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習俗已淡化的有什麼
1、傳統文化根基是什麼?傳統節日越來越淡的原因是什麼?
以前窮,盼著過年是可以得到新衣服和好吃的好玩的,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不愁衣食,再加上現在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所以沒有以前年味足。
主要還是中國的經濟發達了,很多地方生活水平提高了,小時候我家很少吃肉,逢年過節的時候才有肉吃,才有新衣服穿,現在幾乎頓頓有肉,衣服舊了就買新的,還有這三十年,新鮮事物不斷涌現,電視,智能手機,現在你天天可以在手機上面看到綜藝節目的播出,隨著我們年齡的增加,對我們過年認識越來越多,好奇的地方就都知道了,新鮮感就自然淡了,春節是一種傳統,中華五千年的傳統,傳承給你的是一種精神,做人不能忘本,忘記老祖宗,上敬老,下顧小,不要只顧自己,不顧別人,更重要的是傳承給你的是應該如何堂堂正正的做人。
以前是條件差,網路時代的玩手機人少。不倫工作上家裡大大小小的事情,什麼事都要親自跑腿,一來二去的就熟了。吃頓團圓飯,感情較深。在玩一玩說笑在一起現在是不是太多了,現在就不同了,人人都有一部手機微信聊天兒打電話叔叔簡單說說就可以了太簡單了,大家各忙各的,有點時間就在家裡玩玩手機,不願跑,有什麼事一個電話一個微信就過去了,大家聯絡在一起相聚的時間太少了,感情自然就淡了。還有攀比的太多了。富人看不起窮的。送點禮物被閑棄,有的說話難聽,心裡總有一種壓意感。開心的事變的掃興。
記得小時候小盆友吃好年夜飯後拿著煙花開心極了,現在都不讓放煙花了,當然這也是社會的進步,環境的影響放在首當其中。以前記得拿著禮物還能走親戚,可現在都是獨生子女,親戚的歸屬感越來越沒有了,小到3歲,大到80歲,拿著手機可以呆在家裡開心極了,哪有心思還出去,呆在被窩里暖和極了。科技的進步有時候斷送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希望我們放下手上的電子設備,好好的家人和盆友團聚,過一個每年都能難以忘記的節日。
2、為什麼很多傳統節日消失 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按照我國的民族傳統和風俗習慣,一年中有八個傳統的節日:
1、春節: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也是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節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
2、元宵:農歷正月十五。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又稱為「上元節」。
3、清明: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同時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
4、端午:農歷五月初五。
5、七夕:農歷七月初七,中國古代的情人節。也有人稱為 「乞巧節」或「女兒節」。
6、中秋: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7、重陽:農歷九月初九。叫「登高節」,習俗有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現在我國又將九月初九定為敬老節。
8、冬至: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
寒衣節,人日節,天穿節,上巳節,觀蓮節,花朝節,天貺節,天灸日,尾牙節,這些日漸消失的中國節日你都有聽過嗎?
3、傳統節日式微,為什麼我們的傳統節日越來越淡化了?
