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節日大全 » 莆田什麼節日唱戲

莆田什麼節日唱戲

發布時間: 2023-02-20 06:04:26

1、莆田的風俗

春節 春節是興化民間最大的節日,遠在異鄉的親人大都回鄉同家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春節活動為時五天,俗稱「五日歲」。其習俗是:
除夕,午夜過後, 家家燃放鞭炮,叫「開正」。初一早,家家以線面、「福飯」(干飯)祭祀祖先;祭畢煮線面,每人一碗,寓意「福壽綿長」。吃線面時第一口不喝面湯,俗語有「初一早喝面湯,出門逢雨衣不幹」之說。吃面後,親鄰戚友間互相拜年,主人以紅桔、瓜籽、糖果、「壽面」餉客。是日,人們紛紛到城鎮,或到山村游覽名勝,叫做游春。
初二日,是禁忌日,人們不敢互相串門。此俗源於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十一月廿九日,倭寇陷城,莆人被殺者眾多,至正月初一賊始退,逃難的人們返家收殮遭難親友,串門的都是吊喪之人,因此,此日就成為不吉利之日,忌往來。不過凡初一到過的,不犯此忌。
初三日,因初一、初二兩天閉井門不取水,初三早才祭神開井門汲水。開店鋪的生意人於此日早也鳴炮開門營業。新嫁女在這天由新郎作陪,回娘家向父母拜年。在仙游,這天還是「做十」日,祝壽親友絡繹不絕。祝壽的禮品一般有線面、雞蛋、炮燭(女的「做十」要加花粉)、布料、鞋帽、中堂等,數量多少有一定的講究。
初四日晚上做「大歲」。此俗同源於倭寇竄犯興化,百姓逃難,沒有在家過「歲」,翌年初一回到家裡,收葬遇害親友後,於初四補過「除夕」,俗稱做「大歲」。在仙游則是初五做「大歲」。
初五如同初一,早飯每人一碗面,然後去游春或探訪親友。
正月十五日,古稱上元節,俗稱元宵節,也是古時民間社鼓的結束日(社鼓自十二月十六日起)。元宵節是莆田民間一個重大節日,盛況超過春節,且延續的時間相當長(原因是各村的時間不同,最早的初八,最遲的正月廿九日)。解放前,元宵之夜,所在村的宮社張燈結綵,擺「宴桌」、疊糕果,鄉民們抬菩薩偶像行儺。行儺隊伍繞境一周, 家家在廳堂擺設香案,當隊伍經過時,燃燭焚香、放鞭炮、燒柴草、化「貢銀」,祈求全年平安如意,俗稱「接行儺」。接完行儺,主婦們把余燼拿回家倒入灶膛,表示來年更紅火。是夜,游燈、「擺棕轎」(跳儺火)、舞龍舞獅,直鬧到天亮。有的村還「做大棚」(幾班戲子合演大型連台歷史劇)。有個別村過元宵節的方式極特殊,如城廂區城郊鄉廣甫 仔村的過節方式是在正月十三日清晨五至六時,家家把煮飯的鍋,取出倒扣院子里「耙」幾下,即算過節。
農歷二月初二日,俗稱「二月二」,也稱「頭牙」。因每月的初二、十六兩日,各行業主於晚上以祭神福余,請夥友們聚餐,叫做牙祭,此例從二月初二開始,十二月十六結束,故名。是晚,各行業業主特為「首福」 邀請店員、夥友聚餐,未得邀請者,就意味著被「解僱」。在仙游這一天為蒙館(私塾)開學日。這天家長們把孩子梳洗干凈,挎上一籃炒米花(俗稱「冰模」),炒糖豆。籃上放七根青蔥,八個布鈕扣,象徵孩子「七聰八竅」、「聰明花開了」。學生到蒙館拜先生、孔子,正式入學了。
清明節 節前,人家用麵粉蒸「清明龜」。節日當天,人們備酒饌、果品、「清明龜」等祭品上山掃墓,表示對已故親人的悼念。
