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節日大全 » 香港人傳統節日吃什麼

香港人傳統節日吃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3-12 09:08:46

1、香港的節日習俗有哪些?

新歷新年(1月1日)
2. 農歷年初一的前一日
3. 農歷年初一
4. 農歷年初三
5. 清明節(4月5日)
6. 勞動節(5月1日)
7. 端午節
8. 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7月1日)
9. 中秋節翌日
10. 國慶日(10月1日)
11. 重陽節
12. 冬至(12月22日)或聖誕節(12月25日)(由僱主選擇)
任何雇員都可享有上述法定假日。如法定假日適逢雇員的休息日,應於翌日補假。該補假須並非法定假日、另定假日、代替假日或休息日的日子。如雇員已按連續性合約受雇滿三個月,便可享有相等於雇員該日正常工資的假日薪酬

香港除了聖誕節、復活節、萬聖節、春節、中秋節、重陽節、元宵節、端午節等西洋或中國傳統節日之外,還有如太平清醮、譚公誕、車公誕等特色節慶活動。
同時香港政府亦增加了很多盛事以及特別節日,最出名的就是「購物節」,其他還有「電腦節」等一類,而這類基本上都是針對購物的節日,因此在該類節日前去購物將會很有大幅度的優惠,甚至是讓人驚喜,因此要去香港血拚的朋友是必看的了。
香港特色傳統節日
太平清醮(每年農歷四月初八)
太平清醮,又稱包山節,這個節日是香港的一個別具道地色彩的傳統節日,每年在長洲島上,居民都大肆慶祝。
在這傳統的節日上北帝廟前有三個用竹棚搭成、掛滿平安包的包山。
會景巡遊是節慶的高潮,飄色、醒獅及麒麟隊在島上巡遊,小孩裝扮成古今人物或傳說中的角色,站在支架上,穿梭大小街道。因為包山的緣故,故太平清醮又名包山節。太平清醮的慶典會長達一星期,當所有祭祀都完成後,最後一個項目就是「搶包山」活動。一聲號令後,參賽者就會爬上包山,盡他們的所能搶奪包子,而搶到的包子會分派給其他居民。
譚公誕(農歷四月初八)
譚公誕是香港本地的節日之一,這起節日起源於一人名「譚公」。譚公是另一位海上的守護神,為漁民帶來平安與喜樂。
譚公誕主要的慶祝活動都在筲箕灣和跑馬地舉行;筲箕灣位於香港島東面,昔日原為一個漁港。從前,每逢譚公誕,許多市民善信都會參與巡遊、燒香膜拜,以紀念當年譚公為居民驅除瘟疫的事跡,場面十分熱鬧。這項饒有特色的巡遊活動,曾因城市建設而停辦,如今再度卷土重來,令舞龍舞獅、飄色巡遊等節日盛況,沿大街上演,精彩可期!
車公誕(農歷年初三)
每年農歷年初三,位於沙田馬場附近的車公廟就會人頭涌涌、香火鼎盛,各男女善信上香朝拜後多會轉動壇前的銅風車,祈求新一年轉出好運新機。位於西頁蚝涌的車公廟則建於光緒年間(公元1878年),是香港最古老的廟宇之一。
據說明末崇禎年間,新界各地突然疫症流行,死亡者眾,尤以沙田為甚,後來有人翻查史書及縣志,發現宋朝有位車大元帥,平亂有功之外,更能遏止疫症,沙田的村民乃請人塑造車大元帥的造像,在沙田建立一間車公廟,廟成之日據說疫症即不流行,村民感激之餘,就定於每年車公誕拜祭車公了。

2、每年的中秋佳節,香港市民除了吃月餅、賞花燈,還有哪些習俗呢?

