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的農歷3月有什麼節日
1、廣西三月三節日的由來及風俗
關於廣西三月三節日的由來及風俗
「壯族三月三」不僅是廣西壯族重要的傳統習慣節日,也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等世居民族重要的傳統習慣節日。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關於廣西三月三節日的由來及風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廣西三月三節日的由來
農歷三月三又稱"三月三歌節"或"三月歌圩",是壯族的傳統歌節。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為最隆重。
每年農歷三月初三(以下簡稱「三月三」),大地回春,春陽蔭動。我國部分地區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以各種形式歡度這一傳統節日。三月三源於我國古代的「上巳節(古時以農歷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又稱『修鍥節』)」,是周代華夏族民間一祓禍祈幅的節日,上巳節原初的意義就是以巫術信仰為依託舉行的乞婚配、求生育習俗活動,後演變成為我國古老的男女相戀的歌節。漢代,三月「上已」被確定為節日。魏以後,將上巳正式定為夏歷三月初三日
①即春楔,作為每年歲時中的重要令節。到晉朝時,上巳修鍥巳演變為春遊踏青和水邊宴飲的娛樂性節日。宋元時,上已節春遊踏青逐步讓位於清明節,流楔游戲已不限於三月三。廣西三月三,有的地方又稱「三月三歌節」,是壯族的傳統歌節;有的地方則是祭祖掃墓,是傳統的掃墓拜山節日,別樣的風采,各有來歷與不同的習俗。
關於壯族「三月三」歌圩(或叫歌會、歌節)的由來,有好幾種傳說:一說,古老相傳唱歌可以樂神,可以消災除難,求得風調雨順,後來發展為定期的三月三的歌圩。二說,很久以前,有一對青年男女,從小相愛,他們很會唱山歌,談情說愛都是用山歌來表達,但因受到家人反對,他們不能結為夫妻,便雙雙殉情。青年們為了紀念這對堅貞的情侶,每年在他們殉情的日子,聚焦起來唱山歌,並逐漸形成三月三歌圩。三說,唐代出了歌仙劉三姐,以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並揭露財主們的罪惡,因而財主們懷恨在心,趁她上山砍柴時,派人斬斷山藤,使三姐跌山身亡,後世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每年農歷三月三――三姐逝世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②四說,遠古時期,某家有三個很漂亮的女兒,上門求婚的人絡繹不絕,但父母都看不上。後來父親想了個點子——讓求婚的後生仔當場唱歌,誰唱得最好,漂亮的女兒就嫁給誰。結果通過唱歌,三個女兒都找到了如意郎君。從此之後,唱歌成了一種男性求偶的形式,並發展成為歌圩。
③這幾種傳說,雖不是正史記載,但符合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傳統的三月三歌節,古今各地都舉行不同形式的歌會。有的以峒場坡地舉行歌圩。有的在村頭搭歌棚接歌手。有的沿著公路邊、寨邊舉行歌圩。在歌圩場四周,攤販雲集,民間貿易活躍。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據初步統計,全區642個歌圩場中,以三月三為歌圩日的有96個,佔14%。分布在東蘭22處、武鳴縣20處、都安19處、忻城7處、馬山和龍州各6處、巴馬5處。桂西較少,只有靖西縣有2處。
④傳統著名的三月三歌圩有武鳴縣城、那羊、寧武、小陸,東蘭三卡坳,馬山永州,巴馬的盤陽河畔,靖西化峒,都安的棉山、吉發,融水三防三月三,忻城三逢,宜山的下澗、柳州的魚峰山等處。傳統歌圩場上有賽歌、賞歌;也有男女青年對歌交情,對歌、碰蛋,談情說愛,互贈信物,以物定情。此外,還有拋綉球、碰彩蛋、演壯戲等娛樂活動,男女老少在熱鬧非凡的節日氛圍中度過。