端午節 此是興化八大傳統節日之一,很隆重,不僅時間長,而且內容多。通常是初一吃糕,初二吃粽,初三吃螺,初四吃桃,還有插艾,初五劃龍舟,故有諺語「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劃龍舟」。初五這天,家家采幾種芳香性青草,汲午時水,煎午時草湯,人人沐浴更衣,換冬裝為夏令衣裳。小孩浴後佩掛香囊和布扎的小虎,在肚臍等處塗抹雄黃,吃「午時草」煮的蛋,謂之可壯身祛病。所謂午時草是初五午時正所採的草,實際上多在午時前採摘的 ,它們有鐵芒箕、石榴葉、豆葉、蘭草等七八種植物,煮出來的蛋呈清黃色。清掃堂室噴灑雄黃水,以炭火加蒼術、桔皮悶煙,驅除蚊蟲,也是端午節的一大內容。端午節最熱鬧最有趣的是賽龍舟。
七月初七炒糖豆、爆米花,其意是「吃炒豆、活老老」。當天晚上,人們都湧上埕頭,觀看天上牛郎織女相會。這天人們很少見到喜鵲,說是上天搭鵲橋去了。有時夜裡還會落幾點雨,人們說這是牛郎織女相會時落下的淚水。
中元節 七月十五,俗稱「七月半」,也叫中元節,是舊時民間祭祀祖先的節日。民間炊「薄荷糕」、「金米果 」、燒銀冥紙衣,祭祀祖宗。出嫁女子,倘遇父母新亡,則於十三日備辦祭品、銀紙,回娘家祭祀,俗稱送「頭年紙」,其後每年是於十四日「送紙」。建國後,此俗漸廢。
八月十五中秋節 親朋間互贈月餅、板栗、白果等禮物,名為「送秋」。是晚,一家人團聚,吃炒米粉、芋頭、板栗、月餅等,一直沿襲至今。
九月初九重陽節 俗稱「九重陽」。民間人們蒸九層米果 。
冬至節 冬至節俗稱冬節。節前一日晚上,家家戶戶「搓圓子」,插合春,捏稱砣銀錠等;祝願全家團圓,五穀豐收,六畜興旺。冬節早,全家吃「紅糖丸子」 ,又把「丸子」糊貼在門框上,預祝來年糧食有餘。在平原一帶,如果家有新喪,就不舂糯米粉了,表示居喪無心過節,其親戚應在節前送糯米粉給他,主人回贈生薑、白米曲、麥芽餅、筷子、紅糖及五穀種等,表示對饋送者見白不忌,祝他添丁發財。冬至節還有掃墓習俗。
除夕 農歷除夕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凡有外出者都要返回家中團聚。莆田人稱除夕是「做歲」,顧名思義就是在此歲與歲的交接間,慶賀過去的一年裡的年豐人壽,預祝新的一年裡萬事如意,所以春節一般是從「尾牙」即農歷十二月十六日開始的。「尾牙」這天舊時業主宴請雇員,付清工資,結束這一年的雇約。百姓家則忙著置辦年貨新衣。之後選一天晴日大掃除,俗稱「掃塵」。到了廿三這日,各家備辦祭禮「送神」,用麵粉等製作「送神糕」、煎「油煎米果 」送灶公「上天」「述職」(到正月初四這日又將他們「迎回人間」叫「接神」)。送灶後,人們便擇雙日掛年畫、做紅米團 、貼春聯等。莆田的春聯有個很獨特的地方,那就是上端有一段兩寸長的白色聯頭,此為全國僅有。相傳清兵入關後,施行高壓政策,民眾奮起反抗,形成了以莆田南少林寺為大本營的全國抗清局面,清廷遷怒於百姓,濫殺無辜,許多人家因辦喪事貼白聯。時值春節,清廷又強令百姓貼紅聯,以飾「國泰民安」 ,有人在被迫貼紅聯時,故意留一截白聯,以示心有餘哀。隨後各家起而效之,遂成白額春聯習俗,直至今日。
除夕夜,家家備辦紅米團 、紅柑等祭神「辭年」。晚上,廳堂紅燭高燒,全家同吃年夜飯,俗稱「圍爐」。如果有在外沒回家的,飯桌上要留個空位子。之後,灶上要留「隔年飯」,灶膛里用塊大木柴燒個徹夜不熄的「火寶」,象徵年年有餘歲歲興旺。接著長輩給晚輩「壓歲錢」,小孩燃炮仗、合家歡笑、聊天娛樂,俗稱「 守歲」。
做歲中,莆田還有幾個特殊習俗,即年夜飯里不能有魚(現在已不忌諱),年畫中不能出現荷花,初一、初二兩日不使用水井,用水要事先貯備,不倒垃圾等。
解放前,除夕是窮人還債的最後時限,負債的人不敢在家過年。城隍廟里這天日夜演戲,負債的人就去看戲避債,債主就不敢在城隍爺面前討債

