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與是香港什麼節日
1、香港有什麼節日?
1、農歷新年
春節,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亦為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2、清明節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斗指乙(或太陽黃經達15°)為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公歷4月5日前後。
3、復活節
復活節是基督教紀念耶穌復活的節日。傳說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死後第三天復活升天。每年在教堂慶祝的復活節指的是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如果月圓那天剛好是星期天,復活節則推遲一星期。因而復活節可能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間的任何一天。
4、勞動節
國際勞動節又稱「五一國際勞動節」、「國際示威遊行日」(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或者May Day),是世界上80多個國家的全國性節日。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勞動人民共同擁有的節日。
5、端午節
是上古百越先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2、香港中秋節習俗
開燈會
每逢中秋節,香港的各大Plaza:Sogo、太古等都會相應地進行各種活動,如購物優惠、促銷等。大型的公園則會開燈會。燈會會場會上掛著各種各樣亮堂堂的燈籠,節日的氣氛便瞬間點燃。
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桿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巧。
放天燈
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天燈即孔明燈,是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在從前的新界地區,大多數人都是務農人員,八月十五遠沒有到慶祝之時。在收割稻田之前的中秋節,新界地區的香港人多是燃放孔明燈來進行祈福。
吃冰皮月餅
約在20世紀80年代,冰皮月餅已在香港的市場出售,但在當時也只有一家餅店推出。叫「冰皮月餅」的主要原因是它不同於傳統月餅的製作方式。此前傳統月餅都是由糖漿做皮,顏色是金黃色。而冰皮月餅的部分原料是糯米,做成的月餅外觀呈白色,在冷凍箱里保存,售賣時保存在冷藏櫃里。
與傳統月餅相比,冰皮月餅油脂和糖量較低,更為健康。而冰皮月餅的獨到之處,在乎一個「冰」字,給人爽口之感,使人們不喜傳統月餅之油膩的腸胃得到解脫。好的冰皮月餅,外觀如冰般亮滑,冰箱冷藏過夜後仍舊柔軟,細心切開,切面餡料均如鏡般光滑。
煲蠟
對於早前的香港市民來說,煲蠟也是他們喜愛的中秋月夜活動之一。中秋夜宴之後,在公園賞月吃月餅一番,月餅盒隨即空出。孩子們喜歡把其當作器皿來燒蠟,待蠟融化後,再噴水,最後蠟液四濺並產生高溫水蒸氣。
對於孩子來說,這是一個簡單刺激的娛樂節目,但卻極其容易導致燙傷燒傷事故,因此在上個世紀末,香港政府開始呼籲市民不要煲蠟。
舞火龍
舞火龍是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時香港的民間習俗。據說舞了火龍後可以趨吉避凶,風調雨順。以前的舞火龍,是用稻桿紮成龍頭、龍身的形狀,插上燃著的香,由青壯小夥子赤膊上陣,揮舞舞動。
香港中秋舞火龍還有一段傳說:很早以前,大坑區在一次風災襲擊後,出現了一條蟒蛇,四處作惡,村民們四齣搜捕,終於把它擊斃。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天後,大坑便發生瘟疫。這時,村中父老忽獲菩薩托夢,說是只要在中秋佳節舞動火龍,便可將瘟疫驅除。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從此,舞火龍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追月
過去在香港,人們過了中秋興猶未盡,在十六夜還要再狂歡一次,其名浪漫,喚為「追月」。
3、香港有什麼傳統節日?
香港是一個中西薈萃的都市,昔日在英國殖民統治的薰陶下,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思想觀也日漸西化,對於中國傳統的種種,在香港這個大都會又能找到多少呢?其實這個外表洋化而散發著國際都市魅力的城市, 在骨子裏是不折不扣的中國人地方,在城裏城外,街頭巷尾不難找到中國傳統痕跡。當中最能表達香港人對中國傳統的重視,是每年傳統節日的慶祝活動,其中包括:農歷新年,端午節及中秋節。