曾幾何時我們苦苦期盼的過年過節,已經越來越淡化,越來越冷清,越來越多的人感覺不到過年過節的氣氛了,感覺過年過節就像是一個長假, 沒有了兒時的快樂和美好的感受。 特別是以前非常隆重的節日,像春節,就更加沒有那種興慶的氛圍,完全沒有了兒時那種興奮和儀式感。
小的時候最盼望的就是過年過節,距離過年過節還很早就開始做各種計劃,那種美好的期待讓過年過節變得珍貴又隆重。不僅是孩子,大人也一樣在心裡暗暗計劃著怎樣過年,買什麼過年的年貨,節日的佳餚,為家裡添置點什麼。可以說所有人都對年節充滿期待,年節在每個人心裡占據著無比的位置。就像俗話說的,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年節在國人心中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
那麼,為什麼現在生活條件那麼好了,而年節的氣氛卻越來越淡了,購置年貨不再那麼積極,又沒有新衣服也不在意,甚至有些人不再那麼千辛萬苦也一定要回家過年了。過年過節反倒更像是一個較長的假期,不少年輕人甚至是足不出戶,更不要說買年貨,買新衣,放鞭炮了。我們覺得非常重要的儀式,在他們眼裡變得可有可無,小時候為了多分一點鞭炮孩子們經常是吵鬧不休,而現在找個孩子去放大年夜的鞭炮都很難。
其實,我們細想,傳統節日變得淡化,主要原因是物質豐富了,而且信息多元化,科技越來越發達,使得幾千年來的傳統習俗已經沒有那麼有趣味了。首先經濟條件越來越好,以前是缺衣少食,惟有過年時,才能吃好的,穿漂亮衣服,而現在天天穿新衣服也不是什麼難事。想吃什麼都可以通過各種購物渠道買到,完全不用眼巴巴的等著過年過節。其次是很多年節的慶典活動,年輕人都在外工作,即使在家也不願意參與,這就造成年節變得冷冷清清。
最重要的一點是,環境意識越來越強,由於現代人環保意識的加強,那些傳統的被人們認為很有年味的習俗。比如,現在很多地方規定不讓放鞭炮,不讓放煙花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人們傳統印象中的年味。而科技的高速發展,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再遙遠,卻讓親情與傳統節日漸行漸遠。所以,我們覺得過年過節沒有以前有意思了,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但是作為年輕人如果關掉手機、 電腦、重拾起對中國傳統節日的尊重、陪伴在親人身邊,傳統節日還是有很多價值讓我們參與發揚的。
4、傳統節日淡化,民俗凋零,有什麼壞處?
世界上任何一個文明,都不可能在丟棄了自身的傳統文化和習俗後還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傳統節日以及節日背後的文化內涵、習俗習慣,就是支撐文明大廈的柱石與地基。
傳統節日是民俗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民俗世相的一個載體,這種載體是一種不怕重復、發自內心的公眾行為,過傳統節日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的認識。傳統節日能增強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實現民族內部的心理的溝通,能增強中華民族的心理凝聚力。
傳統節日是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中國應很好地保護我們的傳統節日,發揮傳統節日在傳承民族文化當中的作用。
(4)中國傳統節日習俗已淡化的有什麼擴展資料:
民俗節日來自於人文與自然文化,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祭祀文化有關。每個傳統節日有每個節日的活動載體,諸如燈會、扒龍舟、拜神祭祖等等。
大部分傳統節日形成於上古時代,先秦時期由於南北風俗各異,南北各地的風俗尚未融合普及,很多古已有之的節俗活動在中原文獻鮮有記載。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使風俗習慣也互相融合,這對節日習俗的傳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漢後南北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普及到全國各地。節日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嚴肅的氣氛中轉為娛樂禮儀型,從此節日變得豐富多彩,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並很快成為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
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在歷史演變中,由於朝代更迭、歷法變動,有些節日在日期上古今不同。
5、有些人對於中國的傳統節日漸漸冷淡,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傳統節日能否延續,關鍵在於是否能夠在人們心中產生情感共鳴。傳統節日的形式支撐,不能只淪為「吃」,而應該與人們的現代生活之間,找到一種契合的方式。讓傳統節日真正成為中國人的節日,我們需要重新認識傳統節日文化,更要從程式化的過節方式中走出來,讓傳統節日真正參與到我們的生活之中。
端午節、中秋節的傳統習俗早已被人淡忘,文化味也越來越淡,「吃」和「游」逐漸成為過節的唯一主題。相反很多人對情人節、聖誕節等洋節趨之若鶩。這值得全社會反思。相關部門應提倡和引導百姓積極參與各種各樣的民俗活動,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弘揚傳統節日文化、習俗。
(5)中國傳統節日習俗已淡化的有什麼擴展資料:
中國是禮儀之邦,儀式表達著中國人對事物重要性、價值性的認同,沒有儀式感的節日難以讓人們對節日產生心理上的認同和依從,而儀式本身又是讓人參與進來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開的程序,代表著節日文化內涵的逐層展示,也是讓心靈參與其中審美的過程。在這樣一套看似繁瑣的儀式里,人們的情感得到表達和宣洩,節日的文化內涵和意義也得到彰顯和傳承。儀式讓傳統節日變得莊重,富有意義,為生活增添了趣味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