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放羊的什麼節日
1、六月六是什麼節日有什麼風俗
六月六是以下5種說法:
1、洗曬節
農歷六月初六,民間稱為「洗曬節」。因這時天氣已非常悶熱,再加上值雨季,氣候濕,萬物極易霉腐損壞。
中國節日民俗有洗浴、曬物、洗象、曬經、賞荷、看谷秀等。因這時天氣已非常悶熱,再加上值雨季,氣候潮濕,萬物極易霉腐。所以在這一天從皇宮到民間,從城鎮到農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曬物的習俗。當年一般百姓家沒有洗浴設備,但人們也很講清潔衛生,習慣在每個節日或節氣時,都要進行沐浴潔身,信佛者尤其要以潔凈之軀去焚香拜佛以示虔誠。
2、曬秋節
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
洗曬節也叫曬秋節,中國傳統節日之一。農歷六月初六這一天,中國民間傳說東海龍王每年的這天要出水曬鱗,人們也在這一天洗曬衣服,以求吉利,因此這天又叫「洗曬節」。漢代劉熙曰:」暑,煮也,熱如煮物也。」進入數伏,以農歷六月初六為中心。
3、洗象日
元明清時期,農歷六月六還是法定的「洗象日」。那時皇帝在朝會、祭祀或出巡。洗象,陸伍散明清時,皇宮中例於三伏日為畜養之象洗浴,屆時遣官以鼓樂引導,監浴。往往河兩岸觀者萬眾,其情形多於詩人的描述。
4、伏羊節
伏羊節,是於每年傳統農歷初伏之日開始,至末伏結束,持續一個月。「伏天吃伏羊」在安徽蕭縣連同江蘇徐州地區有悠久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堯舜時期。自古橘高以來,淮海地區民間就有「伏羊一碗湯,不用早氏神醫開葯方」的說法。
2、6月6日是什麼節日
六月六是漢族和布依族、侗族、壯族、瑤族等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因各地區節日內容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又有多種異名,有嘗新節、伏羊節、晾經節、曬衣節、洗曬節、蟲王節、姑姑節、天貺節等。布依族、侗族、壯族、瑤族等少數民族還有稱為六月街、六月橋、拜灶節的,有的直稱為小年,可見其隆重程度。夏歷六月初六,是傳說中遠古時代的治水英雄大禹的生日。 天貺節
六月六明朝,夏天時皇史宬要晾曬皇家檔案月六還被稱作天貺節(貺,kung,賜贈的意思),起源於宋真宗趙恆。
某年的六月六日,他聲稱上天賜給他天書,遂定是日為天貺節,還在泰山腳下的岱廟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貺殿。
天貺節的民俗活動,雖然已漸漸被人們遺忘,但有些地方還有殘余。江蘇的不少地方,在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
並吃一種用麵粉攙和糖油製成的炒麵,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長了肉的說法。看來,這炒麵與這糕屑應該是一個意思。
回娘家節
六月六徐州的伏羊節場面宏大六,晉南地區稱為回娘家節。傳說春秋戰國時,晉卿狐偃驕傲自大,氣死親家趙衰。
一年晉國遭災,狐偃外出放糧,說好六月初六日回家過壽。女婿決定乘狐偃祝壽之機,刺殺丈人,以報父仇。
女兒探知此事,趕回娘家報了信。狐偃放糧歸來,看到了民間疾苦,後悔未聽親家忠告,痛恨自己作錯事情。
不但不怪罪女婿,還當眾承悔謹認了自己以前的錯誤。後每於六月初六日,狐偃必將女兒、女婿接回家中團聚。
傳到民間百姓效仿、相沿成俗。一些地方,六月六,出嫁的老少姑娘也要回娘家歇夏。六月六,請姑姑,人稱姑姑節,看來與這個傳說也有一定的聯系。
曬書節
民間這天又稱曬書節。
趙恆為了防止天書霉蛀,每年六塵前臘月初六這一天,他都要把天書拿出來曝曬。後來讀書人也在六月初六這天,將所藏的書籍、字畫攤在太陽下曬。
說這一天的陽光可殺滅書中蛀蟲,六月初六就成為了曬書節。
明朝時,這個節日開始官方化,明代沈德符《野獲編》記述:六月六日,內府皇史宬曝列聖實録、御制文集諸大函,為每歲故事。
清朝乾隆年間,由紀曉嵐等大學士編撰的《四庫全書》,全國僅抄錄七部,其中一部就收藏在鎮江金山寺文宗閣。
想像當時作為GJ級藏書單位的文宗閣,每年六月六搬曬圖書的規模一定派滑讓人震撼。
另一說法,曬書節,康熙年間學者朱彝滿腹經綸,他在六月六日這天袒肚露胸曬太陽,謂之曬書。
卻被微服出巡的康熙看見,後經交談和面試,確實有才,即封為翰林院檢討,負責撰修明史。此後讀書人都要在這一天曬詩書字畫,以示學問高深,系成曬書節。
3、六月六的傳統節日
導語:我國有許多傳統節日,而農歷六月初六更是民間傳統節日匯集的時候。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六月初六都有哪些節日吧!
