自然 。有的也信仰____、天主教。
傈僳族歷史悠久。其先民原來居住在金沙江兩岸。16世紀以後開始遷入怒江、德宏等地。族稱唐代即已見諸史端。作為民族自稱音譯的「傈僳」二字,歷史上曾有「栗粟」、「力蘇」、傈僳族「」、「力些」、「力梭」、「黎蘇」、「俚蘇」等不同寫法。
傈僳族有自己的語言,傈僳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先後使用過三種文字。一種是西方傳教士創制的拼音文字,一種是維西縣農民創造的音節文字,還有一種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新創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傈僳族風俗禁忌
1、產忌
產婦 分娩 ,基家門口掛茅草葉或刺枝,防鬼闖入。嬰兒啼哭不止,則家門口掛毒箭1支(或非毒箭2支)。產婦忌吃線豬肉、母牛肉、忌吃白、灰色羽毛的雞肉。
若生男,客人不可帶弓箭和長刀入門;生女,不可穿鞋進家;遠道來客則禁忌入門,忌期為10至13天。忌橫抱嬰孩,以為是抱死人之相。產婦家不能燒苞谷花,不能取燃燒著的柴塊,等等。若觸犯這些禁忌,嬰兒有夭折、短命的危險。
2、禮俗禁忌
傈僳族忌客人從前門直走到後門,認為死人出殯才這樣。忌拄手杖進家門,因給死者致哀跳舞時才使用手杖。家有客時,忌掃地,忌洗臉。殺雞待客時,忌婦女切肉。
3、農事禁忌
下地生產時忌將鋤頭等掘土農具找在肩上,尤忌在荷鋤進屋,因葬死者時才如此。稻穀開花時,忌在稻田邊洗衣裳、剝麻,否則以為會使花受驚而減產。玉米揚花時若遇大風,忌婦女織麻布,忌男子砍竹伐木等。
4、生活習俗禁忌
黃昏時出入須隨手關門以免鬼趁機而入。家長外出時忌掃地,怕對家長不利,因死人時才去掃地。在房前屋後忌喊"哦",只有為死人驅鬼時才這樣做。忌在他人家中吹口哨、樂器聲能喚鬼入室。
5、祭祀禁忌
祭 鬼神 或祭龍樹時,忌婦女參加。出遠門者必須於年前趕回,否則,家人過年祭祖時會將未歸者也作為祭祀對象,不吉。祭家鬼時,肉未吃完忌外人進入,否則會有 疾病 。禁忌用茶葉敬獵神,據信,茶葉能遮住獵人的眼睛,使之打不到野獸,祭獵神的的祭品不能給別人吃,一定由獵人自己吃掉,否則,獵而無獲。
6、喪葬禁忌
村子有人去世,全村人在葬前禁吃辣椒,只有與死者有仇的人才會故意吃辣椒。小孩夭亡,全家忌吃羊肉、蔥、蒜,否則以為會沖犯鬼神,會導致更重的災禍。
猜你喜歡:
1. 傈僳族傳統節日有哪些
2. 傈僳族傳統節日
3. 傈僳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傈僳族的節日習俗和飲食習
4. 怒族傳統節日
5. 火把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及其方式
10、今天是什麼節日?(傳統的節日)
今天是七月15 人們一般叫過7月半 是鬼節吧
七月十五是又叫中元節.
中元節的由來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節又稱「鬼節」或「盂蘭盆會」.佛教也在這一天,舉行超渡法會,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盂蘭會」.盂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
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盂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中元」是道教的說法: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是「上元」,為天官賜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為水官解厄日.修行記說:「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因此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民間都會准備豐富的牲禮,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農歷七月十五是我國民間的重要的節慶.在古代,民間在這一天以剛收成的新谷祭拜祖先,而佛教的盂蘭盆節,及道教的中元節亦在同一天.又相傳農歷七月是鬼月,在這個月當中間,「好兄弟」們都會來到來人間受人祭拜,由種種的由來融合成今日的「中元普度」.
台灣在中元節這一天,家家戶戶皆殺豬宰羊,准備極為豐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與陰間鬼魂.各地並有許多傳統的普度活動,尤以基隆的中元祭最具特色.
中元節的傳說
有關中元節的傳說很多,最主要的有—閻羅王於每年農歷七月初一,打開鬼門關,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 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關鬼門之前,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陰間.所以七月又稱鬼月. 目蓮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蓮尊者,惦念過世的母親,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時的貪念業報,死後墮落在的惡鬼道,過著吃不飽的生活.目犍蓮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咽.目犍蓮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說:「七月十五日是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盆羅百味,供巷僧眾,功德無量,可以憑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這便是台灣普渡拜「好兄弟」的由來.