當代的三月三歌圩,有的由官方定期連年舉辦。如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武鳴、巴馬、隆安、環江、柳江等縣每年「三月三」都舉行歌節或壯族三月三旅遊節。如武鳴縣自1985年以來,每年都舉行「三月三」壯族歌節,活動內容有千人竹杠陣表演及競賽、廣西第三屆歌王大賽、民族體育競技展演、廣場文藝演出、旅遊美食節等。又如上林縣自2006年以來,成功舉辦了六屆三月三「石門龍母節」。除了官辦以外,更多的是由民間自發組織開展三月三山歌會。如柳城縣崖山景區,荔浦縣五登村,風山縣袍里鄉坡心村、長洲鄉百樂村八龍屯,大化瑤族自治縣北景鄉平方村,鹿寨縣平山鎮石豆屯等等。三月三歌會不僅在廣西舉行,也在外地舉行。如北京、上海、深圳等,每年也以各種形式舉行壯族三月三活動。規模最大、辦得較好的首推上海市。該市自2009年以來,已連續成功舉行五屆「廣西三月三歌圩唱響大中國」系列活動。真是:祖國處處聞歌聲,浪漫歌圩滿中國。
三月三不僅是壯族的傳統歌節,也是廣西漢族、侗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漢族地區的玉林市,近年來民間也自發舉行三月三歌會,已連續舉行了五屆,三月三山歌會響徹南流江畔。而三江侗族自治縣富祿苗族鄉每年農歷「三月三」都舉行搶花炮活動,已連續舉行第129屆民族傳統花炮節,是侗鄉獨一無二的傳統文化活動,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節日期間,有傳統龍獅表演、蘆笙踩堂、侗族大歌、六甲山歌、彩調、桂劇、侗鄉電影、侗戲、傳統扮故事、篝火多耶晚會等表演活動。此外,還有千人品茶、斗雞、斗鳥等表演活動和奇石展、民族服飾展示、商品交易會、侗族香油茶等美食展。
廣西「三月三」不僅是歌節,也是壯族祭祖掃墓節。那一天,桂西崇左、百色等市縣的壯族同胞各家各戶都舉行隆重的一年一度祭祖掃墓。所謂掃墓,就是各家、各家族聚焦到墓地祭祀祖宗的墳墓。桂西南壯語稱掃墓為「參墳」,或「碑墳」。掃墓節是壯族一年一度最隆重、最庄嚴的節日,人們認為農歷三月三是最重要的節日,在遠方的人們都會回到家鄉掃墓,這一天是一年之中最多人相聚的日子。在壯族流傳了千百年的《嘹歌》中有《三月歌·蒸黑飯拜山》唱道:「三月逢初三,家家蒸黑飯,分我一二團,拿去拜墳山。」這便是壯族三月三掃墓習俗的記錄。壯族掃墓,內容十分豐富。通常是老少帶著祭品來到墓地,其儀式主要有:除草添土,修整墓地,燒香上墳,供上祭品,跪拜敬酒,焚燒錢物,插標掛錢,燃放鞭炮,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幸福安康。每當掃墓節,桂西大地滿山遍野,墓頭掛錢飄揚,鞭炮聲聲不息。既是一年一度聚會祭祖,也是開春踏青。
五色糯米飯是壯鄉人們在三月三這天祭祖中必不可少的祭品。至於三月三的五色糯米飯的來歷,傳說有四:一是源於壯族「掘尾龍」傳說中那條化成龍的小花蛇,小花蛇的身上有黑、紅、黃、紫、白五種顏色,所以人們為了紀念這條小花蛇的孝心之舉,就在三月三時用楓葉等各種植物將糯米飯染成黑、紅、黃、紫連同白色的糯米飯一起組成五色糯米飯祭祀先人。二是紀念壯族英雄韋達桂。韋達桂被地主迫害致死後,壯民常拿糯米飯到其墳前參拜,有一天,參拜時忽然風雨大作、電閃雷鳴,墳上各種植物的汁液落入糯米飯中將其染成五顏六色,韋達桂從墳中破土而出,化為巨龍騰空而去。三是有個孝順青年每天上山打柴時都背著殘疾老母親以便照顧,無奈山上的猴子總是搶走青年為母親准備的'飯團,為了不讓母親挨餓,青年想出辦法用楓葉將飯團染黑,飯團從此不被猴子搶走,後來人們就用各種植物染飯團。四是一對年輕的夫妻聽到籮筐內的各種穀物抱怨說各種植物都有好看的花衣穿,而稻穀的顏色又單調又難看,於是採摘各種植物於三月三蒸煮糯米飯討好穀物之神,從此以後連年豐收。從這四則傳說來看,其主題分別是感念先輩的功德、孝敬父母和祈求糧食豐收,這些主題是壯民祭祀祖先的重要內容,故五色糯米飯在三月三的祭祖中是不可缺少的享祭。
廣西三月三節日的來歷