農歷六月初六,在中國民間被稱為天貺節、翻經節、姑姑節。天貺意為賜贈,天貺節起源於宋真宗趙恆。某年的六月六日,他聲稱上天賜給他天書,遂定是天為天貺節,還在泰山腳下的岱廟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貺殿。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個節日,叫做「翻經節」。關於「六月六」還有很多的傳說,「六月六,請姑姑」是流傳很廣的一個。
這一天的傳統民俗活動主要有回娘家、曬蟲蟲等,民俗有雲:六月六,請姑姑。
農歷六月初六,在中國民間被稱為天貺節、翻經節、姑姑節。同樣,這一天也是入伏第一天,是徐州地區比較有名的.「伏羊節」的開始。
天貺意為賜贈,天貺節起源於宋真宗趙恆。某年的六月六日,他聲稱上天賜給他天書,遂定是天為天貺節,還在泰山腳下的岱廟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貺殿。
天貺節的民俗活動,雖然已漸漸被人們遺忘,但有些地方還有殘余。江蘇東台縣人,在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並吃一種用麵粉攙和糖油製成的糕屑,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長了肉」的說法。認為吃了用麥粉和糖油做的麵食,對增強體質有益。有詩雲:「早市離家二里遙,攜籃趕上大雲橋。今朝不吃麻花粥,荷葉包來茯苓糕。」這類糕點為人喜歡,其原因是它松軟、清口、甜淡適宜,而又價廉潔。不過如今的糕點市場已經是奶油蛋糕的天下,要尋覓賣茯苓蛋糕的店攤已經很難尋見了。
另外,中國民間也流傳著「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的俗諺。「紅綠」指五顏六色的各樣衣服。此諺的後一句,又作「家家曬龍袍」,在揚州有個解釋,說乾隆皇帝在揚州巡遊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濕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換,只好等待雨過天晴,將濕衣曬干再穿,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桐判而有「曬龍袍」之說。江南地區,經過了黃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霉,取出來曬一曬。傳說這一天曬衣衣不蛀,曝書書不蠹。此俗見於300多年前明人沈德符著的《野獲編》,文雲:「六月六日,內府皇史晟曝列聖實錄及御制文集,為每年故事。」士大夫家及平民百姓也於此日曬裘衣雜物,以防蟲蛀。
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個節日,叫做「翻經節」。傳說唐僧到西天取經回來,不慎將所有經書丟落到海中,撈起來曬幹了,方才保存下來。因此寺院藏經也在這一天翻檢曝曬。
伏羊節局敏改是於每年入伏之季(六月六),即初伏之日開始,持續一個月。按農歷的節氣推算,「夏至」後第三個庚(一庚九天)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三伏」,即「末伏」。在這一個月里,徐州的人們集中在各個酒店,飯庄以及專門的羊肉館,燒烤攤,吃羊肉,喝羊肉湯,故曰吃伏羊。2008年,中國(徐州)彭祖伏羊節獲「中國優秀節慶品牌」稱號,被評為「徐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中國烹飪協會認定徐州為「中國伏羊美食之鄉」,確定了徐州伏羊節在國內的唯一性和權威性。
關於「六月六」的傳說
關於「六月六」還有很多的傳說,「六月六,請姑姑」是流傳很廣的一個。每逢農歷六月初六,農村的各家各戶都要請回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這個習俗是從春秋戰國時候就興起的。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宰相狐偃功高居傲,他的兒女親家趙衰對他很反感,直言數落了他,狐偃不聽,當眾把親家責怪一番,趙衰年老體衰,不久因氣而死,其子恨岳父不講仁義,決心為父報仇。
