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雲霄縣今天什麼節日
1、寫一個關於春節習俗的作文400字左右
春節,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熱鬧喜慶氣氛洋溢;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文化精華。
在古代民間,人們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便開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結束。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新年才算結束。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是親朋好友歡聚的日子,是人們增深感情的紐帶。節日交流問候傳遞著親朋鄉里之間的親情倫理,它是春節得以持存發展的重要要義。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它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願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而且還是祈福、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斗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除夕這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裡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裡,"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為了紀念,以後每到大年三十兒,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電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裡,通宵守夜;正月初一,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延續至今就是每年正月初一都要"過年"。
自古以來,人類就利用天體在天球上的運動來計量時間,因為這種運動既均勻,又能為一切人所觀測、所共用。首先是太陽的東升西落運動,可以用來計算「日」以內的時間,如日、時、分和秒。「日」以上的時間單位還有「月」和「年」。所謂歷法,正是測算年、月、日的長度及其相互關系,並排定實用的歷月、歷年以至世紀的法則。
歷法中最基本的單位,是朔望月和回歸年。一朔望月等於29.5306日,它是鮮明的月相變化的周期,又與潮汐和日食、月食現象有關,因而最早被人們用來計算日子。一回歸年等於365.2422日,這是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赤道南北回歸運動的周期(與地球公轉周期不完全相等),因而是地球上季節變化的周期。
中國人的歷法被稱為陰歷,它是以月亮圓缺變化――朔月為基本周期,即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小月按一定比例相間排列,使歷月平均長度等於朔望月(29.5306天)。
陰歷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周期作為一年,一年分12個月,但是它的劃分與外國人陽歷不同:陽歷是先保證平均歷年等於365.2422天,再把一年分為12個月;而陰歷是先保證平均歷月等於29.5306天,再以12個月合為1年。所以,陰歷的歷年平均天數為:29.5306×12=354.3627(天),比回歸年短近11天。例如,如果今年陰歷正月初一(春節)在陽歷的二月五號,則明年將在二月五號之前11天。如果不作調整,就會造成陰歷有時候在冬天過春節,有時要在夏天過春節。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規定平年為12個月;閏年為13個月,其中包含一個閏月。這樣,平年的天數比回歸年少11天,閏年比回歸年多18-19天。只要按照一定比例把閏年和平年相間排列,就可以在歷月等於朔望月的同時,又使歷年平均長度等於回歸年。我國古代人民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就用「19年7閏」的方法來設置閏月。例如明年2020年就是閏年,有13個月,其中有兩個四月,就是閏四月。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