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身一人無煙火什麼傳統節日
1、重陽節是為了紀念誰的?
根據民間傳說,重陽節是為了紀念「桓景」這個人的,因為他曾經「劍斬瘟魔」,為民造福,所以人們一直紀念他。
相傳,古時候在汝南一帶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百姓受盡折磨。汝南有一個青年叫桓景,他的父母被一場瘟疫奪走了生命,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
病癒之後,桓景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魔。於是,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四處訪師尋道。他訪遍各地的名山,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桓景不畏路途遙遠和艱險,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
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留下了他,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桓景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一天,仙長把桓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桓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之法,讓桓景騎著一隻仙鶴趕回家去。
桓景回到了家鄉,依照仙長的話,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
中午時分,瘟魔出現了。桓景叮囑大家拿好茱萸葉和菊花酒,不要走動。瘟魔張牙舞爪地在山下狂奔,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臉色突變,夏然止步。桓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向瘟魔刺去,將它刺死。
為了紀念桓景,此後每年的九月初九,人們便登高遠眺、插茱萸、飲菊花酒,人們傳言如此可以免災避禍。後來,這些習俗便一直流傳下來。
二、重陽節的由來及其演變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重陽節」之名的由來有人認為與《易經》有關,是不無道理的。
《易經》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所以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重九日是個吉利日子,很早便有逢此日擺宴慶賀的習俗。另外,九在十個數字中又是最大數,「九九」與「久久」同音,因此,九九重陽又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
過重陽節,傳說最初始於漢朝宮廷。據說,漢初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在高台上擺盛宴,以求長壽。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已明確寫出了重陽登高飲宴之事:「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大概在魏晉時期,登高、飲酒、賞菊成了上層社會於重陽日的固定活動。
到了唐代,重陽節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除了登高、飲酒、賞菊外,又添了插茱萸的活動。王維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
至宋代民間過重陽之風俗更盛。唐詩宋詞中有許多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其中不少反映了民間慶重陽的情況。
明清時期,九月重陽節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喝菊花酒以慶賀,連皇帝都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各地方的慶祝活動更多、更為隆重。
今天,重陽節又被賦予了新的含義。1989年,我國把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
2、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什麼傳統節日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寫的傳統節日是寒食節。
寒食節:在夏歷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寒食節起源,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清初湯若望歷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後;湯氏改革後,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之前一日。現代二十四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
從春秋時期至今,寒食節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故事發生地中國山西將寒食節定為清明前一天,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習俗也一直流傳下來並為全國所接受。伴隨著歲月的流逝,寒食節靜靜地融入了清明節,介子推所代表的封建愚忠思想也已沉入歷史長河,不過寒食所代表的人們對忠誠、廉潔、政治清明的贊許,卻是千年如一的。
1、原文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2、譯文
二月的江南繁花滿枝頭,我遠在他鄉,正當寒食時節,感到十分的悲傷。我貧困潦倒,經常沒有生火做飯,不僅僅是明天為了紀念子推而斷炊。
3、賞析
詩中常見的是以哀景寫哀情,即陪襯的藝術手法。而此詩在寫「他鄉寒食遠堪悲」前卻描繪出「二月江南花滿枝」的美麗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對繁花似錦的春色,便與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樓傷客心」,樂景只能倍增其哀。恰當運用反襯的藝術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
下聯承上句「寒食」而寫到斷火。寒食禁火的習俗,相傳為的是紀念春秋時賢者介子推。在這個節日里,人們多外出遊春,吃現成食物。野外無煙,空氣分外清新,景物尤為鮮麗可愛。這種特殊的節日風物與氣氛會給人以新鮮愉快的感受,而對於古代賢者的追思還會更使詩人墨客逸興遄飛,形於歌詠。歷來詠寒食詩就很不少,而此詩作者卻發人所未發,由「堪悲」二字,引發出貧居寒食與眾不同的感受來。寒食「無煙火」是為紀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風俗,而貧居「無煙火」卻是為生活所迫的結果。對於富人來說,一朝「斷炊」,意味著佳節的快樂;而對於貧家來說,「往往」斷炊,包含著多少難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聯系起來,以「不獨」二字輕輕一點,就揭示出當時的社會本質,寄寓著深切的不平。其藝術構思是別致的。將貌似相同而實具本質差異的事物對比寫出,這也是一種反襯手法。
4、作者簡介
孟雲卿,字升之,平昌(商河縣西北)人。約生於725年(唐開元十三年)。天寶年間赴長安應試未第,30歲後始舉進士。肅宗時為校書郎。存詩17首。其詩以朴實無華語言反映社會現實,為杜甫、元結所推重。孟雲卿與杜甫友誼篤厚。758年(乾元元年)夏,杜甫出任華州司公參軍,行前夜飲話別,並以詩相贈,即《酬孟雲卿》。同年冬,他們在洛陽相遇,同到劉顥家中暢飲。杜甫又寫了《冬末以事之東郊,城湖東遇孟雲卿,復歸劉顥宅宿,飲宴散因為醉歌》一詩,記敘此次邂逅相遇彼此喜悲交集的情景,表達了詩友間的誠摯感情。
3、唐代關於清明節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