2、元宵節,莆田有什麼習俗?

1、鬧元宵,在莆田元宵節盛況賽過春節。近一個月時間里,每天都有不同村莊、不同姓氏以不同形式鬧元宵,活動豐富多彩。某個村過元宵,就有宮社擺齋菜、設宴桌、疊糕果、搭橘塔,鄉民們抬菩薩神像行儺。

2、媽祖元宵,在莆仙沿海島嶼上,特別是湄洲島上,媽祖元宵的正日是在正月初十。媽祖廟的元宵還有點燭山的俗例。媽祖元宵要持續到正月廿九才結束,這是因為莆仙各地舞龍的龍燈必須火化。

3、出遊,元宵節當天出遊隊伍有馬隊、妝閣、彩旗隊、十音八樂、舞龍戲獅等,從早上8時一直游到晚上12時後回宮廟。

4、元宵游燈,始於宋代,游燈中有走馬燈、猜謎燈、塔燈、六角燈、彩籃燈等。其中有一種用白蘿卜製作的菜頭燈,從宋代一直流傳下來。

5、龍燈火化,由於龍是古代皇帝象徵,一般宮廟級別低,無法履行化龍職責,必須由龍女下凡的媽祖來擔當此任。各鄉鎮元宵活動都結束後,就會把所有的龍燈集中起來,在正月廿九媽祖元宵時化龍。

3、莆田過春節的習俗

莆田人抄會過兩次年。

明代中後期襲福建受倭寇侵犯,時值大年三十,村民有些逃到山上避難,躲過一劫。等風平浪靜之時,已是大年初二,當地老百姓各回家中,家裡慘不忍睹。

人們決定再過一次年,各鎮各村不一。原莆田縣是大年初四,仙游縣是大年初五。在中國是很難找到一年過兩次年的習俗。而且大年初二不訪友,為了警示大年間被倭寇入侵的史實,當地百姓規定了大年初二各不拜友,一直沿襲。

(3)莆田什麼節日唱戲擴展資料:

莆田的元宵節:

莆田的元宵民俗活動從農歷正月初六開始直到正月廿九媽祖宮舉行「尾夜元宵」才結束,每天都有不同村莊、不同姓氏鬧元宵,節目豐富多彩,盛況賽過春節。元宵,是指新春第一個月圓之夜——農歷正月十五晚,為我國民間傳統的重大節日,亦稱「上元節」。

莆仙各地到處建有宮、廟、社、壇,每個里社均按古時劃定的地域和固定的日子,其中以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最為熱鬧,稱為「元宵心」。還有「總元宵」、「末夜燈」等活動,系較大社廟集中舉行的大型元宵繞境活動。體現出莆仙文化所獨有的強烈內聚力和鄉土氣息。