從有關中元節的傳說中,可深切體認到中元節的祭祀具有雙重的意義在,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一是發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這全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很有人情味.所以,我們在慶贊中元的同時,應該跳脫鬼的角度,期勉互愛.
中國人相信,人死後會變成鬼魂,悠遊於天地之間.中元普度祭拜無子嗣的孤魂野鬼,讓它們也能享受到人世間的熱忱,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博愛」的延伸.而結合目蓮救母的故事,亦有助於孝道的宣揚.因此,中元節可說是一個具有正面意義的節慶.
自從政府提倡改善民俗,節約拜拜,各地普度的盛況和規模已大不如昔,但由中元節原來所欲強調的觀點來看,現代的中國人所要努力的, 應是減少浪費,發揚中元普度的善道.
農歷七月是「鬼月」.閻羅王於每年農歷七月初一打開鬼門關,稱
「開鬼門」,冥府的地獄門將開啟,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的供祭.直到七月三十才「關鬼門」.所以七月又稱鬼月.
在普度之中,分成由廟宇舉辦的「公普」和民眾自辦的「私普」兩種,基隆中元祭則屬於公普.公普正式展開之前, 都會「樹燈篙」以便招魂,為替孤魂野鬼照路,部份地區還會掛起「普度公燈」,而溺斃的水鬼,則利用「放水燈」引導其上岸.
完整的祭典活動,自十二日「送燈敬獻」開始,七月十五日舉行隆重的普渡祭典,祭典中會舉行「火燒大士爺」,「搶孤」等活動.在敲鑼打鼓的野台戲和香煙氤氳,虔誠的祭拜中,中元普渡以「跳鍾馗」結束熱鬧的盛典.
農歷七月十五日是我國民間的重要節慶.在古代,民間在這一天以剛收成的新谷祭拜祖先,而道教的「中元節」,及佛教的「盂蘭盆節」也在同一天,又相傳農歷七月是鬼月,在這個月當中間,「好兄弟」們都會來到來人間受人祭拜,由種種的由來融合成今日的「中元普渡」.
一,道教的說法∶
「中元節」原來是道教的說法,農歷正月十五日為「上元」,是天官賜人陞官,發財的賜福日;十月十五日為「下元」,是水官解厄日,解厄是什麼 像車禍,生病,破財都是厄;解厄即成天求神拜佛,解運免除禍害.七月十五日為「中元」,是地官赦罪日,地官大帝在這一天來到凡間,考察眾人,分別善惡,因此在這天,民間都有祭祀地官大帝的儀式,而這一天也是一般人家祭拜祖先,祈求祖先庇福的日子.這是中元節成為民俗節日的主要原因.
二,佛教的說法∶
七月十五日是所謂的「盂蘭盆會」,這個日子的由來與道教的中元普渡不太相同.「盂蘭盆」,本是印度話「烏蘭婆拏」原音的轉變,為「救倒懸」的意思,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苦不堪言,為免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佛家便在廟中誦「盂蘭盆經」,並且布施食物給孤魂野鬼.至於這種風俗,相傳是起源於「目連救母」的傳說.
三,民間的信仰∶
中元普渡,除了佛,道所說的目連救母,在七月十五普渡亡魂外,後來民間又繪聲繪影的增添了七月一日鬼門關開門的傳說.據說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一,地府會打開鬼門關,讓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的供祭,一個月內,左鄰右舍輪流祭拜,有人拜初一,有人拜初二,直到七月的最後一天,才會關上鬼門關,這批孤魂野鬼才又回到陰間,所以農歷七月又叫做「鬼月」.
目連是個既孝順又很有慈悲心的人,從小就誠心向佛,後來出家當了和尚.他虔心習佛,修行日漸高深,甚至具有神通眼的能力.
有一天,他透過神通眼看到了自己的母親混在餓鬼群里,餓得不成人形,備受痛苦.
目連趕緊用缽盛了飯端給母親,不料,飯一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根本無法下咽.
目連看著自己的母親受煎熬,內心真是痛苦不堪,便立刻求佛祖指點他營救母親脫離苦海.
佛祖說∶「你母親生前自私刻薄,不做善事,所以才會有這種報應.要救她,不是你獨自一人辦得到的,你必須在七月十五日當天,為各地的出家人准備百味五果,供養他們.這樣,集合了所有僧侶及眾神的威力,不但可以救你的母親脫離苦海,早日投胎,也可以解救別人的父母,讓他們也脫離苦難.」
目連照著佛祖的指示去做,終於解救自己的母親,並普渡了別人的父母親;佛教稱為「盂蘭盆」法會.
這種習俗一直傳下來,就成為現在這種中元普渡儀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