農歷新年
農歷新年是中國史悠久的傳統節日,自堯舜時代開始,人們就有在新年慶祝豐收,迎接新歲的民間風俗,後來逐漸成為一個既定的傳統節日。農歷新年的起源始於一個年獸故事, 話說遠古時,有一隻頭如獅子身如黃牛的獨角獸,名為「年獸」,它被天神鎖於深山,而每年只有年卅晚一天的自由,每年這晚,「年獸」走到民間四處搗。有一次人們發現「年獸」走到一戶門前掛著大紅布的人家時,即跋足狂奔,另又發現它害怕熊熊火光及放鞭炮的巨響於是興起過年貼紅紙,掛大燈及燒炮仗等習俗。而大年初一拜年的習俗,亦代表著避過「年獸」或是「惡運」而互相祝賀一番。與西方的新年一樣,農歷新年是由農歷(即陰歷)的一月開始,而慶祝活動則一般由農歷十二月底開始持續幾天。在香港,年初一至年初三是公眾假期,市民慶祝農歷新年的活動則大致如下:廿八日—進行家居大掃除,迎接新一年的開始。卅晚十二月最後一天—在農歷大除夕,一家人會聚在一起吃年夜飯,這習俗叫團圓,是全年節日中最重要的。吃過團圓飯後,人們會往花市逛逛。以前的花市只賣花,而現今的花市則包羅萬相,而最受歡迎的是桃花,桔及水仙等。另外,年輕人則喜歡買或賣一些新玩意如汽球,吹氣公仔等,花市內增添歡樂。在除夕夜亦有一些善男信女往黃大仙廟,希望能於清晨(即踏入年初一)燒頭炷香,為親人祈福。一般人都認為新年的第一炷香功德最大,可以獲福最多。年初一是新年第一天,在這一天人們都會穿上新衣到長輩家拜年,長輩亦會向後輩派紅封包,以代表好運。年初二這天是開年,出嫁的女兒會帶同丈夫兒女回娘家。新年第二天,每年初二晚上,在香港維多利亞港都有煙花匯演,吸引十萬市民於旁欣賞,非常熱鬧。年初三新年第三天,這天是赤口,人們都相信如果親友碰面會爭吵,所以許多人都會選擇在這天往郊外撞大運或參予當日的賽馬活動,發新年財。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日子。屈原是公元前四世紀楚國的三大夫,眼看奸臣當道,曾寫進諌,但卻遭放逐,在憂懷國恨之下,屈原投汨江而死。當時人們為保護屈原的屍體不被魚蝦咬噬,於江中劃龍舟,一面找尋屈原的屍體,一面將以粽包著糯米飯製成粽子,投到江中餵飼魚蝦。自此之後劃龍舟及吃粽子成了民間風俗。在香港的今天,仍然維持著劃龍舟和吃粽子的習俗,而龍舟競賽被香港人推廣成國際賽事,所以端午節是香港最受世界注目的節日之一。最初的龍舟競賽主要是本港漁民及運動員參予,後於五十年代中期卻有兩位外國人發起參加加龍舟競,雖然最終他們仍是失敗,但卻打開了外國人參加龍舟競賽的先河。於1976,香港旅遊協會有感於這種比賽的潛力, 舉辦第一屆的國際龍舟邀請賽。現在每年參賽的國際隊伍超過一百隊,而世界多個地方也有舉辦自己的龍舟競賽。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是古時人們慶祝秋收,舉辦豐祭及祭祀月神,亦是家庭團圓的日子,在元朝未年,因朝庭腐敗,愛國之士紛紛抗元他們將一張寫有「八月十五夜殺韃子」紙條蔵於月餅,當大家吃月餅時看到這紙條,大家一起把韃子殺,元朝就推播。加上這個吃月餅殺韃子的傳統,中秋節成為有民族意義的節日。從古到今,中秋節的主要活動賞月及吃月餅,人們相信在農歷八月十五,月亮是最皎潔,在香港,人們通常會一家人吃晚飯,晚飯後會到室外或高處賞月遊玩,小朋友會提著心愛的花燈遊玩,真是不亦樂乎!近年有一些香港人將慶祝活增加至中秋節的前後,稱為迎月」及「追月」。另有稍具特色的地方活動,當選銅鑼灣大坑的舞火龍表演,而這習俗已有過百歷史。相傳於1880中秋節的前幾天,香港發生了一場嚴重風災,災後大坑村發現了一條蠎蛇,於是村民們合力將它殺死。然翌日卻發現大蠎不知所蹤,幾天後,村內發生霍亂疫症。有人謂巨蠎是海王之子,海王因村民殺死其子以疫症懲罸村民,而村中一位父親宣稱獲得神仙報夢,授予消災解厄辦法。因海王最怕火。只要村民在即將到來的中秋節前後,舞三晚火龍,則海王必受鎮懾,瘟疫也會停止。於是,村民依指示以稻草等材料困成一條大火龍,由父親點睛,再插滿香線,第一條火龍終告誕生。隨即找壯丁舞起火,村民亦大放爆竹,好不熱鬧。於舞三天火龍後不久,霍亂果然逐漸消失。村民為保平安,也就繼續每年中秋舞三天火龍,這個傳統習俗一直相沿至今。
除以上介紹的節日外,香港還有很多大大少少的傳統節日,如大節日清明節,重陽節等,和各個不同的地方節日如天後誔,公誔,黃大仙誔,譚公誕,盂蘭節等,它們都各具特色,而人們舉辦的慶祝活動也是多姿多采呢!雖然香港人深受西方文化影響,但卻不忘保留中國文化傳統及將其發揚光大。香港對西方遊客也可算是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窗口和獨一無二呢!
4、香港各種節日的習俗
天後誕一般慶祝程序由天後誕的前夕開始,向傍晚開始還神、還花炮;子時過後各村村代表會在天後廟上頭注香、拜神,然後有一些儀式好似『喊禮』、『讀祝文』等。在天後誕正日,各花炮會龍獅隊同表演團體在天後廟前面集合。是慶祝表演完後,龍獅隊會繼續去天後廟參神。最後,舉行隆重的抽炮儀式。
天後誕時,村民除了舞龍舞獅、朝拜天後、出會、巡遊外,還舉行盛大的盆菜宴。盆菜是香港獨特的傳統菜式。傳統盆菜以木盆盛載,材料就一層疊一層地排放。不過,為了能夠食到熱騰騰的盆菜,現今盛載的器皿都以銅盆同梓盆代替笨重嘅木盆。
百度顯示不了繁體字喔!
