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族的節日有什麼
1、什麼族有什麼節日
蒙古族:白節、祖魯節、麥爾節、祭敖包、打鬃節、那達慕、馬奶節等。朝鮮族: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傣族: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等。壯族:祭龍節、過小年、隴端、陀螺節、花朝節等。東鄉族: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
1、蒙古族:白節、祖魯節、麥爾節、祭敖包、打鬃節、那達慕、馬奶節等。
2、朝鮮族: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
3、傣族: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等。
4、壯族:祭龍節、過小年、隴端、陀螺節、花朝節等。
5、東鄉族: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
2、少數民族的節日有哪些?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以下幾種:
1、蒙古族。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歷新年,蒙古語為「查干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2、朝鮮族。朝鮮族的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
3、傣族。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4、東鄉族。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5、布朗族。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歷三月清明節後7日,即陽歷4月13日—15日舉行。節日里,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3、什麼民族有什麼節日?
1、蒙古族有那達慕
2、傣族有潑水節
3、傈僳族有刀桿節
4、彝族有火把節
5、白族有三月節
6、哈尼族有扎勒特
7、藏族有酥油花燈節
8、景頗族有目腦縱歌
9、拉祜族有月亮節
10、苗族有花山節
蒙古族的那達慕節日介紹:
那達慕的蒙古語意為「游戲」或「娛樂」。原指蒙古族傳統的「男子三競技」--摔跤、賽馬和射箭。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包括多種文化娛樂內容的盛大慶典活動和物資交流活動。
歷史上的那達慕不受時間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軍隊出征、凱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慶典等場合舉行。
今天的那達慕,在每年夏秋之交舉行,規模一般是看當年牧業的生產情況,小豐收小開,大豐收大開。活動內容除了傳統的「男子三競技」,還有文藝演出、田徑比賽和各類經濟文化展覽以及訂貨洽談、物資交流等。
4、各民族傳統節日分別是什麼?
各民族傳統節日分別是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阿昌族:火把節,苗族:苗年、春節、四月八、吃新節、龍船節、清明節。壯族:比較具有民族特點的節日有中元節、牛魂節。
布依族:傳統的民族節日有過大年、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朝鮮族: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仲秋)五大節日,還有老人節、流頭節等。
中國傳統節日的形成
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涵蓋了人文哲學、天文星象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
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5、有哪些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傣族潑水節、壯族祭龍節、東鄉族開齋節、傈僳族刀桿節、彝族火把節等等。
1、傣族潑水節
傣族潑水節,流行於雲南省傣族人民聚居地的傳統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潑水節又名「浴佛節」,傣語稱為「桑堪比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區的傣族又稱此節日為「尚罕」和「尚鍵」,兩名稱均源於梵語,意為周轉、變更和轉移,指太陽已經在黃道十二宮運轉一周開始向新的一年過渡。
2、壯族祭龍節
祭龍節:因地域等原因,各地舉行日期不盡相同,但多半在二月初三、三月初三、六月初六舉行。祭龍分大祭和小祭,小祭即殺豬宰雞,大祭則宰牛,祭禮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被稱為「龍頭」的老人主持,祭壇設在「龍樹下」。各家各戶自己置辦齊豬、雞、鴨等祭物,由家中男性前往獻祭。祭時停產三日,祭後的第一個午日,各戶派一個男性自帶酒肉去「龍頭」家聚餐,以示謝意。
3、東鄉族開齋節
成年男女穆斯林在伊斯蘭教歷每年9月(俗稱「齋月」)封齋1個月,每日自黎明前至日落,禁絕飲食、房事和一切非禮行為,以省察己躬,洗滌罪過。
4、傈僳族刀桿節
傈僳族刀桿節,流傳於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的傳統節日,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傈僳族刀桿節是傈僳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流行於保山地區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傈僳族地區,表演者表演「上刀山」、「下火海」,表現了傈僳族人民不畏艱險的精神,意味著在新的一年裡消除各種災難。
5、彝族火把節
彝族火把節是彝族地區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流行於雲南、貴州、四川等彝族地區。
6、有哪些少數民族的節日呢?