4、莆田風俗

莆田民間習俗

這是我復制的啊..我是莆田人.但是習俗太多我也說不清.就直接復制了

翻開歷史,我們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莆田是由閩族? 閩越族? 漢族這一歷史進程走過來的,這就決定了她的民俗文化的豐富多彩,不僅繼承發揚了遠古的閩族、閩越族的遺風遺俗,還接納融匯了大量的外來民情習慣,特別是納入漢民族這一大家庭後,便使其步入文獻名邦、禮儀之邦之林成為可能。故而,從興化民俗整體看,既有同漢族相一致的民俗,又有特有的習慣禮儀,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徵。
節令習俗
春節 春節是興化民間最大的節日,遠在異鄉的親人大都回鄉同家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春節活動為時五天,俗稱「五日歲」。其習俗是:
除夕,午夜過後, 家家燃放鞭炮,叫「開正」。初一早,家家以線面、「福飯」(干飯)祭祀祖先;祭畢煮線面,每人一碗,寓意「福壽綿長」。吃線面時第一口不喝面湯,俗語有「初一早喝面湯,出門逢雨衣不幹」之說。吃面後,親鄰戚友間互相拜年,主人以紅桔、瓜籽、糖果、「壽面」餉客。是日,人們紛紛到城鎮,或到山村游覽名勝,叫做游春。
初二日,是禁忌日,人們不敢互相串門。此俗源於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十一月廿九日,倭寇陷城,莆人被殺者眾多,至正月初一賊始退,逃難的人們返家收殮遭難親友,串門的都是吊喪之人,因此,此日就成為不吉利之日,忌往來。不過凡初一到過的,不犯此忌。
初三日,因初一、初二兩天閉井門不取水,初三早才祭神開井門汲水。開店鋪的生意人於此日早也鳴炮開門營業。新嫁女在這天由新郎作陪,回娘家向父母拜年。在仙游,這天還是「做十」日,祝壽親友絡繹不絕。祝壽的禮品一般有線面、雞蛋、炮燭(女的「做十」要加花粉)、布料、鞋帽、中堂等,數量多少有一定的講究。
初四日晚上做「大歲」。此俗同源於倭寇竄犯興化,百姓逃難,沒有在家過「歲」,翌年初一回到家裡,收葬遇害親友後,於初四補過「除夕」,俗稱做「大歲」。在仙游則是初五做「大歲」。
初五如同初一,早飯每人一碗面,然後去游春或探訪親友。
正月十五日,古稱上元節,俗稱元宵節,也是古時民間社鼓的結束日(社鼓自十二月十六日起)。元宵節是莆田民間一個重大節日,盛況超過春節,且延續的時間相當長(原因是各村的時間不同,最早的初八,最遲的正月廿九日)。解放前,元宵之夜,所在村的宮社張燈結綵,擺「宴桌」、疊糕果,鄉民們抬菩薩偶像行儺。行儺隊伍繞境一周, 家家在廳堂擺設香案,當隊伍經過時,燃燭焚香、放鞭炮、燒柴草、化「貢銀」,祈求全年平安如意,俗稱「接行儺」。接完行儺,主婦們把余燼拿回家倒入灶膛,表示來年更紅火。是夜,游燈、「擺棕轎」(跳儺火)、舞龍舞獅,直鬧到天亮。有的村還「做大棚」(幾班戲子合演大型連台歷史劇)。有個別村過元宵節的方式極特殊,如城廂區城郊鄉廣甫 仔村的過節方式是在正月十三日清晨五至六時,家家把煮飯的鍋,取出倒扣院子里「耙」幾下,即算過節。
農歷二月初二日,俗稱「二月二」,也稱「頭牙」。因每月的初二、十六兩日,各行業主於晚上以祭神福余,請夥友們聚餐,叫做牙祭,此例從二月初二開始,十二月十六結束,故名。是晚,各行業業主特為「首福」 邀請店員、夥友聚餐,未得邀請者,就意味著被「解僱」。在仙游這一天為蒙館(私塾)開學日。這天家長們把孩子梳洗干凈,挎上一籃炒米花(俗稱「冰模」),炒糖豆。籃上放七根青蔥,八個布鈕扣,象徵孩子「七聰八竅」、「聰明花開了」。學生到蒙館拜先生、孔子,正式入學了。
清明節 節前,人家用麵粉蒸「清明龜」。節日當天,人們備酒饌、果品、「清明龜」等祭品上山掃墓,表示對已故親人的悼念。