第二年,晉國夏糧遭災,狐偃出京放糧,臨走對家人說,六月六日趕回家過生日。狐偃的女婿得知消息,決定六月六日殺狐偃,抱父仇。
狐偃的女婿把這個決定告訴了妻子,狐偃的女兒得知這個消息後整天心驚肉跳,在六月初五這天,悄悄跑回家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母親。狐偃的女婿知道事情敗露,每天惶惶不可終日。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來請女婿。到相府後,狐偃請女兒、女婿坐了上席,然後對眾人說:「老夫今年放糧,親見百姓疾苦,方知自己近年做事有錯。今天女婿設計殺我,雖然過於狠毒,但事沒辦成。他為民除害,為父報仇,我決不怪罪。女兒救父危難,盡了大孝,禮當受我一拜。希賢婿看我面上,不計仇恨,兩相和好!」一席話,說得滿座賓客又驚又喜,女拿余兒、女婿叩頭謝罪,前仇盡釋。
從此後,狐偃真心改過,為了記住這個教訓,狐偃每年六月六日都要請回閨女、女婿團聚一番,翁婿比以前更加親近。此事張揚出去,老百姓個個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日接回閨女,應個消災解怨,免災去難的吉利。年長日久,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上海的民諺卻誇張而有趣:「六月六,曬得鴨蛋熟。」把驕陽下的酷熱說得很形象化。早年人們常在這一天曬伏醬、付瓜,為了防潮防腐,人們常於這一天用桐油塗飾門窗和樑柱。
北方人的諺語則是:「六月六,看谷秀。」一般說,莊稼長得好不好,秋收時豐歉如何,這時候已大致可以測定了。
此外還有給貓狗洗澡的趣事,叫做「六月六,貓兒狗兒同洗浴」。
4、六月六是什麼節日 農歷六月六是什麼日子
六月六是什麼節日 農歷六月六是什麼日子
「六月六」也叫六月六節,是漢族和布依族的傳統佳節。由於居住地區不同殲枯,過節的日期也不統一,漢族和有些布依族地區六月初六過節,稱為六月六;有些布依族地區六月十六日或農歷六月二十六日過年,稱為六月街或六月橋。每年農歷的六月初六,布依族人民居住的村寨,家家戶戶都要宰牛宰豬,殺雞包粽子祭祀祖宗。爾後,合家歡飲。隆重地歡慶布依族人民世代沿襲下來的傳統節日。
六月六節的由來
「六月六」節已有悠久的歷史。據清乾隆年晨李節昌纂的《南龍志·地理志》記載:「 六月六栽秧已畢,其宰分食如三月然,呼為六月六。漢語曰過六月六也。其用意無非禳災祈禱,預祝五穀豐盈……」。其起源,各地傳說不同。 其中有一個說法是,在遠古的洪荒年代,布依族的先人「盤古」,在勞動中積累了栽培水稻的經驗,年年豐收,後來他與龍王的女兒結婚,生了一個兒子,取名新橫。一次兒子冒犯了母親,龍女一氣之下,返回龍宮,再不回來。「盤古」沒有辦法,只好再娶,一年的六月六日盤古死去,新橫從此遭到繼母虐待,幾乎被害。他忍無可忍,便上天控告繼母,並發誓要毀掉她栽培的水稻秧苗,繼母知道後,萬分後悔,終於與新橫和好,並於每年六月六日,盤古逝世這天,殺豬宰鴨,做粑粑、供祭盤古,布依族人民因此每年農在六月六日都舉行祭盤古,供祖先的活動,以示子孫延續、五穀豐登,年復一年,就形成了這個民族 。
布依族六月六節的由來
還有一種說法是,從前有個叫抵師的布依族後生,手仿聰明能幹,開朗樂觀,而且有動人的歌喉。他常在農活之隙,引吭高歌,他的歌聲和人品感動了玉帝的一個女兒,她下到人間與抵師結為百年之好,夫妻百般恩愛。誰知好景不長。不久,仙女下凡的事讓玉帝知道,他不允許自己的女兒與凡人婚配,就派天神下凡拆散了這一對恩愛夫妻。離別時,仙女含淚送給抵師一隻寶葫蘆,告訴他,每年的六月初六她將在南天門與他遙見一面。抵師遵囑不再續娶,並於每年六月六到河邊與天上的妻子相望,直到享盡天年為止。後來,布依族人民為歌頌他們堅貞的愛情和表達對仙女贈送寶葫蘆的謝意,每年六月初六這一天舉行隆重的 。
六月六節的習俗