農歷七月十四日是盂蘭節正日,而一踏入農歷七月,人們都會於入黑後,帶續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皈在路邊拜祭一番。撤錢的習俗已很少見,但亦有人這樣做的。古雲:「燒衣撒錢,福壽綿綿「人們比曉街衣」的目的是讓那些無依的孤魂,有衣物禦寒,有食物果腹.以便過冬。「燒衣」是香港自開埠以來一直保存至今的民間風俗。不單只老一輩,就是年青一輩也會誠心上香膜拜,因為他們都認為「種善因,得善果」。
在香港,「盂蘭勝會」打齋附薦先人的習慣亦行之不絕。舉辦盂蘭勝會的地區有長沙灣、樂富、牛頭角、黃大仙、石峽尾等,而在這些盂蘭勝會中,最重要的就是打齋的儀式。而「派米」的習俗亦未有因時代不同而改變,負責派米的人會把米分給老公公、老婆婆。雖然現代人派米並不再像以前般為了救濟窮人,但現代人亦希望保存這個古老的風俗。在勝會中,人們都踴躍地競投福物,以求賜福
5、香港節日有哪些
1、元旦節
元旦,即公歷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元,謂「始」,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謂「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由於地理環境和歷法的不同,在不同時代,世界各國、各民族元旦的時間定位各不盡相同。
2、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3、復活節
復活節(主復活日)是一個西方的重要節日,在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星期日。基督徒認為,復活節象徵著重生與希望,為紀念耶穌基督於公元30到33年之間被釘死在十字架之後第三天復活的日子。
4、勞動節
國際勞動節又稱「五一國際勞動節」、「國際示威遊行日」(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或者May Day),是世界上80多個國家的全國性節日。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勞動人民共同擁有的節日。
5、佛誕
浴佛節,又稱佛誕日、佛誕節等,為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辰。釋迦牟尼佛出生於公元前565年,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在古印度佛教中即為一種重要儀式,其源則在釋迦降生的歷史記載之中。
6、黑道日,是什麼節日?
「黃道」「黑道」,在舊《皇歷》上有主吉凶的迷信之說,如今不僅有些上歲數的人迷信老《皇歷》,遇事拿出來查查是吉是凶,就連一些年輕人也開始講究起「黃道吉日」來了。像南方的某些城市在公開出售的日歷上,就假借普及科學之名,宣傳封建迷信。
比如,結婚、死者下葬、蓋房動土、出差旅遊,都要查找「黃道吉日」,就連看病、做衣服,甚至連洗澡、理發都要找好日子,使人們無形中誤認為「黃道吉日」辦事順利,「黑道凶日」叫人倒霉,把老《皇歷》的那一套作為人們的生活准則。
是中國傳統歷法「黃歷」(萬年歷)中的特有詞彙,指的是諸事皆宜的日子。黃歷以十二神煞中的「青龍、天德、玉堂、司命、明堂、金匱」稱為六黃道(十二值日中的「除、危、定、執、成、開"稱為小黃道日)。
古人依據天體星象運行變化對人類影響的規律制定了黃黑道日,從而對國人的用事擇日趨吉避凶提供了一定的參考與選擇,這種擇吉文化自古以來已深入中國人的思想,無時無刻的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已經形成了一種習俗。
擇吉,古稱諏吉,就是人們利用中國傳統的術數原理,選擇吉日良辰在吉利方位進行人事活動的行為,大致而言,擇吉主要包括訂婚,結婚,擇吉生子,陽宅陰宅修造活動,開張,搬家,出行,面試,商業談判等活動。
擇吉就是以天人合一理論作為基礎,以天人感應為機制,實現天人感召的趨吉行為,天人感召中的」感「字,就是天人感應的機制;「召」字就是天人感應之後相召而來的相類結果,有感才能」召「,能」召「必先有感,所以擇吉術是人們辦事,生活,生產首先要選取的辦法之一.
(6)黑與是香港什麼節日擴展資料: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黃道吉日是中國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它具有相當廣泛的文化蘊含,擇選吉日其根本就是尋找、確定用事活動的適宜時空點,能充分的把握天時、地利、人和以及由此之間的和諧關系所造成的適宜機遇,從而達到趨吉避凶、吉祥如意的結果。
中國人自古有觀天象測凶吉的理論觀,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了關於日子的吉凶的記載。這種獨特的測吉凶擇日文化源遠流長,深入人心,在民間具有深遠而廣泛的影響;
擇選吉日術形成完善於漢,漢後至元代以前的有關著述,大都湮沒無存致使許多問題難以考辨;現今可見的擇吉文獻,以清朝乾隆時所編纂的《協紀辨方書》最詳備、最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