端午節 此是興化八大傳統節日之一,很隆重,不僅時間長,而且內容多。通常是初一吃糕,初二吃粽,初三吃螺,初四吃桃,還有插艾,初五劃龍舟,故有諺語「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劃龍舟」。初五這天,家家采幾種芳香性青草,汲午時水,煎午時草湯,人人沐浴更衣,換冬裝為夏令衣裳。小孩浴後佩掛香囊和布扎的小虎,在肚臍等處塗抹雄黃,吃「午時草」煮的蛋,謂之可壯身祛病。所謂午時草是初五午時正所採的草,實際上多在午時前採摘的 ,它們有鐵芒箕、石榴葉、豆葉、蘭草等七八種植物,煮出來的蛋呈清黃色。清掃堂室噴灑雄黃水,以炭火加蒼術、桔皮悶煙,驅除蚊蟲,也是端午節的一大內容。端午節最熱鬧最有趣的是賽龍舟。
七月初七炒糖豆、爆米花,其意是「吃炒豆、活老老」。當天晚上,人們都湧上埕頭,觀看天上牛郎織女相會。這天人們很少見到喜鵲,說是上天搭鵲橋去了。有時夜裡還會落幾點雨,人們說這是牛郎織女相會時落下的淚水。
中元節 七月十五,俗稱「七月半」,也叫中元節,是舊時民間祭祀祖先的節日。民間炊「薄荷糕」、「金米果 」、燒銀冥紙衣,祭祀祖宗。出嫁女子,倘遇父母新亡,則於十三日備辦祭品、銀紙,回娘家祭祀,俗稱送「頭年紙」,其後每年是於十四日「送紙」。建國後,此俗漸廢。
八月十五中秋節 親朋間互贈月餅、板栗、白果等禮物,名為「送秋」。是晚,一家人團聚,吃炒米粉、芋頭、板栗、月餅等,一直沿襲至今。
九月初九重陽節 俗稱「九重陽」。民間人們蒸九層米果 。
冬至節 冬至節俗稱冬節。節前一日晚上,家家戶戶「搓圓子」,插合春,捏稱砣銀錠等;祝願全家團圓,五穀豐收,六畜興旺。冬節早,全家吃「紅糖丸子」 ,又把「丸子」糊貼在門框上,預祝來年糧食有餘。在平原一帶,如果家有新喪,就不舂糯米粉了,表示居喪無心過節,其親戚應在節前送糯米粉給他,主人回贈生薑、白米曲、麥芽餅、筷子、紅糖及五穀種等,表示對饋送者見白不忌,祝他添丁發財。冬至節還有掃墓習俗。
除夕 農歷除夕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凡有外出者都要返回家中團聚。莆田人稱除夕是「做歲」,顧名思義就是在此歲與歲的交接間,慶賀過去的一年裡的年豐人壽,預祝新的一年裡萬事如意,所以春節一般是從「尾牙」即農歷十二月十六日開始的。「尾牙」這天舊時業主宴請雇員,付清工資,結束這一年的雇約。百姓家則忙著置辦年貨新衣。之後選一天晴日大掃除,俗稱「掃塵」。到了廿三這日,各家備辦祭禮「送神」,用麵粉等製作「送神糕」、煎「油煎米果 」送灶公「上天」「述職」(到正月初四這日又將他們「迎回人間」叫「接神」)。送灶後,人們便擇雙日掛年畫、做紅米團 、貼春聯等。莆田的春聯有個很獨特的地方,那就是上端有一段兩寸長的白色聯頭,此為全國僅有。相傳清兵入關後,施行高壓政策,民眾奮起反抗,形成了以莆田南少林寺為大本營的全國抗清局面,清廷遷怒於百姓,濫殺無辜,許多人家因辦喪事貼白聯。時值春節,清廷又強令百姓貼紅聯,以飾「國泰民安」 ,有人在被迫貼紅聯時,故意留一截白聯,以示心有餘哀。隨後各家起而效之,遂成白額春聯習俗,直至今日。
除夕夜,家家備辦紅米團 、紅柑等祭神「辭年」。晚上,廳堂紅燭高燒,全家同吃年夜飯,俗稱「圍爐」。如果有在外沒回家的,飯桌上要留個空位子。之後,灶上要留「隔年飯」,灶膛里用塊大木柴燒個徹夜不熄的「火寶」,象徵年年有餘歲歲興旺。接著長輩給晚輩「壓歲錢」,小孩燃炮仗、合家歡笑、聊天娛樂,俗稱「 守歲」。
做歲中,莆田還有幾個特殊習俗,即年夜飯里不能有魚(現在已不忌諱),年畫中不能出現荷花,初一、初二兩日不使用水井,用水要事先貯備,不倒垃圾等。
解放前,除夕是窮人還債的最後時限,負債的人不敢在家過年。城隍廟里這天日夜演戲,負債的人就去看戲避債,債主就不敢在城隍爺面前討債