從六月初六起,街市上的中葯鋪和一些寺廟開始施捨冰水、綠豆湯和用中葯製作成的暑湯。主婦們也在這一天開始自製大醬。每到六月六,當天的飯食要吃素食,如炒韭菜、煎茄子和烙煎餅等。吃素食之俗除有清淡之意,是否還有深意,現在不得而知。「六月六,看谷秀」。農歷六月已異常炎熱,莊稼長勢正旺,已是吐須秀麥穗之時,農家要觀察長勢,以卜豐欠。六月六農民還稱為「蟲王節」,要在農田、庭院里焚香祭祀,祈求上天保護,五穀豐登。六月初六,老北京還有郊遊和賞荷的民俗。為了防熱消暑,文人墨客常到有廟宇有樹蔭之名勝地及長河、御河兩岸、東便門外二閘等地野遊。舊時的二閘是通惠河上第二道閘所在地,是老北京春夏之時百姓觀景旅遊的勝地。當時通惠河兩側垂柳成行、水波盪漾,運糧船和各種遊船穿梭往來。在二閘的閘口處,還有一個飛濺的瀑布,岸邊還有樓台亭閣、私人花園和一些茶棚酒肆,恰似江南美景。
布依族六月六節的習俗
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視這個節日,有過「小年」之稱。 節日來臨,各村寨都要殺雞宰豬,用自紙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雞血或豬血,插在莊稼地里,傳說這樣做,「天馬」(蝗蟲)就不會來吃莊稼。節日的早晨,由本村寨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領青壯年 舉行傳統的祭盤古、掃寨趕「鬼」的活動。除參加祭祀的人外, 其餘男女老少,按布依族的習慣,都要穿上民族服裝,帶著糯米飯、雞鴨魚肉和水酒,到寨外山坡上「躲山」(當地漢族人民稱為趕六月場)。 祭祀後,由主祭人帶領大家到各家掃寨驅「鬼」、而「躲山」群眾則在寨外說古唱今,並有各種娛樂活動。 夕氏薯洞陽西斜時。「躲山」的群眾一家一戶席地而坐,揭開飯籮,取出香噴噴美酒和 飯菜,互相邀請作客。一直等到祭山神處響起「分肉了!分肉了!」的喊聲,人們才選出身強力壯的人,分成四組,到祭山神 處抬回四隻牛腿,其餘的人,相攜回到家中,隨後各家派人到寨里領取祭山神的牛肉。節日娛樂活動,以丟花苞最為有趣。花包是用各種彩色花布做成形似枕頭,內裝米糠、小豆或棉花籽。花包的邊沿綴有花邊和「耍須」。丟花包時,男女青年各站一邊,相距數米,互相投擲。其方法有右側擲、左側擲和過頂擲,但不準橫擲。要求甩得遠,擲得快,接得牢。花包在空中飛來飛去,煞是好看。如果小夥子將花包向自己心愛的人投擲,沒有過肩,包就 落地,姑娘由向對方送一件禮物,如項圈、戒指、手鐲等物,所送之物,被視為愛情的信物,小夥子將長期保存 。
5、六月六 喝羊湯
在地處蒙山陽面的費縣,農歷六月初六是僅次於春節的重要節日
費縣習俗,六月六為一年之半,此時新麥已收,夏種也基本完成,正好有空閑慶祝豐收、祈謝神靈。這運態一天,如同過年一般 ,只要有可能,本地的外地的兒女都會盡力趕回家來,話豐收,望未來,全家人圍坐一起,熱熱鬧鬧地吃頓飯。而這頓飯必不可少的重頭菜,就是一鍋香氣四溢的羊湯。如果單獨一家吃不下一隻羊,就幾家合夥宰殺一隻,或者外面買些羊肉回來,羊湯是必須喝的。
羊是本地的山羊,這里的山羊真真正正是在野外吃青草喝山水長大的。我曾不止一次地看到放羊人趕羊的情景。放羊人手拿一根樹枝做的棍子,慢悠悠走在羊群後面,黧黑的臉龐幾乎和身上的衣服同色,那是常年風吹日曬留下的印痕。放羊可謂世界上最孤獨的職業之一,放羊人一年四季,與羊為伴,不論刮風下雨還是酷暑嚴寒,都一個人趕著羊群在山裡轉悠。山羊是爬山健將,不論多高多陡的山都能爬上去找草吃,飼料山羊是不肯吃的。
有一次我在山裡碰到一個趕羊的老漢,上前搭話,得知一群羊以二三十隻到近百隻為限,多了就看不過來了,而且,每個羊群里都有一隻頭羊,羊都聽頭羊的。我邊聽邊盯著羊群細看,竟然找到了那隻頭羊。當時羊群正越過馬路向坡上爬,那隻頭羊雜在羊群中,威風凜凜,左右顧看,不時咩咩叫喚,似責怪似督促,有時還沖到哪只羊的身邊厲害一下,煞是辛苦。
費縣的山羊有紅黑白三色,紅山羊少而貴,白山羊最便宜,黑山羊居中,一般羊湯都是用黑山羊熬制的。一隻山羊,要四五年才能養成。
最好的羊湯是全羊湯。全羊湯是把整隻羊,即羊肉羊骨羊內臟洗凈全部放在一口大鐵鍋里,一次性加足水,不放任何佐料,用木頭燒火,慢慢熬煮四五個小時以上。上好的全羊湯湯色濃白微黃,味道鮮美,絕無膻腥味。像我愛人,本來是不吃羊肉的,可來到費縣後不僅吃羊肉了,還談羊湯而色舞,這首先得歸功於費縣的羊肉沒在膻腥味,同時肉質好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夏天的羊湯味道尤為鮮美,因為春夏草木茂盛,羊兒日日吃鮮嫩的青草,自然身壯肉美。看,費縣人真是把山羊琢磨透了!