<

3、香港的節日習俗有哪些

香港的春節習俗
貼揮春
揮春是粵語中的叫法,實際上它指的就是過年時貼的春聯、門聯、福貼等。但近年來香港人在農歷新年時按傳統在家裡貼的漸漸不再僅限於春聯、年畫,取而代之的是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舞獅、舞龍燈
舞獅、舞龍燈等會在一些新界鄉村、圍村中出現,但在市區街頭上很難看到了。至於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過自一九八二年開始,每年農歷初二的晚上,在維多利亞港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這已成為這十多年來迎春的一個節目了。
吃港味年菜
最具港味的招牌年菜當屬「盆菜」,這道菜是在盆狀食器內加入魷魚、冬菇、花膠、大蝦、發菜、紅燒豬肉等豐富食材一起燉煮而成,象徵合家團圓、滿堂吉慶的寓意。而「發菜蚝豉」則是使用發菜與牡蠣干一同燜煮而成,取發財好市之寓意;象徵年年高升的年糕,更是香港春節期間少不了的傳統美食。
香港過年家家戶戶都會准備「全盒」來招待客人,以象徵吉祥圓滿之意。內有數小格,裝有多樣帶有好兆頭的糖果小食,例如瓜子象徵抓銀子、糖蓮子象徵連生貴子、糖蓮藕象徵佳偶天成、糖椰絲象徵有爺有子、油角象徵荷包滿滿等,真可謂是美味與美意兼得。
團年飯畢逛花市
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家裡設宴,於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
而飯後的一大節目,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農歷新年期間,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其中以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最大、最熱鬧。香港市民習慣於晚飯後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歡度佳節。
討「利是」
在香港過農歷新年,最開心的莫過於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節拜年時,到處可以聽到「討」利是的歡笑聲。「利是」原為「利事」,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為了春節時親人之間不可缺少的習俗。

4、香港春節有哪些習俗?

(春節)在香港習慣是叫做(過年)的.

香港新年習俗:

廿八 - 洗邋遢
是時候大掃除兼(洗白白)即(用柚子葉和黃皮葉洗澡)把之前一年不好的東西洗去,以煥然一新姿態迎接新一年.
傳說春節前洗澡理發,有消災去病之效,因此各家各戶認真地清掃,做到窗明幾凈,不見灰塵.

年廿九
大年夜的前夕,是一年最繁忙的一天.
首先,在大門門柱貼上揮春,接著是門扉、廳堂,年�也是點綴家居的好材料.中國人一向把紅包視為吉祥的象徵,所以愛用紅色製成各種點綴品,像聯、畫、燈、彩花等等,幾乎朱紅一色.

年三十晚 - 除夕晚
中國人會全家團圓一起吃年夜飯,又稱圍爐,起源於古人皆圍著爐子吃飯.
圍爐時不分長幼皆一起吃,在家的成員一定要等到全家到齊了才可開動,也要為未能回家吃團圓飯的家人擺碗筷,以表示全家團圓,在人際關系疏離的現代社會中,象徵團圓的年夜飯尤重要.
年夜飯要吃得愈慢愈好,每樣菜都要嘗一嘗,有幾道菜餚,因含有吉祥意味,在年夜飯中是不可少的,如:「長年菜」(芥菜)要一根一根從頭吃到尾,年壽才能長長久;「菜頭」表示好彩頭;「全雞」象徵全家福(「雞」與「家」諧音);吃「蚶」與「胖」諧音,取其發福之意;吃 蝦丸、肉丸,乃指「三元及第」之意(即狀元、會元、解元).
餐桌上唯有魚是不能吃,表示「年年有餘」之意.

部份家庭過年時還會包餃子,因為餃子形似元寶,吃了餃子代表招財進寶之意,尤其有些人還會將錢幣包入餃子內,吃到包了錢幣的餃子,就表示新的一年將會發大財.

年初一 – 元旦日
正月初一俗稱「過年」,守歲的人盼望子時(十二點)來臨,宣布新一年的開始。這時候鞭炮齊鳴,非常熱鬧.
全家都會早起,一家大小穿上新衣到親友家中拜年.
拜年時,需彼此拱手互道「恭喜」,互贈紅封包,說吉利話,例如「恭喜發財」、「增福增壽」等字句.
家中有賀客臨門,主人也會端出各種甜食招待賓客,甜食通常為花生、冬瓜糖、瓜子、紅棗等,客人在吃甜食時,也要即興說些吉祥話,如「吃甜甜,大賺錢」等.