5、莆田元宵節有哪些風俗?

莆田元宵節的風俗:

1、菩薩巡遊

莆田鬧元宵主要以菩薩巡遊為主。莆田的每個行政村都建有一個社,供奉的社公被稱為「尊主明王」;而每個行政村下轄的自然村則叫做「境」,各境亦有著各自的守護神。

「接行儺」即為鄉民們抬菩薩像行儺。行儺隊伍繞境一周,當隊伍經過時,設香案、燃燭焚香、放鞭炮、燒柴草、化「貢銀」,祈求全年平安如意。

2、跳儺火

莆田元宵「跳火」是莆田本地很多地方的一種傳統習俗,但同為「跳火」卻形式不一,有的地方是跳枯草堆,有的地方是繞火跑,有的是踩木塊等。

其中極具特色的就是農歷正月十七正午涵江區梧塘鎮松東村現場進行赤腳「踩火」的表演,俗稱「跳儺火」。選年輕力壯的男性赤腳抬著社神座轎越火而過,村民用這樣的方式慶祝新一年的到來,也表達祈福驅邪、家家戶戶興旺發達的願望,同時也展現了當地人勇敢、不懼苦難的精神。

3、僮身舞

僮身也叫僮主,就是村民口中「菩薩上身」的少數人,是打鐵球的表演者。「僮身」以20~50歲的未婚男性為主。下江頭坐刀轎打鐵球是福建省莆田民間元宵節的一項重要民俗活動。僮身,意即神靈「附體」,讓凡人與信仰之間的距離變得觸手可及,也讓彌足珍貴的敬畏之心得到了清洗。

元宵節的由來:

元宵節的由來是古代傳說。相傳,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但其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呂後便獨攬朝政,朝中老臣、劉氏宗室都敢怒不敢言。呂後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秘密共謀作亂之事。

此事被劉氏宗室齊王劉囊得知,立即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聯系,最終平定"諸呂之亂」。後,劉恆登基為漢文帝,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夜就叫元宵。

6、莆田有什麼民風民俗

莆田有以下兩種地方習俗:(1)一年過兩次年,原莆田縣是大年初四,仙游縣是大年初五。在中國是很難找到一年過兩次年的習俗。而且大年初二不訪友,為了警示大年間被倭寇入侵的史實,當地百姓規定了大年初二各不拜友,一直沿襲。

(2)莆田元宵節,時間跨度長,從正月初六到正月廿九結束,堪稱全國最長的元宵節。且期間伴隨有大量熱鬧的民俗活動,盛況賽過春節。

(6)莆田什麼節日唱戲擴展資料:

莆仙民俗豐富多彩,同一個習俗在不同的區域里,就有所異樣變化。例如春節元宵節,各地的活動日期不同,其項目內容、規模、形式等都存在差異性。

元宵節期間,平原人舉行游燈、楓亭游燈最為典型。沿海人元宵節,舉行神祇出巡郊遊、擺粽轎、演戲等。莆仙各地宮觀寺廟數不勝數,而各個地方的宮觀所舉行的神祗廟點活動地大大不同。

但其功能或性質是大致相同的,卻有一個共同的願望——怡神祈望:平安吉祥、子孫昌盛、萬事如意。民俗不光在過節上,風行的不成文的生活樣式在生活中還有很多。由於受到地域文化影響與制約,民間方言或普通行為習慣,亦產生出許多頗具特色的地方習俗。

7、莆田元宵節的民俗活動有哪些?