有關三月三祭祖掃墓節的來歷,有學者歸納為兩種:一是壯族蛇圖騰的祭日。有關這方面的考證,丘振聲先生在《壯鄉蛇故事考》一文中作了論述,他認為「壯族的三月初三祀奉的實際是蛇神,來自蛇圖騰的祭祀日」。左江一帶和大明山一帶都有「三月三,龍拜山」的說法。有這樣兩個壯族民間故事:古時有一個叫桑卡寨的村子,住著一位叫黎體實壯族老漢,靠挖山打獵為生。他含辛茹苦養著一條白花蛇。後來,白花蛇長大了,脫了一層皮,變成一條大龍,便離開了老漢。老漢病故時,大青龍飛回來吊喪,直至老漢的靈柩埋葬後,才騰空而去。以後每年三月三,大青龍都飛回來給老漢掃墓。鄉親們也來陪伴它,「三月三,龍拜山」就這樣一代代相傳下來。還有一個類似的故事,說一位孤寡老媽媽養了一條斷尾五花蛇(壯語叫特屈,意為短尾人)作伴。她去世那天,特屈颳起一陣狂風把老人遺體送到山岩中安葬。以後,特屈每年三月初三都來掃墓。實際上這是蛇圖騰的祭祀日。二是祭雷神。覃聖敏先生認為三月三來自祭雷神。龍勝壯族三月初三有殺豬祭祀神農氏習俗;雲南省文山壯族則在這一天祭祀雷神,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故又叫祭雷神節。有關祭雷神也在布洛陀中有記載。
為什麼同是三月三,廣西一些壯族地區是歌圩節,而部分壯族地區則是掃墓節?丘振聲先生回答是:由於人們蛇圖騰意識的淡化,三月三蛇圖騰的祭祀日就逐漸地變成舉行歌圩的日子,以致使後人根本忘記了它的最初是蛇圖騰的祭祀日。梁庭望教授也認為,「歌圩實際起源於祭拜祖先的三月三。」筆者認為,三月三掃墓節的「根」既源於壯族的蛇圖騰祭祀日,也吸收了中華孝文化的精華。正如翁敏華教授所說的那樣:三月三上巳節自先秦至唐十分繁盛。從宋元時代開始,寒食、清明、上巳三節呈現合並混同的趨向,最終寒食「並」入清明,上巳「躲」進清明,清明在傳統節日里地位顯赫,外在表現為祭祖掃墓,內里卻依舊是求偶、試婚、求子的上巳內容。上巳節從漢族中心區域退到周邊地區,至今仍豐富多彩地保留在少數民族地區。因此,民間智慧和民間力量是保護傳統文化的根本。
拓展閱讀
壯族三月三是廣西打造的展現民族文化魅力、推動經濟發展、促進民族團結、凝聚發展動力的盛會。每年「壯族三月三」期間全區開展1000多項歡慶活動。
節日活動
「壯族三月三」不僅是廣西壯族重要的傳統習慣節日,也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等世居民族重要的傳統習慣節日。主要集中在南寧、柳州、百色、河池、崇左、來賓、欽州、防城港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和梧州、玉林、賀州等一些漢族地區。多年來,這些地方的各族幹部群眾一直有將「壯族三月三」作為廣西民族傳統節日並予以放假的願望。近年來,先後有100多位自治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出建議和提案,要求將「三月三」確定為廣西的民族習慣節日並予以放假。特別是2013年自治區「兩會」期間,有32位人大代表和32位政協委員分別提交了相關建議和提案。
自治區黨委和自治區政府經過認真研究,決定將「壯族三月三」確定為廣西民族傳統習慣節日並放假兩天,這將有利於繼承和弘揚廣西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有利於加強廣西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也是順應民心,是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具體體現,是自治區黨委、政府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成果。
民族文化
自治區政府作出決定:「壯族三月三」是廣西少數民族習慣節日,從2014年開始,「壯族三月三」廣西全體公民放假兩天。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2014年1月7日召開第23次常務會議,已基本審議確定了「壯族三月三」放假兩天的《辦法(草案)》。
這次審議確定放假兩天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少數民族節假日放像辦法(草案)》,適用於自治區內全體公民。《辦法(草案)》稱,確定為兩天的假期,可以通過與周六、周日相連形成一個小長假,能夠滿足廣西群眾祭祖等相關活動要求。
之所以稱「壯族三月三」,是因為它是廣西各族人民的習慣節日,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為體現節日的民族特徵和民族文化特色,突出節日作為壯族自治區的民族特色,應當在節日名稱中冠以廣西的主體民族即壯族的名稱。
;2、三月三是什麼節日有什麼風俗廣西?
