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麼慶祝節日
1、古代的人們又是如何慶祝端午節的?
端午節是我國一個比較重要的節日,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設立的節日,其實在很早以前,人們就開始過端午節了,除了粽子之外,還有這不同的習俗。在春秋戰國時期,南方楚地的人喜歡在水中競相追逐,以達到驅邪的效果,後來就演化成為了賽龍舟。端午節和清明節,春節,中秋節,一起稱為是中國傳統的四大節日,可見端午節在人們心目中的分量是很重的,那麼人們通常會怎麼來慶祝這個節日呢?
掛香囊,就是香包,但是和現在大街上售賣的香包有所不同。端午節是在農歷的五月初五,這個時間天氣已經回暖了,天氣濕熱,蚊蟲開始出現,人們也比較容易生病。於是人們就將艾草,菖蒲這些香草,包括硃砂,雄黃等等物件裝在一起,做成一個小香囊,再配上五綵線,就成為了香包。端午節就要開始佩戴,一直到農歷的六月初六才會取下。
除了掛香囊之外,人們還會喝雄黃酒,雄黃酒是用菖蒲和雄黃這些東西泡製出來的。雖然說雄黃有毒,但還是成了泡酒的一種材料,這是因為人們覺得喝了雄黃酒就可以辟邪,也就是所謂額度以毒攻毒,在白蛇傳中,白蛇就是因為喝了雄黃酒才現出原形的。所以人們覺得喝雄黃酒也是為了求平安,辟邪。
除了我們所熟知的賽龍舟吃粽子之外,還有一種鬥草的說法。端午節天氣回暖,草木也開始繁盛起來,人們就會在端午這天鬥草,也是一種娛樂項目。具體的就是看看誰採摘的花草比較好,比較多,或者是用花草拉鉤,會的斷了就輸了。還有的是根據花草作詩作詞,看誰寫的詩詞好。
2、古人也會過春節,他們是如何慶祝節日的?你知道嗎?
春節即農歷新年,一年之歲首,是傳統上的「年節」,春節在我國的歷史上是比較悠久的,是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的,在我國每到春節,由於地域的差異,每個地方都以不同的形式來迎接新一年的到來,每個地方都帶有濃濃的地域特色,形式的多樣性彰顯了我國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在現代,人們把農歷正月初一定位新年的第一天,一直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是結束了。不過,我們現代人都知道春節是怎麼過的,這里就不細講了,但是很多人應該都不是很了解古人的春節是怎麼慶祝的,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在古代,一般說是漢族的春節,在這個傳統的節日里在飲食上大部分都是以吃年糕、餃子、糯米團、水煮蛋、大肉九、全魚、葡萄酒、金桔、蘋果、花生、瓜子、糖果、茶葉和美味佳餚為主;然後會有很多有趣的活動,比如貼春聯、年畫、剪紙、祝福字、點蠟燭、點熱鬧的火、放鞭炮、守歲、送年錢、拜年、探親等等,參觀祖墳、參觀花市、生火等等。
在古代,每逢春節,街上都會有遊行隊伍。最重要的是,各個朝代和地區都是有區別的:有些地方會上演社會劇,有些地方會有舞龍舞獅的表演。一旦戲曲逐漸成為偉人的主要娛樂,春節期間聽戲曲就逐漸成為古代「春晚」中一個非常熱鬧、最受歡迎的地方。這種遊行在許多地方被稱為「春季表演」。至於古代富有的地主,他們懶得出去看戲。他們通常會在自己家裡搭建一個舞台,然後邀請一個劇團來唱。
中國的新年禮儀自漢代就存在了。唐宋以後,它變得非常流行。如果有人不必親自去,他們會用著名的帖子祝賀他們。中國傳統的春節,在元旦之後,基本上每天都有相應的習俗,但都是元旦的延續。第五天之後,會有一些比較有趣的節日和習俗,比如送窮人、打開市場等等。春節期間,古人還舉行祭祀灶神、寫對聯、做豆腐、切肉、磕頭、打球、跳猴等民俗活動。在最後一個元宵節,首都將有一個熱鬧的夜晚。各地將舉行元宵節,同時猜燈謎和各種戲曲。皇帝也將與人民一起慶祝
現在,春節一到,春節交通已成為全國的頭等大事。雖然古人沒有汽車、火車和飛機等先進的交通工具,但他們也不得不乘馬車、步行或騎驢回家過年,以及探親訪友。事實上,它也相當於一個小規模的春運。從一些史料中可以看出,古人對春節有著極大的熱情。
3、古代人們怎麼過節?
