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節日大全 » 重慶五月節是什麼節日

重慶五月節是什麼節日

發布時間: 2023-03-04 10:56:13

1、端午節有祭拜親人的習俗嗎

端午節在民間有祭拜親人的習俗。
端,自然是「開端」、「初」之意。午與五是相同的。在我國傳統紀年裡,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又為陽數,所以,初五又可稱為端五。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民間習俗很多,所以在一些地區端五也被稱為重五、端陽、中天、重午、午日。所以,端午節在我國一些地方又稱「五月節、艾節、夏節、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重午節」等等。
端午節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無非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
各地的端午習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葚,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葚,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咸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2]
山東省
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借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陝西省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省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江蘇省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征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高郵的端午較為特殊,有系百索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等習俗,孩子興掛「鴨蛋絡子」,就是挑好看的鴨蛋裝在綵線結成的絡子中,掛在胸前。
四川省
石柱(石柱縣位於重慶市東部。)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上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下,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在綿陽市和遂寧市的部分地區,有端午吃包面[和餃子類似,用麵皮包餡煮食]的傳統,具體由來有待考證。
浙江省
桐廬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於師長,稱之「衣絲」。醫家則於午時采葯,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北省
黃岡市端午節巴河鎮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市秭歸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另有祭祀、招魂等紀念屈大夫的活動,這一天還有曬水給小孩洗澡的習俗,就是放一盆水中太陽下曬,等水熱了給小孩洗澡,據說可以洗去污濁和病魔。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五月二十五又稱「末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於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岳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葯王曬葯囊日,人家皆於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稱為競渡。仙游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綵線,系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竇娘」。
廣東省
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並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海南省
每逢端午,海南各處都會如中原一般舉辦龍舟競渡等活動。在如今保存最為完好的古縣治城垣定安,五百年歷史的明成化古城門洞內,仍有兩個石階疊架著兩條鮮艷、修長、昂揚的龍舟。海島先人,端午時節,扛起龍舟,奔向大河,揮汗於南渡江中競渡……歷史就從一個個古色端午,時光交錯著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鄉」之稱的文昌,是宋慶齡的祖居地,臨海傍河。自古以來,當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會舉辦賽龍舟的活動,祈福求安。海南除了與內地相同的賽龍舟、吃粽子、掛菖蒲和艾草,還有一個海島百姓都熟知的內容,就是洗龍水和洗草葯澡。
飲雄黃酒:在長江流域地區盛行。
吃餾米:在部分晉語地區盛行,餾米即黃米(黍)蒸制的米飯。
游百病:在貴州地區盛行。
台灣省
台灣過端午節時,許多住家門口都掛菖蒲、艾草和貼鍾馗畫像,成人飲雄黃酒,小孩子佩香包,這些據說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對商家來說,端午節是營銷民俗文化的好商機,每年都在挖空心思為賣粽子吸引眼球,台灣什麼稀奇古怪的粽子都有哦,很多民眾也很樂意展示自己的創意。台南地區端午節不吃粽子,而是吃一種叫「煎堆」(又叫「煎錘」)的食物。此俗也與鄭成功有關。台灣和大陸一樣,端午節最有氣氛、最為熱鬧的是劃龍舟。台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節這天都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
江南地區
端午節賽龍舟,在我國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龍舟船的大小因地而異。比賽是在規定距離內,同時起航,以到達終點先後決定名次。我國各族的龍舟賽略有不同。漢族多在每年「端午節」舉行,船長一般為20—30。

2、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中國端午節發源於什麼地方?

謝邀:

開篇明義,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起源於先秦時代的端午節從漢代開始盛行於長江兩岸。

端午釋義

端午從字面上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字面意思是初始,午屬十二地支第七位馬,用於計時。農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

端五即初五,農歷五月也是午月,「端五」慢慢演變成了「端午」。農歷五月正是仲夏,《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五月初五也被稱為端陽節。

此外,端午節這一天有很多種叫法: 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菖蒲節、解粽節、屈原日、女兒節等。

端午習俗

關於五月五日習俗的記載,最早見於《禮記》中的這句話:「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秦代以後,南北方的端午習俗進一步融合,主要的風俗是避惡和避災。

唐代端午風俗在沿襲前朝的基礎上越來越豐富。唐代段成式筆記小說集《酉陽雜俎》記載:「北方婦人,五日進五時圖、五時花,施之帳上。是日又進長命縷,宛轉繩結,皆為人像帶之。」用絲線結成人形,佩戴用於裝飾辟邪,這種習俗一直延續至明清。

端午節製作粽子的風俗流傳至今,與紀念屈原有著很深的淵源。粽子,古代還有糉、角黍、筒粽等不同的名稱,關於粽子的最早的文獻記載,源自南梁吳均的《續齊諧記》。

傳說屈原於五月初五頭汨羅江而亡,楚國人懷念他,就在每一年的這一天取竹筒貯米投水以祭之。後來,竹筒貯米的方式逐漸被粽葉包裹的方式取代。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唐代食用粽子的習俗已風靡大江南北,據宋代人龐元英撰寫的《文昌雜錄》記載:「唐時五日,有百索粽,又有九子粽。」其中,「百索粽」還是皇帝賞賜大臣的食品,這時的端午節主要側重於避災祈福。

