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名稱怎麼由來
1、傳統節日的由來有哪些?
1、春節
時間:狹義農歷正月初一,廣義農歷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由來:春節,是農歷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績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
2、元宵節
時間:農歷正月十五。
由來: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創建《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3、清明節
時間:公歷4月5號前後。
由來: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4、端午節
時間:農歷五月初五。
由來: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5、七夕節
時間:農歷七月初七。
由來:七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為象徵愛情的節日。
6、中秋節
時間:農歷八月十五。
由來: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統節日形成
古老傳統節日多數源自原始信仰,節日形成於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許多傳統節日曾入國家「祀典」,後為方便記憶有些節日在日期上有所調整(如端午節日期由「午月午日」於漢代改為"五月初五")。中華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是構成文明國家的基本框架。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人類社會」逐漸形成,逐漸完善的文化過程「,是人類文明進化發展得產物。中國的傳統節日,承載著原始信仰、天文、地理、術數、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些傳統節日在秦後被附會上一個「歷史人物傳說「」作為「起源」,但實際考察,這些說法遠遠晚於節日誕生,是後代建構出來的。絕大多數民俗節日來自古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與信仰,與英雄人物發生關系往往是人為建構替入的結果。
有現存文獻記錄的傳統節日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在先秦時期,一年中劃分得二十四個節氣,已齊備完成,後來有些傳統節日,也與這些節氣密切相關,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每個中華傳統節日都有自己的來源之處與形成的必要條件。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中國傳統節日由來
2、8個傳統節日的由來是什麼?
8個傳統節日的由來分別是:
春節的由來:相傳在遠古時候,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年」的威脅。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十分害怕。很多年後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
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裡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裡,「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元宵節:傳說在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被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
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過了好久才想出個法子,決定在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清明節: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端午節: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
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七夕節:陰歷七月七日的晚上稱「七夕」。我國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鵲橋相會。
重陽節: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記載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 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中秋節:陰歷八月十五日,這一天正當秋季的正中,故稱「中秋」。秋高氣爽,藍空明凈,圓月懸空,清輝瀉地,桂香浮動,令人陶醉。蘇軾《陽關曲》詩:「暮雲收層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表達了中秋月夜的美好。舊俗是夜全家團圓,備上時令瓜果和熟食,一邊宴飲,一邊賞月,歡聲笑語,月圓桂香,聚集一堂,共度佳節。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在中國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3、我國傳統節日的由來是什麼?
1、七夕節
七夕節的傳說:那時候牛郎和侄女相戀,但是被王母知道了,兩人被迫分隔兩地,只有到了七夕這一天,喜鵲為他們搭橋,他們才能見一面。不過七夕節的由來是因為古代的乞巧習俗,所以七夕節也叫乞巧節。
2、寒食節
寒食節的起源是春秋時期,重耳為了躲避災禍而一直逃亡,介子推一直忠心耿耿地跟在他身邊。甚至在沒有東西吃的時候割股給重耳使用。後來重耳繼位,想請介子推出山,但是他不願意。
為了逼出介子推,重耳命令部下放火燒山,結果燒死了介子推。為了紀念他,重耳把這一天定位寒食節,並且命令大家只能吃冷食。後來這個節日也就從此流傳下來。
3、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因為人們認為「五月」是惡月,「初五」是惡日,因而避諱「五」,改為「端午」。端午節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記載,並非為紀念屈原而設立的節日,但是端午節之後的一些習俗受到屈原的影響。
4、中秋節
中秋節由來是因為秋天是收獲的季節,在古代,農民為了慶祝農作物和各種瓜果的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節也就由此流傳下來。在古代的時候中秋節還會玩花燈,但是現在很少有地方會在中秋節的時候玩花燈了。
5、臘八節
每年春節的時候我們都會去燒香拜佛,祈求來年能平平安安。其實除了春節的時候,臘八節這天我們也會去拜佛,而且還會煮臘八粥喝,不得不說臘八粥非常的好喝,因為它有多種食材熬制而成。臘八節的起源是古時候為了祈求豐收和吉祥,所以那時候會在臘八這一天祭祀祖先和神靈,後來這個節日也就被流傳了下來。
4、節日的由來?
節日的由來是:
各民族和地區都有自己的節日。一些節日源於傳統習俗,如中國的春節、中秋節、清明節、重陽節等。有的節日源於宗教,比如基督教國家的聖誕節。有的節日源於對某人或某件事件的紀念,比如中國的端午節、國慶節、青年節等等。
另有國際組織提倡的運動指定的日子,如勞動節、婦女節、母親節。隨著時間推移,節日的內涵和慶祝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而現時節日經常與假日相混淆,事實上大多數節日都沒有法定假期,如中國部分傳統節日仍沒有假期,如重陽節。
演變:
中國歲時節日,隨著一年四季的變化和農作物安排的需要,逐漸形成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節俗活動,表現了鮮明的農業文化特色,這從以下節俗活動中可見一斑。
元旦前後的立春節,看風雲,占天候,預測年歲豐欠,二月驚蟄節令到來時,民間有預防蟲害,預占收成的習俗。三月清明、穀雨前後是春耕播種的大好季節,不少節日如蠶月、踏青節、禹生日、麥王生日、龍王節、清明等節日活動都與祈求豐收有關。
四月立夏的節俗活動大都是圍繞各地生產特點進行的。五月盛夏之初,各種災害較多,俗稱為「惡月」,其節俗活動多與防病、除害有關。
夏至許多地方有「祭田婆」、摘新谷薦祖習俗。六月正值三伏酷熱季節,易染疾病,因此,許多習俗偏重於消夏抗暑活動,包含有愛護生產力的意義。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節日
5、中國傳統節日的由來和風俗是什麼?
中國傳統節日的由來和風俗是如下:
1、七夕節,又稱乞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在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習俗。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
2、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3、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全國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節日活動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
4、社日節,中國傳統節日,又稱土地誕,是古老的中國傳統節日,社日分為春社和秋社。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類似龍抬頭節習俗,又以祭社習俗為主的新「二月二」習俗,如在桂東客家地區。
5、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游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6、中國所有傳統節日的來歷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11個:除夕、春節、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重陽節、中元節、中秋節、臘八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祖國、民族共同的文化記憶,是傳承和發展的根本。清明之感恩、端午之愛國、七夕之忠貞、重陽之尊老無不閃耀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常過的節日如下:1、除夕(農歷十二月大年三十)起源:除夕最早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以擊鼓的方式來驅除「疫癘之鬼」,來年才會無病無災。這就是「除夕」節的由來。2、春 節(農歷正月初一)起源:古代的春節,是指農歷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時節,南北朝以後才將春節改在一年歲末,並泛指整個春季,這時大地回春,萬象更新,人們便把它作為新的一年的開始。到了辛亥革命後的民國初年,改農歷為公歷[陽歷]後,便將正月初一定為春節。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為「春節」,因而至今仍有許多人將過春節叫過年。3、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來源:這是春節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並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4、清明節(4月5日前後)來源: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5、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來源:它是為紀念中國古代詩人屈原而產生的。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戰國時期楚國人,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又無力挽救楚國的滅亡,當秦國滅楚後,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羅江自沉;江邊群眾得知,便紛紛駕舟打撈屈原屍體。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後人把這天定為端午節。來源:新教育時代·教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