其實跟現在差別不大,
【春節】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此節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採用公歷紀元後。古代「春節」與「春季」為同義詞。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於鎮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
【元宵】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日里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後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國君後,大封功臣,獨未賞介子推。子推便隱居山中。重耳聞之甚愧,為逼他出山受賞,放火燒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燒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追念子推,表示對自己過失的譴責。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後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之一。
【清明】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按農歷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歷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時天氣轉暖,風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由此得名。其習俗有掃墓、踏青、盪鞦韆、放風箏、插柳戴花等。歷代文人都有以清明為題材入詩的。
【端午】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儀式,因「五」與「午」同音,農歷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一般認為,該節與紀念屈原有關。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盡,於是人們以吃粽子、賽龍舟等來悼念他。端午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鬥百草、驅「五毒」等。
【乞巧】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少女節或七夕。相傳,天河東岸的織女嫁給河西的牛郎後,雲錦織作稍慢,天帝大怒,將織女逐回,只許兩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夜晚在鵲鳥搭成的橋上相會。或說:天上的織女嫁給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將織女抓回天庭,只許兩人一年一度鵲橋相會。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綉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的談話,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中秋】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團圓節。農歷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秋高氣爽,明月當空,故有賞月與祭月之俗。圓月帶來的團圓的聯想,使中秋節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將嫦娥奔月與中秋賞月聯系起來後,更富浪漫色彩。歷代詩人以中秋為題材作詩的很多。中秋節的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
【重陽】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易經》將「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故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重陽時節,秋高氣爽,風清月潔,故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
【臘日】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這是古代歲末祭祀祖先、祭拜眾神、慶祝豐收的節日。臘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後——個月(臘月)舉行,南北朝時臘日已固定在農歷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習俗。佛教的臘八粥後也滲入臘日習俗。
【除夕】我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掃一清的屋裡,擺上豐盛的菜餚,全家團聚吃「年飯」。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謎下棋,嬉戲游樂,謂之「守歲」。零點時,眾人爭相奔出,在庭前攏火燃燒(古稱「庭燎」,取其興旺之意),並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之時搶先放出三個「沖天炮」,以求首先發達,大吉大利。此時,爆竹聲、歡叫聲響成一片,一派「爆竹聲中除舊歲」的景象。
更多古代風俗禮儀看這里
http://www.tl5000.com/bb/content/20051104/200511047.htm
4、古代時期,人們是怎麼過端午節的?
古代時期,人們過端午節主要有以下這幾個習俗。古人過端午節也會吃粽子。而且古人在端午節不只有粽子,還有很多花樣美食,比如宋代的端木煎。製作面扇子。賽龍舟也是端午節的盛會。端午節這天還要飲雄黃酒。雄古人也會把艾草掛在自家門口。
古人過端午節也會吃粽子。古人吃粽子還是有講究的,比如明清時期,他們會吃棗粽,寓意是“早中”狀元,還會吃一種像毛筆一樣的粽子,意思是“必中”。
而且古人在端午節不只有粽子,還有很多花樣美食,比如宋代的端木煎,是把新鮮的梔子花裹上甘草水拌的麵糊,然後放進油鍋中炸幾秒,這就成了一道美食。在江南的傳統當中,端午節還會吃黃鱔、黃酒、黃瓜、鹹蛋黃、黃魚,白切肉、白斬雞、白豆腐、白蒜頭、茭白,這道菜主要是降火,健脾健胃。
製作面扇子。古時候,民間認為五月份是“惡月”,是不吉利的,加上天氣炎熱,濕氣又重,所以蚊蟲很容易出現,也很容易出現一些瘟疫。在這一天送扇子有很好的寓意,可以驅邪避災。只不過在古代,製作扇子很不容易,所以就慢慢演變成了做“面扇子”。
賽龍舟也是端午節的盛會。賽龍舟從戰國時期就有了,一開始只是木舟上雕刻龍行的獨木舟,後來才發展成龍形船。強壯的男子組成隊伍,鑼鼓喧天,人山人海,大家齊心協力劃一槳吼一聲,好不熱鬧。
端午節這天還要飲雄黃酒。雄黃本身是一種中葯,可以內服也可以外抹,主要作用就是解毒殺蟲。民間有很多地方會把雄黃酒儲存起來,平時如果遇到了蟲咬紅腫,就拿雄黃酒出來塗抹。
古人也會把艾草掛在自家門口。老話說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艾草可以散寒除濕、端午節這天,古人會把艾草採摘回來,然後製作成人形,擺放在家門口,用來驅蟲祈福。
以上就是古人過端午節的一些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