據文獻記載,在唐代初年,五月五日已成為官方法定假日。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四月《停諸節敬獻詔》雲:「比之五月五日及寒食等諸節日。」到了唐玄宗時,已經有了「端午」這一節日名。宋代則有「端午節」之名,如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八「端午」一欄下專門有對杭州人過端午節的文字描述。

端午節的由來

我國傳統端午節的民俗活動,在歷史傳承過程中,糅合了不同地域的風俗,日益豐富。現今民俗在端午節多為祭祀屈原,甚至被稱為屈原節、詩人節。其實歷史上,各地曾有不同的名人祭祀,具有明顯的地域特點和地理標識。

第一種說法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政治家、詩人。早年受楚懷王信任,後遭子蘭等人排擠被流放。相傳當楚國郢都淪陷後,於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羅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記載了屈原懷石自投汨羅江,點出了屈原投江的地點和方式。其他文獻如《世說新語》《續齊諧記》《荊楚歲時記》等則將屈原投江時間記為准確的五月五日,這或許是對五月五日節俗的一種迎合。

端午節祭祀屈原,最早可見史料是南梁吳均的《續齊諧記》,其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後人遂以此認為端午節源自祭祀屈原。

屈原捨身取義、高潔的品質被後人尊敬,成為歷代文人的楷模,他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情懷具有強大的感召力,甚至東南亞十幾個國家將端午節作為自己國家的節日。屈原自身的人格魅力以及作為優秀詩人的才華歷來被人們傳頌,是中國人民崇敬愛戴的先賢。

第二種說法是為了紀念伍子胥。伍子胥是春秋楚國人,後為吳國大夫,一度助吳成為強國,後吳王夫差聽信讒言,令其自盡,相傳這一天正好是農歷五月五日,因此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第三種說法是為了紀念曹娥。曹娥,東漢會稽上虞人,著名孝女,《後漢書記》載:「孝女曹娥者,會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為巫祝。漢安二年五月五日,於縣江泝濤迎婆娑神,溺死,不得屍骸。」曹娥思念父親,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上虞人被曹娥的事跡感動,所以他們將這一天定為紀念她的節日。

可見,歷史上不少地方都曾以本地名人為紀念對象。顯然,先有「五月五日」節俗,後有不同名人附會。名人紀念豐富了「五月五日」節俗活動,成為後來端午節民俗活動的一部分

端午節與地域文化

龍舟競渡,是端午節的具有象徵意義的一種文化。時至今日,全國各地人們在端午節劃龍舟紀念屈原的習俗十分常見,長江中下游地區龍舟賽最為盛大,影響最大。蘇宋代文學家蘇軾在《六幺令·天中節》的一詞中寫道:「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

此外,很多詩人在作品中描繪賽龍舟時熱鬧喧囂的場景和水手們高超的劃船技術。如明代詩人袁宏道《午日沙市觀競渡感賦》中寫道:「金鱗圻日天搖波,壯士麾旄鳴大鼉,黃頭胡面錦魅額,疾風怒雨鬼神過,渴蛟飲壑猊觸石,健馬走坂丸注坡,傾城出觀巷陌隘,紅霞如錦汗成河。」

從端午節的一些其他習俗中也能看出明顯的地域文化色彩和地理標識。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南北朝時,長江流域的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有的還將艾草紮成虎形,再粘貼艾葉於其上。艾與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們和蒜一樣都有殺菌作用。

端午節這天,人們以菖蒲作寶劍,以艾作鞭子,以蒜頭作錘子。古人認為「端午三友」可以避免蟲蛇叮咬。江南地區,有的習俗是在端午節飲菖蒲酒,則其葯用效能就更為直接。通常是在節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黃,浸入酒中,節日便可飲用。

端午節采葯與浴蘭湯也是古老的習俗,據《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五日,競采雜葯,可治百病。」由此可見,端午節采葯的習俗最初盛行於荊楚一帶。

與端午采葯一樣,端午浴蘭湯最初也是盛行於荊楚一帶的。《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當時的蘭不是現在的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葯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適宜,這一風俗至今流傳。

古老的端午節,歷經千年傳承,民俗活動不斷豐富,衍生出許多習俗。各地有多種習俗,各具特色、豐富多彩,劃龍舟並不是普遍的唯一的活動,而拴五色線、飲雄黃酒、用雄黃畫額、佩香囊、熏艾草、掛菖蒲等已日漸式微,唯有粽子經久不衰。

小結

如今,端午節已成為全國法定假日,成為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具有深厚的文化精神。

端午節具有時間上的轉換意義,也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端午節習俗包含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理念以及生存智慧,是人們一種儀式感、娛樂性的表達方式,端午節文化起源於中國人和諧的自然觀念和豐富的精神世界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