晚輩向長輩,或親友間互相拜年,是新春期間不可或缺的活動,在現代社會中,也可藉此表達問候、關懷之意,增進人際關系.

按照傳說習俗,大年初一忌掃地、忌往外潑水,取其財運不隨水流逝的兆頭。 還 有,這天要把剪刀藏起。 故一切餚饌原料,必須預先准備。 理由是菜刀、剪子屬於凶器,春節動之並不吉利.

年初二 – 迎婿日
年初二出嫁的女兒回娘家,夫婿亦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已成為中國人過年的習俗.
傳說如果大年初一回娘家,會使娘家變窮,所以大家都在初二回娘家.
而回娘家也不能空手,必須要准備一些禮物,稱為「帶手」或「伴手」.

年初三 – 赤狗日

年初三又稱「赤口」,是一個不吉利的日子,習俗上今天不拜年,因為聽說這天容易跟人吵架.
赤狗是熛怒之神,遇之則有凶事,所以香港老一輩的居民,在這天足不出戶,留在家中,以免遇上凶煞.

年初四 – 接神
家中的神靈,自臘月二十四日上天述職,到年初四便返回各家各戶.
過午以後, 接神儀式開始:上供牲醴,並燒紙錢、神馬,燃放爆竹,讓諸神歸位.

年初五 – 開祭財神
元旦的熱鬧氣氛到此為止,俗稱「初五隔開」.
神前的所有貢品可以移開,但柑桔塔,要等到元宵佳節才拆下。 屋內積存垃圾,今天可以清除.
這樣,原來生活步伐回復過來.
大年初五亦是祭財神日子,各行業都准備五牲,祈求財神爺賜福.

年初六 – 啟市
踏入大年初六,一切回復正常,店鋪開業,照常工作.
開門之前,每每燃放鞭炮,其數量之多,持續時間之久.
居民亦會在當日接姑奶奶回娘家過年,當日即返.

年初七 – 人日節
顧名思義,人日即人的生日
這不是某人生日,而是全人類生辰.
至於節日起源,根據《占書》記載,指出由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 所以初七便是人日.
在人日,香港市民喜歡吃及第粥.
所謂及第,是希望在科考場高中狀元,人吃及第是取其好意頭的意思.

正月十五 - 元宵節
正月十五即「元宵節」,又稱燈節或上元節,亦是春節的最後一個高潮,家家戶戶皆熱鬧慶祝,還會食湯圓,故亦稱小過年
這天的夜晚,處處可見兒童手提燈籠外出嬉戲,各地的廟宇也會張燈結綵,高搭彩棚,展示各式飛禽走獸、花鳥人物及古今人物的花燈,並舉辦花燈競賽,吸引了不少賞燈的人潮,熱鬧有趣的燈謎晚會則為更豐富了元宵節的習俗.

請參考:http://.baidu.com/question/21116316.html

5、香港人過春節嗎?

香港人過春節,且香港的新年法定節假日是3天。

香港春節放假3天,分別是大年初一,大年初二和大年初四。但是實際上香港的假期一共有4天,從初一到初四(香港實行六休一的工作制度,只有周日才休息)。

一般在春節前,香港人都會送年糕或蘿卜糕是主流項目。每逢這個時候,酒樓酒店都會准備好等大家來購買送禮,「糕」意思步步高升,而炸油角、糖冬瓜是金銀滿屋。年夜飯很多都會來一個盆菜,大家站著用筷子撈來撈去,意思是「風生水起」、「越撈越旺」。

香港人很少看春節聯歡晚會,因為吃飯後大家很多都會去逛花市,最主要是年三十這天晚上的花市,很多都會特價甩賣。因此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是最熱鬧的。