在廣西農歷三月三又稱「三月三歌節」或「三月歌圩」,是壯族的傳統歌節。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為隆重。
這一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老人小孩都有來旁觀助興。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
節日活動:
搶花炮
在農歷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後,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
參與搶花炮的每支隊有8人,隊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快沖等方式沖進對方炮台,將花炮放入算得分。規則類似於西方的橄欖球運動,故被稱為「東方橄欖球」。
傳統的「花炮」是一個鐵制圓環,直徑約5厘米,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比賽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
綉球傳情
歌圩的綉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制的工藝品,製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綉有當月的花卉。
有些綉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綉球內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著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徵著純潔的愛情。
3、廣西三月三是什麼節日
歌圩節。
壯族「三月三」習俗:
很多人只知道對歌談情,其實壯族「三月三」習俗有很多,搶花炮、拋綉球、吃五色糯米飯等也是有趣的節日習俗。
包五色糯米飯
節前家家戶戶准備五色糯米飯和彩蛋。人們采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米飯。
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贊賞後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彩蛋則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際傳達情感的物品。
搶花炮
在農歷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後,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
參與搶花炮的每支隊有8人,隊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快沖等方式沖進對方炮台,將花炮放入算得分。規則類似於西方的橄欖球運動,故被稱為「東方橄欖球」。
傳統的「花炮」是一個鐵制圓環,直徑約5厘米,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比賽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
綉球傳情
歌圩的綉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制的工藝品,製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綉有當月的花卉。
有些綉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綉球內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著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徵著純潔的愛情。
4、壯族三月三這一天是個什麼樣的節日?
壯族三月初三是“三月三歌會”或“三月歌會”,是壯族的傳統歌會。農歷三月初三是中國許多民族的傳統節日,壯族是其中的典型。在古代,壯族的青年男女聚集在街上唱歌,聚集在河邊舉行宴會。農歷三月初三不僅是一個單純的壯族傳統郊遊歌會,也是壯族人民祭拜祖先盤古、布洛陀祖先的重要日子。
現在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法定傳統節日,這個自治區所有公民放假2天。在街上唱歌,在河邊歡聚一堂。在壯族傳說中,三月三日是壯族始祖布洛陀的生日。對於漢族的上巳節,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軒轅,三月三拜蚩尤的說法。農歷三月初三不僅是一個單純的壯族傳統郊遊歌會,也是壯族人民祭拜祖先盤古、布洛陀祖先的重要日子。
在廣西農歷三月初三,又稱“三月三歌會”或“三月歌會”,是壯族的傳統歌會。壯族每年都有幾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如正月十五、三月三日、四月八日、八月十五日,其中三月三日最為隆重。這一天,家家戶戶煮五色糯米飯,染彩蛋,慶祝節日。節日通常一次持續兩三天,設在離村子不遠的空地上。一個帳篷由竹子和布製成,用來接待來自其他村莊的歌手。
二重唱以未婚青年男女為主,但所有的老人和孩子都來觀看和娛樂。小的歌圩一兩千人,大的上萬人。傳統的“花炮”是直徑約5厘米的鐵環,用紅布或紅綢包裹。比賽場地一般設在河堤或山坡上,人數或隊伍不限。每一槍都會被搶,第三槍就打完了。歌圩的綉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製作的工藝品,製作工藝精美。全部都是絲綢工藝品:十二片花瓣連成一團,每片花瓣代表一年中的某個月,上面綉著那個月的花。有些綉球花做成正方形、多邊形等。綉球花里填滿了大豆、小米或棉籽。球上系著絲帶、流蘇和裝飾珠,象徵著純潔的愛情。農歷三月初三和秋收後,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會自發組織燃放煙花運動。參加焰火表演的每隊有8人,隊員通過突破、擋路、變向、沖刺等方式沖入對方的炮台。,並把煙花放入樂譜。規則與西方橄欖球相似,故稱“東方橄欖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