莆田元宵節的民俗活動有:

1、十音八樂

「十音八樂」既是民間說唱曲種,又是器樂演奏的樂種。十音的曲牌大部分來自莆仙戲的唱腔曲牌,八樂則是鼓吹樂的一種,「十音八樂」在莆田流傳很廣,每個村莊都有一至兩支甚至更多的「十音八樂」隊,成為活躍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力量。「十音八樂」既有北方音樂的粗獷,又有南方絲竹的文雅,結合韻味悠遠的配唱,為廣大社區、鄉村增添了濃厚的節日氣氛。

2、皂隸舞

」皂隸舞」是莆田境內每年度的元宵節出遊和游燈中作為迎接神駕的儀仗和娛神娛人的民間舞蹈,其淵源從西漢時期的「儺舞」演變而來。所以「皂隸舞」也俗稱「鄉人儺」,在莆仙戲傳統劇目演出中保留著這種舞蹈的基本樣式。「皂隸舞」在當地的遊行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皂隸舞參演人員各司其職,分旗牌官、皂隸、伴奏和八班等。其中4名皂隸頭戴金色紙花、著草鞋、戴面具,分別裝扮成黑、紅、綠、蘭面皂隸,各執一塊皂隸板。舞蹈基本動作有「盤腿跳」、「左右跳步」、「左右望」、「左右擺」等,表演時伴隨鑼鼓樂聲和吶喊聲,節奏干練、粗狂威武,頗有氣勢。

3、請戲

元宵節是莆田民間一個重大節日,盛況甚至超過了春節,且持續的時間相當長。莆田最早的村從正月初六就開始鬧元宵,最遲的二月初三才過元宵。每個村過元宵必請來莆仙戲劇團演出,有的村連續演出三天的莆仙戲且下午、晚上兩場必有演出。由於各個村鬧元宵的時間不同,所以莆田市內的3個專業劇團和120個民間劇團還是應付得來。

4、游燈

游燈是莆田元宵節期間民俗娛樂活動,始於宋代,迄今已有千年。元宵游燈的本質特徵是娛神娛人,驅邪迎祥,祈求風調雨順,國富民康;並通過游燈活動,濃郁鄉親,同娛同樂,增進團結。2008年6月,楓亭游燈習俗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車鼓隊

莆田元宵節基本上是各種形式上的祭神活動和民間廟會,形式之隆重甚於春節。在這漫長的元宵節慶祝過程中,都離不開一種民間的儀仗隊——車鼓表演。 

莆田車鼓主要以一面一米左右直徑的牛皮大鼓為主器。由手推車載或由四人肩扛,主鼓手掄鼓棰奮力敲擊,聲動天地。另有十六到三十人不等的鐃鈸隊,各持一副大鈸,按鼓點敲擊,並按一定的組合和舞蹈動作,進行花樣表演,還有一面銅鑼點花記節奏快慢,另有數柄羅傘在隊列中穿插表演,以增加形式上的舞蹈美。

8、莆田過春節的習俗

莆田人會過兩次年。

明代中後期福建受倭寇侵犯,時值大年三十,村民有些逃到山上避難,躲過一劫。等風平浪靜之時,已是大年初二,當地老百姓各回家中,家裡慘不忍睹。

人們決定再過一次年,各鎮各村不一。原莆田縣是大年初四,仙游縣是大年初五。在中國是很難找到一年過兩次年的習俗。而且大年初二不訪友,為了警示大年間被倭寇入侵的史實,當地百姓規定了大年初二各不拜友,一直沿襲。

(8)莆田什麼節日唱戲擴展資料:

莆田的元宵節:

莆田的元宵民俗活動從農歷正月初六開始直到正月廿九媽祖宮舉行「尾夜元宵」才結束,每天都有不同村莊、不同姓氏鬧元宵,節目豐富多彩,盛況賽過春節。元宵,是指新春第一個月圓之夜——農歷正月十五晚,為我國民間傳統的重大節日,亦稱「上元節」。

莆仙各地到處建有宮、廟、社、壇,每個里社均按古時劃定的地域和固定的日子,其中以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最為熱鬧,稱為「元宵心」。還有「總元宵」、「末夜燈」等活動,系較大社廟集中舉行的大型元宵繞境活動。體現出莆仙文化所獨有的強烈內聚力和鄉土氣息。

9、莆田的民風民俗

在明代有個叫陳米牙的,是專門經營米業的商人。同是生意人,陳米牙的經營方式與眾人不同。人家賣米是唯利是圖、一味賺錢;而他賣米是薄利多銷,生意不成仁義在。用現代的語言說是,做生意要講道德,「有道得財嘛」。