而到了初一的凌晨,更多的人會去黃大仙廟上頭柱香,祈望信賴一年的好意頭,近年更多了遊客前往,所以年三十的晚上,大家都很忙。

新年到了,家家戶戶公司單位都會准備一個裝小吃的盒子,這里叫「全盒」。全盒很多格子,通常把瓜子放在中間一格,其他放當地出名的嘉頓利是糖。按香港人的習慣,先吃瓜子好,因為抓瓜子的動作為「抓銀子」,寓意新的一年裡增財添富。

然後就是給紅包,紅包叫利是。只要是結了婚的,就要給沒結婚的,20元,100元隨意。當然20元還是主流,最主要是討個好意頭,錢多少不是重點。

(5)香港人傳統節日吃什麼擴展資料:

香港的公眾假日

香港的公眾假日融合了東西文化的特色,全年共17天,分別是:元旦日,農歷新年(3天),清明節,復活節(三天),五月一日勞動節,農歷四月初八佛誕,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七月一日特區成立紀念日,中秋節翌日,十月一日國慶節,重陽節,聖誕節(兩天)。

香港長期以來把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傳統節日列為假日,也深深影響了內地,中國內地於2009年起把部分中國特色節日列為國家統一的法定假日。

6、香港的文化習俗

有如下5個區別於內地的文化習俗:

1、天後誕

在香港這個繁華大都會,海上守護神 ─ 天後廣受擁戴。每年天後誕,香港各區70多座天後廟都有慶祝活動,其中元朗有大型的花炮會景巡遊,西貢的天後古廟則有漁船巡遊。 

2、長洲太平清醮

長洲太平清醮是香港獨有的民間節慶,歡騰又富地道色彩。在節慶期間,島上居民全情參與,舞龍舞獅鑼鼓喧天,熱鬧的程度更勝農歷新年!

由於獨一無二的包山,長洲太平清醮又稱為「包山節 」。

相傳清朝中葉長洲瘟疫為患,居民向北帝神祈福,請高僧設壇拜祭,並奉北帝神像遊行,疫症才消除。如今,長洲太平清醮不只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因其獨特的色彩,而獲美國《時代周刊》雜志網站選為「全球十大古怪節日」之一呢!

3、佛誕

每年佛誕,全港佛堂寺廟都有禮佛慶典和浴佛法會,其中以大嶼山寶蓮禪寺的活動最盛大。

佛誕又稱「浴佛節」,相傳佛祖出生時,天上有九條龍噴下清泉為他沐浴,所以日後佛誕都有這個儀式。如今善信會以香湯沐浴佛身,寓意以佛祖的智能,洗滌污濁,凈化心靈。同樣蘊藏禪理的還有賀誕食品蒝荽餅,其味帶甘苦,寓意人生苦盡甘來。

4、譚公誕

每年譚公誕,香港多座譚公廟都有賀誕活動。

譚公與天後一樣,都是海上的守護神。相傳譚公是元朝惠東歸善人(今廣東惠州),12歲得道,便有呼風喚雨、預測天氣及替人治病的能力,所以被漁民奉為神明。

走進譚公廟,您會發現譚公的塑像竟是小孩模樣。相傳那是因為他年少得道,練成長生不老之術,即使年屆80仍能保持孩童的容貌。

5、搶包山

搶包山是香港地區的民間歲時風俗,流行於香港長洲。起源於清朝中期,由粵東海陸豐人傳過去,距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

搶包山於每年春天打「太平清醮」結束後開始。善男信女門用麵粉蒸許多包子,在北帝廟前砌成一座座「包山」,用來供奉神靈。人們在一聲號令後便趕快爬上包山,盡他們所能搶奪掛在包山上的包。村民認為這些包子吃得越多,福氣越大,所以人人爭先恐後,甚至打架。

自78年以後,政府下令停辦搶包山活動,改為分派形式。2005年起恢復舉辦搶包山活動,定於香港每年四月初八佛祖誕辰日公眾假期舉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香港傳統文化匯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