蒙古族的節日主要是舊歷新年,還有祖魯節、麥爾節、祭敖包、打鬃節、那達慕、馬奶節等。傣族的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壯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三月三歌會,男人節,隴端節,陀螺節,花朝節,吃立節,螞拐節。東鄉族、回族、塔塔族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三大宗教節日。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怒族主要節日有「吉佳姆」、祭穀神節。滿族有六月六的「蟲王節」,八月添倉節。納西族有火把節、撒拉族有古爾邦節和開齋節、聖紀節。烏孜別克族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藏族有沐佛節、採花節、藏歷元旦、薩噶達瓦節、女兒節、望果節、雪頓節、白來日追節。傈僳族的主要節日有澡塘會、收獲節、過年節等。維吾爾族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庫爾班節和諾魯孜節。瑤族主要有盤王節、達努節等。佤族有插種節、新米節。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花山節、晾橋節等。白族有大過年、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拜日望等。錫伯族最具民族特色的是抹黑節和西遷節。德昂族有關門節和開門節,彝族有跳公節、插花節、火把節及二月八年節等。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仫佬族有牛生日、祭真武等。水族有「端節」。羌族的祭山會最為著名,京族的「唱哈節」具有獨特的民族形式。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製造民族分裂的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第二百五十一條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非法剝奪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情節嚴重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民族區域自治法》第十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
7、少數民族的節日有哪些?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蒙古族的那達慕、傣族的潑水節、傈僳族的刀桿節、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燈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拉祜族的月亮節、苗族的花山節。
1、蒙古族的那達慕
那達慕」是蒙古語,亦稱「那雅爾(Nair)」,「那達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游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的「那達慕」大會,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蒙語的意思是娛樂或游戲。「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刺激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賽馬也是大會上重要的活動之一。
比賽開始,騎手們一字排開,個個扎著彩色腰帶,頭纏彩巾,洋溢著青春的活力。賽馬的起點和終點插著各種鮮艷的彩旗,只等號角長鳴,騎手們便紛紛飛身上鞍,揚鞭策馬,一時紅巾飛舞,如箭矢齊發。前五名到達終點者,成為草原上最受人贊譽的健兒。射箭、摔跤等比賽也吸引著眾多牧民。
2、傣族的潑水節
潑水節,亦稱「浴佛節」,又稱「楞賀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節日。當日,中國西雙版納、泰國、寮國、緬甸、柬埔寨等國,以及海外泰國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龍城、台灣新北市中和區等地的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
3、藏族的酥油花燈節
酥油燈節也叫酥油花燈節、花燈節。藏歷元月十五日是藏歷新年的最後一個高潮日,也是西藏拉薩傳召大法會的最後一天。
人們白天會到各寺進香朝佛轉經,入夜後則滿街搭起各種花架,最高的有近十米,低的也有五六米,上面放著彩色酥油捏成的神仙、人物、花木、鳥獸等塑象,人們點燒酥油燈進行祝福。花架下,人們賞花觀燈,載歌載舞,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海洋中。
4、拉祜族的月亮節