據說,他每次賣給百姓的米不收一分利錢,只用他小指頭上的長指甲在已售出的大米中,留下一指甲的米作利錢就可以了。因此,他的名聲一下子傳了開來,找他做生意的,向他買大米的非常多。他的家每天門庭若市,車水馬龍。別看陳米牙「用指甲裝米」,雖然每次只賺一點點利,但向他買大米的人越來越多,老少無欺,在江南民間傳為美談。

莆仙生意人為紀念和偽效他,便在每年春節之前和元宵之後,即農歷二月初二日出外做生意的人和十二月十六日在外的生意人趕回家過年的時候,都要舉行祭祀陳米牙的儀式,後簡稱為「做牙」或「祭牙」,並把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定為「頭牙」,十二月十六定為「尾牙」。

一些生意人還把「頭牙」和做「尾牙」,延伸為每年二月至十二月,每月初二和十六日都要「做牙」的節俗。 

舊時,莆仙民間做「尾牙」,那天大、中商務必務酒席邀請同行和本店伙計們。目的有三:一是聯絡商友之間的感民用情。二是決定所雇伙計的去留。按俗例,本店伙計吃「尾牙」後,即算結束雇約。

至次年二月初二日,店的伙計若再被店主邀請「做頭牙」,則是被繼續受雇的信約。三是以「做牙」祀神、祀福,求生意興旺。所以,每次「做牙」,各商家都非常重視。 

莆仙民間農歷每月初二和十六日,普遍興「做牙」的風俗。即使沒有經營生意的家庭也重視「做牙」,而且隨著家庭生活的不斷富裕,「做牙」的檔次也越來越高。

「做牙」的時候,要在院前(或店前),住在套房則在陽台上,擺上果品、酒菜,如炒米粉、炒麵條、甜丸子,雞、鴨、豬各種肉類、蝦類等。但忌有魚類,因莆田民間有俗諺雲「衰如魚」。也部分家庭愛簡單化,到商店購買干品,如蘋果、梨、香蕉、茶酒,還有肉包、餅干、等各種糕點作為祭品。並在院前或樓下燒香、燒貢銀、銀紙等。

「做牙」一般是家庭婦女最為熱心。她們祀神的目的,一是期盼生意興隆,發家致富。二是期望有出外工作、打工的親人一切順利;上學讀書的能考上大學,並最終能安排上好工作;子女未婚的則婚姻如意;家有豬、羊、雞、鴨、貓、狗等,也盼其「六畜興旺」。三是利用「做牙」,邀請親朋好友和全家人歡聚,打打「牙祭」,聚聚餐,敘敘舊,拉拉家常。四是家家戶戶的共同心願就是,祈求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國家富強、家庭平安、身體健康。

在莆仙山區和沿海一帶,民間還有為「婆姐做牙」的風俗。仙游一帶稱為「安婆媽」。「婆姐」即嬰兒的保姆之神。凡家有嬰兒的,每月初二、十六日都要為「婆姐做牙」。

黃昏備辦干飯一小碗、青菜一小碟,俗稱「菜甌飯」(小花碗盛干飯), 在卧房前祭祀「婆姐」,祈求其照顧嬰兒睡眠平穩,飲食正常,無病無災,快快長大。若嬰兒睡眠中臉有微笑,就認為「弄婆姐」,意即「婆姐」在教嬰兒微笑。 

農歷臘月十六,是一年中最後一次 「做牙」,過了這一天即意味著平安地過了一年,所以一般看作是一種福氣,有「尾牙吃歡喜」的說法。這一天,祭祀比平常更為隆重,老闆會請伙計吃飯,決定當年的報酬。親友們聚在一起做明年的打算。

過了「尾牙」,大家就開始置辦年貨,在外的莆田人也陸續回家,准備過年。 莆田人做「尾牙」特別隆重,因為這一日過後,也宣告時間就快走向另一個年份。 按莆田民俗為「尾牙」節日,較為隆重,有過小年之稱。按照傳統,「尾牙」這一天,各行業主會備上豐盛的供品,貢銀也比往常大了許多,來供奉神明「福德正神」。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