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天有什麼節日
1、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龍日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
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
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的主要的風俗習慣有:賽龍舟、吃粽子、采草葯、掛艾草與葛蒲、飲蒲酒、雄黃酒等。
1、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2、吃粽子。傳說粽子是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傳承下來的。粽子種類繁多,從餡料看,北方有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綠豆、五花肉、豆沙、八寶、火腿、冬菇、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廣東鹹肉粽、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
3、采草葯。端午節前後,老百姓紛紛上山挖葯、采葯。端午「踏百草」、「鬥百草」的娛樂活動即來源於采葯習俗。
4、掛艾草與葛蒲。艾草葉意味著百福,是菊科多年生長 木本植物,是一種能夠醫治疾患的草葯,傳說故事插在大門口能夠保身心健康,菖蒲的葉片為劍形,代表祛除不祥之兆的寶刀,傳說插在大門口取辟xie之效。
5、喝雄黃酒。我國民間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說,認為辰屬龍,辰時正是群龍行雨之時,在端午節早晨擺雄黃酒宴,是百姓企盼出現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年景。
6、滾吃雞鴨鵝蛋。全國各地均為流行。端午早晨,東北一帶是由長者將煮熟的雞鴨鵝蛋放在兒童的肚皮上滾動,然後剝皮讓兒童吃下,據說這樣做可免去兒童的肚子疼,實則為節日的一種嬉兒游戲。
7、掛香囊。很多地方有端午節掛香囊的習俗,也是一種預防傳染病的方法。自製端午香囊用到的多種中葯。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際或肚臍處,也可以把香囊掛在門口、室內或車內。有散風驅寒、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通九竅的功能,從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8、打馬球。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中國北方民族沒有端午龍舟競渡的習俗,但會在端午這天射柳和打馬球,這很明顯是來源於北方游牧民族的競技遺俗。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
端午節的故事傳說
端午節的故事,分別有紀念介子推、屈原、伍子胥、曹娥、女詩人秋瑾等,還有惡月惡日、 蓄蘭沐浴、走黃巢等故事說法。下面是流傳最廣的紀念屈原故事傳說。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端午節,用紙筆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太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太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於是便發展成為了粽子。
以上就是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民間習俗、以及故事傳說的知識介紹了,大家還有什麼補充歡迎底下留言哦~~
2、清明節的來歷及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的由來:
據記載,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到了唐朝,清明節氣的影響越來越大,他把上巳節與寒食節逐漸合並,形成現在的清明節。
相傳在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被迫害,不得已流亡到國外逃避。但是,在逃亡途中,又累又餓,難以站起,命在旦夕。可是,這兒在荒蕪人煙,隨從的大臣們到處也找不到吃的,大家萬分焦急,無計可施。
這時候,隨臣介子推悄悄走到一個僻靜的地方,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慢慢恢復了精力,當他知道是介子推從腿上割下的肉時,感恩流涕。後來,重耳當了國君,成了晉文公。在重賞隨臣時,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勸他面君討賞,但介子推卻打點行裝,陪同老母悄悄到綿山隱居了。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但人已離去,前往綿山居住。沒辦法,只得放火燒山,逼出介子推。但事與願違,大火燒遍,也沒見其身影。後來,大火熄滅後,人們發現介子推背著老母親,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去。晉文公見狀,慟哭不已。在裝殮時,發現樹洞里有一片衣襟,上寫:「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在這一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同時,把綿山改稱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以示紀念。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的習俗:
❤️🩹💛1.掃 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2、踏青❤️🩹💛
踏青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春日景象,郊外遠足,這種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
清明之時,正是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乘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也有的特意於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郁結心胸。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習俗的一項重要內容。
❤️🩹💛3.植 樹❤️🩹💛
相傳,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因為常年在外征戰,沒有時間回故鄉祭祖,直到他做了皇帝後才有機會回家祭祖。但是因為常年未回鄉,他沒有找到父母的墳墓,後來在眾臣的幫助下,他才在亂草叢中找到一塊破舊的墓碑,於是便命人修墳立碑,並在墳前種植松柏作為標志。正好這一天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節,於是劉邦根據儒士的建議,將清明定為祭祖節。從此,每逢清明節,劉邦都會榮歸故里,舉行盛大的祭祖、植樹活動。後來,這種習俗流傳到民間,人們便將清明祭祖和植樹結合在一起,並逐漸形成一種固定的民俗。而到了唐代,清明插柳則成了一種十分盛行的民俗。所謂插柳,原是指人們身上插戴柳枝的行為,但是在祭祖的過程中,人們往往會把柳枝往墳地或地上一插,俗話說"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樹往地上一插,柳枝便成活了,無意中起到了植樹的作用。
還要一種說法: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4.戴柳 插柳❤️🩹💛
戴柳、插柳是清明節傳統的風俗,流行於全國各地,尤其以南方為多。如今清明節植樹的習俗,也是從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演變而來的。節日當天,人們有的是在門口或屋檐前插柳枝,有的在頭上戴柳圈,還有的地方女子頭上簪柳、男子身上配柳。相傳此俗最初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神農氏。到南北朝時期,人們在元旦插柳枝,認為能避鬼。後來這種習俗活動轉到寒食節或清明節進行。此外,插柳還有記年祈壽之意,民間有諺語雲:「戴個麥,活一百;戴個花,活百八;插根柳,活百九。」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驅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避邪了。
❤️🩹💛5、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扎結起來,打球者頭戴襆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
《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於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於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續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次往東苑擊球、射柳。
❤️🩹💛6、吃青團❤️🩹💛
清明吃青團,這種風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據《周禮》記載,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於國中」的法規,於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間,即渭明前一、二日,還特定為「寒日節」。
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有糯米酪、麥酪、杏仁酪揚,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節充飢,不必舉火為炊。現在,青團有的是採用青艾,有的以雀麥草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流傳百餘年,仍舊一隻老面孔。人們用它掃墓祭祖,但更多的是應令嘗新,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讓我們過一個「清凈明潔」的清明,把各種喜悅憂愁、飲食游樂,都化作一種美好的精神寄託
3、端午節內容有哪些?