月亮節是拉祜族農事節日,又叫「哈巴節」。拉祜語音「哈巴」,意為月亮,在拉祜年歷八月十五舉行,原為祭獻月亮,歡慶豐收。祭禮在晚上月出時舉行,各家挑選最好瓜果作為祭品,用篾桌擺設,抬到祭山神的地方(寨子後面)祭獻為人們分出了耕種節令的月亮。在月光下,全寨男女老少圍著篾桌跳蘆笙舞,歡度節日。
在信仰小乘佛教的地方,祭月亮加入了賧佛內容,地點改在寨內奘房。由佛爺在奘房掛上一幅繪有月亮圖案的白布,在白布下方設供桌、香爐、蠟台等佛事用具。
天黑前,人們帶著鮮黃瓜、芭蕉、菠蘿等供品供佛,點香燃燭、燒紙錢,佛爺念經祈禱。賧佛後,便到寨內活動。老人齊聚喝酒烤茶;年輕人雲集歌場跳蘆笙擺舞、賽唱傳統歌謠,能唱出本民族的歷史淵源者就獲得歌手稱號。
5、苗族的花山節
花山節,也稱「踩花山」、「跳花」等,是苗族的傳統節日。流行於川南南部和中西部雲南東南部。各地節期不一,通常在農歷五月端午節前後舉行。節日期間,苗族人民盛裝匯集到傳統的跳場坪,青年男女跳場中央的花桿跳舞,男青年還進行爬桿、賽馬、射箭、唱歌、跳舞、選美等比賽。人數多時達十幾萬人。
8、各個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著名的有:蒙古族的那達慕、傣族的潑水節、傈僳族的刀桿節、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燈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拉祜族的月亮節、苗族的花山節等等。
由於一些少數民族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出現相同的重大節日,如:古爾邦節 等。
蒙古族:蒙古族的年節,那達慕,馬奶節,祭敖包等。
朝鮮族: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
傣族: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壯族:三月三歌會(祭龍節), 過小年(男人節又稱喊魂節),隴端(壯語,趕田壩之意)節,春節,陀螺節,花朝節 ,吃立節,螞拐節(青蛙節)等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布朗族:厚南節,節日里,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怒族:春節又稱盍司節;仙女節,祭穀神等
塔塔爾族:古爾邦節,「肉孜節」開齋節,聖紀節等
回族: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
滿族:節日與漢族相近,燈節,添倉節,鎖龍,蟲王節等
黎族:大多都用農歷,節日與漢族相同
納西族:人民的節日有許多與漢族相同,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納西族也有火把節。
撒拉族:主要有古爾邦節和開齋節聖紀節。
烏孜別克族: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
獨龍族:傳統節日只有一個,人們稱「卡雀哇」或「德里哇」,意為年節
藏族:轉山會,採花節,藏族稱新年為洛薩,薩噶達瓦節,女兒節,望果節,雪頓節,吉祥天母節
侗族:大多要過春節,時間也是正月初一。
傈僳族:主要節日有澡塘會、收獲節、過年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傳統的刀桿節
毛南族:春節放鳥飛、端午找草葯。毛南族也過端午節,還有南瓜節、重陽節。
俄羅斯族:傳統的民族節日主要與宗教信仰有關,每年公歷的1月7日俄羅斯族均歡度聖誕節。紀念耶穌降生。
鄂倫春族:主要節日篝火節。
維吾爾族: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即開齋節)、庫爾班節(即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
瑤族:盤王節、達努節等。耍歌堂節曬衣節、乾巴節、月半節、祝著節等。
佤族:和漢族一樣過春節。還有插種節、新米節。
仡佬族:祭山、吃新、過年,是仡佬族普遍過的三大節日。
鄂溫克族:農歷新年為主要節日。祭火神,米闊魯節等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花山節、晾橋節等。
白族:人民主要節慶活動有大過年、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 、拜日望等
畲族:主要過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節。
土族:傳統的節日春節、端陽節與漢族相同。本民族的節日和廟會有舊歷正月十四佑寧寺官經會,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錫伯族:春節、端午節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節和西遷節
德昂族:有關門節和開門節,進窪(關門節),潑水節
彝族:年節,跳公節、插花節、火把節及二月八年節等。
土家族:以趕年,土牛毛,大王節。
達斡爾族:春節、中秋節等,大致與漢族的傳統節日相同。
阿昌族: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
保安族:民族傳統節日也都是伊斯蘭教的重大節日
珞巴族:昂德林節
哈尼族:扎勒特,黃飯節,矻扎扎節,耶苦扎