我住威海時,只在冬天喝過羊肉湯,每次湯里都要加上好多的醋和胡椒面,少見少聞,以為羊湯不過如此。來費縣後才知道不僅夏天可以喝羊湯,而且夏天的羊湯更好喝,而且還要原汁原味地喝。
六月份的費縣天氣已經很熱了,坐在屋裡就像懷里揣著個小火爐,熱得無處躲藏,此時再端上一大碧茄盆熱氣蒸騰的全羊湯,未曾開吃就已經汗津津的了。真應了以毒攻毒的說法,可謂越熱越過癮。吃者自添自舀,隨自己喜好加鹽和蔥花香菜,大塊吃肉,大口喝湯,不知不覺間就是兩碗下肚。熱汗從身體的每一個毛孔向外涌瀉,整個人變得水淋淋的,後背的衣服都塌在了身上,燠熱之極而又酣暢淋漓。朋友說,這是六月六喝羊湯的一大目的,要的就是出汗,汗出透了,可以少生病。
聽說,有會喝羊湯的人,品一口羊湯悔悄察,就能知道是哪個品種的羊,養了幾年,熬湯時有沒有二次加水⋯⋯
百里不同風 ,千里不同俗。膠東地區是不過六月初六的,我也是來費縣之後,才知道此日在當地百姓心目中的重要性。當然,如此隆重的六月六,不可能只有喝羊湯這一個節目,鄉下還有祈謝神靈的廟會,只是我沒趕過,無緣描述。
親愛的朋友,如果你來到費縣,主人用全羊湯招待你,你可知道,這是當地待客的最高規格;如果你是來費縣遊玩的,那你一定要找一家羊湯館,喝一碗真真正正的全羊湯。
6、六月六是什麼節日?
六月六是漢族和一些其他少數民族的傳統佳節,根據地方不同,過的「六月六」也不同,如漢族的有洗曬節、曬秋節、洗象日、伏羊節、晾經節、蟲王節、回娘家節、天貺節、禾苗節、祭神節、半年節、鬼挑瓜節,少數民族的有布依族的六月節、苗族"六月六"、哈尼族的六月節、壯族六月節、土家族六月六。
六月六是漢族和一些其他少數民畢賀族的傳統佳節,由於居住地區不同, 過節的日期也不統一,漢族和有些布依族地區六月初六過節,稱為六月六。
有些布依族地區六月十六日或農歷六月二十六日過年,稱為六月街或六月橋。
這一天的傳統民俗活動攜數兄主要有回娘家、曬蟲蟲等,民俗有雲:六月六,請姑姑。
「六月六辯襲」節已有悠久的歷史。據清乾隆年晨李節昌纂的 《南龍志·地理志》記載:「六月六栽秧已畢,其宰分食如三月 然,呼為六月六。漢語曰過六月六也。其用意無非禳災祈禱, 預祝五穀豐盈??」。其起源,各地傳說不同。
7、六月六是什麼節日
是蟲王節。
同其他節氣一樣,六月六這天還有許多專門的食俗。從六月初六起,街市上的中葯鋪和一些寺廟開始施捨冰水、綠豆湯和用中葯製作舉尺成的暑湯。主婦們也在這一天開始自製大醬。
每到六月六,當天的飯食要吃素食,如炒韭菜、煎茄子和烙煎餅等。吃素食之俗除有清淡之意,是否還有深意,不得而知。
「六月六,看谷秀」。農歷六月已異常碰凳炎熱,莊稼長勢正旺,已是吐須秀麥穗之時,農家要觀察長勢,以卜豐欠。六月六被農民稱為「蟲王節」,要在農田、庭院里焚香祭祀,祈求上天保護,五穀豐登。
六月六,老北京還有郊遊和賞荷的民正吵高俗。為了防熱消暑,文人墨客常到有廟宇有樹蔭之名勝地及長河、御河兩岸、東便門外二閘等地野遊。