端午節內容有
1、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由驅毒避邪的節令習俗衍生出各地豐富多彩的祭祀、游藝、保健等民間活動,主要有祭祀屈原、紀念伍子胥、插艾蒿、掛菖蒲、喝雄黃酒、吃粽子、龍舟競渡、除五毒等等。
2、端午從字面上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
3、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4、端午節,本是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5、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
4、求清明節的來歷和風俗,越詳細越好。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的由來:
據記載,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到了唐朝,清明節氣的影響越來越大,他把上巳節與寒食節逐漸合並,形成現在的清明節。
相傳在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被迫害,不得已流亡到國外逃避。但是,在逃亡途中,又累又餓,難以站起,命在旦夕。可是,這兒在荒蕪人煙,隨從的大臣們到處也找不到吃的,大家萬分焦急,無計可施。
這時候,隨臣介子推悄悄走到一個僻靜的地方,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慢慢恢復了精力,當他知道是介子推從腿上割下的肉時,感恩流涕。後來,重耳當了國君,成了晉文公。在重賞隨臣時,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勸他面君討賞,但介子推卻打點行裝,陪同老母悄悄到綿山隱居了。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但人已離去,前往綿山居住。沒辦法,只得放火燒山,逼出介子推。但事與願違,大火燒遍,也沒見其身影。後來,大火熄滅後,人們發現介子推背著老母親,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去。晉文公見狀,慟哭不已。在裝殮時,發現樹洞里有一片衣襟,上寫:「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在這一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同時,把綿山改稱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以示紀念。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1.掃 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2、踏青❤️🩹💛
踏青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春日景象,郊外遠足,這種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
清明之時,正是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乘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也有的特意於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郁結心胸。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習俗的一項重要內容。
❤️🩹💛3.植 樹❤️🩹💛
相傳,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因為常年在外征戰,沒有時間回故鄉祭祖,直到他做了皇帝後才有機會回家祭祖。但是因為常年未回鄉,他沒有找到父母的墳墓,後來在眾臣的幫助下,他才在亂草叢中找到一塊破舊的墓碑,於是便命人修墳立碑,並在墳前種植松柏作為標志。正好這一天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節,於是劉邦根據儒士的建議,將清明定為祭祖節。從此,每逢清明節,劉邦都會榮歸故里,舉行盛大的祭祖、植樹活動。後來,這種習俗流傳到民間,人們便將清明祭祖和植樹結合在一起,並逐漸形成一種固定的民俗。而到了唐代,清明插柳則成了一種十分盛行的民俗。所謂插柳,原是指人們身上插戴柳枝的行為,但是在祭祖的過程中,人們往往會把柳枝往墳地或地上一插,俗話說"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樹往地上一插,柳枝便成活了,無意中起到了植樹的作用。
還要一種說法: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4.戴柳 栽柳❤️🩹💛
戴柳、插柳是清明節傳統的風俗,流行於全國各地,尤其以南方為多。如今清明節植樹的習俗,也是從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演變而來的。節日當天,人們有的是在門口或屋檐前插柳枝,有的在頭上戴柳圈,還有的地方女子頭上簪柳、男子身上配柳。相傳此俗最初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神農氏。到南北朝時期,人們在元旦插柳枝,認為能避鬼。後來這種習俗活動轉到寒食節或清明節進行。此外,插柳還有記年祈壽之意,民間有諺語雲:「戴個麥,活一百;戴個花,活百八;插根柳,活百九。」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驅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避邪了。
❤️🩹💛5、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扎結起來,打球者頭戴襆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
《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於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於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續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次往東苑擊球、射柳。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讓我們過一個「清凈明潔」的清明,把各種喜悅憂愁、飲食游樂,都化作一種美好的精神寄託
5、民俗擇日主要是什麼
民俗擇日主要是:為各種習俗,節日和出門等風俗習慣,選擇一個黃道吉日,如:結婚要選一個好的日子結婚。
6、今天是什麼節日
端午節(農歷五月五日),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龍日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是起源於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此時龍星既「得中」又「得正」,處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龍德顯揚。端午節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端午節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傳統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1][2][3][4][5]
端午節原本是上古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祀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五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南方吳越先民的龍圖騰祭祀[6][7][8],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最後形成如今端午節文化內涵。
7、端午節是什麼時候 端午節是什麼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