拉祜族:統一的節日有五個,即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火把節和八月月圓節
仫佬族:幾乎每1個月都有節日。有春節、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普米族「大過年」、「大十五節」、「供岩洞」、「轉山會」、「嘗新節」等
基諾族:創世紀祖阿嫫堯白的紀念日
布依族:查白歌節,大年辰、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
哈薩克族: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和納吾魯孜節
水族:端節
羌族:羌歷新年,羌語稱「日羌節」
塔吉克族: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巴羅提節,亦稱燈節等
京族:唱哈節
巴羅提節
9、哪些少數民族還有什麼節日
中國一共有55個 少數民族 ,各民族的節日豐富多彩,著名的有: 蒙古族 的 那達慕 、 傣族 的 潑水節 、 傈僳族 的 刀桿節 、 彝族 的 火把節 、 白族 的 三月節 、 哈尼族 的 扎勒特 、 藏族 的 酥油花燈節 、 景頗族 的 目腦縱歌 、 拉祜族 的 月亮節 、 苗族 的 花山節 等等。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而且「白」在蒙古人心目中具有「開元」之意。關於蒙古年節傳說不一。據史書記載,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漢族歷法,因此,蒙古族白月與漢族春節正月相符。這就是蒙古族過「春節」的由來。蒙古族年節,雖然與漢族春節時間一致,並吸收了一些漢族習俗,如吃五更餃子,放鞭炮等,但也保留了很多蒙古族傳統習俗。在農牧區,蒙古族在除夕之夜一般都要吃手扒肉、點篝火,以示合家團圓,辭舊迎新。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迎新酒」,親朋間互贈哈達,恭賀新年吉祥如意。在整個白月(正月)里,在草原上常會看到穿著節日盛裝的牧民帶著酒香和歌聲,和著馬蹄或汽車摩托車的伴奏,結伴走親訪友的熱鬧情景。
那達慕
蒙古語意為「游戲」或「娛樂」。原指蒙古族傳統的「男子三競技」--摔跤、賽馬和射箭。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包括多種文化娛樂內容的盛大慶典活動和物資交流活動。歷史上的那達慕不受時間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軍隊出征、凱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慶典等場合舉行。今天的那達慕,在每年夏秋之交舉行,規模一般是看當年牧業的生產情況,小豐收小開,大豐收大開。活動內容除了傳統的「男子三競技」,還有文藝演出、田徑比賽和各類經濟文化展覽以及訂貨洽談、物資交流等。
馬奶節
蒙古族傳統節日。以贊頌駿馬和喝馬奶酒為主要內容,故名。主要流行於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和鄂爾多斯牧區。通常在農歷八月下旬舉行,日期不固定,為期一兩天。為歡慶豐收,彼此祝福,除准備足夠的馬奶酒外,還以全羊席等款待賓客,並舉行賽馬、請民間歌手演唱祝詞、向老懞醫獻禮和烏蘭牧騎文藝演出或放電影等活動。據傳,那達慕盛會即源於此。
祭敖包
蒙古族的傳統祭祀活動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各蒙古族居住地區普遍進行的祭祀活動。
「敖包」是蒙古語音譯,亦作「鄂博」、「腦包」等,漢語的意思為「高堆子」。原是指在游牧交界之處及道路上用石塊或泥土堆積起來以作標記的石堆或土堆。正如《清會典》所記:蒙古「游牧交界之所,無山無河為志者,壘石為志,謂之敖包」。後來逐漸被視為神靈的居所,被作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於是,原來的界標、路標就變成了祭祀山神、路神、村落保護神等神靈的場所。而且可以根據需要選址建造。過去內蒙各盟旗、蘇木和寺廟等都有自己公用的敖包,富裕的人家還建有家敖包,每座敖包還有各自的名稱。
敖包一般均建於地勢較高的山丘之上。多用石塊堆積而成,也有的用柳條圍築,中填沙土。一般呈圓包狀或圓頂方形基座。上插若干幡桿或樹枝,上掛各色經旗或綢布條。包內有的放置五穀,有的放置弓箭,有的埋入佛像。敖包的大小、數量不一。一般多為單個體,也有7個或13個並列構成敖包群的,中間的主體敖包比兩側(或周圍)的要大些。
過去,祭敖包活動多在農歷五至七月水草豐美、牛羊肥壯的季節進行。屆時,本蘇木、本旗甚至附近旗縣的群眾都紛紛扶老攜幼,攜帶著哈達、整羊肉、奶酒和奶食品等趕來敖包處。先獻上哈達和供祭品,再由喇嘛誦經祈禱,眾人跪拜,然後往敖包上添加石塊或以柳條進行修補,並懸掛新的經幡、五色綢布條等。最後參加祭祀的人都要圍繞敖包從左向右轉三圈,祈神降福,保佑人畜兩旺。祭祀儀式結束後,還常常舉行賽馬、摔跤、射箭、投布魯等傳統體育活動。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製造民族分裂的行為。
國家根據各少數民族的特點和需要,幫助各少數民族地區加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